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华德加得纳提出的八大智能中,自然观察者智能主要是指“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的能力”。这一智能的培育会让幼儿对世界有更深远的了解,也对生活有更全面的把握。
帮助婴幼儿发展自然观察智能,是父母实施早期教育时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在安全范围内,培养自然智能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带宝宝观察身边的各种小动物——比起无法与人交流和沟通的植物而言,会动会跑又有表情的小动物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兴趣。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从小动物的繁衍中了解生命起源的奥妙;通过动物的行为来推测它们的内心活动;在对不同动物的观察中,进一步认识生命的本真并学会尊重这本真。当孩子的观察与思考能力都得到进一步提升时,他们会迷上这种生命的探索,会变得心中有爱。
鸽子蛋里住着谁——生命起源初级探索
从结婚的时候开始,我家就养着不少鸽子,这些被我戏称为“飞鸡”的鸟类是老公的爱宠,每天他一有空就在平台上打扫鸽舍,把鸽子放飞。虽然灰不溜秋的信鸽远没有观赏鸽漂亮,可女儿却不嫌弃,只要看见爸爸去平台,她就马上颠儿颠儿跟在他身后,在喂粮和扫地上帮许多倒忙。
有一天,小萱兴奋地捧着一颗热乎乎的鸽子蛋冲到我眼前:“妈妈,鸽子下了一个蛋!”可这枚蛋马上就被她爸爸追缴了:“快放回去!那是留着孵小鸽子的。”
“啊?孵小鸽子?”小萱有点呆呆的。
“对,小鸽子最初就住在这个蛋里,等鸽子妈妈把它在身下暖够20天,鸽子宝宝就可以钻出来了。”我要过那枚晶莹的鸽蛋,带着小萱把它放回窝里,“你记得小鸡卡梅拉吗?《我想有个弟弟》那一集里,小鸡卡门也是从蛋里变出来的。”
“对,是这样!”小萱点点头。“小鸡会吃掉蛋清和蛋黄,然后就长大,然后就跑出来了。”
她充满敬畏地看着一本正经孵蛋的鸽子妈妈:“小鸽子在蛋里面。”
(图1。1)
此后的一天、两天、三天……小萱比谁都心急,她天天过去探望鸽子妈妈,每次都想伸手摸摸惦记着的鸽蛋,为此她挨了鸽子妈妈不少打。在小鸽子静静孵化的这段时间里,我带着她看了许多有关胎生和卵生的书,尽力给她找各种能找到的动物繁殖现象来进行观察:
方便找到的卵生实例:
1.家里养的鱼产卵了,一粒一粒漂浮在水中,可以看得很清楚。这是小鱼最初的样子,我们把这些卵另放在玻璃罐中,期待它们慢慢地孵化出小鱼;
2.新出生的毛茸茸的小鸡,它们和鸡蛋一点也不像;
3.法国蜗牛看起来不动声色,可当我们轻轻拨开它们身下的湿沙就会发现,沙子上有好多晶莹的白色的卵;
4.其实买到的各种蛋都可煮熟切开给孩子看,有机会甚至可以去路边摊看人们卖的毛蛋,以看到小鸡在破壳之前的状态。
方便找到的胎生实例:
1.楼下的狗狗小黄,拖了很久的大肚子,有天肚子忽然空了,我们去它家看,发现它生了好几只小狗;
2.花鸟市场里很容易就能找到小仓鼠,隔着玻璃箱我们可以很好地看仓鼠妈妈怎样带宝宝。
3.对面楼上的阿姨挺着大大的肚子,走路一扭一扭,她的肚子里正住着小宝宝呢。
受到《蛋的秘密》这本书的启迪,辨认鸟蛋一度成为我家的热门游戏,我找来鸡蛋、野鸡蛋、鸭蛋、鹌鹑蛋、鸽子蛋和鸵鸟蛋,问她各是什么动物产的,每次她都能说对,而且每次都兴致勃勃,一定要我一问再问,从中得到无数自信。最后这小孩觉得妈妈拿出的蛋都已经看腻了,就请求:“妈妈,找个恐龙蛋考考我吧。”
都是看哆拉A梦惹出来的,我恨日本动画片……
(图1。2)
各种生命孕育和出现的过程,真是令人感动,即使不能亲身经历,只是观望,也已经使得小萱连连赞叹。见得多了,她开始对生命本身感到好奇,不断地问各种问题——蝴蝶是怎么来的?小兔子是怎么来的?豆子是怎么来的?青蛙是怎么来的……终于,她问到了——
我是怎么来的?
