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酒寒蝉】2·银戒指
苗族戒指的戒面较宽,几乎遮住整个指根表面。戒面为浮雕花鸟或镂空花朵及绞藤等。对于佩戴位置没有明确规定。贵阳附近的苗族戴戒指,须戴八枚,拇指之外,每指一枚。同其他银饰相比,传统的银戒指样式最少,流行面最窄。
(四)衣饰衣饰包括:银衣片、银围腰链、银扣等。
1·银衣片贵州清水江流域的苗族盛行穿着银衣,银衣片是银衣的主要饰物。银衣片分主片和配片。主片压花,纹饰精美,用来装饰衣摆、衣背等主要部位。配片稍小而简单,用来装饰衣袖、衣襟、衣摆边等处,或者缝饰在主片排列的低俗作品请删除中,起喧染及衬托作用。施洞苗族银衣片主片有44件,分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种,表面浮雕狮、虎、膜磷、凤凰、锦鸡、龙、仙鹤、蝴蝶、花卉、罗汉、仙童等形象,三排为一组,上圆中长方下正方。
帽式银衣泡595个,同主片配套,为辅饰。蝴蝶铃铛吊60件,用于衣摆、袖口等部位,形成银衣声源。西江苗族银衣主片24件,皆有垂吊。其中衣摆片11件,装饰腰腹部位;衣背片13片,分五排布局,上下两排各两片,中间三层各为三片。中心片最大,内圈为雀鸟花枝图,第二圈为乳钉纹,第三圈为连续花草纹。配片为5件骗蛹纹三角形银衣片,专为装饰衣摆角而特制。蛹形银铃吊皿件,装饰在腰带上。银衣片用法在同一地区基本相似,件数因家境不同可多可少,纹饰则各有不同,题材多样,保守估计也有数百种之多。
2·银围腰链多数苗族地区盛行以围腰作为主要衣饰,其中部分地区俗以银链为围腰带。银围腰链多以梅花为链环造型,有单层、双层两种,两端同围腰的连接部为蝶、钱、球等形象的银饰。
3·银扣银扣主要流行于都柳江流域的苗族地区,男女皆用,分为带链银扣及银扣两种。带链银扣用于右大襟衣的前脚处,装饰性较强;银扣则多用于对襟衣,扣形花样较多,有梅花扣、金瓜扣、铃挡扣、双球扣等,亦有以铜扣、锡扣代替者。
(五)背饰背饰包括银背吊、银背牌等。
1·银背吊银背吊分为实用性及装饰性两种。实用性银背吊又称背扣,流行于贵州都柳江下游的苗侗地区。当地姑娘喜穿胸围兜,银背吊连接围兜带,悬于背部,既可调节兼作领口的脚围口的高度,又可作为装饰品。这种银背吊或用筷子粗细的银条盘成螺旋纹,或为方形,重者可达三百余克。装饰性的银背吊流行面较厂,尤以黔中一带苗族为多,常见的有蝶形吊和葫芦吊,大多用来装饰妇女背小孩的背扇。
2·银背牌装饰风格和效果颇类银衣。不过,银背牌是将组合银片缝在恃制的长方形背布上,而非直接钉于衣背,穿卸比银衣更为方便,却缺少了几分银衣的雍容华贵。
(六)腰坠饰腰坠饰包括银腰带、银腰吊饰等。
1·银腰带银腰带主要流行于贵州黄平苗族地区,当地叫银菩萨腰带,即把数十或上百个银菩萨分两排或三排缝缀在布腰带上。贵州省博物馆藏银腰带一件,其上105个银菩萨造型独特,姿态各异,显示出苗族银匠高超的想像力和非凡的创造力。
2·银腰吊饰银腰吊饰佩于腰部两侧,以有侧居多。由于佩戴位置不同,腰吊饰比腑吊饰要小,但是却更精致,造型亦更加丰富。
(七)脚饰贵州黎平个别苗族地区有戴脚饰的习俗,脚饰为扭丝状,儿童佩戴用来避邪。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锻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贵州省雷山县的杨光宾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苗族银饰文化1.巫文化主宰了苗族银饰的精神内涵。
在各种银饰图案中,寓含着巫术、信仰的图像占据装饰物的主要位置。比如丹江苗族背部银衣有一个“宗庙”的图像造型,这是苗族原始宗教信仰的核心图样,其巫术的意义厚重,它具有统管全身银衣片的地位。所以,每一件银衣都少不了这个“宗庙”图样,且大体稳定,不能随意创造、变形。还有银花头围上的骑马武士和小孩银帽上的神像,也都如此。
苗族的图腾崇拜,是银饰的重要造型。苗族图腾即与苗族有血缘关系的几种图像。在苗族古歌中,传唱是枫木生出了蝴蝶妈妈(即妹榜妹略),蝴蝶妈妈生下了十二个蛋,由鹊宇鸟孵化出苗族的祖先姜央和十二兄弟。
这样,与苗族始祖有关的有四种图腾。水牛是苗族始祖姜央的兄弟。西江、施洞、排吊等地苗族的银角是牛角的图样造型。水牛是稻作农耕的主力,水牯牛又是祭祀祖先的牺牲。传说苗族的先祖蚩尤就是头有角的。据《述异记》记载:“秦汉间说,蚩尤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觚人,人不能向o”苗族认为,水牛是具有神性的动物。
