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明朝小正太> 第七十七章 野望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七十七章 野望(1 / 1)

“‘功莫大于救驾’,这我还不知道!?像如今的于少保,就是因为在北京保卫战中击败了也先的大军,使社稷稳固,所以才成为第一重臣的。”徐有贞在门口站住身子,说道。

“错!这世上最大的的功劳,乃是拥立之功。于谦保卫了京城,乃是对于大明社稷的功劳,但对当今皇上来说,这并不是他的最大功劳。即使北京保卫战失败,大明迁都到南方,只要是景泰帝做皇帝,就不会亏待于谦,于谦依然会执掌大权,因为是他拥立郕王即位做了皇帝。”张輗对徐有贞招了招手,说道,“你也不用急着走,反正这里就你我二人,出我之口,入你之耳,也没有别人知道你我谈了些什么,待会你觉得有点道理呢,就随便听听;若是觉得我说的不对,就当没来过没听过也就是了。”

徐有贞依言又坐回椅子上,细细琢磨张輗的话。

张輗看他不走了,就又接着说:“而你,并不是错在建议南迁,而是因为你的意见和当权者不一致。在廷议之前那些大佬们早有决断了,所谓廷议,不过做做样子罢了。人家根本就不是为了征求意见,而是为了统一意见,只有像你这样的没有眼力见的才站出来发表意见,主张南迁的那么多,谁不是在人堆里吆喝几声拉倒,哪有像你那么显眼地站出来说的!”

张輗的一番话说得徐有贞如遭雷击。徐有贞一向对因主张南迁而被贬黜觉得十分委屈,觉得自己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因此觉得十分委屈,因此对景泰帝很有几分“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以齌怒”的哀怨,从没想过是因为自己不开眼。徐有贞一向自诩才智过人,想不到被自己看不起的一个武人教育了一通,一时呆若木鸡,好半天才嗫嚅道:“既然他们早就拿定了主意要战了,于谦是兵部尚书,城防的事情就是他说了算,为什么还要廷议?为什么还要事先说好言者无罪?”

张輗还在继续说着:“这种杀鸡儆猴的方法我们军中最常用:比如我到一支卫队做指挥使,怎样才能让那些兵大爷乖乖听我指挥?首先要做的就是杀人立威,当众抓住某个手下的个错处,绑出辕门问斩或者打上几十军棍,底下那些将士才不敢给我使绊子。当时兵临城下,若不让那些主张迁都的意见噤声,统一起意见来,只听于谦一人指挥,做到如臂使指,这城也甭守了。所以你也没什么可怨恨的,要怨就怨你为什么只是个小角色,是‘杀鸡儆猴’的‘鸡’!”

“就因为我是小角色?小角色就活该被作践?”徐有贞喃喃地自语,两眼有些发直。

张輗看他有些魔怔了,就继续鼓动道:“所以要想不被作践,就得努力登上高位,把那些曾经作践你的人都踩在脚下。”

可是徐有贞毕竟不是三岁孩子,很快就回过味来,说道:“你说的容易,我难道不想登上高位?可岂是那么容易的!”

“以前不容易,那是因为你只是一个人在奋斗,没人帮你说话。一个好汉三个帮,以后咱们成了一党,你想升官发财就容易的很了!”张輗大包大揽地说道。

徐有贞看着眼前这个老头的长胡子,忍了几次最终没忍住,说道:“都说嘴上没毛,办事不牢,你这胡子一把了说话还云山雾罩的,你能帮我升官?先把你自己的官升一升吧!”

张輗也不生气,依然笑呵呵地说:“我的官位不用担心,是要等一件大事做成,就不止升官,而且进爵的。现在我先帮你把位置提一提,我们来个约定,我在一个月内把你提到正三品的左副都御史,你以后跟着我干怎么样?”

徐有贞现在是正四品的左佥都御使,到正三品的左副都御史要升两级,正常情况熬资历的话至少需三年,现在这个小老头上嘴唇一碰下嘴唇说一个月就能让自己升上去,还真是让人难以信他。

张輗看出徐有贞不信,说道:“你不信没关系,等你接到左副都御史的任命你就信了。我知道你的野心肯定不止一个区区的左副都御史,所以这只是一个小信物,只要你跟着我,入阁拜相如拾草芥,封爵也不是不可能。”

左副都御史很“区区”吗?明朝文官正二品就是顶点,正三品的左副都御史实在不算“区区”了。徐有贞听他吹的越来越没边了,很想用手试试他是不是发烧说胡话。不过一想也是,人家十多岁就是三品武官了,父兄都是超品的公爵,一个三品官自然觉得很普通。因此虽然不怎么信他能帮自己升官,也姑妄听之,说不定他真有那能量呢!

