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银河湾> 第十九章 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九章 1(1 / 1)

屈龙、魏天从银河湾回到学校后和郑继红、楚玉月200多位同学成立了县一中最大的红卫兵组织---5.16革命造反委员会。意思是忠实落实《5.16通知》,将*进行到底。魏天任主任,楚玉月任组织部长,屈龙任宣传部长,郑继红任对外联络部部长。魏天指示屈龙写了成立宣言。屈龙为了写好这个成立宣言,学习了《**宣言》,模仿《**宣言》的形式和语言特色,内容是《5.16通知》精神。它被印成传单散发出去。这个宣言一时哄动了县城。

红卫兵大串连的热潮使具有文学家气质的屈龙按捺不住游历全国、观赏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愿望。屈龙和一个叫杨英的高一学生一块外出串联了。屈龙游览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和一些著名城市和旅游胜地,饱览了祖国的壮丽山水,直到年底才返回学校。

魏天一见屈龙回来便埋怨:“我的宣传部长你一出去就一个多月,可把我们忙死了。”

“你们忙些什么?”屈龙笑着问。

魏天已把办公室搬到原来校党支部书记贾山生住的三间办公室里。这是三间老式出前檐的硬五檩房子。三间房子两头隔,魏天住东间,西间是小会议室,中间是会客室。

魏天把屈龙引进自己的住室,让屈龙坐在床上,自己坐在办公桌前的椅子上说:“办的事全是大事。我们揪出、批斗了校内走资派贾山生,杀向社会,下农村搧*之风,点*之火,在县城成立了全县最大的革命造反派组织---县革命造反司令部,在各公社建立了支部,砸了县里最大的保皇派组织,夺了他们的红旗、喇叭,揪出了全县最大的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木易,夺了他的权……”

魏天滔滔不绝地演讲把屈龙听迷了。屈龙大笑:“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现在我们鸟枪换大炮,老兄由主任变成司令,全县革命形势为之一新了!实在令人可喜可贺!我回来干什么?我可不能再落后了!”

魏天:“写材料,要写的东西可实在太多了。我们还准备办一份小报,这些事都在等着你!”魏天停了一下说:“魏远来信了,我也顾不着看,你先看一下,回封信。”魏天说着把一封信交给屈龙。便大步走出门忙别的事去了,临走说:“我到司令部有急事,你随后也来。”

魏天走后,屈龙打开魏远的信。魏远在信中告诉屈龙,他在龙脖水库工地时已申请加入中国**,已成为一名预备党员,准备在运动时接受组织的考验。信中询问屈龙出外串联的情况。屈龙正有满腹的话要对魏远说,他要让自己的好朋友一块享受游览祖国壮丽山川的快乐。屈龙便伏在魏天的办公桌上写起信来。

屈龙在信中说:魏远,我一串联回来就想回家看望母亲和你们。但因斗争正激烈,各派组织如雨后初笋,互相竞长,争斗,真如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我们只有进行坚决地斗争才能团结群众,站稳脚跟,壮大队伍,县造反司令部不仅领导着全县的造反派和走资派斗争,而且在县委的直委领导下,担负着稳定全县革命和生产形势的重任。我一回来,魏天就给我布置了一大堆任务。青年人应以天下为己任,天下为公,公而忘私。你常去看看我母亲,解劝解劝她老人家,我过新年时一定回家。现在我只把我外出串联的情况向你谈一下。

毛主席为了发动无产阶级*,象“五四”运动兴起时那样。北京学生到全国各地搧*之风,点*之火。学生们凭一张学生证坐车不掏钱,住旅社、招待所不掏钱,到游览区、革命圣地参观不掏钱(这样就形成了一九六六年秋到冬的学生革命大串联)。我和杨英先到祖国的心脏北京。第一次去北京坐火车是在夜里,黄河、华北平原都没看清。只看到窗外华北平原上农村里闪烁地灯光,象看到了一个神话世界,朦胧而又令人神往。这次是早上从洛阳坐火车。我们坐的火车在郑州北过黄河大桥时,车窗让关上了,但我还是透过车窗玻璃看到了这条母亲河。河床很宽,但水并不大。黄河流到这里时水势平缓,水色清蓝,并不像我过去想像中的那样是黄色的湍急浊流。华北平原真大呀!真是广阔无垠,望不到边。村庄点缀在原野上,象海洋上的岛屿。火车过了保定后才望见西天边出现了山的阴影。

这次我们在丰台车站下了火车,在一个体育场等汽车来接我们。上次我们在大栅栏青竹巷。那个地方在天安门南边。这次我们住在府右街的一个学校里和中南海只隔一条街道。前一次我们到京主要到学校看大字报,并写了两张大字报。一张是批判有些外地学生把白馍扔掉的浪费现象;一张是题为《我们要见毛主席》的,希望毛主席能早日接见我们的倡议书,贴在国务院后院。响应倡议的外地学生在字里行间都签满了名字,过了两天,毛主席果然接见了。这次我们到京,主要游览了长城、故宫、颐和园、天坛和中国革命博物馆等,到北京不看这些会终生遗憾的。

我们在京住了十天,然后坐火车到天津。天津的路不是正东正西,正南正北,都是斜着。出门光迷路。风景古迹较少。在天津我们最难忘的是在全是红沙发座位的影院里看了一场记录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彩色电影。当原子弹爆炸成功的蘑菇云升起的时候电影院里的观众和电影里观众一起欢声雷动,热泪盈眶。我们也有原子弹了。美帝国主义,苏联修正主义若敢对我们进行不义之举,我们就以牙还牙,用原子弹回敬他们,中国人的腰板更硬了。

