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孟尝君和纳谏
(孟尝君长得像金城武还是像巩汉林)
孟尝君,姓田名文,是我们中国人都很熟悉战国四公子之首。我们从小学的时候就听过鸡鸣狗盗的故事,就是讲孟尝君和他的门客的故事,对于华夏民族来说“鸡鸣狗盗”更像是一个激励我们每个人,告诉我们每个特殊的才能都有他的闪光之处的故事。
历史上的孟尝君给我们更多的印象是讲义气,乐于交友,好养士,好收集人才为自己所用。所以我们民间最为推崇的、《隋唐演义》里的第十六条好汉、作为门神保家驱邪排名第一的武将--秦琼秦叔宝,人们为了说明他任侠仗义,给他的绰号全称就是“马踩黄河两岸,锏打山东三州六府一百单八县,孝母赛专诸,交友似孟尝,神拳太保小孟尝秦琼秦叔宝”。这在侧面也说明孟尝君在历史上是好交友,讲义气最典型的人物。
不过司马先生却非常不喜欢以孟尝君为首的所谓的战国四公子,他是这么评价孟尝君的:“孟尝君的养士,不分聪明愚笨,不论好人坏人,一概收留;他盗用国库的俸禄,结立私党,沽名钓誉,对上欺瞒国君,对下盘剥百姓,是一个奸雄,绝对不值得颂扬。”然后又说:“商纣王是收留天下罪人的窝主,藏污纳垢的匪巢。孟尝君也是这种情况。”司马先生用商纣王来比喻孟尝君,说明他是恨孟尝君入骨的了。
我个人认为,虽然孟尝君所作的很多事情基本上都是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和个人名声,但是把他和商纣王去比还是有些偏激的。毕竟他所豢养的很多门客还是有很多的才能的,包括像鸡鸣狗盗的这些人,还有“弹铗而歌,收债市义,焚券免偿”的冯谖,他们在历史上还是被传为美谈的。当然对他们而言孟尝君是给他们吃给他们穿的老大,所以他们行为的目的只是孟尝君个人的利益,这也无可厚非,而且对于我们来说他们这些有特殊才能的平常人不是也很可爱的吗?
虽然司马老先生对孟尝君有些不待见,但是他还是记录了一个大家不是很熟悉的孟尝君纳谏的故事,这个故事出于《战国策》,连《史记》中都没有记录:
孟尝君曾经代表齐国前往楚国访问,楚王送他一张象牙床。看来孟尝君是很喜欢这个贵重的礼物的,怕把它带在身边搞坏了,马上就派他的一个叫登徒直(这个名字一看就不像什么强人)的人先护送象牙床回自己的封地。登徒直很怕这个任务,他就对孟尝君的一个门客公孙戌(这个人就这一件事情居然也青史留名了。)说:“象牙床价值千金,如果有一丝损坏,我就是卖了全家老小也不够陪啊!你要是能帮我躲过这趟差使,我有一把祖传的宝剑愿意送给你。”按照孟尝君一贯对门客的态度,他应该对这个公孙戌也是不错的,并且这个公孙戌跟着他一起出使别国,应该也是孟尝君比较器重的门客了,这个人还是背着孟尝君收下了宝剑,答应帮登徒直去忽悠孟尝君。
公孙戌找到了孟尝君说:“各个小国家之所以都请您担任相国,是因为您能扶助弱小和贫穷,并使要灭亡的国家复存,使后嗣断绝者延续(这个是怎么做到的捏?),大家钦佩您的仁义,仰慕您的廉洁。现在您刚到楚国就收了这么个大红包,那些没去的国家拿什么来接待您呢?”我们可以看出公孙戌的辩才还是很好的,而且他很能摸出领导的心思,就是重名声。当然孟尝君觉得他讲得非常有道理,马上就谢绝了楚国的厚礼。不过看来那个公孙戌也不是一个有底气的人,演戏也没能演到底,他大功告成以后马上就快步蹦蹦跳跳得离开(史称“趋去”),还没出宫门,孟尝君就把他叫回来,问道:“你小子为什么那么得意,那么趾高气扬、神采飞扬的啊?”公孙戌只能把赚了宝剑的事情如实报告。这时候孟尝君做了一件出乎意料的事情,他没有责怪公孙戌反而令人在门上贴出布告,写道:“无论何人,只要能宏扬我田文的名声,劝止我田文的过失,即时他私下里接受了别人的馈赠,也没有关系,请赶快来提意见。”(多么伟大光辉的形象啊,让我想起了我党的三大作风之一:批评与自我批评)
有人说这个故事展示了孟尝君有宽广的胸襟和虚心纳谏的气度。实际上孟尝君从来就不是一个胸襟宽广的人。《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了这么一个小故事:孟尝君一次出游列国经过赵国。赵国的平原君用非常高规格的标准接待了孟尝君。赵国人都听说过孟尝君的大名,都出来围观。赵国人是很注意仪态仪表和外貌的:《庄子•秋水》中有个《邯郸学步》的故事,就是讲一个燕国的青年人看到赵国人走过很优雅,想学邯郸人走路的姿势,后来连路都不会走了,只能爬回家。喜欢帅哥的赵国人一看到大名鼎鼎的孟尝君就笑到:“孟尝君名头那么大,像天皇巨星一样,我们都以为他是个魁梧高大,像布拉德皮特、金城武这样的帅哥。今天一看到,原来就是个像巩汉林一样瘦小枯干的小男人罢了(“乃眇[渺]小丈夫耳”)。”孟尝君听到这这句话就大怒,和门客一起跳下了礼宾车,杀了几百人,毁了了一个县才离去。(“斫(zhuo)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
就因为别人把他比作巩汉林,孟尝君就要杀几百个人灭一个县出气,可见他绝对不是一个气量大,胸襟开阔的人。那么孟尝君接受公孙戌的建议有什么深意呢?
