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虽然不如先秦诸子那样百家争鸣,但是在思想界也是百花齐放。李峙做为新皇帝虽然不喜欢自魏晋的清谈之风,但是魏晋风骨在南朝旧文人里还是很有市场的,而这些人里也产生了不少唐朝的思想家。
新朝新气象,一些不太得志的文人就上书朝阙。说得白点就是跑到皇宫门口自我推荐,带有点毛遂自荐的成分,当然也保不齐有上访的。唐朝皇帝一般对这些人是比较宽容的,到了武则天时代发展到极限,当然那个都是上访告状的,号称“罗织”,一天就有十万来人上访。当然这个当时的监察部副部长、中信访办主任来俊臣有莫大的关系。
比如乾元二年,就有个洛阳人李弘泰,就揣摩皇帝心思,跑到朱雀门上访,控告的对象居然是长孙无忌。弄得长孙老头狼狈不堪,请了病假,也不来上班了。一直到皇帝把这个恶意上访的人打了一顿驱逐出长安,还亲自去给长孙无忌赔话,长孙老头才敢上班。
所以每天都有人在朱雀门前晃悠,鱼龙混杂,有政治投机的,当然也有不得志的读书人。
有个老年儒生帖了一副大字报帖在了朱雀门前,引来众多人的观看。原来这个人是歧州人云生,是位考到五十多岁的进士科老童生。当然他的这个大字报是炮打大唐的牛鬼蛇神——国子监的,指责国子监不尊崇周公为先圣,而尊崇颜子为亚师,是误国害民。而他云某人要正本清源,请求皇帝尊崇周公为先圣,当然孔丘的先师地位大家都没意见。只是可怜的颜子,颜回同志被云生一干人说了个一分钱不值。
唐朝的科举并不是那么公平,世家虽然经过南北朝的动荡没有了汉朝那样的辉煌,但是其在文官系统里的力量也不可小看。在唐朝要要取得好名次,固然自己要有才华,但是你的推荐人也很重要,唐朝的几十位状元里,除了一、二位是因为特殊原因,其余大多是背后有人推荐,不是权门就是世家,或者其本人就是世家子弟。没关系的,又没超越同时代人许多的才华,想中进士和想登天一样难。几乎不可能。再说进士科录取的人数本来就少之又少,不过因为进士科上去的人容易受重用,所以被人称为“士林华选”。
每年滞留在长安的乡生多了去,他们成为长安独特的人群,一股不平之气早在这些人心里积累。
本来立先圣还是立亚师,在儒家只是流派之争,太宗皇帝接受当时名流的意见,推崇先师、亚师,重用了孔、颜二家,像编撰《五经正义》的孔颖达就是孔子的后人,而颜师古便是颜回的后人。
现在太宗一去世,当年被压制的“草根派”就不服气了,借新皇帝刚开始行政,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云生的大字报一贴,京城里那些不得志的人就开始跟着起哄,要求罢黜国子监祭酒,重新厘定儒家学说的正统。实际就是草根儒对世家儒的炮轰。而有讽刺的事实是,周公、孔子都是出身世家贵族,而颜回地道是草根,千百年后却成为了阶级兄弟批判的对象,颜回有灵只怕也会千年一叹。
这样的争吵当然不能不引起皇帝的重视,毕竟是意识形态的问题,关系到国家总路线的问题。李峙就让云生等人推荐十来个代表,跟国子监的人到曲江去搞个野餐会,边吃边聊,要文斗不要武斗。
知识分子有其软弱性,这个李峙在读红宝书的时候伟人早就说过,经过李峙的反复考量,显然世家的政治砝码要重一点,但是有一个牵制也不无不可,就把云生等代表破格弄进崇文馆。
有了如此清要的职务,云生等自然没有什么不满意的,大家千里到此为做官,千里做官也为名利,马上响应皇帝的调节,放下身段和“牛鬼蛇神”一起和光同尘了,皆大欢喜。
李峙还没松口气,就有新问题,玄奘法师翻译的新作《因明学正道论》等两本阐述印度逻辑学的书一出,引发了自隋以来最大的一次三教争端。
“混帐!”李峙看了御史上的奏章,把案几拍得抖。吓得内侍不禁退了几步。
长孙无忌难得来上班,见了皇帝不高兴,便拣起一个副誊本看了起来。
“荒谬,当初玄奘大师去少林寺翻译佛经是我同意了的,”李峙说道,“怎么就搞成了聚众而行不轨了呢?”
