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女生耽美>寶寶聪明就这样简单-二> 2花草教我们的知识——植物生长真有趣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2花草教我们的知识——植物生长真有趣(2 / 2)

小萱都快要和我养成一样的习惯,出去玩一趟,总要带一大堆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回来。有时候我们的背包里会装着各种她心仪的叶子,到家后取出来洗洗干净,就拿来摆弄各种造型。时间久了,不起眼的叶子竟然也被开发出许多玩法呢。

1.可爱的叶子画;

小萱有了玩拼图的基础,她拿着叶子也经常摆出一些奇妙的造型来。而我就会和她一起把这些造型粘到纸上,看上去古朴又优美。

2.漂亮的叶子书签;

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在妈妈带领下做叶脉书签,四岁以下的宝宝,比较适合用干叶来直接做书签。

3.红墨水搬家

把一段带叶子的植物茎插到装有稀释的红墨水的瓶子里,等一下再去看,就会发现瓶子中的水位有下降,而同时植物的叶子和茎却变红了。这是为什么呢?

4.美味营养叶子餐

大白菜的嫩叶,圆生菜的叶子,掰下来之后,抹上一层酱料,再铺一层米饭进去,就是营养又美味的叶子包饭了,如果包上鸡蛋碎和火腿则更妙。这种做法孩子自己也很容易上手,连吃带玩中许多粗纤维就进到小肚子里了。

北方的冬天风大而且寒冷,不能去郊外玩耍的小萱在家里憋坏了,只要她看见的东西都要拿来捣鼓捣鼓。有天只一下没看到,可怜的大盆三角梅就被揪成了秃子,而她则在盆下兴奋又陶醉地地拢那一大捧绿叶:“哇——这些都是我的宝藏!我的宝藏!”一副巴依老爷数金币的样子。我又心疼那点绿,又因为没能带孩子生活在南方而内疚,最后取出大素描纸来,先把叶子都压平,又带她做各种手工。那堆叶子被我们变着花样足足玩了三天,结果小萱越玩越上瘾:

“妈妈,咱们把别的花上的叶子也都揪下来吧。”

我崩溃了:“你敢!”

藏在泥土中的宝藏——植物的根茎

大写字台上常年摆着一瓶转运竹,不为名字好,只图其绿意盎然。工作间歇抬眼看到它,每片叶子舒展光亮,就会觉得心神安宁。因为养得久了,大玻璃花瓶中有一半都是白色黄色搀杂的根,细密缠绕,无法分开。

有天我抱着这瓶竹子去清洗和灌水,小萱在身后跟着,她看到妈妈吃力地想要把竹子从花瓶里取出来而不能,很纳闷地问:“妈妈,为什么你取不出来?”

“因为有根在里面长满了。”

“根?我看看!”

这是小萱第一次有意识地去观察植物的根,忍不住发出惊叹声:“这么细啊,这么长,这么多……”

恩?貌似这是个讲述植物根茎的机会。我赶快跑到厨房,找了许多有根的蔬菜,带着她一起清洗起来:菠菜、芫荽、胡萝卜、白萝卜……大大小小的根都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瞧,小萱,植物都是靠长有根才能在泥土里存活,它们的根会抓住泥土,这样植物才能站在地上。这些根还会吸收地底下的各种营养和水分,然后通过许多细小的管道输送到植物全身,好让植物得到养料能够生长。”

我指着另外一只花瓶中正在枯萎的鲜花提醒她:“这些花被剪下来之后,没有根来帮助它们吸收营养了,所以你看,它们现在就要死了。”

看着小萱意犹未尽的样子,又干脆做了一个实验给她。

我们找到做这个实验的材料:细铁丝、筷子、剪子、橡皮泥、放着细沙的小盆。

我让小萱把筷子浅浅地chajin细沙中,它果然站不稳,稍微一碰就倒了。这时我用剪子把细铁丝剪成长长短短的段,做出一套“根”来,再用橡皮泥把这个根固定在筷子上,重新插入土中。这一次,筷子稳稳地站住了。

“妈妈,你真厉害!”

“不是我厉害,是植物的根很厉害。”我纠正那个正对我崇拜无比的小孩。顺带着,还把叶落归根和刨根问底这两个词也为她讲了一遍。说得不过瘾,还把花盆里一棵小草拔了起来给她看根,结果那两天,每天早上起床,都会发现地上扔着几棵倒霉的干花干草——头一天它们还在花盆里闪闪发亮来的:

“谁,谁把它们拔出来的!”

