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然观察者智能,丰富其对大自然的体验,不仅有助于宝宝今后快速适应各种环境,更可令其拥有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美。
自然观察最好在自然中进行,而自然中物种最丰富的就是植物。带宝宝在不同季节观察植物的不同状态,了解种子如何萌发又是怎样经历开花结果的繁殖过程,以及在植物的叶片间藏有哪些可爱的昆虫,这些体验都能让孩子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和经验。而了解到不同植物的生长特点与护理方法,更会为孩子将来成为植物学家和园艺高手做下良好铺垫。
色彩缤纷的河边四季——植物的生长与季节轮换
对宝宝来说,大自然应该是最好的早教老师。它拥有灵动的色彩,活泼的声音,和层出不穷的惊喜。随便从培养孩子的哪一项智能的角度来说,“到自然中去”都是对宝宝最有效的办法。珍视每个发现
“哇,阿姨,这里有一只小虫子。”小男生浩浩激动地指着路边草丛里的一只甲壳虫给我看。
“真的,它是什么颜色?”我赶快冲上去看,趁机提问。
“是黑色。”
“它有几条腿?”
“我数数,1、2、3、4、5、6,有六条!”小萱抢答。
“真棒,那它有翅膀吗?”
小萱呆住了:“我不知道。”
“哈,它有翅膀的,它和你们最喜欢的小瓢虫一样,把翅膀藏在甲壳下面了。这个甲壳就叫做鞘翅。”我抓过这只小虫,轻轻给两个孩子看一下它藏起来的翅膀。
“哦——是这样啊。”两个小孩恍然大悟的样子。
这天回家,亲子中看的书便是《第一次发现》中的《七星瓢虫》这一本,小萱不但记住了好几种甲壳虫的样子,还初步了解了它们的生活。
就在她自己细细翻书,慢慢品味的时候,我拿起黑色水笔在画纸上画了不少小圆圈,等她放下书的时候,我来召唤:“嘿,小萱,咱俩来画瓢虫好不?”
“瓢虫都有一个小小的脑袋,上面有两只触角。”
“它们的甲壳中间有一条缝。壳上有好多花纹。”指点中,我们一起画出了七星瓢虫、金龟子。
有一天小萱的爸爸和孩子一起去野外玩,回来兴奋地对我说:“小萱居然能认出土豆瓢虫,太不简单了!”
吼吼,我一点也不意外。
天气晴好,风力不强的时候,我总是喜欢叫上别的妈妈,一起带着孩子们向河边出发。春天和秋天会在上午九点以后去,很热的夏天我们选择在清晨出发,日晒强烈后再回家。到了郊外,孩子的眼睛真是不够用。这里可以完全放下公园里那一套禁令:“不许踩草地,不要揪花,不要揪树叶。”想怎么玩都可以。
四季交替中,大自然会呈现出无穷的魅力,各种植物不停变换身体色彩,告诉我们生命的进程。
春天,我们喜欢踏着松软的土地,寻找小草、新叶的嫩绿,研究迎春花的花瓣,看它们的颜色;
(1。1)
夏天,我们可以在大树的顶端寻找知了的踪迹,在河边看水草如何伸展,树阴下我们玩小花园的游戏。
(1。2)
秋天,跳进厚厚的落叶是个好玩的游戏,听到那温柔的沙沙声,孩子能更好地体会季节的流转,到农田里看等待收割的庄稼也是非常好玩的事;
(1。3)
冬天,去看坚硬的大地,收割后的农田,白雪覆盖大地的时候,世界多像美丽的素描啊。
(1。4)
通过观察自然中植物的兴衰,孩子的心灵将能真实地感受到时间的流逝,跑跑跳跳中,他们即使走很远的路也不会觉得累,孩子的运动能力得到锻炼,而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现的惊喜,更会大大开阔宝宝的眼界,让他们对世界充满探索的兴趣。
做宝宝的玩伴,珍视孩子的每一个小小发现,和他们一起兴致勃勃地研究,父母的参与不光能为宝宝补充更多百科知识,也会令自己麻木的心灵找到童年的幸福。
大人要做的准备
在成熟到每天都过得很麻木、总是感觉无聊的大人眼中,孩子们喜欢的怎么都是特别不起眼的东西呢?
“这片叶子好像兔子耳朵呀!”
