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备,起!”
“呀呀,你妈的。”
随着一声令下,张卫国在心里骂了一声,给自己加加油。
最后一颗训练弹也出了大院的墙。
“哎呀妈呀!”
“快,是砸到人了吧!”
墙外的一声惨叫,连长马上做出了反应,跑出了院子。
身后,跟着跑出了一大帮子的人。
这一大帮子的人跑出了大院子,拐过一个墙角,看到一个小媳妇模样的女人正靠着大墙,脸上有血,是从头顶上流下来的。
连长跑在最前面,抱起她来,发现已经昏迷不省了。
“妈呀,这不是陈秀丽嘛!”
张卫国跑到跟前,一看,认识呀,这不是丫丫嘛,怎么跑到这儿来了呀。
丫丫现在叫陈秀丽了。
小村习俗:姑娘长到十二三的时候,外人就不能再叫小名了,得求个有文化的人给取一个大号。
陈秀丽就是费璋给丫丫起的大号。
话说那一天,胡荣河村长因为“马二小漏蛋子”家里发生的那件事儿,没有及时去邻村把二狗子,也就是张卫国的那门“娃娃亲”给退了,可坐了“大蜡”喽。
“坐蜡”是小村里的常用语。
坐蜡,有两个含义。
其一,为难,受困窘;其二,受过、受斥责。
北京土语中的“坐蜡”应当是源于佛家用语中的“坐腊”。
根据佛家的戒律,众僧应于每月望晦日即农历十五和三十,齐集一处共诵《戒本》,自我对照反省有无违戒犯律之事。如有违犯,应按情节轻重依法忏悔。而全年之中,应自农历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的三个月中定居一月,专心修行不得随意他往。此曰“安居”亦曰“结夏”也称“坐腊”。其专心修行中的重要功课之一,就是自省自律接受批评。
“这可真是处处皆学问哟,这么俗的一个词儿,竟然还有这么多的说道儿。”
问了“度娘”之后,费目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胡荣河坐了蜡,还得一趟又一趟地往邻村跑,这就叫“生命不息,坐蜡不止”吧。
四十八顷村的前面有一个村子叫南营子;四十八顷村的东面有一个村子叫东庙;四十八顷村的西面有一个村子叫西腰苇子;四十八顷村的北面有一个村子,不用说了,前面已经提到了,是公社所在地。
从四十八顷村人的方向感上来说,公社所在地是在老哈河的北岸,所以就叫“老河北”,简称“河北”。
当然喽,此“河北”非彼“河北”。
彼“河北”现在太呛人了,到处都是雾霾哟!
写到这里,费目突然想起费凡曾经讲过的一个听起来像笑话的真实故事。
有一天,费璋正在给学生上课,讲诸如“我爱北京天安门”之类的内容。
“老师,跟毛主席是哥俩儿吗?他俩谁是哥谁是弟呀!”
“当然是毛主席是哥了,我大跟我说毛主席的官最大了,谁官大谁就是哥。”
费璋刚要回答丫丫的问题,二狗子就抢着回答了。
“啊呀,二狗哥,你可知道的真多,那你知道毛主席住哪儿吗?”
“啊呀,丫丫,这你都不知道呀,毛主席是住在天安门城楼子上的。”
“那,二狗哥,你知道我们的首都在哪儿吗?”
“我告诉你吧,丫丫,我们的首都就在老河北。”
“啧啧,二狗哥,你知道得真多呀。”
对于这样的一问一答,费璋老师真是不知从何说起了。
闲话少说吧,还是接茬儿说胡荣河村长“坐大蜡”这件事儿吧。
东庙村有一家姓白的,是个大户,白家的老爷子跟白家的老太太绝对是配合默契,一共生了五个儿子。
人称“白家五虎”。
这白大虎有一个姑娘,叫白虎妞儿。
名如其人,白虎妞儿长得五大三粗,反正就是该大的地方也大,不该大的地方也大,长得很像是吹起来的“大大”牌泡泡糖。
有一天,白大虎去老河北的“核桃社”买咸盐,刚好碰上二狗子的大张满仓赶着生产队的马车也去“核桃社”。
各位书友,读到这里,您可千万别望文生义哟。
这“核桃社”可不是卖核桃的。
“哎呀,他大妹子,我今天去老河北的‘核桃社’扯二尺布去,想给我丫头做个小褂儿,你能借给我一尺布票吗?”
那时候,四十八顷村的女人们经常这样说。
“哎呀,大哥呀,我今天去老河北的‘核桃社’打一斤酒去,要会会亲家,你能借给我一毛钱吗?”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