之前虽然已经读过《宝宝快长大》这样的儿童小百科,不过,对于自己如何出现在这个世界,小萱依然懵懂。现在,那些珍藏在电脑里的她的成长照片终于可以拿出来,让这个小孩有目的地去看。
这还是第一次,她看到我临产前的样子、她刚刚出世的样子、她一岁之前每个月的样子,等等,小妞眼睛瞪得滴溜圆,每个细节都不想放过。她最爱的居然是一张哺乳照:“哇!妈妈,我正在你怀里喝牛奶!”
我:“……”
好吧。那就讲讲为什么妈妈会有乳汁。上天选择由母亲更多地抚育小宝宝成长,在整个怀孕过程里,妈妈的身体就已经做好准备,让宝宝一降生就有东西吃。孩子的降临会让妈妈变得很强大,她们照料宝宝,喂养宝宝,勇敢地带他们长大。人类是这样,几乎所有胎生动物也都是这样。
由于要依靠着妈妈吸吮乳汁,胎生动物通常会比卵生动物成长的时间长,母子亲情更为浓厚。从蛋壳里孵出的小鸡出生20分钟就能站立行走,再过一会儿就能自己啄食,而小猫小狗却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够离开妈妈,消化母乳外的其他食物,人类的宝宝成长起来就更是艰难,光是学翻身都要等上几个月,更不要提学会独立生活了。
对小孩子来说,从看一个小生命是不是妈妈乳汁喂养大的,就基本可以断定它是不是胎生了。这是个简单好记的区别方法呢。能把自己看到的动物准确归类,这会带给孩子很大的成就感,也会促使他们想要学习更多的生物学知识。
我一度嫌家中动物太多,一只已经六岁的大猫每天在家里巡逻,许多只咕咕乱叫的鸽子在平台聒噪,墙壁上嵌着永远只有四条鱼的鱼缸,窗台上硬币大的小龟每天都晒着太阳。可如今,突然庆幸家中有这些动物。小萱每天看着它们,时不时地冒起好奇,而我又喜欢有问必答,有时候答不上来还要翻书查百科文库,慢慢地娘俩对于不同的生命不同的状态都多些了解。一起学习的感觉真好。
当小鸽子终于在盼望中出世的那天,小萱面对她一直等待的小生命充满了惊喜:“哎呀,没有毛,是肉肉的。那么大的嘴!”