早起的那个坏蛋心知不妙,抓着窗帘很小声地答:“我看看它们的根……”

住在我家的花真是太可怜了。刚发芽的时候猫去啃,好不容易长大了孩子又要看它们的根……只有仙人球这样的植物才能比较长寿吧。

随处可见的根茎

小萱天天跟着妈妈在厨房混,认识许多蔬菜,在她眼中,萝卜、藕这些都是好玩的印章,大葱、葱头、姜这些都是辣辣的可怕调料,土豆、红薯这些味道不错,但是她从来都没想过,其实所有这些都归属同一类——根茎类蔬菜。

有天我做菜的时候切胡萝卜,留下一个胡萝卜头,实在不爱吃,又觉得扔了怪可惜,就泡到水里。怕它孤单,连土豆、葱头、姜一起各切一块摆到周围。过了两三天,果然齐齐发出嫩芽来。这中间的每一天,我都抽时间带小萱过去把盘子里的各种小生命研究一下,让她亲手拍几张照片,到得绿芽欣欣然的时候,把这些照片一起打开,根或茎里所藏的能量顿时在孩子眼前展现得明明白白。

(根茎1)

瞧,只是一棵废白菜根泡在水中,居然就能开出小黄花来,变身为漂亮的盆景。

再多几天,它们的叶子都抽上来的时候,我把叶子的样子手绘下来,贴在小册子里。小萱如今瞟一眼就知道它们各是什么植物,果然实践出真知。

阳台上种植的水仙和风信子,我也依照同样的顺序引导孩子们玩赏。邻居家的妞妞甚至自己尝试着画出可爱的水仙花,还在旁边加了许多彩色的线。

“那是什么?”我很好奇。

“是香味。是甜甜的!”她用力地吸鼻子给我看,告诉我那是多么芬芳。

(根茎2)

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离泥土、自然是那么遥远,许多妈妈想着早教就是带孩子去上各种价格不菲的早教课,其实过若把身边的东西利用好,一样可以开启孩子的心智。

种子发芽时喷薄而出的力量,小叶片从卷曲到伸展到长成的变幻,花朵绽放和凋零中色彩的光鲜与衰败,所有这些饱含生命本质的东西,对孩子来说,都是难得的心灵的养料,而课堂上那几十分钟内,老师怎么可能向我们的宝宝展示这些呢?而那些塑料的充满人工形状和色彩的道具,又怎么能比得上天然材质更容易引起孩子内心的共鸣?

几个小朋友到我家玩耍,发现了餐桌上的小苗,好奇极了。我给他们讲解的时候,几个妈妈也在一边专注地听:“好好玩,回去也给我家孩子做这么一盘。”

想来用不了多久,她们也会和我一样,爱上运用各种自然材质来实施早教的方法。这些玩法低碳、方便、环保、有趣,还会让宝宝爱上生活,多好啊。

(根茎3)

红薯在自然状态下也能发芽,贮藏根蕴藏的生命力多么强大。营养课的新体验

植物的根茎与种子一样,看似不起眼,却藏有蓬勃生机。尤其块根由于深埋地下,各种农药都污染不到它,食用起来也更营养安全。寒冷的冬天,让孩子每天吃到根茎类的蔬菜,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暖御寒作用。

焖土豆,焖红薯,桂花藕片,烩菠菜,南瓜饼,我有意识地把这些非常清淡的菜式做给小萱,好让她仔细品味根茎的真实滋味。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接受原滋原味非常重要,既保护孩子的味觉,还能远离添加剂对健康的威胁。习惯清淡饮食的孩子,将来容易进行性格培养,可塑性会比一般孩子更强。“咬得菜根,百事可做。”这句老话即使在今日也要学习和秉承。

小萱喜欢在厨房打下手。洗菜、铺菜、小勺子浇汁等等这些,她都很乐意做。自己做的饭最好吃,自己参与完成的菜呢?尝起来也会亲切又美味。我都已经习惯了在厨房的一角放张小凳子,因为小小的她够不着桌子,需要踩在上面。

(根茎4)

