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们开了山门一看,却是一个穿着青色布衫的书生,背着箱笼,打着油伞,已经奄奄一息(形象可参考《倩女幽魂》里的宁采臣)。和尚们本着出家人慈悲为怀,马上把书生抬了进去。
三天后,书生才醒了过来,当然这个书生非常地感谢,自己声称是进京的举子。他非常地感谢和尚们救了他,于是告诉和尚们不日这个长安就要发生大灾难,让和尚们赶快去终南山躲避,等几个月后灾难过去了再回来。还交给了和尚一件宝贝,说是他祖先的遗物,可以庇护和尚们的安全。说完这个书生就告辞了。
和尚们也不知道是真是假,过了一天有个道德高深的禅师在寺里挂单,和尚们取出书生留下的东西给那位高僧看了,高僧看后连忙询问那个书生的长相。
经过大家的回忆,高僧看看到了大家凭记忆画出来的画像后告诉大家:“这个书生啊不是人类,是镐池里的石刻青龙,我前几天看到镐池里的龙没有踪迹,怕它出世祸害人间,所以出来寻找,找到了这里。而那个珠子是青龙的眼睛。”
和尚们听了连忙搬家跑进山里去了,后来李唐大军杀入关中,关中一片混乱,长安许多人都没逃过这场灾难。
后来和尚返回寺里,为了纪念那条青龙传递警讯,就把寺名取为青龙寺。那个龙珠被小心地保存下来,不过有一天它忽然不见了,和尚们去镐池的时候看到石刻的龙的眼睛已经长了回去。
自承平以来,青龙寺香火不绝,更是京畿的名胜,人们到乐游原肯定是要到这里来的。而寺里也为长安的达官贵人准备了上好的客房,夏天到这里避暑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这日,几辆车马停在了寺门前,看来又来了一户有权有钱的人。
虽说是出家人四大皆空,视众生为平等,但是物以稀为贵,官员里那又笃信又品德高尚而且有身家的人实在是太少太少,和尚们一见这样的人,都免不得想沾一沾贵人的福报。
知客的和尚见了忙出来迎接,这下来一干人等,为首是个胖胖的老头,戴了浑脱帽,看上去五十来岁的样子,眼神清澈,气度不凡。一看就知道久在上位,不知道是哪家的国公到这里看红叶来。
早有见事的人去告诉了维那,维那见了便猜个二三分,竟然是一等人物到了,便去方丈里请主持大师。
那主持大师原是在资福寺里帮玄奘大和尚翻译经书的高僧,见了许多高官,见维那说得像,难免心惊,还是自己亲自去看看才好。毕竟是京畿里,这方便之门自然是越多越好,善缘广结才是桑门法度嘛。
知客安排好这最上等的客房与那施主坐了,那仆人样的人从袖笼取出两个银梃(又称银饼,唐朝时银锭还没出现,一直到明朝才大量使用白银做为货币,才有了船状的元宝):“吾家主人笃信佛法,特为贵寺添一二香油。”
“南无弥勒尊,施主佛心诚挚,一定是大福大贵的人啊。”知客僧也是贫苦出身,这两个银梃子也够下等户人家吃上五六年的,那好歹也是相当于后世的几万块钱的布施啊,不是小数目。知客脸上也是红光满面地,一个劲宣号歌颂。
青龙寺的主持会清法师很快就来到客房,他平日要忙着主持整理那些翻译经卷的抄誊工作,现在亲自出来见客人的机会不多了。
“上公,驾临小寺,不胜荣幸啊。”会清合十道。
长孙无忌一挺大肚子,哈哈一笑:“大师,打扰您的清修,无忌惭愧得很啦。”
“多得上公襄助,才有小寺之幸。”会清笑着说道。
会清是从剑南道的播州隆兴寺到这里来的,当年隋亡大乱,四川相对要安定许多,很多的高僧大德都去了四川盆地躲避战乱。等到李唐有了天下,佛教中心才重新回到了两京。会清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到了青龙寺做了主持僧人。
