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女生耽美>寶寶聪明就这样简单-二> 1这世界不只你和我——住在我们身边的小动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1这世界不只你和我——住在我们身边的小动(2 / 2)

我常想,孩子可以用手摸到猫咪身上温暖的绒毛,也可以摸到鸽子翅膀上光滑的羽毛,但却无法抱一抱小鱼。为了能让小萱更好地了解水生动物,只要有时间我就想办法带她看鱼。平时让她自己给家中的鱼喂食,外出散步也经常领她去花鸟虫鱼市场,有时还会选另外的途径来带她接触水族生物:

1.去郊外的小河边摸鱼捉虾;

2.去菜市场看小贩出售的各种水产——虽然环境嘈杂,但这里真的种类丰富;

3.在海边寻找被潮水冲上来的贝壳、海蛰、小鱼、形状奇怪的小螃蟹;

4.做菜之前让孩子看看等待清理的鱼虾——解剖学开始喽,大家都要胆子大点才行!

生活中处处都藏有乐趣。冰冷的、滑溜溜的、样子特别的鱼和虾,换一个环境多一个角度看,可能就会让孩子觉得亲切有趣。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力为他们创造动手动脑的条件,调动所有能调动起来的感官,多方位地进行研究:

1.说一说所看到的鱼和小虾的样子、颜色;

2.它们游泳的样子分别是怎样的?

3.它们身上有鳞片吗?为什么要有鳞片呢?

4.鱼生活在水里,那么它们怎样呼吸呢?它们的腮是做什么用的?

5.小鱼的尾巴好看不好看,尾巴是用来做什么用的呢?

6.小鱼吃什么食物?它们怎样生宝宝?

7.鱼妈妈会带鱼宝宝玩耍吗?

8.我们来把看到的这些都画下来好不好?

9.如果想到那些关于鱼的儿歌、歌谣、舞蹈的话,妈妈快带着宝宝一起唱唱跳跳吧。

这样一来,有说有画,有唱有跳,想不记牢都难。

除此之外,每次家里做鱼之前,大人也可以领着小孩子好好地看看,先闻一闻它们的味道(哈,是不是很腥?),再摸摸看看鱼身体的内部,最后,要记得品尝它们烧熟之后鲜美的味道(咦?腥味怎么没有了呢?为什么会没有?)。这样孩子就可以记住各种大鱼的外貌特点,常见的带鱼、黄花鱼、鲤鱼、草鱼等等全都能认识,甚至烧制时候妈妈会用的基本方法她也能知道一二——我家不限制孩子进厨房,大人做菜的时候让孩子看着,有时甚至可以动手帮忙。

由于生活环境的大不同,孩子想要明白水族生物的呼吸方式很难,为了解决他们的困惑,我们需要借助书籍和视频来帮助孩子加深了解,尤其是书里那些清晰的内部构造图,和氧气进入身体的示意图,都能让孩子立刻就明白小鱼为什么能在水里生活,而它们又为什么离不开水。爱旅行的小龟波波——特别的爬行动物春天的时候,一只硬币那么大的小龟来到了我家,我把它放在大盒子里养着,并起名为波波。结果现在快要一年过去了,不争气的波波居然还是硬币那么大……

小萱:“妈妈,小乌龟为什么不长个呢?”

我:“因为这一年里它有好几个月都在咱们家里到处旅行,没吃也没喝……”

最初的最初,波波坚持不肯吃饭。我荤的素的换了无数种食物,但效果永远是白白把干净的水变臭,它就是不开口吃东西。小萱每次看我喂食失败,都会认真研究家里这个新成员,然后告诉我:“妈妈,波波真的没长嘴。”

(小龟1)

饿了自己两个月之后,波波有一天居然想开了——“虽然这家有猫,不过那猫平时也碰不到我,还是活下来吧!”在我又换了一种龟粮,没抱什么希望喂给它的时候,这个小家伙张开大嘴狂吞起来。