“蚂蚁洞里到底有什么?我捅我捅!”
哪怕仅仅是坐到老树的树杈上再滑下来,都可以让孩子大笑好久。
要知道,我们的宝宝就是这样体验着生命的美妙之处呢。看、戳、抓、咬、爬、摸、踢、挖,所有这些动作,都在帮助他们认识身边的一切。他们依靠这些本能的动作,来实现各项智能的成长。
妈妈在和宝宝在野外玩耍的时候,一定不要偷懒总是袖手旁观:“多好玩呀,你自己先玩。”大人要也参与进来才对。
当然,从临近三岁开始,宝宝的小脑袋瓜里就会产生许多问题了,为了防止玩着玩着忽然被一个问题砸得张口结舌,做妈妈的有时间就要给自己充电:
1.把当地常见的植物和昆虫了解一下,记住特点和名称;
2.当地常见的鸟的品种和生活习性的特点也要知道一二;
3.一些最基本的问题比如水是怎么来的,火是怎么来的,鸟为什么会飞这些都要事先想想,以备不测。
妈妈们没事的时候可以看看大百科全书,这样在宝宝有所发现的时候就可以当讲解员了。也许家务的繁忙会让父母失去和学习的兴趣,但请想想宝宝期待的眼神吧。怎么样,动力来了吗?
孩子不是父母的财产,他们只是上天托付给我们的生命。我们必须尽力给予好的引导,让他们能在独立的那一天,分离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小豆子发芽了——种子的秘密
小萱从一岁半起,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要求大人给她讲书,把喜欢的书至少读上三本,这个小孩才会同意关灯。
再大一点后,她即使关了灯也要再提个要求:“妈妈你再讲一个故事好吗?”这时候,没办法的我只好漫无边际地开讲,顺着她的要求来一路编下去,直到那个小孩子沉沉地掉进梦里。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关灯夜话的主题,竟然成了一颗小豆子——有颗小豆子为了不让农民伯伯把自己种进地里,在播种的时候逃跑了,还没来得及体验成功,它就被一只大公鸡吞进肚子,接着,又被各种动物吃来吃去,最后,好不容易又掉到地上的小豆子,高兴地让朋友将自己埋进泥土里,它很快发芽、抽出藤条、开花、结豆角。有过丰富经历的小豆子,骄傲地把自己的经历讲给了小小豆子们听。
我曾经很奇怪为什么小萱独爱这个编造的故事,后来发现在这个故事里面,其实含有许多信息,比如有简单的食物链,也有植物生长的全过程。
看来童话可以单纯当作童话来讲,还可以从各个角度着手开发成科普故事。
有天早上起床为大家打磨豆浆的时候,看见家里各种颜色的豆子,我心里一动——这拿来给小萱看的话,她心中的小豆子将会变得更为生动吧?
第二天,在提前浸泡豆子的时候,我把小萱叫了过来,带她好好地研究了一下绿豆、黄豆、红豆、黑豆还有大芸豆。看它们的样子,比较大小,问她为什么豆子上都有一条小缝隙(适时提问很重要,可以带动孩子思考)。我们把玩豆子,又仔细将它们洗净,泡在水里,隔一夜后再领她去看,她惊讶地大喊:“妈妈,豆子都变大了!”这时候再摸过去,所有的豆子都感觉表皮很松软,轻轻一碰就能掀起来:“小豆子喝饱了水就会发胀,如果再多泡两天,它就会裂开抽出嫩叶子的。”我留了好几颗给她继续观察。
果然,第三天上,小豆子都发芽了。
“哇——太棒了,真的会发芽。”小萱激动地为刚刚冒出头来的嫩叶欢呼。
“不过,为什么豆子会发芽呢?”我趁机要求她开动脑筋。她费力地想啊想啊:“不知道。”
“因为所有的豆子都是种子,只要是种子,就会发芽。”
“什么是种子?”