接下去就是司马光先生对这件事的评价了,臣光曰:“孟尝君可以算是能虚心接受意见的认了。只要提的意见对,即使别有用心,他也予以采纳,更何况那些毫无私心的尽忠之言呢!孟尝君是做到了兼容并包的雅度了。”
这个评价我们看上去感觉非常的对、很有道理,可是内心是不是多少觉得有些怪怪的,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呢?我个人认为,司马光在很不待见孟尝君的情况下,去夸奖了孟尝君的善于纳谏,也是很有雅度的。他在分析这个故事的时候是为了劝诫君主不管别人的目的是什么,只要是对自己有益的就应该虚心纳谏。
但是笔者想说的是,虽然这个故事的道理是正确的,可是他的可操作性不强。孟尝君是非常聪明的人,他在这里的纳谏,并且去宣扬这件事情,更多是为了这个事件来沽名钓誉,来宣言他个人的名声。而司马光在这里却忘记了他自己的立场,他不是把书写给圣人看的,是写给普通的君主看的,那些君主的智慧是远远比不上孟尝君的,而且他们所处理的事情又比孟尝君复杂很多。那些弱智的君主们在面对每一个口若悬河的大臣的时候,那些君主该怎么区分那句话对自己有益,那句话对自己不利呢?
我们这里举个大家都知道的例子,就像《鸿门宴》的故事我们大家都知道了,这里就不展开了。在鸿门,在项羽准备进攻刘邦的前夜,项伯在私下会见张良和刘邦回来以后,就处处维护刘邦,他对项王说:“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伯也是摸清楚项羽平时就是看中所谓义不义的虚名,所以拿这个“义”来和说事儿。而项羽在面对项伯的时候,居然不去追问他问什么在大战前夜去私会敌军的首脑,而是“项王允诺”第二天不发动攻击,从而错过了一举彻底消灭最大潜在对手的最好时机。
后来项伯又从张良、刘邦那里混来了很多贿赂,项伯就在项羽分封诸侯的时候帮刘邦争取了整个汉中的地盘,史书上没有记载项伯是怎么和项羽说的,但是肯定的事项伯一定会告诉项羽给刘邦汉中是符合大义的。我们看过三国演义的就知道,汉中是巴、蜀通向中原的跳板,诸葛亮和曹操在汉中激战数次就是为了汉中的地盘。曹操是把汉中作为消灭蜀汉的阵地,而诸葛亮的计划中汉中是他可以兵出祁山占领长安恢复汉室的前沿,这么重要的地盘,就因为项伯接受了的几斗珍珠,几百镒金(实际上是铜),项羽就随便给了对手这块战略要地,可以看出项伯的话在项羽那里还是很有地位的。后来汉中就成为刘邦杀出巴、蜀消灭三秦,到最后兵出关中打败项羽的跳板。
直到最后被乌江自刎的时候,堂堂西楚霸王到死的时候都没看出来项伯是个大忽悠、大坑子、两面派,他都至死都信任这个项伯,而项伯却在项羽死后投降了刘邦,还得了个侯爵的位置,居然还被赐姓为刘。我想如果项羽九泉之下知道项伯的光辉事迹的话,他一定会气得从地下钻出来,找这个叔父拼命。项伯是项羽的叔父,很可能他和项梁一样是看着项羽长大的,他深知项羽的喜好,我相信他在本意上也没有想要害项羽,只是为了给自己多留条后路,多私交些朋友,可是由于他和项羽的竞争对手走得太近,又得了竞争对手的好处,所以他的立场是有问题的,他说的很多看似忠义的话,实际上这些都是把项羽步步逼向死亡的毒药。
详细楚汉相争的历史故事,我建议大家去看看《百家讲坛》王立群老师的《大风歌》系列。这个系列除了多注了些水,硬是从15集能说清楚的事情非要分45集才讲完以外,其他的对于秦末汉初的历史还是讲得很透彻的。也不能怪王老师,反正CCTV是把《百家讲坛》当做《百家评书》来讲的,恨不得所有的老师都把历史故事用单田芳老师一样,掐着嗓子去讲:“且听下回分解”。一个三国演义就可以说几百集,一个楚汉相争说个45集还是可以对得起观众的。
话说回来,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怎么来分析给你提意见的人是公孙戌还是项伯呢?我们如何做孟尝君而不是做项羽呢?我认为这其中有几个需要我们分析的注意点:
第一,孟尝君他是很小心的,虽然他采纳了公孙戌的建议,但是他还是很谨慎地去观察公孙戌的言谈举止,并且努力摸清事实真相。我们想象一下如果孟尝君后来发现公孙戌给他这个建议的目的是为了和登徒直一起贪污象牙床。对外说孟尝君收了象牙床,对内让孟尝君放弃。这样公孙戌得到了象牙床,而让孟尝君背负了重利的恶名,那么孟尝君一定不会答应的。