“小萱,快看,波波吃东西啦!它有嘴!”我的喊声也没吓到小龟,它继续一口一块地大吃,让小萱好好看清楚了它的大嘴。

接下来的日子里,波波表现得非常亲人,当它听到我和小萱说话时,经常会把头探出水面,专注地看着我们。如果把它带出大盒子,则会立刻好奇地撒开四腿狂奔,真的很像小孩子。

(小龟2)

我在波波生活的大盒子里放了许多小石子,还有几片从大海边拣回的牡蛎壳,这样它在水里呆烦了,还可以去牡蛎壳上晒太阳。波波后来把这些“家具”开发出了新用途,它把它们弄成一堆,然后踩在上面,翻出了盒子,出去旅行了……

“妈妈,小波波不见了!”小萱每天早上都要挨个把我家养的小动物们喂一遍,她最先发现波波失踪。我们俩趴在地上使劲地找了好久,还是没有那个淘气包的影子,可小萱却忽然有了新发现:“妈妈,小乌龟为什么能离开水?它是不是已经死了?”

好问题!真是提醒我了,关于一些特殊的小动物,正好可以借这个机会讲给小萱知道:

1.小乌龟和鱼、小猫、小鸡等等都不同,它可以同时生活在水中和地面上,还有谁可以这么做呢?(小鳄鱼、小青蛙、蝾螈、大鲵等等)

2.它们为什么既能在陆地又能在水里生活呢?

3.小乌龟爱吃什么?青蛙、蟾蜍它们又爱吃什么?

4.小乌龟的身体表面和青蛙、蟾蜍的身体表面有什么不一样呢?

5.它们的家住在哪里?夏天它们会怎样,寒冷的冬天又会怎样呢?

原来,同样都可以在水中和地面双栖生活,但青蛙这些皮肤湿湿粘粘的的小动物,属于两栖动物,而波波这种身体表面很干四肢支撑身体离地爬行的,属于爬行动物。两栖动物从卵中孵化后,基本都会有个小蝌蚪的阶段,而乌龟和小鳄鱼它们一出蛋壳就已经就是那样子,只会再往大长,相貌上不会有很大变化。我带着小萱一边讲讲讲,一边翻阅《世界动物百科全书》,那里面的配图清晰明朗,她看得津津有味,一次不过瘾,就等她爸爸回来再看一遍。晴朗的上午,父女两头碰头坐在地上,抱着厚厚的大书有看有说,那场景真是温馨有加。

谁会想到呢?遍寻不到的小龟波波,会在我家掀起一场认识动物的学习风暴。为了让小萱能真正了解对她来说十分陌生的乌龟、青蛙、鳄鱼、蝾螈,我和她爸爸想了很多办法:

1.尽量找到动物的实体来让孩子观察,用手摸摸看,把自己的感觉进行比较;

2.我们用画笔画小乌龟小青蛙的样子,也画它们孵化的不同之处;

3.用折纸来折各种小青蛙,模仿童话中的小鳄鱼刷牙;

4.我甚至还找出了朋友在野外拍摄到的蜥蜴宝宝来做比较;

(小龟3)

5.带孩子听各种有关乌龟和青蛙的歌曲,还把《龟兔赛跑》《小海龟大历险》这些歌曲MV都在电脑上找到看了又看。

带宝宝观察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时候,父母一定要力求讲解的轻松活泼,因为它们特殊的身体构造会涉及许多专业知识,这些都需要巧妙地用孩子能够听懂的语言来描述,当然也要配上看书讲解和看各种相关视频,这些辅助材料会让孩子更好地进行理解。百科全书和关于动物与植物的电影光碟这些家里都应该常备几种,甚至关于这些小动物的童话书有时候也能助一臂之力呢。

小孩子总是对有趣好玩的事情记忆深刻,那些关于乌龟到底有没有牙齿以及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的故事小萱听一遍就记住了。每晚睡前讲《青蛙弗洛格》的时候,她都会特意指着那只可爱的青蛙,对我说:“弗洛格能在水里生活,也能在陆地生活。它还会冬眠。漂亮的青蛙可能有毒。”