长孙无忌说:“陛下息怒,这些监察弹劾是御史的职责,虽然未必每件都是准确的,但是宁愿一百件里有一件是真的,也比探听不到好得多。”
“舅舅你说的是对的,我浮躁了。”李峙说道。
看奏章也是技术工作,李峙在当年当太子的时候就知道,唐朝官员写文章文采飞扬,引经据典,皇帝学问不好还真看不明白他们写的是什么。大多数人写奏章五成文字都是废话,甚至严重的九成都是废话,但是皇帝也得耐心看下去。动不动写万言书的也不是没有,特别是一些外放的官员,写得那叫一个撕心裂肺。
“此事如何收拾?”李峙显然看出来朝廷里有人对佛教壮大非常地不满,特别是玄奘法师这样的顶尖代表人物。自然成为了他们重火力打击的对象。
长孙无忌想了想:“陛下可看看再说。”
道、儒、佛三种思想的交锋在魏晋就没断绝过,到了隋唐演化得更厉害。三种流派主要是本土化道、儒和外来文化佛家的冲突。
历史上灭佛之事发生了几次,大的就有北魏道武帝宠信北天师道寇谦之,大肆灭佛,让比丘成为道士的奴仆(《西游记》里车迟斗法描写的背景就是这次法难)。到了北周武帝宇文邕,又因为其政敌宇文护笃信佛教,和佛教寺庙压迫了国民经济,又一次开始灭佛。三武一宗,四次大法难,有两次发生在唐朝之前。
到了隋朝风水轮流转,隋文帝自小在佛寺长大,自称是高僧转世,所以和尚压了道士一头。和尚那个时候可没什么六根清净不问红尘的,狠狠地报复了道士。反复几次,道士和和尚真是水火不容。佛教在民间的传播也动摇了儒学在民间的道德权威基础,引起了儒生的极大不满,而且历史上几位尊崇佛家的皇帝也的确有点走火入魔,甚至到了危及帝国安全的地步,所以激起了儒生强烈地反弹,民粹主义盛行。
唐高祖好容易才把三种思想的代表说服了才管了几十年,随这玄奘求法的回归,佛教地位的上升,平衡开始被破坏。李峙驱逐了炼丹的术士,让佛教徒看到了希望。他们暗自流传着“金轮转王降世”的传说,暗示佛教即将大兴。
第一个跳出来的是一个叫吕才的人,他认为“因明学”不过是胡人邪说,不是正道。中国第一,大唐第一,大唐帝国比五天竺强大,所以大唐的立国根本比天竺的理论更先进。
这样的文化沙文主义并不希奇,任何一个超级世界大国都抱有这样的想法。当米字旗迎着太阳飘扬,日不落帝国就是地球上最高级的种族,不列颠文明才是最正宗的文明,其他文明只能是野蛮人文化。
当星条旗飘扬,美式民主,美式文化就成为世界文明的标尺,凡是不符合美国标准的就是落后和邪恶的,地球的正义被美国人民代表了。
当然企图建立雅利安标尺的新十字军和企图拿杂种当纯种的“大和魂”因为失利,没有树立起来。
千年岁月改变了很多东西,不变的是人性。
所以当时的超级帝国——大唐,无论如何是不会轻易接受一个二流国家比自己文化还先进的事实,哪怕只是某方面的。
一贯对佛教不满的或者对玄奘法师不满的人聚集在一起,从上而下,对因明学进行了彻底的批判。
当然唐人也是懂得以偏盖全、偷天换日,从因明学开始,再对瑜伽论,再到唯识论,一层层推进,攻讦不断升级,一直直指其终极镖靶——玄奘。
众多人士甚至聚集了千人去朝阙,请求皇帝驱逐玄奘,禁止天竺邪说,加强对佛教的限制。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