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废目> 第四十三节 四十八顷村的“长安街”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十三节 四十八顷村的“长安街”(1 / 2)

老哈河南岸再向南走,一片挺大挺茂实的杨树林子。(本站文学网.yunige)

挺大挺茂实的杨树林子中间,是一条沙土路,挺宽的,并排走两辆马车,三四里长,南头走到北头,要抽上三四颗烟。

这就是四十八顷村的“长安街”喽。

“长安街”的北头是老哈河,南头就是四十八顷村。

一条被连绵沙漠宠爱的大河川,一个被几棵绿树掩映的小村庄。

村子后趟街中段,还有一处马大的旧房产。

一座很大的院落,四面有高墙,前面有大门,房子不少,有正房,有厢房,还有仓房。

大门的西边,有一排房子,这就是“公共食堂”。食堂的东面有一餐厅,是供来食堂打饭的村民们用的。

当时没人在这餐厅吃饭,都是把饭打到家里吃,不习惯,不方便,没有饭桌,不有火炕。

餐厅的西边就是厨房。几个妇女正在挑选玉米棒子的嫩皮儿。

那些嫩皮儿放到锅里,烧火,煲干之后,拿到村子后街西头的碾道里磨成面粉。

碾道里烟尘迷漫,一头小毛驴被捂着眼,傻乎乎地,不停地打着转转,两三个妇女忙忙活活的。

玉米棒子的嫩皮儿被磨成面之后,还要掺到谷面子里,放到笼屉里蒸成干粮。

蒸出来的干粮,表面上看有些纤维,吃起来味道还可以。

这种干粮吃下去容易,排泄的时候就难啦,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子,吃下这种干粮,不能排便,把孩子憋得直哭,哭得大人撕心裂肺,没办法就得用手抠,帮助孩子排便。

大人们都说,可别再吃这种干粮啦。

不吃这种干粮又能吃什么呢?肚子俄得慌,还得吃,吃下去,排便还得抠。田地里,沙窝里,甸子上,到处是挎着筐子挖苦麻菜的妇女,她们把一筐筐的苦麻菜,集中在一起,运回食堂。

像一群群外出觅食的蚂蚁,出力不少,收获不多食堂把这些苦麻菜用开水煮一下,攥干水,掺上不多的米粒,放到锅里蒸,做出来的苦麻菜干饭,那叫难吃,吃一口就能苦到牙根儿。

那也得吃!

食堂做的小米粥,和米汤没有什么区别,那里边的小米粒,一个跟着一个跑。

那也得喝!

凉干的芥菜干,用开水焯一下,放点儿盐熬着吃,还可以。

食堂除了这几样吃的东西,就再也没有可以入口的东西了,什么肉食,油星儿根本见不到影。

全村的大人和孩子,瘦得那是皮包着骨,肚子那是前墙贴后墙,面黄肌瘦,筋疲力尽。

即使这样,个人家烧炕可以,不能自己做饭吃,如果发现有人在家自己做饭,要受到惩罚。

“我就是在这种情形下,惹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

费凡继续接受费目的采访。

这场风波的起因在前一节,也就是费凡偷偷地种了点儿玉米棒子,东一棵,西两棵,秋天收了两袋子的粮食。

“怎么能允许个人随便种了棒子呢?”

“一个壕堰子,撂着也就是撂着了,那孩子爱劳动,这儿三棵那儿五棵的又不成片,种也就种了。小孩子不懂事儿,过年再甭让他种不就得了嘛!”

最终,村里几个上了年纪的人说了几句公道话。

“那时还没有‘宁长社会主义草,不长资本主义苗’的‘上纲上线’之说,我算是逃过一劫。不管怎么说,好几年以后,你奶奶还时常会跟我叨叨两句,那年我种的那点儿棒子还真救了一家人的命。”

费凡告诉费目,这场风波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那年月,生产队长这个官儿最最重要的工作是在五六月份“青黄不接”的时候,能把粮食借回来。

否则,社员们“断了顿”,队长也就干不下去了。

这时侯,胡荣河的官称就当叫做“生产大队大队长”了吧!秋天打完场,生产队也不是把粮食一下子都分给社员,而是要一次一次地每口人几十斤、几十斤地发下去。

发下去的粮食也主要是棒子、高粱这些高产作物,像大米、白面之类的“细粮”,一年吃不上几顿,逢年过节吃顿饺子,要掺进一些白棒子面。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