恩,最基本的知识,小萱似乎都了解了。

波波消失快一个月后的一天,它终于灰头土脸地出现在阳台上,小黑脸儿透着无比沧桑——饿的。当我把它洗净放进水盆里,波波大口大口地吃起东西来,大家终于得到机会验证它真的没有牙。之后的日子里,波波又玩过几次失踪,估计每个房间里的缝隙里都被爬遍了,最后一次跑出来的时候天气开始转冷,波波感觉觉得情况不对,大吃一顿后就一头扎进石头堆里,呼呼冬眠了。

处于假死状态的小乌龟,让小萱和她的伙伴们好奇极了,孩子们每天聚到一起时都会去拨拉拨拉小龟,看看它是否真的活着。为什么要冬眠,冬眠时期动物的表现,这些让孩子们疑惑不解的事情,我又一一讲给他们听。动物知识真是越讲越多,后来干脆把熊和小松鼠的生活习性也扯了进来,结果小萱到超市看见松子就恳求我:“妈妈,这里有这么多松子,你都买下来,咱们送给小松鼠吧。要不它们没得吃,该哭了。”

我就是有钱都买下来,又到哪儿去找松鼠啊!真抓狂!

没错,带宝宝观察,给他们做讲解员是个辛苦差使,可尽管讲解很累,尽管经常还得翻书查资料,但父母还是应该时时把孩子感兴趣的、在琢磨的事情都仔细讲给他们听。

我们鼓励孩子的好奇,保护他们的好奇,才会让他们得到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这世界总有好玩的等待发现”的热忱心灵。何况,当孩子每有新奇发现都惊喜大喊:“妈妈!你看!”的时候,我们更会顺着他们的视线再次找到童年。

就算为了能让自己再重新找回童心,也要鼓励他们多多地说:

“妈妈,你看!”沙场小狗真可爱——成长的痕迹

每个小宝宝都想要拥有一只小狗吧?我清晰地记得自己小时候是如何偷偷从家里拿肉片出去,喂养那只在楼道中短暂停留的小狗的。毛茸茸的温暖,呼哧呼哧的喘息,热热地舔上手指的小舌头,小狗真是比玩具可爱不知多少倍。

一个玩具永远不会冲上来表达它看到你时的欢喜,也不会与你分享任何食物和快乐。

小萱也爱狗,遗憾的是家中实在无法再养了。每次外出见到小狗,她都会特别激动,想要摸摸抱抱。陌生小孩的亲热对狗狗来说是危险动作,所以我极少允许她这样做。

去年年初,萱的爸爸接手管理一处沙场,那片地方处在郊外,有树有水,靠近鱼塘,是很好的玩耍去处,所以一有空我们就会去“探班”。野外真是小孩子的天堂,每次到那里去小萱都玩得不想回家。除了清新空气鸟叫虫鸣对孩子有巨大的吸引力之外,更重要的是,那里还有两条可爱的小狗。它们刚离开妈妈不久,软软的,乖乖的,见人就欢喜地跟着走。小萱给小狗们起了名字,一只叫小黑,一只叫小黄,然后走到哪里都要选一只抱着搂着,不肯让它们离开半步。

(小狗1)

OK,既然这样,那么就来好好观察一下小狗吧:

1.它身上的毛皮是什么颜色,眼睛是什么颜色,爪子上的肉又是什么颜色?

2.它走路的时候留下的脚印,和人、鸡、鸽子留下的脚印有什么不同?

3.它喜欢吃什么样的食物?

4.小狗有表情吗?它高兴、生气、害怕的时候,宝宝会不会感觉出来?