关于那条“镐池青龙”的传说,会清是瞎子吃饺子——心里有数。当年那个书生,正是眼前的胖胖的长孙无忌。不过知情的人大多是心里明白就是了,有的事情其实无需解释,越解释越解释不清楚,民众他信也好不信也好,反正和尚们大多都不提这件事,不承认也不否认。
长孙无忌每年总是要到这里故地重游一下,顺便也施舍一些东西报答当年被收留的恩情。而青龙寺少数知情的人也三缄其口,暗地受用就是,也不提那些。京畿是非多,多嘴并不是个好习惯。不过今年却与往年不同,长孙无忌却是公开地,大张旗鼓地到这里来住,看样子还要住一段时间。
这云生龙,风生虎,龙虎所在的地方肯定是风云集会的地方,会清已经想好了等下他回去就找寺里的几个管事和尚,让大家下去告戒一下寺里的僧人严格戒律,不要招惹是非。
长孙无忌身边却有个年轻人,看上去只有十三四岁。
“这位哥儿是?”会清看那少年衣着面料都是上等,脸上也没丝毫下人的谨慎,猜到可能和长孙无忌有血缘关系。
“大师,这是小犬长孙浞,浞儿还不见过会清上师。”长孙无忌一捋胡子。
“上师安好。”长孙浞恭敬地作揖道。
会清赶忙拉起长孙浞:“小公子面相清奇,骨骼绝佳,真是个有福气的人啊。上公真是有大功德的人啊,得此佳子。”
“大师你客气了,我自衣冠禽兽以来,那份清净早已经不在了。这许多年只顾了国家,却并没有照顾到家人,心里惭愧啊。”长孙无忌说道。[老帽注:衣冠禽兽,最早是褒义,意思就是穿着标识着禽鸟和瑞兽的衣服,就是当官的人,做官了的意思。后来这个词被解读为另外的意思,就成了骂人的话了。]
“上公勤劳国事,这是百姓的福气,不过却因此怠慢家人,实在是公而忘私,让小僧等敬佩啊。”会清淡淡地送上一记马屁。长孙无忌是个雅量自高的人,你要在他面前肉麻吹捧,肯定只能引起他的厌恶,这淡淡地一句,倒使他受用的很。
两个人客气了几句,就开始讨论起佛学的事情里,长孙浞是个孩子心性,在一边很是难受,会清会做人,叫个小沙弥领了他去,免得他觉得枯燥。
却说长孙无忌请辞致仕,皇帝并没批准,老国舅一拍屁股就去青龙寺度假去了。皇帝知道他的心思,便派使者三日一次,去慰问长孙无忌,向他解释让汉王领了检校民部尚书并不是要夺老国舅你的权,而是平天下物议,亲善李氏宗族。前段时间皇帝颁布诏书,取消了李氏宗族的很多福利,李家的老少爷们自然很是不满,为了防止有人拿两王操事,所以干脆,皇帝把两个人弄进京城来算了。这样一来那些心怀叵测的人就没有了借口,这样能保证大唐的安定和和谐。
长孙无忌自然是不好说:“皇帝你怕两王闹事,你交给我处理啊,看我不让他们好看。”只是觉得皇帝在猜忌他,跟皇帝闹起了情绪来。
****
“老换小,老换小。”李峙看了长孙无忌的那牛烘烘地奏章也没奈何,他不是非要一定依靠长孙无忌等元老派,但是元老派的力量太大,他必须出手打击,政治嘛就是耍平衡,所以他要扶持诸侯王起来跟元老派对着干,这样才有利于他掌握主动。
李恪这个人不能说没才干,当年先帝也说过他像自己的话,但是他的缺点跟优点一样明显,这样的话,这个人就能把握。李泰已经是死老虎,他的政治生命已经完结,而自然生命也将走到了尽头,他只是皇帝的一个姿态和信号。表明皇帝没有和李家老少爷们过不去的意思,皇帝自己也是李家的人嘛。
果然李恪被封以后,他的身边就逐渐聚集了一些人,虽然比不上元老派,但是却也吸引了元老派的目光和火力,而铁板一块的关陇集团也渐渐地分化开来,这一切都是皇帝乐于看到的。
;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