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玄幻魔法>大鸿儒> 450:中国龙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450:中国龙(2 / 2)

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龙形图案来自于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发现了一条长约19.7米、用红褐色石块堆砌、摆放的“龙形堆塑”。

1970年代在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过"C"型玉龙,后经考古勘查确认该玉龙属于距今约5000多年的红山文化遗物。

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45号墓发现了蚌塑龙虎,考古和碳-14测定墓葬的年代在距今6500年前左右。据学者李学勤、冯时等考证,45号墓发现的蚌塑龙虎与中国传统天文学中的四象有密切的联系。

生物化石。

“新中国龙”化石的生物在二亿多年前。马脸或牛头。

标本疑云。

标本1:《史记·封禅书》载:“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无论死活,为人所得,都是标本。

2:活标本展览:《新唐书·五行志三》载:“贞元末(公元805年),资江得龙丈余,西川节度使韦皋匣而献之,老姓纵观。三日,为烟所熏而死”。该事,《太平广记》卷四二二引牛肃《纪闻》谈的比较详细。

3:龙骨标本:《唐年补录》载:唐咸通末,舒州刺史孔威进龙骨一具,因有表录其事状云:“州之桐城县善政乡百姓胡举,有青龙斗死于庭中。时四月,尚有茧箔在庭。忽云雷暴起,闻云中击触声,血如酾雨,洒茧箔上,血不氵于箔,渐旋结聚,可拾置掌上。须臾,令人冷痛入骨。初龙拖尾及地,绕一泔桶,即腾身入云。及雨,悉是泔也。龙既死,剖之,喉中有大疮。凡长十余丈。鳞鬣皆鱼。唯有须长二丈。其足有赤膜翳之。双角各长二丈。时遣大云仓使督而送州。以肉重不能全举,乃剸之为数十段,载之赴官。”

标本4:辽国皇宫藏有龙骨标本,《辽史·太zu本纪下》记:“神册五年(公园920年)夏五月庚辰,有龙见于拽刺山阳水上。上射获之,藏其骨内府”。北宋沈括《梦溪笔谈·杂志一》介绍过他出使契丹时所闻该事,元好问《续夷坚志》对该事谈的较详细,是条五尺小龙。

标本5:网上介绍日本大阪市瑞龙寺保存明治时期的龙标本。相传明治十一年(公元1878年)幕府时代,由中国输至日本,全身覆有鳞片,眼睛凸出,头长四角,嘴边垂下两条长须,长有锯子般锐利牙齿的大口,有恐龙般的背脊,龙身长一公尺。

但没有中国科学院考察组和权威网民去了解真伪,是疑云。

坠龙疑云。

从夏王孔甲及东汉以来记载过一批坠龙现象,二十世纪知名的坠龙事件,一是1934年营川坠龙事件,当时·有媒体报道,参观者络绎不绝,导致去营口的火车票一度紧张并涨价;一是1944年扶余县陈家围子村坠落黑龙的事件。任殿元谈1944年往事的《我所看到的黑龙》刊登在1989年12月《中外书摘》,1994年底马小星出版了考察和研究的专著《龙:一种未明的动物》。但是没有权威科学组考察,还是疑云。

另外,1995年襄阳张庄救坠龙事件:1995年在湖北省襄阳市管辖的枣阳市钱岗乡(可能是邓棚村的)张庄,出现一个短暂的大雷雨天气后,人们在张庄一个水库旁边发现了2条龙奄奄一熄,一条红一条黑,人们就找来草席把龙盖住,然后泼水,很多人看见。年代不久,容易调查。

锁龙井疑云。

中国一些地方有锁龙井故事,如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山、北京的北新桥,等等。锁的龙一般指“蛟”。这些民间故事都是疑云。

岩石龙疑云。

湖南省安化青龙洞,传说里面锁了一条犯了天条的青龙,1998年该镇7位农民自带干粮手电等物品去探险,看到了盘在洞壁上状若一条大青龙的石钟乳,据说其中某天目者看到青龙在洞中盘旋。探险成功后,得到开发,该洞的溶洞长达35公里、为我国溶洞长度之最。岩石龙的成因到如今还是个谜团。