这一天我们回家后,读了好几本关于小狗的书,还试着画了两张小黑和小黄的涂鸦。有过真实经历,《小狗圆舞曲》终于被她听进去了,还激动地告诉我:“妈妈,这里面有小黄跟着我跑的声音!”顺带着,连小狗身上可能带有的寄生虫和细菌我也找到图片让小萱看过,小孩子似乎天生对这些恐怖又有点恶心的东西很敏感,她立刻知道什么叫跳蚤,也记住摸过小动物后必须要洗手了……

需要注意的是,小狗小猫都带有爪子和尖牙齿,在带领宝宝观察它们的时候一定要随时注意这些小动物的情绪,一旦感觉不对就立刻把它们和孩子分开,以免发生抓伤咬伤。尤其两岁以下的宝宝很难控制出手轻重,在他们接触小动物的时候,父母一定要小心陪护。

整个夏天,只要天气不是很热,我就带着小萱,在她爸爸的工地附近转悠。我领着小萱,小萱牵着小黄或者小黑,在草地上游荡。没有人的空旷绿地是多么适合大家“放羊”啊,渐渐地,朋友们也带着孩子加入这个放羊的队伍。这以后,我清晰看到了小动物对孩子心理健康所起到的真实作用。

朋友的小孩中有一个叫做涛涛的小男生,三岁,被老人宠得性格非常暴躁,他妈妈告诉我,涛涛在幼儿园里每天都要惹祸,他总是抢小朋友的水和饭,他喜欢的玩具别人不能碰,否则他就要打人并且会大哭。老师很头疼他。

最初在沙场,涛涛也表现得很霸道,他把小黑夺在身边,固执地不许任何人过来,也不许小黑跑,就一直那样抱着。我们用了很久来教他放松,让他看小朋友们喂小黄的样子,和他一起用蛋糕和牛奶来喂小黑。渐渐地,涛涛开始温柔地对待小黑,再后来,他连小黄也一起喂了。由于小伙伴中有年龄大也有年龄小的,大家在一起仿佛是兄弟姐妹似的,接触时间长了之后,他开始交到自己的好朋友,可以和大家一起奔跑,让小狗在后面追了。

“真的没想到,这孩子能有这么长的时间不跟人打架!”涛涛妈妈看到涛涛的笑容,觉得十分不可思议。“要不,我在家也为他养一条小狗吧?”

我当然同意。

小动物的信任和可爱会让孩子的心灵放松,变得容易接纳与自己不同的人和事物。他们通过喂养和照料小动物学会体贴和分享,也开始通过接受小动物的不同表现来把握与其他生命的相处之道。

比如现在孩子们可以根据不同叫声分辨出小狗的不同需求;在小狗吃食物的时候不去打扰;他们还带着小狗玩拣球的游戏——因为那样小狗真高兴。小动物的信任和依恋让孩子产生很大的满足感,他们体会到付出的快乐,只是家长也要在同时要求孩子承担起养小动物的责任,如按时喂养、生病时给予照料等等。

一个夏天过去,孩子们都爱上了见到他们就狂摇尾巴的小狗,为了让孩子们明白不是所有见到的狗狗都可以搂过来,我们几个大人又带着孩子去参观朋友的狗舍,在那里,他们见到许多体积巨大的大型犬,认识了凶狠的藏獒、严肃的阿拉斯加、与人亲近的金毛。听到藏獒狂暴的叫声,看到它们吃肉时尖利的牙齿,小不点们对狗这种动物残忍的一面建立起了深刻印象。再看到陌生狗狗的时候,他们的热情就变得有所收敛。

(小狗2)(小狗3)

天气转冷后,沙场变得不再适合孩子们玩耍了。漫长的冬天过去,当来自原野的硬风又柔软起来的时候,我带着小萱再次去探望小黑与小黄。那真是一场充满惊喜的相会,小黄居然已经成了威风凛凛的一只大狗,站起来超过小萱半个头高。它的爪子坚硬有力,牙齿也变得尖锐无比,现在,小黄如果使劲甚至可以扑倒小萱了。

趁这个机会,我赶忙让小萱把现在的狗狗和它们以前的样子做比较:

1.它们的毛毛变样子了吗?那些软软的小绒毛现在还在吗?

2.小狗的脸和从前相比有什么不同?它们的尾巴呢?

3.它们跑起来的动作现在是怎样了?

4.小狗吃的食物有没有变化?