今年深秋,鬼子姜与地葫芦(甘露)上市时,我买了许多回来,看到上面许多泥和土,小萱立刻问:“妈妈,这些也是根对不对?地底下的?”真好,逻辑推理运用得不错。它们虽然长在地上,但是有芽眼,可以长出叶,是根状茎。她第一次见到这些样子特别的根茎类蔬菜,觉得好玩,立刻要求和我一起清洗,洗过看过,又投进大玻璃罐子里,用熬好的糖醋浸着。一周之后,我家的饭桌上每天都有一只小碗,里面装着腌好的鬼子姜和地葫芦,小萱想起来就嘎吱嘎吱地嚼一块,居然有好久都没提买零食。

想想生命真是奇妙,埋在地下毫不起眼的根块,却偏偏能生出那样曼妙的枝叶繁花,或许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先有默默无闻不为人知的吸取和积攒,待得一切时机都成熟,才能等来展现精彩的机会。厚积薄发就是这样来的吧。不知道小萱对根茎了解的多了,会不会感受到这一点呢?

(根茎5)山楂从哪里来的?——果实真美味有段时间家里人热衷于自制水果奶昔和水果酸奶。奶昔在咖啡店里买太贵了,一杯就是十好几块或者好几十块,而水果酸奶在超市里买又总觉得里面含太多可疑物质,否则怎会一个月都不变质,所以干脆自己做。

小萱每天陪着妈妈从楼下吭哧吭哧地拎水果回来,又看着我洗水果打水果忙得不亦乐乎,就觉得这种游戏超级好玩,在我制作的时候,总是坚持要求“萱也试试”。

那么就一边玩,一边顺便来认识果实好啦。

凡是有果皮和种子两部分构造的都是果实。只是对于2至4岁的宝宝来说,他/她们比较擅长区分的还是水果和坚果。

甜美的水果

制作奶昔和酸奶用到的水果都是越甜越好,大人孩子都喜欢。我在打碎水果之前,通常都先让小萱看看它们的个头大小,分辨颜色,摸摸看手感,再闻闻香味(有时候顺便把挑选水果的小知识也传授一二,比如顶着圆圆圈的橘子会比较甜等等)。我们一起把水果切成小块,让她先品尝一点,再等奶昔或者水果酸奶做好后,尝尝成品。这样小孩子对水果的认识就非常全面了。他们的各个感官都调动起来,对所观察的水果就能产生正确细致的认知。

在做这些的时候,小萱经常会问这些水果的出处:“妈妈,西瓜是哪里来的?葡萄是哪里来的?苹果是哪里来的?”我告诉她,是藤上结的,树上结的,这个城市小孩就觉得很难想象。我们需要寻找机会去到种植水果的地方,给孩子创造直观了解的机会。

(山楂1)

小萱最初认识果实出处就是来自这棵果实累累的山楂树。我们看到它的时候,它正立在一处生态园的路旁,带着满枝酸甜的山楂。小萱尝到一个,立刻高兴地握紧了它:“真酸,好吃,呵呵。”

“你看,有果肉,有种子,这就是果实了。”我指给她看。

她执意要带一堆山楂的核回家,说要种种。幸亏路上丢了,而她到家也压根忘记这码事,否则这种树我还真不知道该怎么种,如何养。

看到孩子发现果树时的狂喜,真的想要为孩子对这世界的好奇做点什么,于是我和她爸爸又开始四处寻找合适的地方,带她去看西瓜地,去葡萄园采摘,去农村寻觅甜美多汁的杏李子,去看小辣椒挂在枝头也是美丽景致。

你信不信,在自然的野风吹拂下,啃一只刚从树上摘下的苹果,心情会好过在高级饭店品尝厨师精心制作的水果沙拉。

越是接近单纯的本质,越能让我们找到单纯的快乐。

妈妈的味道

说来水果真是一个容易让妈妈发挥出色的好材质,随便怎么做做都会受到孩子欢迎。

(山楂2)

我带着萱萱在春天煮酸甜漂亮的草莓酱,在夏天榨清冽的西瓜汁,秋天煮冰糖梨水或是蒸蜂蜜苹果,到了冬天,则经常做一沙锅甜美芬芳的烩水果。

这烩水果也是小萱姥姥传下的手艺呢。

从前在冬天,寒冷的日子里大家连吃水果都觉得冰牙齿,妈妈就总会在假日里抽个下午,准备各种水果出来:苹果、梨、橘子、菠萝、香蕉、葡萄,每种都切成小块,然后丢到锅里煮。各种食材煮软后,放冰糖,勾薄芡,再加一勺桂花酱,关火。