考今。

高邮龙。

2007年“江苏高邮湖出现龙吸水奇观”的新闻视频,据天涯文章“、、、高邮拍龙吸水事件中ZJ行为”分析,有几个版本,原始版就是上海东方卫视的原始视频,高空出现的是条形游动物,蛇式运动。该新闻后在其它电视台播放,于是出现三个修改版本,cctv4第一个改版变成三个大黑点的游动物加上一个条形游动物(该版早被删除),cctv4第二个改版只有三个大黑点的,第三个改版是cctv1的新闻播报,则连三个大黑点都没有了。原始版的条形游动物,有些人说是龙,修改版有的人说是飞鸟。东方卫视原始版(不是其修改版)的条状飞行物是在云层里边,修改版的三只大鸟是在云层外边。看该文可以比较不同的GIF动画图片。当然原始版的到底是什么,需要专家分析。

图片造假。

抚州图片造假:江西省大江网抚州频道2012-02-07“临川区嵩湖乡村民拍到飞龙在天?”,报道抚州市临川区嵩湖乡官家村的官木林在1月30日上午拍到的飞龙在天画面。记者报道没有证明那个环境是嵩湖乡街上,也没有采访所谓围观群众或周边群众的听说。——天狼星船考证:两年前,盖州吧2010-07-09“龙的照片”文章贴出过该图片,应该是制作的。

另外,网上疯传所谓西藏龙图片,说法是“2005年3月24日在飞机上西藏上空拍到真龙!现被收藏在博物馆(图)”,没有具体的拍摄者和具体的博物馆名字,无法考察真假,属垃圾信息,不更多评论。

视频疑云。

成都视频疑云:2007年7月6日成都清江花园物管保安部红外线监控室的镜头中,摄到飞的小白龙。几天后成都电视三台“早安成都”节目多次播放该视频。2008年成都电视台《探秘》节目继续探索。搜狐“视频:成都小区监控录像惊现神秘幽灵形似白龙”也有介绍。中国科学院专家团没有介入考察研究,也是疑云。

西安视频:“西安上空出现2条盘旋的龙_视频在线”说2010年9月1日晚,不少西安市民目击到夜空中有数个光斑在按某种规律运动,形状像“龙”,这一现象大约持续了一小时。搜狐新闻“西安夜空现龙形光斑百人目击专家求征信息”报道:中国著名的UFO研究专家、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委托西安的《华商报》向更多目击读者征集信息,以便做出进一步判断。不知后事,是疑云。

政府救龙疑云。

网上议论2000年8月4日山东省昌乐县青龙镇黑山子村坠落黑白两龙,大批群众围观,政府立即行动,警察维护秩序,白龙当天飞走,黑龙至少待到月底,一批专家赶来考察。没权威报道,是疑云。另外,网上传说2009年3月29日宁夏贺兰县四十里店乡桂文村救龙,据考,该事不可信。

传说。

传说不是有实物(或图片)的广义“考古”(一些古迹如锁龙井也夹带传说),不是古代官方认定的史籍,也不同于宗教神话及个人创作的文学作品。龙的传说有待考察。

天惩恶龙。

贵州省大方县达溪镇有个天惩恶龙的传说。说说民国初年(1913年左右)发生的事。一条龙被雷电击毙,但没谈龙骨下落。也没有某个马小星去调查。

《清史稿》记:乾隆五十五年五月,定海舟山龙起,漂没田庐,淹毙人口;越三日,龙斩三段,尾不见,其鳞巨如葵扇。营口市史志办编《营口龙之谜》谈营川坠龙事件,它收录的《盛京时报》当年报道文“龙降酿灾”记述,该龙曾在天空下降、卷坏一些房子、导致多人死亡,后来介绍的该龙尸体没有眼珠,怪事,当地人说是得了天谴。

西堤龙疑云。

1998年7月天津市北辰区西堤头镇西堤头村掉龙鳞的说法,谈了具体的地点、时间、实物(六个大鳞片可以进行基因分析)、当时的录像(从天空长久地出现龙爪到雷电照亮巨龙全身到雷电击掉六个鳞片的半个多小时录像)、天津电视台当天的紧急采访及xxx,是可以调查的。没有科学权威考察,还是疑云。

