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11.芦苇丛中的故事
不论是恶意的欺骗,还是美丽的谎言,人类社会的现象虚虚实实,丰富多彩。有真的还有假的,如家养与野生并存一样合理。
那么,自然界的情形呢?这里,我们讲个发生在芦苇丛中的故事:
在美丽的洞庭湖区,浩瀚无垠的芦苇荡上。每年五月下旬,都要飞来一批小鸟,学名大苇莺。它的外形象树莺。但比柳莺大。全身披着橄榄绿色的羽毛,腹部黄白色,一双淡黄色的眉毛,格外讨人喜欢。它们来到芦苇荡后,‘唧唧、唧唧‘叫个不停,占据巢区。六月初苇杆上一个个用枯草枯枝搭起的饭碗大小的鸟巢就纷纷出现。雌莺进入产卵期。
苇莺一般产卵三至六,鸟卵蓝绿色,伴有浓淡不等的黄褐斑点。雌莺日夜伏巢,进入孵化期。当雌莺饿得不行,不得已飞离巢穴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这就是:有一枚奇异的鸟卵如神兵天降来到了巢中。
及至鸟卵孵化。苇莺对于巢中有一只个头特别大,全身无毛的家伙百思不解。而强壮的身体使这只大家伙几乎占尽了莺妈妈衡来的所有食物。非但如此,趁莺妈妈外去为孩子们找食之机,大个头还将其它小弟妹无情地掀出巢穴,落入水中……
最后,莺巢中剩下了一枝独秀的大个子。这根独苗叫杜鹃。
杜鹃喜欢生活中在茂密的森林里,我们平时不容易见到它的芳颜。杜鹃有几个特别的习性:夜鸣,不会筑巢。
夜鸣使杜鹃的传说变得十分凄美。自古人们把伤情怀旧的情思寄寓于杜鹃,就是因为这种哀鸣于暮春之夜的鸟声所特有的悲凉气氛所注定的。这种三音一组的叫声,是作者所听到的最令人伤心落泪的天籁之音。传说把杜鹃说成是美丽的少女,悲鸣使她啼破嗓门,血洒鲜花,斑斑点点,凄艳无比,是为杜鹃花。
三音一唱的杜鹃叫三声杜鹃。四音一鸣的杜鹃叫四声杜鹃,叫声如‘布谷─布谷─‘,或‘割麦─插禾─‘,故称布谷鸟。也许不会筑巢和孵养后代,才是杜鹃最应该悲哀的事,但杜鹃同时又是骗界高手,它的孵养后代的任务是由白、苇莺、柳莺来完成的。产卵前,杜鹃常常躲要别的鸟巢附近,东张西望,当它看到哪个鸟巢的母鸟外出飞行时,便趁机飞进去产卵,产后又急忙飞开。有时,杜鹃等不到这样的好机会,就把卵产在地上、然后伺机衔进别鸟之巢。而原来的巢主对于骗子的勾当,却浑然不知,照孵不误。
在我国东北,有一种和苇莺相似的鸟叫芦莺,杜鹃的卵常常在芦莺的巢里,但由于芦莺的卵的颜色复杂,芦莺很容易识破骗术,将杜鹃的卵弃之巢外。尽管如此,也没有使东北的杜鹃绝种。因为杜鹃还有一招,它能模仿芦莺卵的大小、颜色、产下几可乱真的卵!
