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明朝小正太> 第122章 文官之崛起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2章 文官之崛起(1 / 1)

“仁宗即位后当然感念文官的拥戴,投桃报李,大力提高文官的地位,特别是建立于太宗时的内阁,其大学士本来只具有顾问身份,只给皇上提供建议,只有议政权而没有决策权。像当时内阁首辅,大名鼎鼎的解缙解学士,不知道的还以为多么位高权重呢!其实品级才是正五品,还不如一个知府品级高,和那些六部尚书根本没法比,更遑论武将勋贵了。”

“啊!”朱见济一听大吃一惊,解缙他还是知道的,主编《永乐大典》的超级牛人,内阁首辅,怎么可能才是个芝麻绿豆大的小官!这也难怪朱见济吃惊,一般说起内阁首辅,一般人都会想到徐阶、张居正等人,权力比宰相犹有过之,怎么会才是五品!

内阁大学士实际是先有大学士,后有内阁制度。明成祖朱棣建立内阁制度之前,在明太祖朱元璋的时候就有了内阁大学士,是实实在在的皇帝的高级秘书。明太祖是一个对自己这一亩三分地看得相当紧的人,他废除了延续千年的丞相制度,直接对话六部,六部只有行政权,但决策权牢牢掌握在他一人手中,使中央集权达到了顶峰。但没有人和他分享权力的同时,也没人帮他处理政务了。这就极大的给他自己增加了工作量,多到他拼命加班加点也处理不完。

朱元璋每天要处理二百多份奏折,每份照一千字算,二十万字,一部中篇!而且这些奏折还要引经据典,内容艰涩,据说有一个叫做茹太素的就擅长写长篇奏折,有次上了个一万七千字的奏折,读到一万多字还没看到他到底想说什么,于是就被朱元璋叫去打了屁股。后来朱元璋还是读完了这篇奏折,叹了口气:“茹太素这篇奏折,有五百字就能说的清楚明白,说这么多废话干什么!”但当大臣的写奏折可不敢直截了当直陈其事,有些废话其实是必须的,至少也得有几句尧舜禹汤的歌功颂德的话,否则就是大不敬,说不定就得掉脑袋。大臣们必须写,但是皇帝不是必须读这些废话,皇帝需要简单扼要的了解奏折的内容,就需要有人替他奏折,写出内容摘要。所以根据实际需要,他找了这么一批只是帮他干活而不会分去他的权力的人,这就是明朝内阁大学士的起源。怎样才能保证他们不会分去皇帝的权力?朱元璋的办法就是把大学士的品级定的相当低,在朝堂上没有话语权,指挥不了二品的六部尚书,对朝政的影响能力极为有限。

看到朱见济吃惊,画眉解释道:“您不用奇怪,那时候的内阁地位和现在根本没法比,内阁地位的提高还是因为仁宗呢!因为太宗是武将出身,加上在靖难之战中起作用的主要是武将,所以永乐年间武将把文官压得死死的,直到仁宗即位这一状况才有所改变。仁宗生性端重沉静,喜好读书,自幼接受的是严格而系统的儒学教育,对儒学无论是思想还是人士,都有着由衷的认同感和亲近感,读书人的待遇比洪武、永乐两朝要好,最重要的是当时的几位重要文臣像杨士奇、杨溥、黄淮等人都在太子之争中坚定地站在仁宗这边,所以很自然的仁宗在登上皇位后要想办法回报这些支持者,让他们都进入了内阁参与大政方针的制定,又通过加官的办法提高了内阁大臣的地位。”

“嗯!这就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了!武将不可能长盛不衰,尤其是到了和平年代,被文官压过也是必然的,仁宗不过是顺势而为,”朱见济略一思索,又问道,“不能直接提高大学士的品级吗?还有什么是加官啊?”

画眉摇了摇头:“殿阁大学士是太祖设立的,正五品的级别也是太祖定下的,所以没有人敢改变。仁宗想提高他们的地位,于是就采取了一种曲线变通的办法,让他们在大学士之外另有品级高的兼职,这就叫加官。比如上面那三位,杨士奇在华盖殿大学士之外加官为少保兼礼部左侍郎后来又加封少傅兼兵部尚书,黄淮加官为通政使,后来晋封少保兼户部尚书,杨溥太常卿。少傅、少保都是从一品,位在六部尚书之上,通政使、太常卿也是三品官,这样就可以参与决策了。到了宣宗时期,朝廷事无大小,宣宗均悉数咨询大学士杨士奇的看法而决定。自此,内阁的权力日益增大。可以说整个仁宣之治这十多年,再加上正统这十四年,是文官地位稳步提高,武将地位逐步衰退的一个阶段。要不是一场北京保卫战成就了一批武将新贵,武将的地位就该变得越来越低,一直低到尘埃里去了。”

“可是你说的这些和陈阁老他们一起拦门劝谏有什么关系呢?”鸳鸯在一旁奇怪的问。

画眉翻了翻眼珠白了她一眼:“文官好容易打了翻身仗,占据了朝廷的主导,你觉得他们会把胜利果实拱手交还给武将集团吗?”