徐有贞有点奇怪他为什么选中了自己,升官的事和谁说谁不上赶着啊!自己有什么不同常人的亮点值得他拉拢吗?因此就试探着问:“老大人为什么对下官青眼有加呢?”

“因为你有向上爬的野心,希望立于大明权力的巅峰。但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的智慧:我听督漕都御史王竑说起你解决运河挖出的淤泥的办法,既解决了淤泥占良田的问题,又解决了河工的建材问题,还给运河边的窑户寻到了一个生财的途径,赚到了民心,更重要的是从此就不用专门组织人力疏浚运河,实现了一劳永逸。这种一举多得的办法我已经许久没有见到了,只有保卫北京的时候于谦巧搬通州粮草的妙计能相媲美。我以前认识一个人也像你一样智计百出,可惜他已经不在了,现在只有你能成为我们的智囊。”张輗说到后来,眼里流露出追忆的神情。

于谦巧搬通州粮草的事情徐有贞还是知道的:土木之变后,也先气势大涨,带兵到京城附近寇略,威胁到北京的安危。于谦主持兵部,紧急调兵勤王,但是北京没粮,粮草存放在几十里外的通州仓中,要搬到北京来就需要调动大量的民夫和车马,还要有军队护送,而这些,一时间上哪里去调?也先马上就到,这些粮食马上也要变成归也先所有。如果也先得到这些粮食,就会更加有恃无恐,困也把北京城困死了。怎么办?很多人认为应该赶紧烧了通州仓,避免资敌。但是那样北京几十万军队,没粮怎么能守得住?于谦用一个命令就解决了所有问题:官员俸禄从通州仓支取,自己去取,勤王官兵也是自己去通州仓取了粮草再进京。六天时间,就抢在也先之前搬空了通州仓。

徐有贞好奇地问:“您认识的另一个高人是谁啊?”

张輗苦笑了一声,却转移了话题:“你也知道我几十年都是在做指挥使吧?我是从永乐初年就做指挥使的,那年我十五岁。直到永乐爷驾崩,我一直没升一步,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徐有贞想了想,说道:“金吾前卫乃是太祖定下的护卫亲军十二卫之一,卫戍皇城南面,乃是皇上最亲卫的部队,所以,……这是永乐皇上对您的信任?”

“我看的没错,你果然是晋先生一类的人,一眼就看到了关键:但不是永乐皇帝对我的信任,而是汉王对我的信任:我是汉王的人,汉王希望能取代当时的太子,永乐皇爷也曾表示世子多病,汉王是一颗野心,两手准备,如果不能说服永乐皇爷易储,那就在永乐爷龙驭宾天后发动宫廷政变,武力夺取皇位,所以我是汉王安插在皇城里的一枚重要棋子。越到后来,易储的希望越渺茫,我这枚棋子越是不能动了。”

“那为什么最终没有发动政变呢?”徐有贞还是知道一些关于汉王朱高煦的传闻的,当时朱高煦受到武将的拥护,如果再加上张輗在宫里做内应,要发动政变不是没有机会。

“因为……”张輗脸上的苦涩更浓,“因为汉王太不低调了,不懂得隐忍待时,永乐皇帝是多么英明神武的一个人,汉王在永乐皇帝还健在的时候就暴露出野心,这性质就不一样了,在永乐帝眼里不是夺嫡而是要篡他老子的位了。因此永乐十五年汉王就被强令之藩了,他都不在京城,我们为谁辛苦为谁忙呢?自然就没法发动,而我这枚暗棋就再没动过。若是他肯听晋先生的,安心等待,又怎会那么轻易就失败了?”

“晋先生是谁?就是你说的那一个人吗?”

“正是,晋先生是汉王的头号谋士,汉王依赖晋先生就像项羽依赖范增。早期汉王对晋先生言听计从,可是后来就渐渐骄傲自大,独断专行,连晋先生的劝说也不听了,才最终失败。”

徐有贞听张輗对晋先生十分推崇,不由有几分不屑地说:“既然你说的那位晋先生很厉害,后来仁宗病逝,汉王造反怎么也没成事呢?”

“大势已去,回天乏术了,汉王之藩之后就该老老实实地做个藩王,再造反就是不识时务了。在京里有个几百人就能成事,但是你一个藩王要攻打京城的几十万大军,两军对垒的打,几万人马也不够塞牙缝的。所以晋先生早早的就看破汉王不能成事,就金蝉脱壳跑掉了。”张輗叹了口气,“别人是新皇嗣位加官进爵,我是赶上新皇登基就降一点,霉运看不到头,做了快五十年的指挥使。”

张輗说着从墙上摘下一把宝剑,仓啷一声拔剑出鞘,就在屋子里舞了起来口里吟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