在动物界,象杜鹃这样的骗子不是个别现象。比如豺狗在叨走鸡后,先要把它埋藏起来以躲避失主的寻找和猎人的追赶,事后再挖出来慢慢享用。狡滑的狐狸更是骗名运扬。动物界的欺骗,象写乌贼的撒烟幕弹,黄鼠狼使用臭味气体武器,变色龙的伪装,是为了逃避天敌,适应生活环境,长期物竟天择的结果。
12.欺骗,自然和社会的法则
欺骗,用虚假的言语或行动来掩盖事实的真相,使人上当。
广义的欺骗是不含贬义的,它是自然和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法则。如计策、阴谋、谋略、隐瞒、谎言、乔饰、伪装、欺骗、讹诈……广义的欺骗是由欺骗的手段而不是由其目的来定义的。
狭义的欺骗是以是否对他人和社会造成危害来定义的,它由欺骗的目的决定。这个意义的欺骗,在商业上称欺诈,法律上称诈骗。
13.‘骗你格‘
在此节即将结束的时候,让我们来听一个轻松的故事:
一财主睛天晒衣,吩嘱小东家看守。智者欲偷衣,便对小东家说:‘少爷,我来拿衣服的。‘
小东家说:‘不行,父亲要我看守,丢了父亲会怪罪我的。‘
智者说:‘我是奉你父亲的命令来拿的。不信,你问父亲。‘
小东家问:‘你叫什么名字?‘
智者说:‘我叫骗你格(骗你的)。‘
于是小东家报告父亲:‘有人来拿衣服了。‘
父亲问:‘谁?‘
小东家说:‘骗你格。‘
于是父亲不作声了,智者将几件衣服拿走。
过了一会,智者又来了,小东家对父亲说‘那人又来拿衣服了。‘
父亲问:‘谁?‘
小东家说:‘骗你格。‘
于是父亲不作声了。‘骗你格‘就这样把财主家翻晒的好衣服全拿走了。
这则流传甚广的智慧故事是否真曾发生过,已无从稽考。也许只是读书人玩的一个文字游戏,是‘骗你格‘。
14.欺骗的心理基础
以虚假的言语或行动掩盖事实真相,使人上当叫欺骗。骗子是欺骗的主体。
在欺骗的实施过程中,骗子既没有暴力行为和秘密窃取,也没有威胁、要挟,而仅是一个以谎言和假象赢得信任的过程。
骗子获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叫诈骗。但诈骗同样也是一种温和的、智力型的犯罪活动……
15.欺骗的动机
犯罪心理学认为:需要是产生行为动机的基础。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制度中,个人的需要是受社会的需要和一定的道德规范制约的,个人不可能在社会中绝对地为所欲为。同时,个人需要的表现也有赖于其对社会需要的认识水平,如果个人能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关系,那么他就能自觉抑制自己不符合社会需要的某些欲求,使其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如果个人需要澎胀,便以yu望等形式反映在主体的头脑中,并产生要满足这种yu望的冲动,当企图满足个人非法yu望或企图以非法手段来满足个人的某种yu望时,就形成了犯罪的动机。
欺骗动机的形成具有一般犯罪动机的共性,其形成是以满足主体对于金钱、财富、婚姻、荣誉等等的非法拥有的基础的,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是欺骗的思想基础。
16.年龄、性别与诈骗犯罪
诈骗犯罪是一种智能犯罪,人的智能与年龄有密切的关系。
沉着而不冲动,智取而非强攻……诈骗的特点使那些心理结构稳定、控制能力较强的青壮年甚至老年人,更适合从事这项工作──如果也算是一项工作的话。
性别之于诈骗,也有特殊意义。男女之间的骗局,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顺利或阻力。依据具体形态的骗局有不同的结果。在某些骗局中可以利用异性相吸引的特点,这使我们想到许多女特务存在的原因,反之,如西方间谍界有专门利用英俊男子从女秘书那里获取情报的,这都有赖于异性而成功。在另一些骗局中,如贩卖人口,使一个女性上勾,女人的作用往往大于男人,因为女性的现身说法会使被骗人产生对同性的依赖,而对于陌生的男人,许多女人都设有一道天然的防线。
17.多血质,粘液质
这是对骗子提的问题,肯定的回答可以增强骗子的信心。而否定的回答,可以得到一个改弦易辙的忠告。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作骗子,从心理学上讲。
胆汁质的人最不宜行骗,胆汁质的人情感发生迅速,有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自制能力差,这种人行骗是最易败露的。多血质的人机智,活泼好动,善于表达和交际,行骗时最易笼络人心,较易得逞。
粘液质的人情感不外露,善于忍耐,注意力稳定而难于转移,追求犯罪结果意志坚定,因而行骗时多能得逞。属于这种气质的人,有从事诈骗的心理优势。
但是,气质仅是犯罪成功的心理条件,即一个罪犯的素质。而客观的限制和技术的造化,是不可预测的,成功的把握全在你自己。
中国当代几个有名的政治骗子,康生属粘液质气质,他在*中得以寿终,可谓一生骗局未败露。*也是粘液质,但关键时刻处理不当,显示出一种自控能力差的胆汁质气质特点。*是典型的多血质,甚至有点歇斯底里,这种人怎么能行骗?所以*的阴谋诡计,没有躲过人们的眼睛。不过这个人的最大特点,就是搞起阴谋有点明目张胆!
