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有贞知道他是在安慰自己,大明开国至今近百年,以都御使入阁的也不过只有王文一人,而且王文是以二品官进入内阁的第一人,可见他能入阁并不是因为他是都御使,而是因为他是王文。这种成功模式是极难复制,徐有贞笑了笑,也不多辩,说道:“今日只游玩,不谈论那些事!”说着与李绍继续爬山。,
爬到山腰,李绍的仆人赶了上来,李绍对徐有贞道:“你看那块大石,平坦光滑,我们何不坐着喝两杯酒,欣赏一下美景,又何必要爬到山顶呢!”
徐有贞向来登山从来没有不登顶的,这次因与李绍同行,也不好单独去继续爬,便也就在大石上坐了。李绍的仆人将酒壶摆在石上,佐酒的只有一包炸花生,两人捏着花生喝着酒,倒也自在。山下种的满是各种树,最多的是桃树和梨树,梨花白桃花红,都在盛春的阳光里开出一片片绚烂云霞。
李绍指着山下说:“这些梨树和桃树还是也先败退后,于少保让种的,北京四面郊外都种了很多,原意是作为拒马,限制蒙古骑兵的灵活性的,因此离地两三尺就去其主干,让它们四面分枝,想不到如今开得这样好了。”
|“桃三李四梨五年,如今正该是结果的时候了。我多年前来游玉泉山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片稻田,便是极富盛名的‘京西稻米’,乃是引玉泉山水灌溉的,我还在农户吃到了那油光柔软、香喷喷的清水稻的大米饭。如今重来,几乎疑心来错了地方,千亩稻田变成了一片树木。何止是这些桃梨树,便是朝中大臣也换了许多新面孔了。‘玄都观里桃千树,都是刘郎去后栽’了!”徐有贞喝了几杯,已是隐隐有些醉意,不由发了几句牢骚。
这却让李绍没法安慰了,因为李绍也是徐有贞所说的“新面孔”,土木之变后他那句“主辱臣死,奚以家为?”很被士林称赞,也因此一路顺畅地升到了翰林院掌院学士,成为清流的重要人物。无言之下也只好举杯劝饮。
徐有贞一饮而尽,大约也想起把李绍也扫进去了,就转移了话题:“克述是二月初入的春闱吧!不知这一科录取了多少贡士?”
“正是,二月初八考第一场,我在二月初六就进场,与世隔绝起来,连监考带阅卷,直到张榜之后整整一个月才出来。出来之后有是新科贡生拜师,络绎不绝,直到今天才算完事。这一科参加考试的举子远多于以往,最后录取了三百五十人,人数之多也是前所未有的。”
“噢!我们宣德八年癸丑那一科才考中了九十九人,今年竟是三四倍,果然可见当今圣上求贤若渴。”抚今追昔,徐有贞颇为感慨地说。
李绍也笑了起来:“我们那年不是特殊情况嘛!哪能都像那年取那么少!”会试一般情况录取人数都会在二百到三百之间,宣德八年实在是个特例,那一年恰好是宣德皇帝的母亲张太后五十五岁大寿,所以宣德皇帝为了表示孝心才特意取九十九个进士,寓意长长久久。
“如今的贡士拜见老师的贽见礼还是四张手帕一本书吗?”徐有贞勾起了对往事的回忆,又问道。
李绍哈哈大笑:“正是,自从我们那年介庵老师不许门生送贵重物品,定下这份拜师礼后,至今沿袭,三百多人,送了一千多手帕,想想就想笑。”
介庵是指宣德年间的首辅黄淮,黄淮是宣德八年的主考官,副主考则是现在的吏部尚书王直。手帕是河南的特产,当时在市场上卖不出去,堆积如山,价格也便宜到几乎给钱就卖。因此黄淮让门生送手帕,既减轻了门生的经济负担,也是拉动内需,帮助商户的手段,这却成为后来的考生拜见考官们的礼物标准,这大概是黄淮也想不到的吧!
