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见殿下。”元载和另一个年轻人见广平王回来,拜见。
“公辅免礼,这位是?”广平王指着年轻人问元载。
“这是杨炎,字公南,凤翔人,颇读诗书,听说殿下招揽贤才,特来长安找到臣,托臣引荐给殿下。”元载据实而说。
杨炎美须眉,峻风寓,好一个风度翩翩,英俊在元载之上。
“拜见殿下。”杨炎拜倒,气定神闲。
“公南快快免礼。”李俶瞧着杨炎模样,大喜,赶紧扶起来。道:“先委屈公南,本王自让人上奏表公南为征事郎。”
征事郎是正八品下的文散官,不值一提,但是是由广平王开口,那前途可不是能想象的。杨炎大喜跪拜:“多谢殿下,臣愿为殿下鞍前马后。”
广平王再次扶起他,安抚。之后,才进入正题,讨论李岘走了之后的事情。
“子冀以为该举荐谁?”广平王问萧衡。
这时,元载的目光里一滞,不悦一闪而过,但是还是被萧衡察觉到了。广平王问策先问萧衡,说明广平王把萧衡看得比较重,元载看来有争强好胜的个性,萧衡心里暗暗记住。
“殿下,属下对朝中的大臣不是很清楚,属下看公辅胸有成竹,可听听公辅的意见。”萧衡道。胸怀豁达的人,可以把表现的机会适当让给别人,这样既能不招致树大众人踩,也能不让自己事必躬亲那么累。为人处事哲学,该低调的时候就低调。
广平王望向元载,元载神情一扬,朗声道:“殿下,臣以为,谏议大夫黎干大人,善星纬数术,办事严肃认真,正是京兆尹的人选。”显然,这黎干是太子党了。
广平王思索了一会道:“此人办事严谨,可以胜任。”同意了元载的建议。
“本王明日就去与父王商议,让人举荐黎干出任京兆尹。”广平王下了决心。
“殿下,此时应让太子殿下亲自上书保举。”萧衡补充道。
“什么?”广平王诧异地望着萧衡,太子一直在暗中积蓄力量,隐忍,这次直接上书保举黎干出任京兆尹,用意很明显,肯定瞒不过玄宗,会不会招致玄宗的猜疑。
“殿下,属下以为,离大乱的时间不远了,殿下此时无需再忍了,立即出手,一则探明陛下的态度,二则趁机建立太子殿下的影响力。”萧衡解释道。现在已经是天宝十三年冬,离安史之乱只剩一年了,萧衡知道,安禄大军一路南下、西进,势如破竹,长安失守,玄宗就会逃离洛阳,而后,就会肃宗即位。现在时间不多,太子必须有足够影响力,才能顺利登基即位。因此他向广平王建议太子亲自出手。
“本王明白了。”广平王何等聪明,马上就明白了萧衡的用意,点头同意。
“殿下,臣以为,这次李岘大人着了安禄山的道,还可以找几个杨国忠的人,找到其犯罪证据,有殿下的人上书弹劾,削弱其实力。”元载不甘示弱,见萧衡提出太子该出手了,于是思维快速运转,马上就想到了要报复杨国忠的想法。
“公辅这个想法可以,属于认为可以行。”萧衡也赞同元载的想法。
“好,那咱们再商议一下,该从谁着手,然后本王再一并报告给父王,让父王裁度。”广平王道。
于是,萧衡跟元载还有杨炎几人,商量了半天,终于商量好了。广平王根据建议,也不再等明日了,连夜就去见太子李亨。
“让孤上书保举黎干?”太子李亨大吃一惊,听到儿子的说法他的说话语气都差点发抖。虽然最近远有成如璆的神策军,近也联系上了陈玄礼,但李岘的事又给了他很大的打击,他的人又一次被父皇发落了,他的心里更是郁闷,以至于更加消极。是以听到要他上书,这是直接在朝堂上站出来了啊。他一听到就心里发抖。
“这万万不行。”太子李亨拒绝了,还是保险的好。
广平王焦急的解释,可是李亨还是摆手,不由心急如焚。
“太子男儿一身,岂能如此窝囊,妾身一妇人都看不下去了。”这时,屋外进来一贵妇人,头戴金饰,身穿貂裘。正是玄宗为安慰李亨而娶的张氏女张良娣。这位张良娣来头不小,她的祖母窦氏,为唐玄宗母亲昭成皇太后的妹妹。自小聪慧,美貌可人,能言善辩,而且对政治野心极大。她为李亨生有两个儿子,李召和李侗。
“你怎么来了?”太子赶紧将她迎进来,看看门外没有其他人,又迅速将门关上。
“妾身若不来,殿下将要坐等家臣害死了。”张良娣也是大胆,直接对李亨这样说,语气沉重地道,“杨国忠已经欺负到门上了,殿下只知忍辱偷生,愧为李家男儿。”
李亨被她说得满面羞愧。心中对杨国忠的仇恨渐渐燃起。
他是当朝太子,现在李家的天下,怎么可以被一个大臣欺负得缩头缩脑。
“也罢,孤就孤注一掷了。”李亨犹豫了很久,方才点点头。
夜,深了,但是,很多人,今晚注定无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