还有吉林省四平市伊通县二龙湖附近的水潭龙骨传说,传说1943年日本人在那个地方修水库,在潭底挖到了龙骨,龙的下颌骨有小簸箕大,某人得到了一块,说是和普通的骨头差不多,不过很有神效,伤口出血了,把骨头研成末抹上一点立刻血就止住了而且连一点疤痕也没有,把龙骨研成末在水碗边抹上一圈,再向碗里倒水。即使水高出碗口几寸,水也不会从碗里流淌出去,只能看到水在碗上滴溜溜的打转。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有过余姚疑案,传说是:曾有龙现于余姚附近海边,鳞大如盆,从云端飞下吸海水,水如瀑布入龙口,壮观之极,现场有包括驻军在内的几百人看到,后军队介入调查。该事,外人不知真假。

上海龙柱疑云。

1995年上海延安路高架龙柱传说也是。

文学龙话。

文学龙话是龙文化里一个重要内容。

龙生九子。

【出处】:明·徐应秋《玉芝堂谈荟·龙生九子》:“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

详细内容见词条:龙生九子。

文学龙类。

明显是想象类型、没有传说依据的一些所谓龙,属于文学龙类,一般出自《述异记》。

虺(huǐ):所谓一种早期的龙,《述异记》:“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是龙的幼年期,曾出出土西周末期的青铜器装饰上,但不多。

应龙:有翼的龙称为应龙。据《述异记》中记述:“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这是想象,属于文学性质的。应龙称得上是龙中之精了,故长出了翼。在战国的玉雕,汉代的石刻、帛画和漆器上,常出现应龙的形象。

蜃龙:蜃栖息在海岸或大河的河口,模样很像蛟,也有可能是其中的一种。蜃具有不可思议的能力,就是从口中吐出的气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幻影。这些幻影大多数是亭台楼阁,是谁都没见到过的豪华,从窗口里可以看到穿戴华丽的贵人们在活动。这就是常说的海市蜃楼。

礼仪龙级。

礼仪龙是古代礼制里对所用龙图案的分级(龙制、龙级),不是龙种的正常分类,性质完全不同。

周礼规定“五爪(趾)天子、四爪(趾)诸侯、三爪(趾)大夫”,民间“五爪趾为龙,四爪趾为蟒”的说法形成于清代,主要作为皇帝与下臣服装上纹饰的差别(明清两朝皇帝穿龙袍),皇帝穿“龙袍”,其它皇族和下臣穿“蟒袍”。

元以前礼制里的龙图案基本是三趾的,有时前两足为三趾,后两足为四趾。实例可参见唐、宋、元的瓷器纹饰。明代流行四趾龙,清代则是五趾龙为多。

龙并非一开始就有五趾,而是从三趾、四趾发展过来的(Ps:龙的爪趾数,不是爪子的数量)。中国历史上龙造型的演化大致可分四个时期:夔龙期。

自仰韶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期,经商周,延续到秦汉,以商周夔龙为代表。夔龙的原型为湾鳄或巨蜥,一鸷(凤)足而四爪。商夔螭,一鸷足,二或四爪。商中晚期,夔龙夔螭夔凤并逢,产生六种以夔龙为主的并逢夔龙夔螭夔凤徽识,表示同为祖先。西周继续沿用,并将夔龙夔螭综合为一种新形态,此时一鸷足,多为弯月形二爪。