漫长无聊的冬天里,又热又甜的烩水果会把闷闷的灰暗全都赶跑,心里都是暖色调。

现在我做了妈妈,烩水果也成了我家的传统冬日节目。从准备,到制作,到盛出来大家分享,小萱体会到的又何止是水果里那点知识,她肯定也会和小时候的我一样,能感觉妈妈这份照顾家人又带点浪漫的心意。她的心里也会装着妈妈的味道吧。

起点时是提升孩子的自然观察智能,然而结果却是智能的升华,对孩子的教育,能够多找几条这样化有形与无形间的通道,孩子就不会差了。

聪明的零食——坚果

中医提倡吃坚果,甚至有人说,其实我们真正应该吃的果实是坚果,而不是容易引起腹泻的苹果或者梨。植物有着自己的智慧——最好的东西,它们一定会严密包裹起来,不给人轻易找到。比如板栗、比如花生、或者松子和开心果这些,都是把营养的果仁,藏在硬皮里面。

有小孩的家中经常备点杏仁与核桃比较好。核桃尤其有趣,砸开来,里面的桃仁总会被我拿来给小萱讲解人体知识:“人的大脑啊,就是这个样子。吃什么补什么,我们吃掉核桃里的大脑,我们自己的大脑就会变聪明。”小萱于是每次都在她爸爸夹核桃的时候小心提醒:

“别把脑子夹坏了。”

有坚硬的果皮,有美味的种子,这就是孩子们心中坚果的概念。带孩子认识坚果也很好玩,能走各种途径。

1.我有时候选很多种,都放在小盒子里,摆出来让小萱看和玩。教她拿核桃充当老人手上玩的铁球,来练习几根手指头的灵活度;或是用花生来玩猜谜语:麻顶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她喜欢用葵花子摆许多图形出来,这种拼图考的是创意。玩过之后我们就都把它们吃掉。

2.打豆浆的时候,今天放核桃,明天放花生,后天再换一种,让孩子尝尝味道有什么不同。

3.花生皮、瓜子皮其实都可以做拼贴画,通过触摸这些果皮,孩子也会更好地体会坚果带来的感觉。

4.给孩子讲一点简单的药理。比如松子润肺,花生又叫长寿果,治疗营养不良,以及栗子含糖量高,不适合多吃等等。这些同时也是生活常识,孩子觉得有趣,会很快记住。

所有坚果中,小男生天天最爱杏核。有时我们吃完杏子再砸杏核给他看,很唯心地告诉他这是果实中的果实,天天于是认为这是非常神圣的东西。他要求他妈妈买回一大盒子甜杏核,拒绝要真正的杏仁,然后在此后每天午睡的时候,都在平台上轮锤子狂砸:“咚咚咚、咚咚咚。”

“一盒子杏核,吃到嘴里的杏仁连一半都没有!”天天妈妈某天见到我恨恨地控诉,然而转眼就又笑了:“可是孩子下手的准头倒是强了,到最后基本不会砸到手,都是三下就敲开一个杏核。厉害吧?”

一件事情从来都有正反两面,多看好的那一面就行了。哈哈。

和孩子一起吃吃做做玩玩,在家进行果实课就应该随兴又开心,而我希望的是,孩子不光从这些看似游戏的学习中掌握自然观察的技能,更能感受到世间万物的奇妙与智慧。他们能始终以轻松的心态来面对和研究这些,以各种方式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的内容增进了解,最好还能找出点娱己娱人的乐子。这貌似不容易,需要一点一点来。走吧,去采山蘑菇——菌类的观察

每年盛夏,总会全家一起到大山里避暑一段时间。迷恋那里清凉的山泉,干净透明的星空,仿佛透着绿的空气和农人们和善的微笑。我尤其喜欢在温热的大炕上睡午觉,腰背超级熨贴。不过孩子与大人不同,小萱最爱到处乱走,和鸡猫狗牛羊马说话,再有就是跟她爸爸上山去采蘑菇。

那片大山每到雨后清晨就会生出许多洁白的蘑菇来,走很远的路到山顶,喘吁吁中在草从里发现白色的蘑菇,真会有眼前一亮的惊喜。每当跟着大人上山,小萱都会在我们身边撒欢地奔跑,不停指出来:“妈妈,这里有,爸爸,这边也有。”这个时候真是恨不得干脆留下,就守在这片山里算了。

山蘑菇采回家是不能直接吃的,需要摊在阳光下晒干,再经过漂洗才能下锅。我们晒山蘑菇的时候,就会顺便给小萱讲讲菌类。

“你看蘑菇有什么特点?它和院子里其他蔬菜有什么不一样吗?”

