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小正太5:更新时间:24--223:7:。分完了银子,朱见济等人便出去玩耍了。朱见济回头去找那天出宫买的陀螺,给朱见清等人一人一个,道:“我们今天抽陀螺玩吧!” 小。。
朱见清拿着陀螺,翻过来调过去地看,道:“济哥,这个东西怎么玩啊?”796927
“你把这个陀螺转起来放在地上,然后用鞭子抽……哎呀!光买了陀螺,没买鞭子,只好自己做了。”朱见济说着便到处找绳子和木棍,朱见清绣儿也跟着到处找。到处找不到,能找到的绳子都是细的丝绳,而木棍只有粗的,都不合用,朱见济拿了德光的齐眉棍准备用宝剑削成细的木棍。
他们这一番扰攘把孙炯等人都惊动了来,问清他们需要的物品后,彩菱便剪了些布条给他们搓成布绳。永济说道:“我们现守着院里这么多树,哪里用得着这么大费周折得削木棍?”永济便用轻功飞身窜到树上给他们选树枝,撅了十几根枝条扔下来,兄妹四人抱着这些枝条回屋子里选合用的。拿剑截了四根,都是二尺多长,手指粗细的,在木棍头上绑上彩菱搓的布条,鞭子就做成了。
虽然朱见济心理年龄早已成年,但对这些玩具还是十分热衷。或许无论如何,每个人心底总有一块地方拒绝长大,心里最深处是孩童般天真烂漫。现在恍如一梦般成了小孩,能够理直气壮地像个孩子那样每天玩,实在也算是得偿所愿。且喜得朱见清等一班兄弟姐妹总在一处玩耍,并无亲疏远近之别。
慈庆宫大门外正是一片平整的广场,都是大块的青砖铺就,恰好适合抽陀螺。用绳子绕好了,一抛一抽,陀螺便在地上无声地旋转。当它缓慢下来时,再用绳子鞭它,给它加速,便可转个不停。四人正玩得高兴,有一个太监来传旨,道是皇上要朱见清明日一早去大殿早朝,将要封为王爷了。
明朝的皇子一般是十岁封王,有封地,到二十岁的时候到封地之藩。不过皇帝的前面几个儿子一般三五岁就会封以王爵,朱见清是正统皇帝的二儿子,该当封王的时候正赶上他老爹出国考察了,他的身份一下从皇子变成了皇上的侄子,就迁延到现在。虽然都知道早晚少不了他的王位,却都不好称呼,称呼王爷,还不是;称呼王子,他爹却是太上皇。现在终于要有个名号了。
朱见清叩头谢恩,那太监忙不迭扶起他来,又跪下给他磕头道喜:“恭喜王爷!今儿皇上还要召见您,当面嘱咐几句的。您的冠服袍带已经送到慈宁宫里去了,奴婢一路寻到这里,您还是先回宫换了礼服等候传召吧!”陪跪的朱见济等人也立起身来,兴旺早回去取一个封好的十两红包来,替朱见清赏了传旨的太监。那太监谢了赏,喜滋滋地去了。
朱见清也要回宫去换朝服,陀螺便抽不成了,绣儿和纤儿也就回松涛斋了。朱见济也想跟着到金殿看看,来到皇宫以后,基本上一直都在慈庆宫呆着,没怎么在皇宫里逛,还从来没到过三大殿呢!
何止没到过三大殿,这些日子其实连景泰帝这位父皇都不常见。这其实是因为朱见济自己内心作祟:一是因为虽然外表是一个孩子,毕竟里面是一个新时代的青年,给一个二十多岁的叫父皇实在有些叫不出口;二是心里知道自己是假的,对这皇宫里的这些个规矩都不甚清楚,在景泰帝和杭皇后面前不敢多说一句话,就跟林黛玉初进贾府似的,唯恐被瞧破不是真的朱见济,所以从未主动去景泰帝面前。
现在既然想去金殿,就得先征求景泰帝的同意,于是朱见济到厢房和成敬说要去见皇上。成敬一听这挺好,父子就得常在一起,便告诉朱见济皇上此时应该在书房,直接去就行。
朱见济带着孙炯一行人,由兴旺带路,浩浩荡荡地向御书房而去。越是在宫中,朱见济越觉得不安全,因此很少出自己的慈庆宫,现在虽是去见父皇,也是带着这些保镖心里才踏实。
景泰帝的御书房其实叫崇政殿,是皇上读书藏书以及办公之所,也在这里接见内臣或者内阁大臣,御书房是内廷的这些人对它的俗称。
崇政殿殿体高十多米,下有一米多高的砖石台基,前后各有加饰石雕栏板望柱的殿阶和檐廊,周围有石栏杆围绕,雕有麒麟、狮子和梅、葵、莲等纹饰。其山墙顶端和正脊上镶嵌着做工精美的五彩琉璃赶珠龙,两端为“虬吻”。大殿阶前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内外臣工不经宣召不得入内”。
阶前的小太监看见朱见济来了,赶忙跪下磕头,然后让朱见济稍候,自己跑进去禀报。不一会出来,高声道:“皇上有旨,宣太子进殿!”