应龙期。

应龙的概念非常早,最早见于商周,但作为艺术分期的应龙,可能始于秦,盛于汉,延续到隋唐,足多为三趾。

黄龙期。

始于唐宋,辽、金、元奠定了形象基础,盛于明清。宋,辽、金、元多为三趾,明清多为四趾、五趾。自元代起,只有皇家可使用五爪龙造型,民间只能用三爪或四爪龙的图案。

回归期。

清以后的现当代。由于龙与封建统治者脱离了关系,所以可以按人们的喜好绘制或塑造成三、四、五趾。当然,历史上五爪龙有过特殊的地位,故人们普遍还是偏爱五爪造型。

宗教神话。

中国历史上的宗教多种多样,总体上也分为多神教与一神教,其中,道教佛教属于多神教,承认宇宙是物质的,不承认至上神(上帝、真主)创造宇宙(认为宇宙是自然物质的生成衰坏和循环式再生)而认为所谓神灵不过是宇宙里芸芸众生之一,犹太教及其两个衍生品即广义基督教(广义则包括天主教)和伊斯兰教号称一神教,信仰上帝及其使者即信仰“万物非神(主)、唯有上帝(别号天主、真主)”(其实相信圣母玛利亚、基督复活、撒旦等传说及相信穆罕默德升天传说就不是纯粹的一神教了,宗教思想也是演化的)、而不相信有自然神灵界因而不相信龙神话、不相信世界有龙,了解差别就需要互尊互谅!

科学看来龙虽然罕见却未必是神物,道教佛教却视为神物。

道教谈龙。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是在原始宗教的基础上形成的。先秦时代的乘龙周游四海、乘龙升天,以及以龙沟通天人的信仰,被道教全盘继承。

龙在道教中被认为是"三轿"之一。这里所指的"三轿",一曰龙轿,二曰虎轿,三曰鹿轿,作上天入地的乘骑工具。张光直认为:"濮阳第45号墓的墓主是个仰韶文化社会中的原始道士或是巫师,而用蚌壳摆塑的龙、虎、鹿乃是他能召唤使用的三轿的艺术形象。”

道教里有许真君御龙及建立锁龙井的著名神话故事,中国各地的锁龙井故事的作者就是巫师即中国道士所为。

《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唐玄宗时,诎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zu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诎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在《西游记》中,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南海敖钦、西海敖闰、北海敖顺,称为四海龙王。

《五杂俎》:龙性最淫,故与牛交,则生麟;与豕交,则生象;与马交,则生龙马;即妇人遇之,亦有为其所污者。……王符称世俗画龙,马首蛇尾,又有三停九似之说,谓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皆相停也。九似者,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然龙之见也,皆为雷、电、云、雾拥护其体,得见其全形者罕矣。

中国的龙王信仰是随着佛教的兴起而产生的,但是又与印度佛教中的龙王有很大差异。道教引进佛教龙王并加以改造,形成自己的龙王体系。具体例子。

1、《太上洞渊神咒经》中的“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54名龙王名字和62名神龙王名字;2、《西游记》中的四海龙王(东海敖广、西海敖钦、南海敖润、北海敖顺);3、唐玄宗时,诏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

4、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诏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

5、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

佛教谈龙。

龙树于公元二世纪左右所写的《智度论》,书中称:“那伽Naga,或名龙,或名象,……水行中龙力大,陆行中象力大。”

在佛经中,龙王Nāgarāja名目繁多,如《妙法莲华经》称:龙王有八,一为难陀龙王,二为跋难陀龙王,三为娑伽罗龙王,四为和修吉龙王,五为德义迦龙王,六为阿那婆达多龙王,七为摩那斯龙王,八为伏钵罗龙王。

大藏经中有极多关于龙王的经文,提到地球各处有数以亿计的龙族,有6万龙王,其中有皈依护持佛法者,甚至有得道的龙王菩萨。最著名的“佛说海龙王经”中有龙王详细的描述和种种因缘。华严经中关于龙王的典故很多。宣化上人开示录后面谈他的弟子有十个龙化人身的,当然别人证明不了,当故事听。

有两种骑龙观音的图片,有争议。

待龙之道。

传说里,龙不主动害人。龙的性格温顺。所谓恶龙是它不自觉地带来大风雨。

但《韩非子》说不可抹龙头的“逆鳞”,否则龙会痛苦会反击。可能是上古养龙师的经验之谈。

民间传说,对待坠龙,要泼水,用席子盖时要从头尾同时盖,否则盖不住,越盖越长,传说这是2000年山东昌乐县黑山子村盖黑龙的经验。[bookid=2871585,bookname=《灵噬苍生》]

;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