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小正太46:更新时间:24--52::6。手抚着胡须,徐有贞慢慢地在冻得坚硬如铁的泥地上踱着步,努力想弄明白他们这是要干什么。 小。b.新
不说张軏,至少作为督河御史的王竑肯定是明白挖开运河的好处的,现在跳出来反对,排除他突然神经病发作的微小几率,那就是只剩下一种可能:对人不对事!796922
这样思路一打开,下面就顺理成章了:他们针对的肯定不是自己。张軏是靖难大将张玉的幼子,英国公张辅的弟弟,现在做着大都督,这样的显赫人物,抬抬脚都比自己的头顶高!怎么会专门对付自己!
而王竑就更不会了。御史也是都察院的官,徐有贞的佥都御使也属于都察院的中上层干部了,虽不是直接统属关系,但也算是王竑的上级。都察院的御史专管挑毛病不假,但那是挑别人的毛病,都是属手电筒的,专照别人不照自己。谁没事抽疯特意弹劾领导啊!
他们要对付的不是自己,就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内阁首辅陈循。陈循是徐有贞的后台,徐有贞的每一次升迁都有陈循的推动和举荐,他们处心积虑的找徐有贞的麻烦,要让徐有贞搞砸差事,希望借此扳倒陈循。
徐有贞不知道他们会怎么操作这件事,但既然所有的疑问都可以用这个理由来解释,那这八成就是事实了。
想通了这一点,那现在最重要的就不是为自己辩解,而是提醒陈循注意有人想扳倒他。徐有贞不能让陈循倒,陈循倒了,他推荐的徐有贞肯定没有好果子吃,极有可能还要再被送回七品再走一遍。何况这次还要作为张軏等人给陈循下烂药的药引子,肯定比陈循倒的还要早。
徐有贞是陈循的人,在所有人眼里都是如此,除了徐有贞心里。徐有贞这种人是没有朋友的,所有的人在他眼里分为两类:对他有用的和没用的。徐有贞是一个很有才能,而品德很不高
徐有贞和陈循的交情就是陈循是徐有贞向上爬的梯子。而陈循,是真的欣赏徐有贞的才能。
就算陈循只是一个梯子,那他现在也不能倒。所以徐有贞立即回到窝棚里给陈循写信,写完了立即让福伯发出去,而那封抗辩折子,附带着就给了陈循,让他转奏。而运河,继续挖。所谓天塌下来有高个的顶着,陈循一定能处理的很好。
了却了心事的徐有贞又从窝棚里出来,就在门口站着,他还要把思绪捋一捋。在他心里其实还有另一个猜想:如果他们的目标不是陈循,如果他们的目的就是让运河废弃,就是要让北京的粮食供应不足,就是要让京城出现混乱……这想法太可怕了,徐有贞赶紧摇了摇头,想把这可怕的想法赶出去。
徐有贞并不是一直就叫徐有贞的。在很久以前,他还有一个名字叫徐珵,字元玉。
徐珵是宣德八年进士,成绩不算理想:二甲第三十三名,但是运气还是不错的,他被选上了庶吉士,进翰林院做了一名编修。
前文的成敬是三甲选的庶吉士,高榖也是三甲选的,庶吉士制度是科举考试的有力补充,它的存在说明了科举考试其实不怎么靠谱。
科举考的是八股文章,有人说它毒害人才,有人夸它公平公正公开,我觉得都对。虽说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智商高的就算考八股文也不会写得文理不通。但这世上聪明人其实很多,而能通过科举考试的则很少,三年一届的考试,最多录取二百多人,像徐珵那一届,只录取了99人,所以录取的都是人尖子。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要是把精力分散到其他事务上,肯定不如潜心钻研四书五经的聪明人文章写得好。
一篇文章写得花团锦簇,就能高中进士,而进士的前十名:从状元到二甲的前七名,一般会直接进入翰林院,这些人在应试教育中都是很厉害的,但这些人不一定真有治世之才,读死书的也很多,明朝开国到如今,只有陈循一人是状元做到官居一品,其他的有很多都没能进内阁。状元如此,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二甲的其他人多数会授予官职,多数是在各部做京官,就算做地方官升迁也很快,称为“老虎班”,是逢缺即补;三甲称为“榜下班”,一考上就分配工作,也是做地方官,慢慢熬。
《明史》上说徐有贞:“凡天官、地理、兵法、水利、阴阳方术之书,无不谙究。”在古代这些都是高深的学问,相当消耗精力,比如天文,你得每天晚上不睡觉在那里看天上的星星怎么移动,然后分析可能发生什么事。徐有贞这辈子三起三落都和他观察天象有关,著名的有五次,只错了一次,准确率还比较高。
但科举考试考天象、兵法、还有算命这些东西吗?不考,所以兴趣广泛的徐有贞同学科举考试并不是很突出也就很正常了。但其实已经很好了,至少进了二甲,但远不在直接进翰林院的那十个人里。这一年的考官是三杨里的杨溥。