(图1。3)
我觉得没什么毛的小鸽子真丑,可是她却始终要捧在手心认真端详:“真可爱啊,真美丽啊。”她看到鸽子妈妈和鸽子爸爸拼命甩着脖子把半消化的食物喂给小鸽子的时候,觉得这种吃饭方式太特别了,拉着她爸爸的手恳求:“爸爸,把这只小鸽子给我吧。”
“好啊。不过得让鸽子妈妈先把它喂大。”
“不用不用,你喂它就行。”
我幸灾乐祸地看着尴尬的老公:“你爸爸没有喙也没有嗉囊,他制作不了小鸽子的饭。”
结果那可恨的小孩子扭头看着我的胸:“那妈妈你来喂小鸽子牛奶。”
“奶牛”愤愤离开:“我停产啦!”它是熊猫不是猫——从动物的行为来进行推论
读过猫书的朋友会记得,我家养着一只黑白花的大猫,名字叫做奶牛。从小萱还在我肚子里的时候起,她就每天都听到妈妈唤奶牛的声音,于是在她降生后,对这猫的感情也非常好(瞧,胎教的力量真强大,对吧)。
从小肉妞能够坐稳开始,家中的一娃一猫就时常交流了,在大人的严密看护下,时不时地,奶牛会让小萱摸摸自己的粉鼻子,而它也会闻闻她的小肉手。小萱超喜欢这毛茸茸的胖子,当她终于能进入学步车靠自己的腿移动之后,对奶牛的穷追猛打便正式开始。奇怪的是,奶牛似乎知道这是我的宝宝,知道她虽然是新加盟的,却是这个家中稳定的一员,所以始终对她照顾有加。
(图2。1)
差不多在小萱成长的每个阶段,奶牛都在默默扮演着一个大孩子的角色,容忍她又抓又抱,容忍她给它灌牛奶,容忍她大呼小叫地追来赶去。实在急了,也就是躲进楼上浴室,在里面谁也捉不到的缝里叫骂一阵子,发泄完也就好了。
由于从小看着奶牛在屋子里踱步,看着它对窗子望呆,长大一点后又开始学着给它喂粮喂水,甚至和妈妈一起铲猫砂,小萱对猫这种动物真是了解多多。
不过,学习这个事情永远没有穷尽,更何况是生物这个大课题。
有天早上,当听到婆婆向我告状:“奶牛把你养的转运竹啃了!”小萱觉得非常惊异,等她认真研究过那七零八落的竹子后,这小孩得出惊人的结论:
“这是竹子,不是猫粮,它是熊猫是不是猫!”
(图2。2)
哈,这真是个好机会,让她知道动物在吃草和吃草之间也有不同,我立刻带她看从前野外玩耍时拍下的图片——有的动物是以草为食,比如牛、羊、驴子,而有的动物却是以草为药,比如猫、蛇等等。现在,小萱明白了牛羊这种大动物吃草是因为它们肚子饿,而我家猫要吃草则是因为它的肚子里装下了很多舔进去的猫毛,需要用草叶把这些毛带出体外。这真是太好玩了。
“妈妈,你再多讲,再给我讲讲。”她恳求我。
“恩,好吧,那我们再来看猫咪竖尾巴和狗狗竖尾巴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
那个上午,我们俩畅游在动物世界中,一个仔细地讲,一个瞪大眼睛专注地听,最后,以《我是森林音乐家》结束这课程的时候,那个小孩高兴得手舞足蹈——她觉得很过瘾。
说来在拥挤的城市里给孩子寻找观察动物的机会真难,但还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孩子需要知道我们不是孤单地清高地存在于这个世界,而是和许多有趣的生命共同生存着,这一点非常重要。
接触可爱的动物,近距离看它们的生活,会让孩子的内心感受到另类生命的奇妙之处。他们将有机会听懂看懂动物的表达,并为自己的发现感到欣喜万分。没错,能够进入其他生物的世界,和它们沟通,这带给我们多么大的成就感!孩子会为此爱上观察,然后爱上自然万物,最后爱上生命本身。
有的父母喜欢动物,有的父母害怕动物,但是,所有孩子却都需要学会观察,需要通过了解动物来增长自然知识。那么我们要如何让孩子在安全的前提下,得到很好的观察机会呢?