我们到天津市委看大字报时,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张大字报是:一位老工人替一个市委领导说话。老工人在大字报里举了一件事来证明这位领导是革命干部。大字报上说,这位领导来天津上任时,不叫人接送,象一般老百姓一样便服坐火车到天津,不惊动任何人。他先不去机关报到,先找了一家旅馆住下,了解市委工作情况。他先到群众意见最大的单位私访。

他听群众反映,有一家粮库的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恶劣,经常提前下班,群众意见很大。

这天下午,当这家粮库门市上的工作人员正要提前半个钟头下班时,一个老工人提着个布袋挤进了门。下班的人正要关门,便把他推了出去,喝斥道:“早些干什么,下班了才来!都象你,我们还休息不休息。”老工人苦苦哀求说:“家里正等粮饭下锅,你们晚下会儿班,给我称些米。”粮库工作人员把他推开,锁上门:“下午上班再来。”说罢,扬长而去。

过了几天,市委召开粮食部门工作人员会议。新来的市委领导在会上批评有些人服务态度不好,损害了国家工作人员的形象。这样下去会使党和人民之间产生隔离。国家工作人员是人民的勤务员,是公仆,是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如果谁不愿意为人民服务就别占这个位子,并点出了那件事。那个粮库的工作人员一听是在批评自己,仔细一看,讲话的领导正是那天被自己从门市部里推出去的那个老工人,吓得脸都白了。

老工人说,象这样的领导能是走资派吗?老工人的大字报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我和杨英看了也深受感动。我们在大字报的空白处写道:“这是位革命领导干部,我们坚决保护他,支持他!”后面签上了我们的名字。

写大字报应以理服人,让事实说话,这位老工人的大字报写得多么好啊!

在天津停了五天后,我和杨英便打算西行。杨英是个很精悍的小伙子,面目晳白,个子硕长,浓眉下两只大眼炯炯有神,说话口齿伶俐,很招人喜欢。我们一块坐车、游览,他总有话说,使人不感到寂寞。杨英和我制定了游览全国的计划,先从天津沿京沪线南下,到徐州倒车往西沿陇海线西行至西安,在西安停几天,再乘火车入川游览成都、重庆,然后乘船东下,游览三峡,及长江沿岸风景区和著名城市武汉、南京,随后再南下到上海、杭州→广州→桂林西南少数民族区(西双版纳),最后沿京广线返校,若有机会再到东北、西北、井冈山、延安等革命圣地,参观学习。

从徐州到郑州这段火车上人多极了。走道上,连座位下都躺满了人。人站在那儿不能动弹。上厕所的人排成了长长的队。每到一站,上下车的人很多是从窗户里上下。车上有一个从东北来的10来岁的小孩,才上小学四年级,也跑出来串联。听知情人说,这孩子可把家里的人急坏了。大人到处找他,他却满不在乎,大家都逗他玩。不知谁起了个头唱起了“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得人民好喜欢,民主政府爱人民呀,**的恩情说不完。呀呼嗨嗨,一个呀嗨,呀呼嗨呼嗨,呀呼嗨嗨嗨,呀呼嗨嗨一个呀嗨。”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唱起来。火车载着歌声向西奔驰。

我们到了西安,被安排在一个中学里住下。我们先到国家有名的大学---西安交大看大字报。西安交大对面有个公园,里面有假山、湖泊、小溪。湖泊边有游船,风景优美。我想,我如果将来能到这儿上大学,每天到公园读书,那该多好啊!在西安,我们还游览了大雁塔。塔内有转角木楼,顶上八个角有风铃,登楼四望,四野尽收眼底。大雁塔比咱银河湾的九级宝塔好看多了。我们还看了西安古香古色的钟鼓楼。西安的人民公园在冬季一片荒凉,冷冷落落的树林子里,摆着几座茅草搭成的亭子,看着这样子,不由使人想起了远古人类生活的地方。

在西安,我们并不打算久停,我们准备坐火车经宝成路入川。当我们到车站准备办火车票时遇到了几个从四川回来的同学。他们说:“最好你们别去,那里整天大雾弥漫,人又多,好进难出,想走也走不了。光等车也得十天半月。急死人了。”我问:“船好坐不?”“那更难了,根本弄不到船票。”那个同学说。我们便打消了入川的决定,准备沿陇海线到郑州,再沿京广线到南方去。

在我们动身的前一天,我们参加了一次批判西北局书记刘澜涛同志的大会。在一个大广场上搭了个台子。人很多,乱哄哄的象农村赶庙会。我们去的晚,站在老远处,望不见台上的情形。只听高音喇叭里传来刘澜涛同志苍老的粗嗓门:“关于你们提出的问题(填自白书出狱),中央有指示,我们是照中央指示做的。你们可以做调查。……”党的纪律是个人服从组织,全党服从中央,照中央指示办事也会错吗?中央为什么要下这样的指示呢?我们带着这些疑问离开了会场。

我们带的钱和粮票不多。为了能多转几个地方,我们在火车站每人借了两个大饼。一个大饼有小洗脸盆大,半寸厚,面里和着芝麻和糖,酥甜酥甜很好吃。车站对困难学生不借粮票和钱,只借大饼,而且限量仅够路上吃。借时要出示学生证,要填表,表中要填清个人姓名和学校地址,手续是很严格的。

;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