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废目> 第四十二节 费凡的一点儿“小聪明”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十二节 费凡的一点儿“小聪明”(2 / 2)

一上午的劳动结束时,胡村长找来一堆还没有烂掉的打瓜皮,用刀削成条子,推进锅里,无油无盐地用清水一煮。

“吃吧,这比红军长征时吃草根和皮带可强多了。”

胡村长咧咧嘴说。

吃罢这样的午餐,从村子到打瓜地也就是十几里的路,可费凡回家时却歇了两歇。

实在走不动啊,饿的。

1960年,费家因为费凡的一点儿“小聪明”,得到一些额外的添补。

从1958年的“大跃进”时说起吧。

1958年,四十八顷村在庄稼地里开了很宽的一条大渠,那可是上百个劳动力干了一个夏天才修成的。

这条大渠就是前面提到了那个马红学的伤心地――南大壕。

南大壕提不上水来,成了“样板戏”。

魏民书记来了,带来了一台由他亲自主持设计的水车,一个像风车一样的水车。

风翅一样的部件没有架在空中,而是架在离地面不足一米的位置上,风翅上还装上了一个挨一个的小水斗。

四十八顷村的人们感觉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新奇和兴奋。

“这个风翅样的部件是装着轴承的,只要它转动起来,就会带动水车链子不断地将水从井里提起来,再灌进水斗里,然后水就源源不断地流进干涸的庄稼地里。这样的设备不要说在全国,即使是在全世界也是头一份儿,只要开始时找几个年轻的棒小伙儿打几桶水浇在风翅上的水斗里,这水车就会自动转起来,除非找几个人把风翅用木头杠子别住,否则它就会一直转下去。到时候,你们管不住设备,发起水来,可别怪我哟。”

魏民书记的话滔滔不绝,感觉那清清的河水也要滔滔不绝了。

四十八顷村的人们感觉到的不止是一种新奇和兴奋了。

“世界都领先”的水车安装妥当了。

最壮实的汉子们轮番向那些水斗里灌了小半天的水,可那风翅般的抽水机只能浇一浇,转一转,顶多转两三圈儿。

“我觉着都对呀,是哪块儿尺寸不对了呢?我回公社里再查查吧。”

设计者有些难堪了,挠了挠头,走了,再也没回来。

不到一年,那台“自动化”的水车也被人拆走了。

直到几年后,费凡上了中学,学了物理,学了摩擦力,学了“能量守恒定律”,特别是知道了“永动机”的不可能性时,这才明白,村里的那架不干活的风车样的抽水机械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原来,它和什么深翻地、大炼钢铁一样,无知与愚蠢其实是一个相同的概念。”

“后来呢?你不是说还因为你的一点儿小聪明而使家里得到一些额外的添补吗?”

儿子对老子的采访还在继续。

“自动水车”没搞成,二三里长的大渠也就成了摆设,晾在了那里好几年了。

灵机一动,如果能在一些略微平缓的水渠坝堰上种上几棵棒子(玉米)多好呀!

费凡就瞒着家里人偷偷地播下了两挎包的玉米种子,隔三差五地还要去看看。

长出绿绿的秧苗时,费凡又学着大人的样子给每棵玉米都培了土。

九月的一天。

费凡踉踉跄跄把一面袋子的青玉米棒子放到母亲的脚下时,母亲的脸立时就吓白了。

“你饿疯了吧,生产队的棒子你也敢偷呀。”

母亲惊恐万状了。

抄起一根烧火棍子就要打儿子。

费凡一边用手挡住母亲的“武器”一边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清楚。

母亲稍稍放下心来。

收回了整整三布口袋的粮食啊。

“没想到,这点儿粮食却惹了祸。但不管怎么说,好几年以后,你奶奶还时常会跟我叨叨两句,说是那年我种的那点儿棒子还真救了一家人的命。只是,我那时就不明白了,一个小孩子犯了错误挨了批,可那个大干部呢?他为什么就没事儿呢?”

说着,费凡喝了一口茶。

听说,费目喝了一口茶。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