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明朝小正太> 第四十七章 徐有贞治河 三 吃饭问题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十七章 徐有贞治河 三 吃饭问题(1 / 1)

 明朝小正太47:更新时间:24--622::5。徐有贞从对当年的回顾中醒过来,已经是到了早餐时分,工地的伙房里出来许多伙夫,挑着筐子朝那些正在忙着挖土的民夫走去,筐子里都是热气腾腾的馒头。 小。.新

看着忙碌的民夫放下工具,拿起馒头就很香地吃了起来,徐有贞不禁有些感慨:这些人每天累得要死,有馒头吃就很满足了;自己已经是四品大员了,却还不满足,非得也把自己弄得像民夫一样,来捞一点往上爬的资本,人生何其不同啊!796923

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徐有贞的肚子也会饿,饿的时候也会咕咕叫着抗议。徐有贞赶紧朝着馒头筐子跑去,不跑不行啊,那些民夫的肚子几乎和橡皮口袋一样,根本不会存在剩下这回事,去的晚了就没得吃了。一路小跑,但跑着跑着就停下来了,因为老远就看到只剩一溜空筐子了。

工地伙房做的这种馒头是长圆柱形的,而且在底部插着一根筷子,德州人管筷子也称为签子,馒头则叫做馍馍,所以这种馒头就叫签子馍馍。签子馍馍是插在筷子上蒸熟而成,面很壮,但吃起来软而有劲。因为上面插着筷子,所以就算手上有泥巴也不会沾到馒头上,工地上正干着活的民工放下工具就可以吃,连手都不用洗。

民夫一只手每个指头缝至少可以夹一只筷子,一次就能抢很多,徐有贞看有的人两只手里足有七八个,很怀疑他们早饭就吃这么多,肚子怎么能吃得消的。

那些民夫都把馒头抢了拿在手里了,徐有贞也不能再到人家手里去要啊!只好悻悻地另找饭辙。

徐有贞溜达到魏知县的小伙房,一看魏知县也来了,正在那里坐着吃粥呢!魏知县每天还是回衙睡觉的,只是白天在这里。

“哎呦!徐大人,快请进来!”魏知县看见徐有贞来了,赶紧放下筷子,站起身相迎,“您用过早餐了吗?一块吃点?”

“没吃呢!去晚了,没抢着。”徐有贞也不客气,坐下就自己盛了碗粥,稀溜溜喝了一大口,赞道,“呵!老魏你这小日子不错啊!上等的粳米粥!”

徐有贞是苏州人,吃惯了大米的,对北方的面食实在并不是太适应,平时在工地上整天吃馒头吃的腮帮子疼,现在吃到久违的大米粥,而且口感软、绵、滑、稠,配上四样精致的小咸菜,实在是太美味了。

魏知县五十多岁了,个子比徐有贞高不了多少,挺着个大肚子,白胖的脸上没几道褶子嘴唇上面两道老鼠须子。因为官袍里面还穿着皮裘,更显得鼓鼓囊囊,圆滚滚的就像一个皮球。

魏知县对现在的位子很满意,他是举人出身,从不入流做起,做过教谕、驿丞、主簿、县丞,是一步步从基层升上来的,做到知县就算是到巅峰了。临清县靠着运河,实在是富庶的所在,魏知县到任以来宦囊渐丰,心情自然是极好的。心情好,胃口就好,所以体重也是直线上升。

这段时间靠在工地上,也并不像徐有贞那么艰苦,就算白天也只是巡视一下别出乱子,连河堤都不下,因此官袍上干干净净,半个泥点也没有。

“魏知县,你看我们能不能给民夫也用米饭和馒头调剂着吃啊?每天都是馒头就咸菜疙瘩,换换花样怎么样?”徐有贞一边喝粥一边向魏知县征询道。

“十文一斤面,十五文一斤米,而且馒头比米饭更撑时候,他们干的是体力活,吃米饭饿得快,不等到饭点就饿了。”魏知县斜签着身子向徐有贞解释道,“其实一天三顿馒头已经很奢侈了,这些农民平日在家哪里舍得吃白面馒头啊!都是吃粗粮的,即使正常年景,普通农家吃粮也不宽裕,为了节省粮食或弥补粮食不足,多数人家还要吃糠咽菜,‘糠菜半年粮’,还吃不饱。何况这黄河连年泛滥,很多人家的土地绝收,都涌进县城里来,我们临清虽然靠着运河,还能到码头上打些零工,也只是勉强饿不死,不至于背井离乡罢了。现在好多人听说河工吃馒头还管饱,都争着要来呢!”

徐有贞点点头,这确实是个实际问题,不过这些灾民如果能召集到河工上来,既免了摊派劳役,又能以工代赈,利于社会稳定。这事可以上个奏折,不论皇帝批不批准,都能落个爱民的好名声。

徐有贞在那里端着碗陷入沉思,却又听魏知县问道,“徐大人啊!听说您要给这些民夫每天加一餐肉食?”

“是啊!有什么问题吗?过年了嘛,总得有点表示,要不他们会闹意见的!不过肉可不能由着他们抢,一定要平均分到人。”徐有贞反问道。

“可是这样钱就不够了啊!我们原先一个月的预算现在还不够十天的了。我们按您的要求提前采办了年前年后这十多天的面粉和肉食等,不止这个月的连下个月的预算也都花光了!”

