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龙凤大唐> 第十二 恩科 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二 恩科 二(1 / 2)



李峙回到了皇宫,早有淑妃身边的女官来请,李峙却有些厌烦,说道:“朕还想今天晚上批改一下奏章。”

没一会儿,王皇后身边的女官也过了来,李峙也拒绝了,并叫枢密使宋守业去通知掖令挂青牌子,今天皇帝哪里也不去。

李峙专心地看着那些奏章,经过这么多年,他已经很熟悉唐朝那些官员的把戏了,放卫星,吹牛皮的有之,说空话套话的也有之,当然也有一些有内容有质量的。这还是三省想让皇帝看的东西,那些基层的东西李峙还没接触那么多。

“大家,已经甲观了,您还是早点休息了吧。”宋守业关心地说道。

李峙看了看那漏壶,的确已经是丑时了,站了起来,宋守业连忙朝尚衣宫女使个眼色,那宫女取了一件披风给李峙批上了。

“宋守业,我们出去走一走。”皇帝看来并没有去休息的意思,宋守业也只好跟着,一行人就穿过了延英门,径直朝望仙台。

早有掌管林苑的官员、太监侍侯在一边,李峙哈哈一笑:“打扰你们清梦,实在抱歉啊。”

官员和太监连忙客气:“能伺候陛下,是臣等的荣幸啊。”

李峙登楼观看那远处龙首殿的灯火,空气里弥漫着栀子花的清香,让人心脾舒畅。

“守业啊,最近你们在台搁有什么收获吗?”李峙问道。

内侍听墙根好象在唐朝已经是很正常的事情了,皇帝也默许了这种并不制度化的“规矩”,如此一来,皇帝又多了一条了解那些大臣的通道。

宋守业干笑了一声,斟酌再三,这伴君如伴虎,言语稍微不慎,便要落个身首异处。

自李峙当政来,中官制被更加规范,其品秩最高不得超过四品,最高的中官职务就是内侍监和内给事,按照李峙厘定的方案,把它们从从四品提到了四品,但是做为虚衔,只授予年老退休的宦官,比如退休的前枢密使王牛儿就被加官内常侍,蒙荫一子。这两个之下还有内常奉和内给事判,是从四品,也是做加官,不授差遣。实际上内侍省最高的长官是内少监,设两人,一在长安,一留东都。中官被规定非遣、指,不得离京,否则可被处死。就是两个内少监也是年老不问事的中官,只被暗地叫“耐活官”。诸多事务都是六常侍具体处理,一如六部。不过中官的任免不是皇帝说了算,而是由政事堂下属的殿中省说了算。李峙定此制就是为避免中晚唐宦官乱政,掌握禁军,挟制皇帝。

唐朝宦官之祸害真到了封建专制登峰造极的境界,甚至出现拜一品大将军的高力士,封王拜相的李辅国,而后的鱼朝恩,程振元,仇士良,田令孜等等越发猖狂,几乎一手废立皇帝。难怪唐昭宗不要人做他的跟班,只找几只猴子做他的随从,对人心的憎恶可见一般了。

而人丑心狠的李辅国那句“大家但坐禁中,外事皆听老奴处分。”的嚣张,更成为了后代嘲弄唐皇室的最佳注解。

宋守业本当不说,不过宫里他的敌人也不少,眼红他的位置的人也大有人在,万一哪个跑到皇帝面前给他下蛆,那可是得不偿失。便小心回报:“朝官们说得最多的还是关于恩科的事情,不过各位执政对大家‘凡五品以上皆可举荐’颇有议论,认为如此则糜费国帑。”

李峙点了点头,一笑:“在找人才这方面,我是舍得花钱的。该花的钱那就要花足,这个不该花的钱啊,我是一分也不想花。”

“还有就是几个给事中说陛下自登基以来,国家兴旺,但是子嗣却大多是在潜邸时才有,便是当年突厥犯京,先帝也不曾在这方面——”宋守业看到皇帝面色不大好,不敢说下去了。

“生那么多做什么,只要有成器的一个也就够了,要是不成器,半个都嫌多。”李峙想起太子李忠,心里就不舒服,这孩子太像翻版的“李治”了,把天下交给他,李峙还真有点担心,但是却又不好说。废太子那可是关系到国家的大计啊,当年要不是王皇后鼓捣太宗给李峙施压,李峙还真不想立什么太子,现在他也有了和他祖父、父亲一样的烦恼。

“哦,这些言官啊,就知道注意这些,两淮的水灾他们怎么不去关心一下,还有松漠都督府的那个赵时英,怎么搞的,怎么就和鞨靺人发生冲突呢,这些边将真是生怕有一点安宁。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李峙发牢骚道,不过他也真不能把言官怎么样,这些人就是专门给朝廷提意见的嘛。