庶吉士不是每一届进士都选的,徐有贞运气好,赶上了。庶吉士也是要考试的,但不考八股文,而且不看名次看潜力,选拔的标准一是年轻、二是要有经纶治世之才,一般由内阁选拔,内阁里都是宦海里混了多年的了,眼力还是很厉害的,这一年选庶吉士的负责人是三杨里的另一个,精通兵法的杨荣,遇到一个懂兵法的,是徐有贞的运气爆棚,所以徐有贞如愿考上了,进了翰林院。
翰林院是养才储望之所,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地位清贵,是成为朝廷大员甚至阁老重臣的踏脚石。而且徐有贞的老师都是内阁响当当的人物,三杨的学生,了得吗,前途不可限量啊。
前文说过,庶吉士可不是容易当上的,徐珵选上了,而且在翰林院深造,那就是后备的内阁重臣。徐珵在翰林院混的很不错,到了正统十二年,升到从五品的侍读学士。后来又升到了四品的太仆少卿。明朝制度,四品以上才能上朝,参与国家大事的议论,这次升官让他恰好有了参政议政的资格,后来他就会知道,这其实是害了他。
正统十四年,那是一个秋天。徐珵半夜看天象,结果就发现彗星跑进南斗的地盘。于是他就对他的朋友刘溥说:“大祸要来了。”并且把妻子打发回南方老家,自己在北京做裸官。
后来事情的发展竟被他言中了,明军在土木之变中大败,英宗被瓦剌俘虏,随行官员战死无数,京师震动,群臣束手无策。皇弟郕王朱祁钰监国,命群臣商议战守事宜。徐珵称其夜观星象,天命已去,只有南迁才能避祸。那句“天命已去”实在是太拉愤怒值了,天命已去的意思就是老天爷不向着大明了,大明朝要亡国了。这不是个乌鸦嘴嘛!
人家都在那里讨论是战还是守,就他跳出来吆喝一声:“跑”,这像话吗?而且还是出自他一个裸官之口。裸官有好人吗?
太监金英指着鼻子叱骂了他,胡濙、陈循也都认为不可迁都。兵部侍郎于谦听到他的话后高声厉喝道:“建议南迁者,可以论斩。京师为天下根本,一动则大势已去,难道不知道宋室南渡的历史么?”徐珵大为胆寒,不敢再言。
此后,徐珵被派出去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去征兵,级别为正七品,北京保卫战打完,他也回到了北京,但没有人提他原来是四品官的事,于是他就成了一名七品御史。而且最重要的是名声臭了。往后一提到土木之变,大家都会想到于少保,大厦将倾一木独支,了不起,都翘大拇哥。然后就会说到于少保在御前慷慨陈词,大骂一个建议南迁的臭不要脸的,那个臭不要脸叫什么名字来着?徐珵就这样被大家记住了。
徐珵是一个很有进取心的人,积极要求进步,现在苦苦奋斗十多年,一朝回到起始点,不能升官可太痛苦了。
于是徐珵就去拍首辅陈循的马屁,送给他一条玉带。明朝的玉带可不是谁都能系的,只有一品大员才能用。而明朝的一品基本只是荣誉称号,三公、三孤还有太子三师。三公是太师、太傅、太保,基本只有死后才能获得。三孤是少师、少傅、少保,太子三师是在三公名称前加上太子,和三孤同属于从一品。于谦在北京保卫战里功劳最大,也只是被赠了个太子少保,属于太子三少,正二品。当时陈循的最高职务是户部尚书,二品官,按规定只能用犀带,就算能获得赠的荣誉称号也不应该会超过于谦啊。陈循就说了:“你看你送这玉带虽然好,我也不能用不是?”
徐珵就拍着胸脯说:“我看过天象,你不久就能用玉腰带了。”这马屁拍的太给力了:天上写着你能官居一品,您是天上的星宿!
也是凑巧,没多久,陈循就被加封为少保、太子太傅,真的成了一品官了。陈循在大喜的同时也有点信服徐珵的看天象的本事了,屡次推荐他。后来徐珵跟定了陈循,没事就去陈循家里去送礼加拍马屁,感情联络的很好,而且也展现出了他的各方面的才能,很被陈循欣赏。
徐珵不光托陈循帮他说话,还通过于谦的学生托到了于谦那里,希望能做国子监祭酒。国子监相当于中央大学,祭酒就是校长,是从四品的官。他也真敢想,结果于谦还真替他说了。于谦向景泰帝说了,景泰帝对他印象还蛮深刻的:“徐珵?不就是那个建议南迁的那个臭不要脸吗?还说大明朝气数已尽,良心大大的坏了!还想当中央大学校长?别教坏我们的大学生们!”结果就没当上。
陈循后来也多次推荐徐珵,也被皇帝否了。人的名,树的影,陈循知道徐珵这个名字在景泰帝心里算是留下阴影了,就劝徐珵改名字。于是徐珵变成了徐有贞。这一改名,果然运势大变,这次被推荐来治理黄河景泰帝就没再阻挠,一下子升到了四品官。
ps:献给徐有贞的诗:你在夜晚看星星,星星在夜晚的天空看你,星星装饰了你的窗,也妆点着你升官发财的梦。
明朝小正太46: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