徐有贞对李绍一下收了这么多门生实在羡慕,在科举时代,师生关系——特别是会试的师生关系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种关系,因为明代科举考试竞争空前激烈,每次考试达到录取标准的考生要远远大于录取名额,往往百不取一,所以虽写得一手好文章但在科举考试中屡遭淘汰的举子大有人在。
比如此次会试的主考官,那位著名的“连中三元”的状元宰相商辂,他的“三元”就不怎么“连”——十九岁第一次参加浙江乡试,不第。二十二岁,再次参加乡试,中了浙江乡试第一名,勇夺解元。他可是浙江的高考状元,文章写得能差吗?结果二十三岁,首次参加礼部会试落第。二十九岁,再次参加会试,再次落第。正统十年,三十二岁的商輅第三次参加会试,这次他也不抱太大希望了,只是希望考中就好,哪怕是个三甲同进士呢!结果命运给了他一个惊喜:会试,会元;殿试——状元,成为明朝唯一一个连中三元的科举考生(其实还有一个,就是洪武年间的黄观,因为忠于建文帝被永乐皇帝取消了资格)。
可见你的文章写得好不算事,还要有人欣赏才行。因此考官因赏识考生答卷而录取之,属履行职责,但对被录考生来说,则是天大的恩赐。在考生中式与否带有很大偶然性的背景下,被录考生必然会对录取他的考官感恩戴德,会试结束后,被录取的贡士首先要做的就是拜见房师和座师,确立师生关系。这种建立在知遇之恩上的师生关系往往比授业恩师更被考生看中,是典型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以后遇到什么事,这些门生要首先站在座师这一边,帮亲不帮理,否则就是忘恩负义,会被士林不齿。
“恭喜克述,一下收获了三百多个学生。这三百多个学生受你的恩惠方能得中,必会知恩图报!将来克述必可引为奥援,这也是你将来的一大助力。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将来你入内阁,学生遍布朝堂与地方,做事也少些掣肘。”徐有贞羡慕地道。
“科举考试本来是国家的抡才大典,我等为国取士,如何能作为私人市恩的手段!我只愿他们今后努力做事,报效朝廷,从来没想过把他们培养成谋取私利的工具!”
李绍说得义正辞严,徐有贞却觉得李绍假惺惺地撇清,听了便有些悻悻。接下来就只是喝酒,话说得就少了,徐有贞本来酒量就不大,刚才已是有了酒的,这会儿又连喝几杯,便有些昏沉,差点从大石上栽下去,李绍忙扶住他。
徐有贞脑袋嗡嗡响,不过心里还有些清楚,摇摇晃晃地对李绍说:“克述,我……今天大约是……是回不了……城了,你让仆人扶我到……到寺里歇着,你先……先回城吧!我明天……再回。”
玉泉山山脚和山顶各有一所华严寺,此处距离山顶不远,所以李绍和仆人就一边一个扶着徐有贞向山顶寺院走去。
到了华严寺,李绍找来知客僧,把徐有贞安顿进一间僧舍,又给了知客僧几两银子。因为李绍是今科的副主考,还要参与殿试的准备工作,事务繁多,不能在此照顾,便把徐有贞托付给寺里和尚照顾,自己匆匆回城去了。
徐有贞这一觉从中午睡到傍晚,醒来时正是晚斋时候,和尚给徐有贞盛来小米粥,徐有贞喝了两碗,感觉舒服多了,便披衣在寺里游览随喜。正是晚课时候,一声声钟鼓,伴着诵经声传来,有种让人心境平和的力量
徐有贞在大佛殿也上了一炷香,布施了二两银子的香油钱,却见大佛殿的两侧刻着一幅对联:“见财起意须缩手,知义勇为莫回头。”徐有贞看了哂然一笑,若世人各个都趋义远利,谁还努力向上攀登,谁做尚书,谁做阁老?
正在回廊闲逛,忽然看到前方一群人簇拥着一个绣衣袍服的人向这边走来。徐有贞知道这人必是当朝贵官,便侧身让他先过。
不料那群人走过去了,中间那人又回过头来喊道:“元玉?”
徐有贞想不到这寺里竟然有人认识自己,忙抬头看去,却不认识。呼唤自己的是被簇拥在中间的那个贵官,那人约有六十多岁,一张保养的很好的脸上微有些皱纹,须发还不很白,举止见流露出一种威压,虽然穿着斗牛服,但头上戴的是六梁冠,腰间不是玉带而是犀带,可见应该是二品官。从随从人员的打扮来看,这人应该是一个武官,身边的随从显然都是经过战阵的,举止之间自有一番杀伐之气。
徐有贞露出疑惑的神色,说道:“恕下官眼拙,老大人是……”
“老夫张輗,曾与元玉有过一面之缘,刚才也不敢肯定,所以冒叫一声,却真的是你。”
徐有贞还是听说过张輗的,他是靖难功臣张玉的次子,英国公张辅的弟弟,徐有贞能想到的和自己有关的地方也就是年前在运河挖河道的时候反对自己的那个张軏就是张輗的弟弟。
徐有贞有些紧张,这老头是给他弟弟来找场子的?
PS:徐有贞、张輗这些复辟的势力在接下来的章节中会逐渐聚集起来,给朱见济和他的父皇制造很多麻烦,还有不肯安稳的孙太后会出什么幺蛾子呢?斗争情节将慢慢展开。虽然小宝也觉得这矛盾冲突来的有点晚,但好饭不怕晚,请各位给点鼓励吧。
;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