1.去动物园里玩一天吧;
选一个晴朗的好天气,带上自制便当和充足的水,我们和孩子去动物园里一起观察动物,看它们吃食喝水(游客不要饲喂动物哦,我们在满足了自己试验或恩赐的欲望时,其实破坏了动物与人的距离感和规律进食的习惯,而且它们很容易吃进塑料袋。世界上众多动物园每年都有不少动物因误食游客包装食物的塑料袋而死去。)看看它们是怎样和同伴交流。每种动物观察的时间最好长一点,好让孩子来得及仔细观察。看一看它们在做什么?猜一猜谁是爸爸,谁是妈妈?也许只是静静地看一会,什么也不问、什么也不说,孩子就会有所发现。不要走马观花,那会让孩子习惯“忽视”,变得“视而不见”;
(图2。3)
2.去养小动物的朋友家做客;
自己家里没有小动物也不要紧,我们身边总有养着小动物的朋友,带着孩子去他们家里玩耍也是观察动物的好办法,要记得给小动物带点见面礼;
(图2。4)
3.到农村去小住;
没说的,农村是动物们的集散地,牛、羊、马、驴、骡子这些自不必说,兔子、鸡、鸭、狗、猫更是要多少有多少,带着孩子随便走走,都能让他们大开眼界呢,何况白天能吃到正宗的农家饭,夜间还能看到满天繁星,何乐不为?小萱每次去农村小住之后,回来都会词汇量大增呢。
(图2。5)
4.勇敢点,自己养一两种动物。
有报道说,从小和宠物一起长大的孩子不容易出现心理疾病,也不容易有过敏症,而我要说,在这个社会里城市中的孩子真的很孤单,家里有小动物的话可以让他们得到情感上的安慰,还能学会基础的饲养常识。他们会从与小动物的朝夕相处中培养责任感,体会到付出的幸福,这些对于建立健全人格有莫大好处。
(图2。6)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能近距离观察的动物种类并不多,也不复杂,比较好区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孩子来进行对各种动物的观察:
1.看外形找特征,寻找不同动物的相貌特点,用游戏的方式比一比外形相似的动物有什么一样。
2.听声音,是尖细还是浑厚?动物妈妈和动物爸爸的声音相同吗?仔细听一听,凭声音就可以辨别出是哪种动物:
3.看一看它们的食物,是肉类是植物还是各种都能吃一点的杂食;
4.看它们有无翅膀,是长着爪子还是蹄子,爪子是否尖利。做一个不一样的模型吧,尝试一下如果把鸟类翅膀反方向安装,它会怎样?
5.仔细看一看动物们是如何抚养自己的小宝宝的?
6.从书中的照片里查看这些动物的牙齿,看有无尖利的犬齿,这也是肉食动物和植食动物区分的标志。
经过这些观察,孩子们基本上就可以把所见到的动物进行归类了,这使他们产生自信和自豪,并会有了解的多一点再多一点的意愿。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动物的仔细观察,孩子们还可以从它们的各种行为进行推断,预知它们的情绪和动向。
比如,猫咪在低头刨地,转圈,说明它们即将要便便;小狗身体后弓,发出呜呜声,表示它们愤怒和害怕;母鸡发出很短促的咯咯声,是在召唤自己的宝宝;鸽子把颈项上的羽毛都炸起来,低头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则表示它们生气了。
看懂动物的行为,了解它们的情绪和需要,非但能增长知识,也是孩子们能和动物交朋友的前提条件。
《我的野生动物朋友》中,蒂皮能和那么多看似恐怖的动物成为好友,对其行为语言的了解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想想看,有一个动物朋友,这是个多么有趣又值得骄傲的事情,我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拥有这样的朋友,进入另一个单纯清澈的世界。
尤其,即使不以交朋友为目的,了解动物的行为语言也是有用的。我曾经在野生动物园中见到一个小女孩想要去摸一匹小马,小马很怕地高昂着头向后躲闪,而那个女孩却没有看懂小马的情绪,反而以为它在和她玩,高兴地向它奔去,结果被赶来保护孩子的母马一下踢中膝盖,几分钟之内,膝盖肿出巨大的包块,她被爸爸背走的时候,已经哭得发不出声音。
由于每天都和好几种动物接触,小萱现在能听懂鸽子咕咕的叫声是在聊天还是在发脾气,也能知道猫甩尾巴是得意还是烦躁,对生命没有戒心的她觉得自己有好多非人类的朋友,比如我家的鱼鱼、小龟和奶牛,楼下那三只见到她也不跑的流浪猫,还有农村太姥爷家中那匹皮毛油亮的黑驴,对了,还有邻居家脾气暴躁的小狗。
那条小狗是博美品种,典型的神经质狗狗,有点动静就大叫特叫,可小萱就是觉得那是它在打招呼,每天外出回家,必要听到它“招呼”了才算圆满结束行程,偶尔那狗没叫,她还要很手欠地去人家门上一按,听到里面汪汪汪狂咬起来,才心满意足地迈进自己家门:“小狗跟我说你好!”
