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小正太52:更新时间:24--223:2:4。胡滢大喜过望,连连叩头谢恩。本来他也没敢指望皇上能允准给方孝孺平反,毕竟是太宗定下的铁案了。只是作为方孝孺录取的学生,好歹要试一试,也算给自己的心一个交代。在说之前他也做好了万一皇帝龙颜大怒,把自己的乌纱帽摘了的心理准备。自己也快八十了,也没什么恋栈的了。没想到竟然真的允准了,激动之下磕得太用力,额角都青了。谢恩之后又给朱见济磕头,朱见济连忙扶住了他不让他下拜。 小。。
这时小太监进来禀报:朱见清在外面候见。景泰帝让他也进来,朱见济看朱见清穿了一身青色冕服,两肩龙纹,背后背着一座大山,火、华虫、宗彝在两袖。头上顶着木板,木板上垂下珠帘,所谓“冠冕堂皇”的“冕”就是指的这东西,这木板叫“綖板”,前后各垂九串玉珠,叫做“冕旒”,分为赤、白、青、黄、黑五色。只不过现在玉珠随着朱见清的走动响得那叫一个稀里哗啦!叫冠冕叮当还差不多。朱见济也有一身几乎一样的,只是袍服颜色是玄色,更加庄重。79692
景泰帝嘱咐了朱见清几句,无非是居家为叔侄,受事为君臣,要敬天法祖,爱育黎首,体恤百姓,奉公守法,做个贤王之类的。景泰帝说一句,朱见清在地上磕一个头,答应一声。朱见济在旁边觉得他跟个磕头虫子似的,暗暗好笑。
朱见清这次将要被封为荣王,封地在湖南常德。
明朝封爵以王爵为最高,王爵分为亲王和郡王。亲王的正式名称为王,其封地称国,一般只有皇帝的兄弟和儿子才能获得,也就是民间所谓的“一字王”。朱见清的荣王就是一字王。
而亲王的儿子除世子外都会封为郡王,比亲王低一等,名称是两个字,比如河间王、襄阳王之类。郡王的儿子除了嫡长子其他的就不封王了,封镇国将军。之后各代的非袭爵依次封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等。亲王岁禄万石,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奉国将军六百石,镇国中尉四百石,辅国中尉三百石,奉国中尉二百石。
明朝和其他朝代的最大不同就是都是世袭罔替。就拿朱见清这个荣王来说,只要他能生儿子,而且一代代传下去别犯什么大错,到明朝灭亡的时候他的后代当中就一定还有一个是荣王,另外还有一大堆郡王、镇国将军之类。这些人都不劳动,全由国家养着,成为国家经济的沉重负担。
当年太祖分封了二十五个亲王,二十四个儿子一个侄子,都是有兵有地有钱的,其中的燕王朱棣就推翻了建文帝,自己做庄。永乐皇帝上台后吸取教训,采取“封而不建”的办法,即“分封而不赠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的方式,严格限制诸王的活动范围,没有圣旨不许擅自离开封地。
其实就是画一片地方盖一座王府,把这些王爷当猪养着。这些人闲着没事,就拿生孩子当消遣,开枝散叶,人口增加非常快,宗室人口,从洪武年间的二十几家,至此时已经发展到一千多家。这次要被册封的人当中就大多是这样的。
景泰帝又嘱咐了朱见清几句,便让他去礼部找专门演礼的官员去学习明天的礼仪,怎么走、怎么站都有人教。胡滢也退出去,景泰帝便命朱见济送胡滢出去,这是对这位年老的大臣的礼遇。
朱见济将胡滢送下台阶,在台阶下等候的李谦李让都过来朝胡滢施礼,口称:“参见师叔祖!”胡滢却只是一摆手。
这一幕把朱见济雷得外焦里嫩,这位礼部尚书还是武当派的前辈高人啊!回到御书房里,朱见济把自己的发现和景泰帝说了,景泰帝却一点都不吃惊:“你以为太宗为什么派他寻访建文帝哪!”
朱见济一想也是,胡滢独身一人寻找建文帝十几年,什么深山老林都得钻,没被老虎之类吃了可不是光靠运气就足够的。而且谁也不知道建文帝身边有没有护卫,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找到了也是去送死的,看来胡滢不光是武当前辈,武功还得是非常好才行啊!想到这里朱见济不由惋惜:“可是,可是这么个高手,怎么能做礼部的尚书啊!做也应该做兵部尚书啊!”