“哦?原先预算是多少?”徐有贞还真没算过,不过这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他还是清楚的。这大过年的要是断了顿,这些民夫还不得把他给吃了!

“您预计的是用一百天疏通我们这一段,拨给我们四千两银子。两千两用做民夫的衣被柴炭以及骡马饲料等杂项开支用作伙食的是二千两,平均每天二十两。五六百个民夫,每人不到四十文钱,一斤面十文,一斤面能蒸四个馒头,大多数民夫一顿能吃十个。您算算,光是馒头就不够了,现在要加肉,一斤肉二十文,一人半斤肉,再多出十文。”魏知县掰着指头给徐有贞算。

这些民夫都是自带衣被的,其他杂项当然也用不了两千两,但为什么只把两千两作为工食他很是清楚,因为杂项的两千两中就有他的六百两。明朝官吏向来是雁过拔毛,别说是河工银子,就是赈灾的银子他们也是只要经手就要克扣一部分的,能有一半做了它本来的用途已经算是比较多的了。

徐有贞听完心里默默一算:就是不吃肉光吃馒头,这样的预算也不够实际的一半啊!

徐有贞脑筋急转,忽然有主意了,抬头对魏知县一笑:“你还真就全指着上面拨的这点银子啊!层层克扣下来工部拨的这点就是一锅羊汤里撒一把胡椒面,也就是个味道。够民夫喝口粥的就不错了!银子不够你不会想别的办法?”

“河工银子专款专用,不够我们有什么办法?”魏知县皱着眉毛做为难状。

徐有贞真想一口大米粥喷死他:“专款专用你怎么还敢截留?”

魏知县暗叫冤枉,心里腹诽道:这截留的银子能落到我自己腰包里的也就四百多两,还不如进你包里的多呢!怎么就成了我截留的了。心里这么想,可是这话却不能说出来。

徐有贞似乎是看清他心里所想,又接着说:“我知道,千里做官只为财,没有只做过路财神,左手进右手出的道理。不过你不觉得我们这么多人分一千多两其实有点少?”

“大人的意思是……那两千两的工食银子……也可以?”魏知县满脸的不敢相信的惊喜。

徐有贞真怀疑他是怎么爬到知县的位子上的,这里在讨论工食银子不够怎么办嘛,他竟然还想伸手从这不够的银子里面再挖一块!

徐有贞把吃完的饭碗放在桌子上,拿皮袄的袖子擦了擦嘴,启发魏知县道:“老哥没听说过一个词叫‘乐输’的吗?”

“这,卑职倒是听说过,不过乐输和工食银子的缺口有关系吗?”魏知县还是一脸疑惑。

“那你说说什么是乐输!”徐有贞继续循循善诱。

“乐输就是自愿捐献嘛!下官的宗族每年都会要求族中经商的、做官的‘乐输’一定银两作为鼓励年轻人读书向学的经费,下官也在乐输之列,每年捐资一百两,自然知道。”

“那我们能不能让临清的士绅和商人也‘乐输’助我们修缮河道呢?”

“这倒不错,我们临清还就是富商多,只要他们捐款,绝对很容易就能凑出几万两。到时候不止河工的工食,剩下的我们还可以……”魏知县说着眼睛就有圆心方孔在闪现,可是忽然就想到了另一个问题,让他眼里的光芒一下消失了,“哎!人家凭什么要捐款啊!”

“你为什么捐款给你们宗族?”徐有贞觉得和这种启而不发的人说话还真是费唾沫。

“奖掖族中后进本就是我们阖族的责任,族中贫而好学的青年可以专心学业不至于辍学,他们读书有成获得了功名我们也与有荣焉。最重要的还是,他们如果学有所成取得了功名甚至做了官也会回报家族,给整个家族带来巨大的利益。”

“那也就是说责任、荣誉和利益驱使你们捐款了?我们让士绅商人捐款也用同样的理由。”徐有贞说到这里舔了舔发干的嘴唇,魏知县赶忙亲自给他的茶杯里续上水。

徐有贞端起茶杯抿了一口,又继续说道:“临清是靠着运河才逐渐发展起来的,现在运河淤塞成这样,本来到临清的许多船只能在济宁就上岸了,临清的没落恐怕可以数着指头算日子了。临清没落了,那些士绅富商会怎么样?这是第一点:责任。

“我们要大力宣传运河疏通后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临清现在是大运河转陆运的枢纽,而这个枢纽已经大半移到了济宁,要是大运河整个通开,南来北往的船只要多上许多倍,那时作为重要港口的临清发展会更加迅速。其实就是我们不宣传,和临清城密切相关的他们也不会不知道,这是第三点:利益。至于第二点荣誉,你可以集合这些士绅商人,告诉他们我在修完河之后会立一块碑,上面刻上捐资最多的人的姓名,百代流传!”

魏知县听得连连点头,一边用脑子使劲记住徐有贞说的那些话,召集士绅富商训话的时候好多可以直接拿来忽悠他们。

明朝小正太47: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