这孩子对狗的观察还是有点少……
小红点再见——尊重生命的天性
我家楼上的卧室外面是个大露台,上面时常飞来各种小鸟叽叽喳喳。清晨,被喜鹊聒噪的叫声吵醒的事时有发生。老公的鸽子粮都储放在露台上的大箱子里,喂鸽子的时候洒出来的米粒就是小鸟的美餐。偶尔它们吃得忘形,竟会钻进鸽子笼中飞不出去,这样下次再有人去喂鸽子,就会把那个冒失鬼捉住,带进家来给小萱看看。
腮帮上有两片黑色大圆斑的麻雀,和乌鸦很像但是有着漂亮黄嘴的乌鸫,叫声清脆如铃声的黄铃铛,都这样到我家做过客。我们把每种鸟都给小萱看过,让她了解它们外貌上的特点,再找点吃的给她看这种鸟吃什么食物,最后再把小鸟偷偷放走,凭借这样一个过程,小萱了解到不少鸟类的知识。
(图3。1)
有的小孩对动物有着天性的喜爱,有的小孩对动物有着天生的畏惧,小萱属于前者,让她看鸟喂鸟都很容易,可让她放小鸟走却非常难。小萱每次都紧紧搂着那个装小鸟的盒子,很大声地含泪说:“这是我的鸟,我爸爸给我的!我要养它。”
当她一不留神,发现盒子空了的时候,总是会伤心大哭。这时候家里的大猫奶牛就会被倒霉地背上黑锅:“说!是不是你,吃了我的小鸟,你给我吐出来!”
我一直很努力地想让她知道,每种生命都需要在自己适合的环境中才能好好生长,可是她好像太小了,解释起来很难,小红点的到来解决了这个难题。
小萱三岁生日过后不久的一天,老公兴冲冲地拎了一只鸟笼进家:“看,这里面是什么!”
呀,居然是一只从未见过的小鸟,身体娇小,脸蛋上是鲜艳的红色羽毛。它正瞪着黑亮的小眼睛警惕地看着我们。
(图3。2)
“这是什么呀!爸爸!”小萱兴奋蹲下来,把手指伸进鸟笼,做肉虫子状勾引小鸟去啄。
“它叫红点,是一种很难养的小鸟,脾气特别大,今天不知道怎么钻进笼子里来了。咱们让孩子看看,赶紧放了吧。”老公对我说。
“不行!它是我的鸟!不能放它!”小萱一听放这个字,立刻紧张起来,把笼子抱在怀里,一脸坚决地反对。
整个上午,小萱就守着那只鸟笼子,寸步不离的。她在鸟笼旁边玩玩具,画画,吃东西喝水的时候都是匆匆去一下然后马上回来。
她在守着小红点的时候,大猫奶牛就躲在沙发后面,守着她。
(图3。3)
终于,趁小萱去拉臭臭的时候,奶牛出场了,那猫三下两下就把笼子扒翻,小红点从摔开的笼门里飞出,满房间乱碰乱撞。最后它将书房的大玻璃当成了空气,砰地一下冲上去后,晕倒在地。
捧起短暂昏迷中的小鸟,小萱难过极了,我们和她一起把鸟放进纸盒休养,在它苏醒后又放回笼中。这个过程里我一直在给小萱讲小鸟在大自然中的故事,讲它们如何和伙伴一起捕食,如果它们不见了,鸟妈妈又会如何惦记。
正午的阳光暖暖地照在身上,小红点忽然对着窗外轻轻地滴沥滴沥叫了几声。我自言自语地说:“真想知道它在说些什么啊。”这时候小萱在我膝边,说了一句让人惊讶的话:“妈妈,它在说:想,想,想。”
真的是孩子的心灵与小鸟相通了吗?她的这句话让我特别心疼,于是赶快对小萱说:“你也听到了,小红点说想家,想妈妈,想小伙伴。它多可怜。我们放了它,让它走吧。”
这一次,小萱终于点头了。
当看着小鸟冲出笼门,兴奋地消失在天边,小萱回头对我甜甜地笑着。“妈妈,它回家了。多高兴呀。”
“肯定高兴的,它又得到自由了。爱自由,不喜欢被关在笼子里,这是小鸟的天性。”
“什么叫天性?”