“大家,夜风凉了,还请早点回去安歇吧。”宋守业小心地说道。

李峙点了点头,便转身起驾回紫宸殿。

第二天寅正,鸡人开始用口技学那雄鸡啼叫。

有宦官站在御帐前吟唱诗:“金乌飞转离扶桑,玉龙六乘出泉汤。勤政公明法尧舜,万民称颂咏皇唐。”

李峙听了只能起来,自当了皇帝他就得按时起床,否则上朝迟到,要被罚款。他可没自己的孙子李隆基那么潇洒,一夕得到杨家女,从此君王不早朝。

有女官前来为李峙换好衣服,现在因为国家太平,所以也不是天天早朝,不过三日一小朝,五日一大朝,逢年节开大朝。

这天是小朝,皇帝并没大装,穿着的是燕服,然后乘肩舆去延英殿。

目前主要讨论的是关于制科考试的问题。

杜正伦因为丁忧已经回原籍去了,按资历,遂良进为右仆射,兵部尚书崔敦礼进为侍中,工部尚书韩瑗进为侍中,民部尚书高履行进为为中书令代替去世的高季辅,来济为中书侍郎,崔义玄进为御史大夫,袁公瑜为中丞,房仁裕进为司农寺卿。

唐朝的中书门下二省一起办公,但是有一道女墙阻隔。在中书省和政事堂之间有一道门,只有中书令或者中书侍郎两为中书省长官可以通过,而在特殊情况下中书舍人也可以通这道门直接到达政事堂。其他属员,那就对不起了,按制度必须绕行。柳奭虽然也是侍中,但是他后面的差遣没加“同平章事”,他只能是“参预政事”。只有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的时候他才能出席,其他时候他只能挂个空头衔,在宰相食堂吃点工作餐,然后一张报纸一杯茶混日子。

一般政事堂上午开会,从早上8点15分(两分日太阳照射到政事堂前的第三阶台阶的砖上)左右一直工作到下午1点,吃过饭,政事堂留两个人值班,其他的人就回各自的省里处理本省事务,一直上班上到下午5点,吃了晚饭,这些官员才下班。

李峙一行到了延英殿,那诸位相公早等候在那里。

李峙笑道:“各位卿家先吃些粥吧。”有内侍奉上浆水粥,这秋燠难耐,但是因为要举行抡才大典,所以皇帝并未去东都避暑。

大臣们把参加制科的名单交了上来,这个是三省长官的意见,李峙看了一看,这名单里所列举的都是流内官员和名门弟子,那寒门子弟一个却没有。

李峙看了那名单就有三分不高兴,但是却没发作,看了看宰相们:“诸公以为这名单妥帖吗?”

于志宁起身禀告:“此中皆是青年彦俊,都是一时之选。”

李峙没说话,他看了看其他人,这些相公都起身附和。

“这单子里何以不见流外和下品寒门子?”李峙问道,“难道这些人都无才无德?”

于志宁看出皇帝有些不高兴,因此说:“按国朝惯例,铨选都按照《氏族志》和黄册遴选。”

李峙说道:“举科举,行制科,本来就是为国选贤,不拘一格。成汤获伊尹于庖厨,帝乙得傅说于筑室,文王访太公于渭水,小白七临海滨而访东郭野人。我家得天下,非一人一族之力,而是隋室专用私人,颇失天下之望。难道各位希望我家一如前隋吗?”

李家的用人政策很有问题,李渊用人非李不重,非亲不用,李世民虽然好一点,但是核心决策层也是他的私人,以个人好恶来选择宰相。比较幸运的是唐朝开国的宰相都还是比较有才能的,君主也还清醒。

而这个弊端到了原来历史的高宗就开始出现异变,到了玄宗的时候终于爆发了。这和唐朝君主任命宰相机制不健全有直接关系。

大臣们都犹豫了。

李峙说道:“你们下去再拿个流外的名单,加在这后面吧,做为宰相要把眼光放宽点,不要局限于那本《氏族志》。”要不是因为那本书是李世民亲自编写的,李峙很想就把它给烧了。

很快寒门子弟的名单也递交了上来。

制科在乾元五年八月十一,在承天门广场举行。

唐朝的科举考试没有明清那样的下格子间,就是一个坝子,用布幔把人分割成几个纵列,前后的桌子拉得很开,好在这承天门广场很大(是今天天安门广场的四倍),就是同时容纳五六万人考试也没什么问题。

考试分三场,第一天上午是经帖、书判等基本技巧的考核。下午是策论,可以到第二天中午之前交卷。第二天下午是诗赋。

策论显然是核心部分,皇帝亲自出题《论治国》,一个国家总方针路线的论文。

诗赋是限韵的,内容就是《和谐》。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