“那和小爷练兵有什么关系?”鸳鸯继续不耻下问。

画眉用一种看白痴的眼神看着她:“小爷可是太子,将来要当皇帝的,他现在的喜好就是将来朝堂上的风向。如果他们任由小爷亲信武将而不加阻拦,小爷现在就自己练兵,将来很有可能就会像太宗那样宣国威于四方,大规模对周边国家用兵,武将们就又获得了立功封侯压制文官的机会。小爷刚才也说了: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作为文官的首脑,陈阁老他们怎么会放任武将崛起,来个河东河西换位!”

这段话把朱见济都说懵了,他练兵纯粹是为了有一点自保之力,在将来可能会发生的武将主导的政变中不至于完全被动,至于提高武将地位,这个想法还真没有,因此嗫嚅道:“我可没想过要力捧武将打压文官,陈阁老他们也不至于朝这方面想吧?”

“您现在没这么想不代表将来不这么想,您不这么想也不代表那些阁老们相信您不这么想。您怎么想的不重要,关键是您的做法一定会引发阁老们这么想,”画眉的一段话说得像绕口令,“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巨浪成于微澜之间。在这些阁老们看来,您现在的作为就有提升武将地位的苗头,而作为您的师傅,他们有能力把这个苗头扼杀在萌芽阶段。人在幼年时期的经历很有可能会影响其一生,他们只要尽量让您喜静不喜动,专心致志于经籍和文学,您就会是另一个仁宗,这样就可以保证文官集团长盛不衰。”

鸳鸯听到这里恍然道:“哦!陈阁老他们的拦门劝谏,原来不过是文官武将之间的一场争风吃醋啊!”

朱见济和画眉看她一脸娇憨,也都笑了起来。笑了一会,朱见济忽然觉得笑不起来了:专心经学,成为仁宗,政启仁宣,开一代盛世自然是好,可是怎知不会成为建文帝,亲近文臣,任由那些腐儒们改革,结果连江山都给丢了;或者成为正统皇帝,生长在深宫,一切都交给手下这帮大臣,结果好容易在王老师的煽动下雄起一次,出了一次宫就变成了出国考察。明朝最不缺的可就是这种生长深宫,喜静不喜动,整天不问世事的皇帝了,皇帝成了阿斗,大臣中自然就会出现有什么事都替他代劳的诸葛亮。

明朝后来的大学士那么强悍,恐怕和文官过于强势,一家独大,没有能和他们分庭抗礼的势力不无关系吧!没有制衡的权力就是独裁,产生几个高拱、张居正这样的权臣也就不奇怪了。等到后来的皇帝发现文官太过强势,要从文官手里夺权的时候,宦官得到重用,九千岁又来了……唉!怜我大明,忧患实多!

这样看来,拉一把武将集团,让他们有一点和文官抗衡的能力倒是个办法。不过即使先不说历史上这会儿武将集团的首脑人物石亨好像不久之后就是还乡团成员,是个喂不熟的白眼狼,更大的问题是可不止皇帝容易成为阿斗,这些武将勋贵也一样,有没有和文官抗衡的能力都很难说。这些武将勋贵都是世袭罔替,躺在祖先的功劳簿上就能有个体面的官职,不需要竞争上岗,因此没有什么进取心。像薛琮,现在还是吃的他太爷爷的功劳,而且可以一直吃下去,直到大明灭亡。

难怪后来的那几位扶植太监和文官抗衡,实在是蜀中无良将了啊!朱见济忍不住暗暗叹了一声:“也只有东方不败才能斗得过这些强悍的文官了。”

所有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制度的问题,要是武将和文官一样是层层选拔,竞争激烈,自然就能和文官抗衡了,朱见济脑子里忽然有了个奇怪的念头:“如果在选皇帝的时候引入竞争机制,那皇帝就不容易出现阿斗,也就能和这帮文臣武将抗衡了。”朱见济赶紧摇了摇头,要把这种可怕的民主思想赶出去。

;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