(小狗4)

事实上,如果家里有小动物,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关注它们的成长。小孩子很难意识到自己在长大,可他们对小动物的变化却非常敏感,每一点都能有所感知。在小动物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若能带宝宝在不同阶段进行细致观察并且加以引导,宝宝将会很好地领悟到时间的力量,感受到生命的进展。这时候再带宝宝反回来观察他们自身,带看他们小时候的照片,宝宝就会明白自己在不知不觉中的成长,体会到身边的一切都在变化之中。

这里提供几个可以让宝宝看出小动物成长痕迹的方法:

1.每个阶段都拍摄照片,然后将照片进行比较;

2.带一根尺子,记下小动物的身高,体长,然后在家里为它做出成长标尺,那些刻度会让宝宝很好地发现小动物的成长;

3.按脚印——小猫、小狗这些动物,如果是从小养的,就可以在不同月龄为它们制作爪印。看脚印从小变大,也是有趣的成长记录。

4.可以录视频短片,然后集中播放。这是非常棒的成长记录。

让孩子接触小猫小狗这种亲人的动物,和它们成为朋友,对提高孩子的自然观察智能有着极大好处。一方面小动物成长中的变化能为孩子增加许多自然界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它们单纯无比的信任和亲近将能更好地开启孩子的心灵,使得其对自然能量的吸收能力更强更快。

(小狗5)(小狗6)

我想,在孩子将来的回忆中,如果能跳跃着一只小狗或者小猫,那一定会让他/她发自内心微笑和温和起来吧。单纯在人类世界中长大某种意义上是一种遗憾,所以,从现在起,就让我们来克服种种困难,负责任地为孩子找一个可爱的动物朋友,一起照料它的一生,怎样?

小白兔爱吃肉?——观察得到真知

说起观察小动物,大家想到的一定是带孩子看一看和喂一喂,看当然很容易做到,温和的动物甚至可以抱抱摸摸,不过要怎么喂小动物,父母就会很容易忽略孩子的意愿,经常替他们做主:

给小猫吃鱼!

给小狗啃骨头!

小兔子最爱吃胡萝卜和草!

有时候见孩子拿来不符合这些“规定”的食物给小动物,我们会立刻制止:“不不,它们不吃这些。不要浪费。”这样,孩子们只好执行父母的指令,他们重复一遍成人的理论,却无法通过喂养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也就无从建构小动物真实食性的知识和经验。这种看起来很省事的观察活动,其实并没有达到提升宝宝观察智能的最佳效果。

鼓励孩子带各种安全的食物来给小动物试吃,让他们按照真实的意愿进行观察和喂养,才会让孩子总结出深刻的经验和感受。

我始终记得自己在得知大熊猫会吃小鸟这一特性后目瞪口呆的样子,因为从小到大,从身边成人那里得到的信息都是:“大熊猫吃竹子!”没有人告诉我熊猫其实是杂食动物,它吃竹子只不过是无奈之举。也是从那时开始,我决定自己养过的动物要各种食物都试着喂喂看。

其实动物的食性很丰富,远比我们以为的要广得多。如果让孩子也意识到这一点,发现小动物的实际生活要比他们从儿歌、绘本上了解到的丰富得多,他们就会意识到书本也有局限性,而真实的生活则充满无限可能,这会使他们萌发进一步探索和观察的兴趣,并将从结果中找到莫大快乐。想想看,当自己发现了书本上都没有提及的知识时,孩子们会多么得意呀。我们一定要支持孩子的这种探索。

小萱有许多关于小兔的绘本,但难得见到真正的兔子,所以有天当她发现楼下门卫居然养了一只小兔子的时候,高兴得简直要跳起来了,当即决定要找点东西给小兔子吃。

“你觉得小兔子最爱吃什么呢?”我认真地问她。

“萝卜、青菜。”她跳来跳去,“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

“那你希望小兔子还能吃点什么呢?”我继续问。

她的黑眼睛转了转:“酸奶、蛋糕、香肠。”

“好呀,那你都喂喂吧!”我立刻表示赞同。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每天在下楼之前都要准备一点食物,放在小萱的花书包里,让她背着,然后,我和她一起把书包里的这些食物画在小卡片上,贴在门口。

星期一:爆米花、青菜叶子;

星期二:小蛋糕、土豆、奶糖;

星期三:青草和香肠

……

如此丰富的食物种类带来的结果就是我的耳朵每天都要受到一阵惊叹的刺激:

“哇——小兔子吃爆米花了!妈妈!”