雷山苗族常常会把牛称为“牛妈牛爹”,逢年过节也不会忘了款待牛,要给牛吃酒肉和糯米饭。他们从银匠那里取回新打制的银角时,除了付给工钱外,还要送糯米饭等,以示感谢银匠给自家制成了吉祥物。在把银角拿回家里时要说:“把门敞开,拉牛来了!”并备酒肉庆贺。苗族认为,除天地外,枫树是祖先之祖。枫树也当然地在银饰上有所表现。
银饰上的吊花,多为三角形的枫叶纹,它也作为连结其他图样的中介造型。苗族古歌当中提到了十余种鸟类,而帮助蝴蝶妈妈孵化十二个蛋的鹊宇鸟,有说是燕子的一种。它是由被砍伐的古枫树梢变来的,所以也是被苗族作为图腾来崇拜的。因而,银燕雀是苗族银饰中一种极为重要的图样造型。
雷山丹江的主体由银雀组成的银簪中,有四只银雀,中间的一只被做得很逼真,神态活灵活现,连一片一片的羽毛纹理也清晰可见,小雀则抽象简略。都匀王司的银雀发簪主体就是一只神态逼真的写实的鸟,它展翅欲飞,身上的羽毛也一片片地微张,嘴里还衔着一个银笼。
蝴蝶的纹样造型在银围帕、发簪、银梳、耳环、衣帽饰、项圈、压领、银衣片、背带、腰链、吊饰、手镯、—戒指、烟盒、围腰银牌等几乎所有的银饰上都能看到,因为蝴蝶妈妈是传说中苗族的母亲。上述几种图腾的纹样造型都是苗族银饰不可或缺的。而期于的各种动物、花草图案造型则可以灵活搭配,给银匠留下了广阔的想象和创造空间。
2.苗族银饰中的龙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
在《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这样写道:“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相传蚩尤是苗族的祖先,而龙却是蚩尤的对手。所以,苗族在古歌《十二个蛋》当中,“水龙”只是其中的一个蛋,并没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苗族的历史文化中,有的地区有招龙、接龙的习俗,把龙视为至尊。但也有好些地区并没有特殊的龙崇拜。
施洞龙船节的传说很能代表苗族与龙的关系:很久很久以前,小河口住着一位老人,名叫保公。一天,他带着孙子九保下河打鱼,老人先上岸。老人离开了一会儿之后,突然乌云翻卷,不见了孙子。
这时,老人不顾风狂浪急,潜下水去找孙子。老人在水下见到一个老洞,他悄悄进去一看,龙正枕着孙子的尸体在睡觉。老人愤怒至极,但他没有惊动龙,而是游回岸上,用火镰、火草扎猪尿泡里,又潜回龙洞,放火把龙洞烧了。但是烧龙洞的烟雾却弥漫着整个清水江的上空。一连七天七夜不见阳光,四下里漆黑一片。
鸟不出窝,鸡不打鸣,牛不犁田,人也没法做活路。小孩位只有在屋檐的水口下用棒槌、包谷杆划着玩。嘴里无意中喊道:“咚咚多!咚咚多!”如打鼓声。这时,天竟然慢慢发亮,大家都兴奋极了。不久,江面上飘起了一条四丈长、水桶一般粗、花花绿绿的龙尸。在施秉县的胜秉寨,龙尸被捞了起来。各地的寨老被招呼去吃龙肉,后来各寨子的人都去抢着吃龙肉。
不多久,就把整条龙都抢完了。胜秉寨分得龙头,平寨分得龙颈,塘龙寨分得龙身,榕山寨分得龙腰,施洞的人去得晚了点,分得龙尾,杨家寨去得最晚,只分了点龙肠子。当人们把龙肉分走后,夜里,龙的魂灵便给大家托梦说:“我害了老人的孙子,自已也赔了命,你们如果用杉树做成我的身子模样,在清水江里划上几天,让我又活起来,我就会保佑你们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于是,施洞一带便兴起了划龙船的习俗。
基于这样的文化背景,在施洞等地苗族服饰刺绣中,龙就是随处可见的、有善有恶的、善恶互换的、可以与各种动物“嫁接”的一个符号。但银饰比刺绣更多地受到汉文化的影响,苗族银饰中龙的图样,最多地是见于头饰。
特别是女性戴的银角,大多为双龙戏珠等吉祥图样。项圈上,龙纹图案比较普遍,而且与别的花样、动物搭配特别丰富,在这里,龙只是动物大家庭中的普通一员,它可以和各种动植物平等共处于一个项圈之上。如贵州黄平、凯里一带流行的:“龙凤抢宝单层响铃银项圈”,它单面浮雕双龙、双凤抢宝纹饰,中间是浮雕的龙纹圆盒,下部圈沿坠了猫、鹿、鱼和龙纹响铃吊饰。又如贵州施秉一带流行的一种响铃银项链,它的链身吊坠凤凰、蝙蝠、老虎、蟾蜍、鸡、马、鱼、人及一串响铃,项链正中坠一个圆盒,一面饰浮雕牛头纹,一面饰葵花纹,盒下坠刀、剑、挖耳勺等吊饰,就是在实用的短剑上,也錾有很简单的龙纹。
这龙纹,是在最下层最不起眼的地方。它也从侧面反映出了龙在苗族心目中的寻常地位。苗族的龙有各种各样的,诸如牛龙、蛇龙、鱼龙、鸟龙、猪龙、羊龙、马龙、蚕龙、蜈蚣龙、蚯蚓龙、螺蛳龙、虾身龙、鸡头龙、双头龙、饕餮龙、狃龙、麒麟龙、穿山甲龙等等。不过,施洞地区龙的这种“寻常性”也是有条件的,比如小孩佩戴的银帽饰,就有菩萨、仙童以及狮、虎、麒麟珍稀猛兽,没有龙的图样,这似乎又体现了龙的不寻常性。因为孩子年幼,还承受不起这尊贵的龙。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