“胡滢一直在礼部任职,他的武功高是真的,他的进士也不是假的啊!他从宣宗初年就做到礼部尚书了,他的职务可不只是因为他的功劳,而是因为他的能力。他为人节俭宽厚,喜怒不形于色,很有才学人望。”景泰帝给儿子细细讲解。
“只是可惜做了官他的武功就无用武之地了。”朱见济还是觉得可惜。
“每个人都有很多面,用人,要用他最出色的一面。你还不知道胡滢其实还精通医学吧!他写了一本叫做《卫生易简方》的医书,流传很广,可是我并不因此就让他到太医院任职。”景泰帝说着忽然对门口的小太监说道:“对了,去拿一个西瓜来给皇儿尝尝。”
不一会小太监拿托盘端着剖好的西瓜,景泰帝拿一块递给朱见济,朱见济谢了赏就吃起来。这隆冬季节想吃口青菜都是极难,想不到竟然能有西瓜,一口咬下去甘甜冰凉,一下甜到心里,朱见济舒服地打了个哆嗦。
景泰帝指着西瓜说道:“这是昌平县的农民在暖房里种的,专为进贡的。你吃几块,可也别多吃,这等非时之物,不过是吃个新鲜,于养生却是无益有害的。”
朱见济吃着西瓜,还在竭力思考父皇说的关于胡滢的考语,却不大能理解何以胡滢最出色的一面是在礼部。
“我听成敬说你也在练武功?”景泰帝看他还不能理解,便问道。
“是,我现在正跟着李让在练剑法。”朱见济老实回道。
“你学了武功将来是行走江湖还是驰骋疆场啊?将来这天下都是你的,你总不能提着剑骑着马去和蒙古人对着砍。得垂拱而治,这么看来似乎你学这武功是没有用的,但是你练了武功,却强健了身体。”景泰帝继续给他讲,“胡滢也是,治理国家不需要他的武功,但武功也不是就完全没用的,他快八十的人了,耳不聋眼不花,和他习武恐怕有很大关系。”
朱见济有些听懂了,景泰帝却谈兴正浓,继续说道:“胡滢最出色的是他在打理重大典礼时每一个细节都不会疏忽,宗庙之事,会同之礼,都可以放心地交给他,几百人的站、走、行礼都安排的妥当,一丝不会出错。庄子说: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世上本没绝对无用的东西,关键在于应用得宜。用人关键在于把什么样的人放在什么样的位置上,让他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这就是在传授治国用人的道理了,朱见济忙唯唯受教。
朱见济还有一些不明白,看景泰帝兴致很高,便问了起来:“那么多人,要让他们排练得都一步不错,和提线木偶似的,有意思吗?”
“圣人设礼以御天下,就是建立起一种行为规范让人不要逾越。通过‘礼’使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通过‘礼’将各个阶层的人有序排列,各安其位,各按所定的自己阶层的规则行事;通过“礼”使人懂得尊敬和谦让。如此,世道就变得有序了。
“礼只是一种外在表现,礼的内在其实还是敬,在这些人一步不错的行礼如仪的背后,是他们在表现对朕的恭敬和服从。臣下服从,这天下就好治理。你现在在学《论语》,后面你会学到孔子在君前的表现:踧踖如也,与与如也。就是说,面对国君,孔子小心谨慎,极度恭敬,甚至因生怕哪里不恭而不安,同时威仪适中,庄重而不轻佻随意。”
“哦,儿臣明白了。对待君上的礼就是恭敬,要是存了恭敬的心,但是稍微在礼节上有些表现失当,那又如何呢?”
“那是可以原谅的,既是存了虔敬的心,失当也不会大差到哪里去。选材便如挑西瓜,礼是外皮,敬是瓜瓤。我们要的是里面的瓤好,只要里面丰脆甘甜,便是稍微有个疤也没什么。可是只能看外表不能切开那怎么办呢?只好从外观来判断,看皮色,敲一敲听听声。那些连外观都是蔫不拉几的,一看就是死在瓜蔓上许久的,里面就不可能有好瓤子了。倒是那些貌似恭敬,内怀诡诈的小人就像是看外表湛青碧绿,内里却是生瓜瓤子,那就需要当心了。”
“怎么看出是真的发自内心的敬还是表面的伪装呢?”
“最好的办法是打卯,在西瓜上切开一个小口,取出一小块,就看到里面是什么样了。人如何打卯呢?就要靠非常时刻的考验了,所谓‘疾风知劲草,板荡见忠良’,于谦就是经过考验的忠良,将来要大用。”
“这是以对君上之礼来选材,那平时待人之礼又是如何呢?”
“待人之礼是孔子‘礼’的一个部分。儿子啊,你记住了!礼只发生在身份相当的人之间,你跟外面大街上要饭的打躬作揖吗?彬彬有礼的背后必须要有足够的实力,否则你的彬彬有礼在别人眼里不过是卑躬屈膝。一个人如此,一个国家何尝不是这般。现在咱们大明经了土木堡一役,国力已是大不如先前了,连高丽、暹罗这些属国都有些偧刺,对我国的礼节都不是很恭敬了,还是得敲打他们一下啊!只有展现出我大明的实力,才能获得足够的尊敬。”
明朝小正太52: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