“你看——它吃香肠!小兔子吃香肠!”

小萱没有想到小兔子竟然吃萝卜和青菜之外的东西,尤其当她看到兔子津津有味地嚼下三片香肠之后,急得直跟我翻书包:“那,那,我的,它全吃了,你还有没?”这使她落下后遗症了,此后一看见小兔,就赶紧抱紧书包:“今天我没带香肠。”

此后她对动画片《雪孩子》和绘本《小兔彼得》都有了补充:“小兔还要吃肉的,它们的妈妈为什么老给它们吃菜?”

也是从小兔子这里受到启发,再看见其他动物时她主意就很正,各种吃的都会试探着拿来喂喂,而我在一边只负责看护——毕竟这是她给自己积累自然智能的机会。将来她会知道各种常见的动物的食谱,这没什么不好。当然,为了让她在头脑中搭建起丰富全面的感知,我回家后还会给她再做点补充:

1.今天喂的小动物是什么样子?

2.它有哪些特点?比如眼睛的颜色,尾巴的长短,走路的方式等等;

3.小动物都吃了我们带的哪些东西?

4.它还会吃掉什么食物?(这个需要查资料)

5.哪些动物是它的天敌?以它为食?(哈,这下简单的食物链也出现了)

6.寻找有关这种动物的音乐,来和孩子一起倾听甚至随音乐跳舞;

7.画出这种小动物,然后把它们所吃的食物,它们的敌人,都一并画在下方。这种资料攒多了,就是孩子自己的观察日记,时常翻看会对他们加深记忆有许多好处。

(小兔1)(小兔2)

说实话,我也希望从这时期开始,就给孩子头脑中形成“书本上或者大人说的都可能不完整”这样一种概念,尽信书不如无书,做敢于怀疑、勇于尝试,依靠自己实践得到真知的人,拥有不拘一格的思维方式,她的将来才会是明亮和充满色彩的。哪怕她为此不会是个乖小孩呢。

小萱差不多和门卫养的小白兔玩了整整一个秋天,她每天都要在楼下和它玩上一会儿,说说充满孩子气的安慰话,摸摸或者抱抱它,和小兔分享一点零食。她在心里完全把这只小兔当成了自己的朋友,甚至是宝宝。所以,当有一天门卫把小兔送到乡下去养的时候,小萱看见了空荡荡的大笼子,伤心地抱住我的腿,流下了眼泪。

相遇与别离,都是生命中必须要学会面对的,从小动物身上做开端也好。这也带出了我们引导孩子观察小动物时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1.持续性观察

观察小动物最好能够坚持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每天或者经常都与其见面,这样孩子们能很好地看出动物的变化,总结出其生长或生活规律;

2.增强感情互动

只用眼看不动手摸,与能够抱起来摸一摸所带来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手上的触感会让孩子更好地对小动物产生感性认识,同时也会让他们对所观察的动物产生亲切的好感;

3.学习照顾动物

亲手照料另外一个生命,除了能了解动物习性,在孩子的生活中也是难得的宝贵体验。他们将由此发现付出带来的快乐,从习惯接受爱开始变得想要给予爱。

用了很长时间,小萱才学会接受小兔子的远离,出于对它的怀念,她还多了一个习惯——拒吃兔肉。有一次朋友给我们送来两只他们打来的山兔,人们都说这样的肉又绿色又美味,冬天吃最好,婆婆用五花肉把它们炖了,可是小萱却都一口没吃。她很悲愤,不希望任何人吃小兔子,她希望只只兔子都能被养到安享天年。

看来,这小动物再观察下去,到最后这孩子估计会成为一个素食主义者。

本书由首发,请勿转载!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