第二,孟尝君很清晰自己的诉求点,在人才流动相对自由,可选择老板机会多多的战国年代,孟尝君最重要的是包装自己,要让自己来选择老板,而不是自己厚着脸皮去等老板的选择。所以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对于孟尝君这种士族来说最重要的是名声,而他所作的一切恰恰也都是为了维护和提升他的名誉。当孟尝君知道公孙戌的底细以后,他实际上是利用这个事件,借题发挥、大造声势,史书记载是“乃书门版”,把布告挂在门板上,表明自己是善于接受各种意见的。
第三,孟尝君有足够的能力来把握相关的人和事件,他有足够的能力来控制公孙戌、登徒直等人,不至于让公孙戌、登徒直等人为了个人的小利而危害到自己的利益,所以他能够从中获取大利。
而项羽的失败是:
第一,他没有去探究项伯的底细,他没有问项伯为什么在大战前夜去找刘邦,他也不知道项伯和张良的关系;不知道项伯和刘邦结为了口头的亲家;更不知道项伯在帮刘邦争取汉中地盘的时候收受了刘邦多少的贿赂。所以他在完全无法知道项伯和刘邦的关系的情况下,他所相信的是项伯叔父这个身份,同时也相信的是项伯口头上所谓的大仁大义。
第二,项羽没有足够的战略和政治眼光,他不能认清刘邦将是他灭亡秦国以后最大的敌手。他也不知道中国当时历史趋势的是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走向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他还幻想做一个像齐桓晋文那样的霸主。所以他无法把握政治局势的变化,也就无法知道什么事情是大义,什么是小义了。
第三,项羽也没有足够的能力来控制刘邦、张良、项伯这些关键人等,所以在这种情况他对于项伯的信任就成为引导项羽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只有非常有能力和有控制力的领导,才能在在别人受了私下好处的时候还能够控制局面,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都是困难的。司马光在这里对孟尝君的夸奖,又没有做进一步的分析,实际上是坑爹的,给了后来君主出了个难题。
我个人认为,对于我们普通的领导人来说,处理这些问题最好的方式是:
第一,无论如何首先要知道每个下属的立场,和他在这些事件中所能获得具体的私利。如果他的立场还是为了企业,他所获得的利益是可接受的范围内的,那就接受这个员工的行为。当然我也知道在中国企业的经营中,应酬、送礼、红包都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企业一定要对相关人员,所收的礼品或红包的价值要有所限制,这样才可以在必要的人情范围内不至于让员工的立场发生变化。但是像孟尝君的案例,我觉得孟尝君的处理还可以有更好的方式:让公孙戌退还宝剑给登徒直;然后自己给提了合理化建议的公孙戌以重重的奖励,这样他既可以鼓励大家提正确的意见,又可以表明态度--接受私利是不被接受的。
第二,领导必须要知道企业的利益点和立场,确保员工一切的行为不管其中有没有私利,哪些是符合企业的根本利益的的那些是不符合企业根本利益的。对于不符合根本利益的,一定要予以阻止。
第三,也是最简单的是,当我们的个人能力无法驾驭员工获取私利的时候;当我们的个人能力无法判断获利员工的立场的时候;当谋求私利的员工在重要部门的时候,我建议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抱有侥幸心理,不要考验自己的眼光,果断得放弃这个员工,选用忠心的立场正确的人,哪怕这个人的能力差点,关系远一点,立场是很重要的。很多时候立场有问题的员工,他的能力越强、他的位置越重要,那么他对公司的危害就越大。
最后,对于员工来说,任何时候让老板知道自己获得了未知私利都是不好的,哪怕是获得了一些小恩小惠最好也是有意无意的让老板知道,并且要很大度得去和其他员工分享。要让老板知道,自己的立场是为了企业,自己的获得的利益,不是个人的私利,而是和大家分享的快乐,这样老板就会更加信任你。记住,在任何时候,老板的信任是个人在企业中获得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