小萱会认真比比,然后说:“颜色不一样。”

“是,而且你看蘑菇,摸起来湿湿粘粘的。”我抓一把给她捏,“而且它没有叶子,也没有根,也不开花,而且不结种子。它一点绿色都没有。”

小萱总是好奇地体会着湿润的触感,同时看我把院子里刚摘下来的根叶齐全的小草和蘑菇并列摆在一起比较。

“这些蘑菇啊,就属于菌类。”

“菌类?”她对这个新名词觉得很特别。不过也只是问了这么一句,接着就又去和邻居家跑来的花猫开玩了。重复是带领孩子认知时必要的工作

大山里的日子远离尘嚣,每一天都像在清修,让人的心灵变得安静沉稳,不再有住在城里时那种浮躁和莫名焦急,我们差不多隔一个早晨就要去采蘑菇,回家后晒蘑菇的时候,也就会为小萱重复“菌类”的认知过程。我的做法一般是这样的:

1.每一次的主要内容都几乎一样,这会给孩子巩固记忆。

2.第二次之后,就开始来和孩子玩角色扮演游戏了。我问,她答,这样就会知道她卡在什么地方,纠正一下。

3.带着孩子尝尝自己的劳动成果,她在骄傲和喜悦中会对眼前事物记忆深刻。

4.努力寻找其他同类植物,通过比较,给孩子一个统一的感觉。

在居住的小院子附近,有处浓密的树林,里面的落叶常年无人打扫,给地面带来许多养料。太阳没有直射之前,可以在里面采到地衣,也就是人们在饭店里爱点的地皮菜。不采蘑菇的日子,我们一家三口也去摘地皮菜。

(山楂3)

似乎有种到了乡村不尽情享受自然赠予,就怎么都说不过去的意思。采地皮菜是个挺麻烦挺累人的事情,但每次我们都能坚持工作到太阳把人快要烤熟才收工。跟着我们的小萱也因此了解到另外的一类生物。

寻找、采摘、清洗、比较、晾晒、烹调,有时候小萱只是在一边溜溜达达地玩,只有我专注地做着这些,但是我的举动却全被她记到了心里。让孩子看到妈妈在做什么,是怎样做的,对孩子同样有意义,不是非要细细讲解才能达到认知的目的。经过自己全程参与之后,端到桌子上的成品会非常受孩子欢迎,他们觉得那些菜都真亲切,吃起来味道非常香甜。当然,妈妈也要为此不断修炼厨艺。

此后,当她在饭店里再看到厨师精心调拌的这些菜时,都会惊喜又自豪地冲我笑:“妈妈,这就是咱们在山里采的那种!”

每次看到小萱有这样的笑容,都觉得父母给孩子的经历越丰富越好,这令他们在生活中总能找到自信和快乐。

(山楂4)有趣的认识方法

除了实地采摘之外,生活在城市里很少有机会去山里的孩子,要认识各种菌类也有许多好玩的办法。其实只要开动脑筋,我们就会发现,在有限的资源里照样能带宝宝完成相当多的认知过程。

最好吃的办法:

把能搜集到的菌类都归拢到一起,和宝宝一样一样地看,鼓励他们摸和闻,然后把每一种都单独成菜,让孩子品尝这些菌类味道的差别。

最好看的办法:

把每种菌类都和宝宝一起画出来。甚至可以和宝宝一起玩拼贴画,把各种菌类的图片贴成大的挂图,挂在家里,时常拿来问问。孩子会非常得意地把自己知道的全说出来。

最好玩的办法:

用橡皮泥捏蘑菇是超级有成就感的一件事。各种蘑菇都可以带着宝宝一起制作出来。我有时候会和萱捏许多蘑菇,再捏几只小兔,小青蛙之类的,于是一个童话也就这样诞生了。讲讲,摆摆,既发挥想象力,也培养了她的生物认知,还同时能锻炼孩子的手指精细动作和语言组织能力。

最具实验特色的办法:

口蘑、木耳、银耳、竹荪这些干菌,都可以在做菜之前带着宝宝一起将其进行浸泡,让孩子看到干巴巴的它们是如何神奇地吸饱了水变得盈润饱满起来。尤其银耳在煮后会变粘变软,竹荪与口蘑会令清汤滋味鲜美,这些发现都会令孩子对菌类的特点兴趣大增。趁机再带他们认识其他的非食用菌,效果就很不错。

最实用的办法:

茯苓、灵芝、天麻这些有着很好药效的菌类,妈妈们也可以带宝宝一起认识。尤其年纪在4岁以上的宝宝,更可带他们边观察边介绍其药效,相关的汤头歌也可以背着玩了。中医学是我们从古久年代一直流传至今的文化瑰宝,让宝宝从小有所接触,对民族文化的延续很有帮助。

经过对菌类各种角度的研究,现在小萱变得爱吃各种蘑菇和木耳,做菜煮汤都要放一点。连家人不怎么爱吃的竹荪,她也能吃得津津有味。有天看见小萱对放了竹荪的鸡汤一小勺一小勺慢慢品尝的样子,忽然想起自己小时候的某个场景。那时奶奶不知道和邻居要来一点红茶菌,很宝贝地养在大玻璃瓶中,偶尔给我拿一小碗喝,味道酸酸甜甜,我珍惜地一边琢磨一边咂摸红茶菌的表情,一定也和小萱现在一样。

红茶菌许多许多年没有见到过了,此刻的我,又动了养它的念头。居然网店里还真的能找到,这就去订购,让小萱的童年里再多一种特别的酸甜。

什么虫吃什么叶——与植物息息相关的昆虫

我是那种可以赤手逮蜜蜂的大胆妈妈,所以小萱也是一个从来不怕虫子的小孩子。我俩在外出玩耍的时候,时常会头碰头地在草丛里、树叶上、花朵间研究各种新发现的昆虫,觉得生命真神奇,怎么可以有这样丰富的种类,把大自然点缀得如此生机盎然。

看昆虫们生活的地方,研究它们的成长和需要的食物,了解它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回来找找相关资料和图片,这是个挺好玩的游戏,也是带孩子进行自然观察时一个有趣的重点。

天气好的时候我们带孩子外出,最容易遇见的昆虫是哪种呢?对了,是小蚂蚁。小萱开始喜欢小虫,也是从认识蚂蚁开始的。

那是个艳阳高照的上午,我带小萱去公园玩,忽然她蹲下发出惊奇的声音:“这里有好多蚂蚁!”我过去仔细看,原来是一群蚂蚁在打架,周围死伤无数:“看起来是两个蚂蚁家族在争夺领地呢。”

“它们干吗要争夺?”

“为了得到更舒服的家,也为了得到更多的食物。地段好的房子,当然抢手啦!”我这么解释着,小萱哈哈乐起来:“太搞笑了!”转眼看到蚂蚁,又开始皱眉:“可是好多蚂蚁都死了!回不了家了。”

“恩,死的都是士兵,它们的工作就是保护国家和占领新地盘。没办法。”

“那还有国王?”小萱一听士兵就联想到《再见小象》中国王与士兵的情景,我趁机开始给她讲蚂蚁家族的构造,各种蚂蚁的分工,甚至连它们放牧蚜虫来得到蜜汁都讲到了。这一天回家,我们从网上找到了蚂蚁巢穴的结构图,也找到了蚁后和卵的照片,当小萱看到蚂蚁喝蚜虫蜜的视频时,惊讶地大叫起来:“真的喝了,蚂蚁也会喝蜜!”

她很快就把蚂蚁——蚜虫——七星瓢虫之间的连锁关系搞清楚了,蚂蚁喝蚜虫制造的蜜——瓢虫吃蚜虫——蚂蚁揍瓢虫。此后再在花枝上看到有蚜虫,她都会问我:“这是蚂蚁养的吗?”而她此后再喝蜂蜜水的时候则总要警觉地看一下:“这蜜是怎么来的?”

于是,这个昆虫课,就从蚂蚁打架跳到了蜂蜜的酿造过程上。新的课题又开始了。

(昆虫1)让孩子主动求知的昆虫课

除了寒冷的冬天是虫虫们的潜伏期,其他季节里我们出去玩的时候都能看到各种各样的昆虫,怕虫虫的妈妈请鼓起勇气来,带你的孩子一起大胆研究它们吧。每一种小虫都有自己的独特之美,让孩子看到这种美,看到微小生命的光芒,会有助于培养他们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和探询生命真相的求真精神。

我们要怎样同孩子一起进行对昆虫的了解呢?