“就像小鸡是鸡妈妈的宝宝,小猪是猪妈妈的宝宝一样,种子就是植物的宝宝。种子种到地里会生长,变成一棵新的植物。”
“种子是植物的宝宝啊!”小萱第一次发现原来植物也是有宝宝的,惊叹不已。
这一天,我们家的餐桌上超级热闹,摆的全是各种各样的果实和种子:
1.葡萄、苹果、梨、李子、石榴这些水果是果实,会把种子都藏在身体里;
2.蒲公英、棉花、向日葵中的瓜子这些,统统都是种子;
3.土豆、大蒜、花生这些,它们本身是植物的根,可同时又可以当作种子繁殖,真是好玩。
4.豆角中的豆子、南瓜中的南瓜子、辣椒中的辣椒籽、莲蓬中的莲子,玉米上的颗粒,所有这些都是植物的种子。
看着让人眼花缭乱的一大堆,小萱连连惊叹:“这么多都是种子,我都看不过来了!”小小的她开始认识到,原来许多植物都依靠种子繁殖,小小的不起眼的种子里面蕴涵着巨大的生命力呢。
为了加深孩子对种子的概念,后来我想了好多种方法来巩固她的认知:
平时吃水果和择菜的时候,让小萱一并玩剥种子的游戏——我们一起切开水果把种子剥出来,切开蔬菜把种子也剥出来,比较它们的形状、大小、色彩有什么不同;
找办法选出能很快发芽的种子,让孩子体验一下亲手种植的乐趣——泡豆芽、种土豆、种蒜瓣都是很容易见效的好办法;
让我们带着孩子来找找哪些是好吃的种子吧——花生、葵花籽、莲子、石榴、松子……哎呀,让人流口水的还真多。
打一杯现磨的热豆浆给孩子,或者午饭时蒸几根嫩玉米,都会让孩子们没法不去爱上种子。哈。
(豆子)
曾经有人告诉我可以带孩子玩豆子粘贴画,这种玩法很新颖,画面也很好看,可是用来玩耍的豆子最后因为粘了胶水却只好丢掉,我觉得很可惜,爱惜粮食是要让宝宝从小养成的习惯,所以这种玩法我不推荐。
用手指触摸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颗粒,把它们放进泥土中等待新鲜的绿色冒出头来,看到植物的生长,又亲口品尝到它们带来的美味,孩子们的心灵在这一系列观察过程中受到生命本能力量的冲击,他们会由此认识各类种子的外形特征,了解到各种种子的传播方法,并对植物萌发真正的兴趣。孩子们对自然的热爱,将由此引出。
与此同时,许多问题也会在我们对种子的讲解中迎刃而解,比如水果是从哪儿来的,为什么会有花儿,植物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等等。我带着小萱将已经泡大肿胀的豆子切开,她看到有小小的叶子正在豆子身体中形成,而且真正意识到原来豆子身体上那条疤痕状的小缝就是发芽时用来伸展叶片的,这次,她清晰地认识并记住了这条小缝的名字——种脐。
“和我肚脐一样。哈哈!”
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生长和传播规律,每次给孩子讲到种子的传播,妈妈们可以想象自己在讲一个童话。比如讲蒲公英时可以讲到在田野里吹小小降落伞的情景;讲苍耳的时候则可以描述一下小狗在原野跑过后屁屁上扎着小刺球的窘状;槲寄生传播种子的方式更有趣,它让小鸟吃下含有种子的浆果,然后种子就会随着小鸟的粪便传播到各个地方。臭臭地播种,这些故事会让孩子们哈哈大笑。
生动、活泼的讲述是让孩子对知识记忆深刻的前提,所以拟人化也是妈妈在这个时候需要多多采用的句型。如果光是讲述让孩子觉得不够过瘾,我们还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来辅助表达。
1.自制图画书可以让孩子直观到种子传播与变化的整个过程;
2.看制作精良的各种记录片;
3.从相关的童话绘本中寻找生长的痕迹。