“就是一生下来就具有的性情。比如小猫爱吃鱼,小狗爱吃肉骨头,鱼必须游在水中,而小鸟,就是喜欢在天空中用力飞啊飞啊。”
“那我的天性是什么?”
“是爱吧。”我用手贴贴她光滑的小脸儿。
我们带孩子一起观察各种动物,从这观察的过程中培养孩子对生命的尊重。当然,这要求我们自己首先就是一个尊重生命的父母,因为孩子对周边一切的态度,都与大人的教育和心态有关。
教孩子学会付出爱很难,学会如何正确地去爱,更是个有挑战性的任务。
但是这却是我们身为父母必须要带领宝宝完成的。
观察动物的种种特点,会提高孩子的自然观察智能没错,能带动他们的综合能力发展也没错,可是,如果没有一颗友爱和善良的心做支撑,智力再高的孩子将来又能怎样呢?朱海洋、刘海洋的例子就活生生地摆在眼前。我们引导孩子学会观察,更要引导孩子学会爱和尊重,把善良的种子早早种到他们的心里,这样他们才能身心健康地成长。
父母带孩子观察小动物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培养孩子的爱心:
1.和孩子一起看动物电影,或是动物记录片,既增长见闻,又可加深孩子对生命本质的理解;
2.告诉孩子怎样做才是真正善待动物;
3.在孩子出手很重地抱、捏、拍动物的时候制止它们;
4.尽量不在家中宰杀任何小动物,不给孩子的心理留下任何阴影或是感觉人类比其他动物高明的想法;
5.遇到可以解救的被困动物,要尽力和孩子一起救助,让孩子看到鸟归山林,鱼入河流的可贵场面,这对他们产生真正博大的爱有极大好处。
曾经在呼和浩特的大草原上,爸爸带着我一起看无边无际的草场,看充满浓郁民族色彩的蒙古包,正在我开心奔走的时候,一个小男孩气喘吁吁地向我跑来——在他前面,飞着一只蝴蝶。我向它慢慢伸出手去,一个奇妙的场面就这样出现了:
那只蝴蝶,稳稳地落在我的手上。
小男孩呆呆地看着,眼睛中都是不能相信。
“现在你还要捉它吗?”我把掌心的蝴蝶送到他眼前,那个孩子没有忍住,再次伸手去捉的时候,它又轻快地飞起,飞远,这一次,那个小孩站住了……。
万物有灵,这四个字准确无比。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孩子也能体会到蝴蝶落在掌心的美妙。
小鱼小鱼游啊游——与我们大不一样的水族生物
买下现在居住的这套房子后,老公对室内的布局做了很大改动。大卧室被改作书房,卧室门的位置则用一个透明的玻璃鱼缸封了起来,下面还安了一组暖气。
小萱的眼睛从会看东西时起,我就经常带她看鱼缸里那些爱游泳的奇怪动物:喜欢刨坑的红鹦鹉,总也没能养出美丽蓝色的蓝龙纹虾,小孔雀小红绿灯,现在则换成四条漂亮的锦鲤。都不是名贵品种,但胜在好养,对于唤起孩子的兴趣而言,有这些已经足够。
孩子认为小鱼真是一种妙不可言的动物,它们喜欢跟人讨食物吃,喜欢在水里游来游去,偶尔在水底一动不动,那肯定是睡觉了。
“鱼睡觉为什么睁着眼睛?”她第一次注意到小鱼的睡眠方式,很不解地问我。
“因为鱼没有眼皮。”我指着鱼的眼睛,又指着我自己的眼皮说。
“那我有眼皮没有?”她赶紧捏捏自己的眼睛,真不错,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又一部位。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