1.从身边常见的虫虫下手

蝴蝶、蚂蚁、蟋蟀,等等这些没有杀伤力又很常见的昆虫都可以作为很好的教学道具带宝宝观察,注意它们是否有翅膀,有几条腿,吃些什么。随身带一个不怕摔的塑料昆虫盒,它可以让我们的观察更容易。

2.比较虫虫之间的不同

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和膜翅目各选几种做代表,带孩子进行比较,看它们之间的区别。百科知识这样教多好玩。

3.准备必要的工具书

法布尔的《昆虫记》、《第一次发现》中的七星瓢虫,有图片有讲解的描写昆虫的童书一定要购买一些,在观察过真实的昆虫后,通过来加深孩子的印象,扩展他的知识面。

4.怕虫虫也有好办法

《三维的微观世界》、《昆虫王国大联盟》、《热带雨林中的昆虫》等等这些专门描述昆虫生活的精彩碟片都应该在家中备一份。我甚至买了碟请幼儿园的老师给小朋友在班里放,对引导孩子爱上昆虫效果很好。

5.描绘它们的生活

每当孩子认识一种昆虫后,都可以带他们尝试用语言或画笔甚至手工制作来描述这种昆虫的特点及生活环境,自然智能、语言智能和视觉智能由此得到同步发展。

孩子对待这个世界的态度,是大人教的。记得小萱很小的时候,见到虫子就会踩死,出门拼命跺蚂蚁,可是在我教她画过小蚂蚁的生活,又观察过许多昆虫之后,她学会小心避免伤害它们了。没有什么能比怀有一颗柔软的心更为珍贵,爱护生命尊重生命是我们必须教会孩子的功课。

(昆虫2)

不同季节的精灵

沉闷了整个冬天之后,有天忽然从泥土缝隙里看到了探头探脑的小蚂蚁,哈,是春天来了;

天气很热,树上忽然嘶——地一下开始了蝉的聒噪歌声,哈,夏天到了;

走在原野中,清凉的风吹过,天空变得高远,而身边有微弱又凄凉的虫鸣,这就是秋天。

这样多经历几次,孩子就会对什么昆虫对应什么样的季节心中明了,四季也变得更为分明。我们可以在孩子有所发现之后,为他们准备相应的诗歌,来帮助孩子充实心中的画面,同时还可以理解文字的韵律。有条件的话,我们甚至可以在家中喂养一些昆虫,让孩子来照顾它们,虫虫是开启百科之门的亲善大使,与昆虫接触的时候,孩子们能够真切、直接地感受到生命、生活以及生存的美妙和神秘。

适合在家中饲养的昆虫有哪些呢?

蚕、蚂蚁、面包虫、蟋蟀这些都可以。(最好能养在它们无法爬出来的玻璃盒子中,特别是蚂蚁,跑出来可不是闹着玩的。)

实在不敢养的话,买蚕蛹来等待孵化也行。我自己就这么干过。破茧成蝶这个词,一下就让小萱记住了。

蜗牛虽然不属于昆虫,是软体动物,但因为其又乖又好养,也可以在家中留几只,细沙中挖出的小小蜗牛卵是多么可爱呀。

(昆虫3)

让孩子观察昆虫的蛰伏、苏醒、生长、繁衍,看它们从生到死生命之精彩的短暂,知道什么样的昆虫对植物或动物有害,什么样的昆虫是益虫,它们对自然界的能量循环又有哪些贡献,所有这些做法都会令孩子看到世界细腻的一面,找到生活中更多乐趣。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都将在这个过程中受到锻炼。

有段时间学中医的朋友发现小萱脾胃积热,开了几付中药要我回来煎给她吃,倒药渣的时候,小萱惊讶地叫起来:“有大虫子!”没错,药中一味即是僵蚕。我把那些蚕都挑出来,摆给她看:“许多昆虫都是药材,能治病呢!”“哇!真神奇!”小萱惊叹着。

结果那药她怎么也不肯喝了:“煮虫子水?我不喝不喝不喝!哇——”

真可恶!

本书由首发,请勿转载!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没有了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