18.骗子调查团
待业,或者失业。是一种社会不稳定因素。许多骗子是因为没事干才去干诈骗这一行的,这种理由显然荒唐,没事干,为什么不去学雷锋呢?话是这么讲,荒唐的事同样存在。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社会越开放,经济越发展,骗子就越多。发展经济对精神文明的忽视,对外开放时不良风气的混入,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为骗子提供的更广阔天地,以及法律的滞后和死角,都有可能助长诈骗之风。在许多大的经济诈骗案中,往往有许多政府官员,要害人物被骗子拖下了水,以至于办起案来,十分棘手,这样的例子不少。又如,政府官员的吃吃喝喝之风,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有人形容干部下基层是:‘上午四个轮子转,中午围着盘子转,下午捏着骰子转,晚上抱着妹子转。‘没能当上官的骗子们如何才能享受如此待遇呢?办法之一是假冒干部下基层。
下面的例子,并非讽喻当地的干部有所不廉,而是忠于事实,予以实录。
一九九六年四月六日上午九时,位于川东地区的长寿县接待了‘重庆市人民政府社会调查团。‘此团一行四人,且有一教授为村民‘义诊‘。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情接待。
经公安部门对‘调查团‘的调查,原来此团团长,却是邻水县九龙镇观音村村民刘福全。调查团是个‘骗子团‘。
收获是不错的,骗吃骗喝之外,只长寿县九处,便骗得现金五千零七拾元。
与‘重庆市人民政府社会调查团‘比较,到安徽黄山一游的打假队,则更风光一些。
据报载,一九九五年‘全国质量万里行‘的时候,黄山风景区管理处先后接待了三批打假队。每次照例得到管理处的热情接待,吃喝自不待说,免费游历黄山更是妙不可言。直到第三个打假队来时,管理处才觉得这‘打假队‘也太难伺侯了,怎么一个劲地就往黄山跑呢?一问,‘打假队‘他们以前可是没来过。前两个打假队都是假的。
不知后来,假打假队是否被打了假?
19.南京路上的双簧
上述内外在因素的存在,并不一定能导致骗局的发生。诈骗的最终得逞,有赖于受害者的配合。
受骗者个性有差异,但都具有骗子可利用的某种心理。我们把受骗者这些被利用的公理,看做是诈骗心理形成的客观依据。
可资诈骗者利用的受骗者心理有:同情心、虚荣心,自私自利之心,宗洋媚外之心……
请看一则利用受骗人同情心行骗的故事:
上海南京路的傍晚,车水马龙。人们熙熙攘攘,正享受着购物或观光的喜悦。有谁想到,在这平和温馨的气氛里,竟会跳出一个不知谐的音符:一个姑娘不顾一切地向一辆迎面而来的摩托车撞去!
是什么原因使这位年轻姑娘寻找投靠上帝的解脱?惊魂未定的摩托车手搁下车子。他用一记漂亮的耳光醒了寻死的姑娘: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