当小萱用了很多途径终于搞清楚小豆子的生长过程之后,我有段日子晚上过得幸福极了,只要一躺到床上,就可以丢给小萱一句话:“来,给妈讲讲小豆子的故事。”那个小孩就会立刻特别得意地开始给我介绍豆子的一生,把她所掌握的全部关于种子的知识都努力描述出来。有时候她讲的实在太投入了,会完全忘记我的存在,趴在自己的枕头上,用小手指头一下一下地点着,给不知道假想中的谁描述,不过我很少能听到小豆子结尾那部分,因为我听到的最后一句老是:
“嘿,妈妈,你睁开眼睛,55555讨厌!你又睡着了。”串红里的蜜糖——花朵真甜美
对孩子们来说,一朵花其实没有多少吸引力,看看闻闻之后便难再理睬。可若是把花蜜的概念带入孩子头脑,让他们发现眼前的花朵不仅很好看,而且可能还很好吃,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就会立刻被提起来。夏天带小萱外出玩耍的时候,只要遇见正在开放的串红,她都会特别兴奋。她知道,把那些长花瓣拽出来,就能吸到甜甜的花蜜。
植物无声无息,不会与人沟通,所以带小孩子观察花朵的时候,妈妈们要找一些孩子们喜欢的内容加以引导,最常见的就是用味道来吸引他们,只要孩子兴趣来了,我们的观察课就可以正式开始:
让静静的花朵动起来
养过花的人都知道,哪怕只是一只小花盆,里面也会藏有一个生动世界:有作为主体的盆栽植物,有偷偷生长的不知名的小草,有奇怪的忙忙碌碌的小昆虫。我们带宝宝观察花朵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在看过花朵之后,再静下心来寻找其他那些可爱的生命,看看有没有住在花芯里的小虫?有没有围绕花朵飞舞的蜜蜂、蝴蝶?有谁在花下生长,又有谁在茎上安家?它们想要做什么呢?这样既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还顺带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
(串红1)
小萱极爱这样玩,我俩经常会比赛,看谁在一盆花中发现的内容多。有时候她甚至会主动要求我对她提问:“妈妈,你问我——‘这个花盆里都有什么呀?’”我问了,她就会得意地把她的发现一一指出,向我展示她所看到的画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描述也越来越接近童话。
“这只白色的小虫在喝花汁,花说‘别咬我呀,我好害怕。”
“小虫说:好吧,那我就用花粉做个蛋糕,不咬你了。”
……
一花一世界,这句禅语提醒我们可以用这种方式将植物世界导入孩子纯净的心房。时间久了,我发现小萱对身边的事物都比较敏感,她观察一种事物的时候往往会把事物所处的环境也一并研究一下。这是个好习惯。看看花朵的构造
所有的小孩都对蜜蜂、蝴蝶到底围着花朵在忙些什么很好奇,如果单纯地说“它们在忙着采蜜”,孩子们的思维便容易就此打住,不再细究怎样采和从花的哪里采,如果我们拿着花朵,让孩子自己看,自己闻,再带着宝宝对花朵进行纵切,他们就会为花朵的内部构造所惊讶——“哇,这些细细的线是什么?摸起来滑滑的又是什么?”
对花瓣、花蕊、花粉,甚至是雄蕊、雌蕊、花柱、子房的认识,可以就此展开了。蜜蜂、蝴蝶在花朵上收集的是哪一部分,这个秘密孩子也得到了答案。
在带着小萱看过花朵构造之后,我们经常会在晚上玩耍的时候玩涂鸦,把花朵的组成图画出来,继续玩“猜猜这是哪部分”的游戏。就像玩打鼻子眼睛一样,小萱也超爱这种玩法。
不过有个数花瓣的游戏就不太妙了。有次买了一本花婆婆的《祝你生日快乐》,里面生病的小姐姐喜欢撕花瓣来做占卜:“我会好,我不会好,我会好,我不会好”,结果小萱一下子学会了。那段时间,家里所有开着的花都会被她摘下来,煞有介事地揪着花瓣数来数去。看着漂亮的盆花一转眼就光秃秃的,让人真是好想挠墙。尤其那个小孩眼看着你向她走去,手里还要不停地揪啊揪的:
“我妈妈会骂我,我妈妈不会,我妈妈会骂我……”
她后来学会了没事做不要去占卜,因为就算花朵显示妈妈不会骂她,结果也还是不准。
味道好好的花朵
寒冷的冬天,当无法在楼上的大平台上找到浓浓绿色与盛开的鲜花时,还有一个好办法让孩子能欣赏花朵,那就是泡一壶美味的花草茶。
(串红2)
玫瑰花苞、金银花瓣、茉莉花、贡菊、桃花甚至桂花,就这样都开到了我家的小玻璃壶中,热水让它们舒展开每一片花瓣,蜂蜜让它们散发着甜美的芬芳,看看、闻闻、尝尝,每个角度都是美的。这样赏花真是乐事。小萱每次要我给她准备一只小小的玻璃杯,从我的大杯中分点花草茶走,自己当心捧着,得意地看一看,再轻轻地喝一口,满足得眼睛都要眯起来。
(串红3)
偶尔我也做鲜花点心:
槐花下来的时候,蒸槐花糕;
桂花在北方买不到,可是也会用朋友家寄来的自制桂花酱给小萱浇红薯泥;
南瓜花洗净,裹湿粉下锅炸,味道清新无比。
最家常也最好做的花就是韭菜花了。韭菜花上市的时候,我总会买一大袋子,和婆婆一起又洗又捣,腌韭菜花酱。
等到小萱领略过了花草的味道,我的花草茶可就倒了大霉,无论放到哪里她都能发现。每次小朋友在我家疯玩一整天之后,我收拾战场的时候都能发现,可怜的花草茶上每袋都被老鼠一样的尖牙咬出好几个洞。肯定是她们想偷偷尝尝,从前咖啡粉被她们看上的时候也是这么干的……
关于花朵的手工
每年春天,婆婆都会在平台上的花盆里埋下头一年预留的花种,然后浇水,加肥,小心伺候着。等夏天一到,我们的平台就成了小区里人人仰望的花园——在七楼,所以只好仰望了。为了让这些花朵的美丽能持续更久,朋友教了我们许多别致的玩法,闲时和孩子们一起做,乐趣无穷:
1.花瓣画
把花瓣摘下后,放到书本里压平,待水分渐失,就可以用来和宝宝轻轻地粘贴。做好的画放到镜框里,真的很可爱呢。
(串红4)
2.自制干花
做干花是最省心省力的玩法。基本是只要摘下一束来,放到花瓶里,等其自然风干就好了。我喜欢和小萱一起把鲜花放进瓶中,再一起把干花取出来,让她仔细看。“枯萎”“憔悴”这些词,她便理解得很透彻。这也是从另个角度在给她上生命的一课吧。
(串红5)
3.鲜花饰物
一直都记得《小妇人》中,艾美在舞会上用鲜花来为自己做装饰的情景,所以家里一有花朵繁茂的时候,我就会带着小萱做各种鲜花帽子,鲜花耳环,让她知道这些都可以用做点缀。我希望她能体会,富有生命气息的这些花朵,可以把平凡的穿着瞬间变得光彩鲜活。美丽是一种情趣,它其实并不昂贵。
房间里四季都有鲜花的踪迹,我觉得这样的家会更适合小孩子成长。眼睛不经意间可以看到花朵,安静时能闻到似有似无的花香,花朵让孩子们愉快放松,让他们的各个感官都得到享受,一边增加植物学知识,一边感受美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渗透,这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妈妈们,现在就拿鲜花来装点自己的家吧。
这些都是叶子吗——从叶片分辨植物种类
自然界的种种声音,在人听来都会觉得很美:鸟叫,虫鸣,雨滴打落地面,风吹过树林……可惜在这个城市里,能听到它们的时候真少,到处充斥着商家的广播,到处是汽车的喇叭声,以及人们没有耐心的说话声。小萱走在路上,每每听到这些,都会拉着我的手说:“妈妈,好吵。”
有天,老公从互联网里搜到大自然的音效放给她听,里面有溪水流淌,小鸟歌唱,那种感觉一下子打动了孩子,她放下手中的小熊,把头转向电脑的音箱,看到那小妞专注的黑眼睛,我忽然觉得心疼。
所谓的都市生活,究竟让我们得到了什么?