朱见济让兴旺等人在外面等候,自己报门而进:“儿臣朱见济觐见!”
进了大殿,朱见济便见父皇正坐在御案后面,和春凳上坐着的一位白胡子的蟒袍大臣在说话,朱见济赶忙跪下:“儿臣给父皇请安!”
“快起来!”景泰帝过来拉着朱见济的手扶起他来,“来来,我给你引见,这位是礼部尚书,胡滢,乃是我大明的肱骨之臣,而且还加封的太子太师,也是你的老师呢!”
胡滢朝朱见济躬身施礼,朱见济忙还礼。一边打量这位著名的大臣。朱见济早就知道胡滢这个名字了,知道他独自一人寻访建文帝十几年。这十几年里,冒严寒,顶酷暑,几乎踏遍了全国的每一寸土地。最终结果似乎是真的找到了,不过史书里没写。在朱见济的心目中的感觉这遭遇和唐僧取经差不多,不过唐僧还有仨徒弟,他就是一个人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跋山涉水,两肩霜花,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最后胜利完成任务。
眼前的胡滢个子很高。身材颀长,很是匀称,他嘴角垂下的花白胡子和下巴上的胡子飘在胸前,看上去应该有七十多岁了,依然精神矍铄,一双丹凤眼里透着敏锐的目光。他脸上带着柔和的笑容,给人一种慈善的感觉。
朱见济找个椅子坐了,听景泰帝和胡滢君臣对话。胡滢也回到原座,继续刚才的话题:“明日的早朝,同时册封十几位王侯大臣,实在是好几年都没有的了,原先在礼部操持过这种大典的官员多数又都到别的部做官了。这又是演礼,又是各种仪式,需要很多执事人员,因此老臣有些担心我们礼部人手不足,忙不过来,想从其他各部借一些人手。”
景泰帝略一思索,说道:“嗯,这也是个实际问题,你参酌着办吧!缺人缺物都可以随时调用。”
朱见济见和自己无关,就四处打量,这崇政殿东西共九间。中间是宽大的御案,御案两边摆着宣德炉,里面燃着沉香,东西两边摆放着四五个书架,在书架旁边有几个小的书案,上面摆着厚厚的黄绫子奏折和朱砂、毛笔等物,看来是秉笔太监代皇上批折子的地方。多宝格上摆着许多摆件。
在御案后面的墙壁正中,是“中正仁和”四个大字,大字的下面是一段话:“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朱见济看不懂这段话是什么意思,这段话的两边是一幅楹联:“非天下以奉一人,乃一人以主天下。”朱见济觉得这话相当霸气:我是老天爷派来做天下的主人的,你们什么事都可以来求我,我给你们做主!要不说当皇帝都是自我意识极度膨胀呢!
“胡尚书今年快八十了吧?”处理完公事,景泰帝随口问道。
“是,臣今年犬马齿七十九了,建文二年的进士还活着的如今只剩臣一人了。”
“哦!你是建文二年的,这一科人才之盛可谓无以复加了!仁宣年间的名臣可大多都是你们这一年的啊!”
“正是,我们这一科共考中一百一十人,胡广、杨荣、杨溥、金幼孜具在其中。我们的座师就是希直先生。”
“希直先生?”景泰帝一时没想起这位希直先生是谁。
“便是被太宗皇帝诛十族的方孝孺!”胡滢说到这里两眼含泪,跪地叩头道“为臣者但知忠于他的君主,方孝孺桀犬吠尧,触怒了太宗皇帝,已经受到了惩罚。仁宗即位后,曾吩咐礼部:建文朝众臣,已遭处决示众。他们的家属沦为官籍奴仆者,都释放为民,发还他们田地。方孝孺被诛十族,已经没有后人了。臣想请皇上格外恩典,给他一个死后荣名,表彰他的忠心,作为臣子们学习的楷模。”
“这……”景泰帝犹豫起来,所谓给他死后荣名,其实就是要给他平反,可是他的逆臣罪名是太宗皇帝定的,给方孝孺平反岂不就是说太宗错了?
朱见济在一边听了好一会,这时忍不住说道:“儿臣也觉得方孝孺是个忠臣。”
“哦?”景泰帝来了兴趣,一个七八岁的小孩竟然知道方孝孺,还知道他是忠臣,便问道,“你说说,什么是忠臣?”
朱见济侃侃而谈:“成敬夫子给儿臣讲过,诸葛亮是忠臣,他说过忠臣要‘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我觉得方孝孺当得这样的考语。”
景泰帝颇为惊喜道:“好!说得好!仁宗也曾说过:若方孝孺辈,皆忠臣,诏从宽典。既然济儿也帮你替方孝孺说话,朕便下诏,允许在方孝孺的家乡宁海为方孝孺修墓立碑建祠,褒扬其忠心,当地以时致祭。”
明朝小正太5: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