去寻找一片安静的乐土
为了让孩子的耳朵、眼睛和心灵都不至于早早迟钝,我努力带她去郊外,去极其安静的地方,锻炼她每个感官。
郊外最大的特点就是植物种类非常丰富,望上去总是满眼深深浅浅的绿,无论是身体碰到还是有风扫过,它们都会悉数作响。这种细微的声音,让孩子感觉到自己与自然之间是如此亲密,以致她每次踏上郊外的草地都要尖叫和大笑,尽情地跑上几个来回。把内心的自由和喜悦统统释放出来,然后才能从小疯子回到一个正常小孩,开始投入地玩。
树阴下用树枝在沙土上画画,团泥巴捏小人,用小桶和随手找到的花草做假想中的花园,等等这些,都是孩子超级爱的游戏。我通常会给孩子准备上几种小工具,以保证她的野外之行充满更多趣味。
(叶子1)
一般情况下,这些工具是:
1.一只小桶,里面装上小铲子和小耙子;
2.一只塑料水瓶,里面装着清水。可以浇花,也可以做泥团;
3.一本小册子,用来把发现的各种特别的叶片和花瓣夹进去,留做标本;
4.一点干粮、杂粮豆子、水果和充足白开水。水果和干粮给孩子补充能量,杂粮豆子则是给附近的小鸟准备的;
5.防晒霜、太阳帽和小毛巾——这些都为了防止孩子晒伤。
6.红药水和创可贴;
7.一块大点的厚布。用来铺在树下作为休息的地方。
看起来好似很多?其实真正准备好后,一个普通的包包就可以轻松装下,当然,小萱要负责拎自己的桶。
再没有比这更舒服的带孩子方法了——没有车、没有尾气、不用担心拐骗小孩的坏人,这里的一切都是开发孩子智力的天然道具。只需找棵底部有大石块的大树,把带来的厚布向石头上或者附近地上一铺,带来的东西丢上去,你就可以安心和孩子玩。而且许多时间里,他们会玩得顾不上理你,孩子在这种时候会依靠本能的内在动力来进行自发探索和学习,尝试与人相处,我们只需要在他们提出问题的时候耐心答疑,或偶尔给一点指点即可。
每次带着小萱去野外,我通常会和她各管一片。她去种花种草,我则到处收集各种叶片和看起来很特别的石子。小萱觉得妈妈做的事情很神秘,经常玩着玩着就会不由自主地与我归为一队,这时候,我们就会可以趁机好好地研究所能发现的各种植物了。
叶子叶子会唱歌
小萱在郊外最爱做的游戏之一,就是和妈妈比赛看谁在树下静坐的时间长——“第一不笑,第二不许动,第三不许露出大门牙!”想要孩子安静?强迫与命令都不是好办法,否则到了叛逆期,这就是矛盾的开端。用游戏的方式来让孩子稳下来,是我感受到的最好用的一招。开始她总是忍不住笑,可是看到我平静的面色,渐渐也受到传染,安静下来。于是,鸟的叫声、树叶的哗哗声,远处村庄隐约的人语声,都进入了小萱的耳中。
“听见树叶唱歌的声音了吗?”我问她。
“没有。”她仔细听过去,“啊!听到了。真好听。”
“为什么会唱歌呢?”
“不知道。”这是两岁时的回答。
“因为小鸟来了。”这是三岁时的回答。
“因为有风吹过。”三岁半时,她开始倾向于比较理性的答案。
心思沉下来的孩子,吸收能力会很强,每当小萱进入状态,我们俩的叶子课也便开始进行。
1.看谁能找到更多种不一样的叶子。
因为要突出“不一样”,所以也就引出了叶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的比较。
2.叶子有味道吗?闻闻看。
植物的气息很特别,每一种植物都有自己特殊的味道,闻过之后会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
3.叶子为什么要变颜色。
因为常去郊外,一年中每个季节的叶子我们都能看到,它们色彩的变化也能够很好地发现。一片小叶子从小长大,再从绿变黄或变红,这些过渡能令孩子体会到生命的进程。
4.有没有能吃的叶子?
这是一个能从郊外一直玩到家的好游戏,我们在野外可以挖野菜回家凉拌,在家则可以让孩子看到日常吃的各种蔬菜,比如油菜、生菜、白菜等等,它们的叶子都很好吃。这也是让孩子重新认识蔬菜的一个方法,他们可能就这样爱上吃菜了呢。
(叶子2)
最初,通过比较杨树叶子和松树叶子,小萱了解到阔叶和针叶的概念。后来,又通过和我拔叶根和剥芦笋,学会了完全叶和不完全叶的概念。等她再大一点,单叶和复叶这些,就也可以让她知道了。
一直都记得《神秘岛》中那个博物学异常优秀的赫伯特,他成为我带着小萱一起琢磨动物和植物的动力,我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天也能对着陌生的植物凭借头脑中的知识储备,准确地对其进行归类,了解它的基本特征。这一方面可以令孩子对世界保有强烈兴趣,另一方面更能保证他们将来会具有相当强的生存能力,越是面临生存挑战,这种能力就会越加闪光。
好玩的叶子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