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人是?”李治看那人也不过二十来岁,保养地比李治还年轻。
“小臣弘文馆学士上官仪。”那人说道。
“啊?!”李治心里一阵感叹。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高宗和上官仪的故事。高宗的软蛋和操性在上官仪的问题上表现尤为突出。
“走吧,我们听听上官学士的讲解。”李治朝上官仪笑了笑,心想:“我啊,再不会让你那么窝囊地去死了。”
******
皇帝身体恢复不少,他在两仪殿大会群臣。
“朕自登基以来二十余年矣,总的来说老百姓能吃得起饭,日子也算安定。二十年啊,朕这个皇帝整天都是战战兢兢,惟恐有个闪失,对不起先帝,对不起祖宗。”李世民感叹道。
“陛下自登极以来,人民富足,四夷臣服,文治武功哪样不胜过以前的君主啊?”禇小鸟同志立刻拍上了,当然也不能说小鸟全是拍马,实际上他的评价也不过分,否者那些后世的史学家一次次为太宗招魂。他这样的皇帝还真不多。
李世民摆手做谦虚状:“只要不似前隋那样失德,我就放心了。但是呢,朕这几年老病,管理国家的事务大多是太子在操心。我看啊,这个太子还是合格的,你们说呢?”
这种要表扬的做法,大家都心知肚明老皇帝要做什么,于是大家开始唱赞歌,为在新皇帝面前留下好印象。
李世民点了点头:“朕老了,也不想再管那么多事情。不过太子很不错,他肯定能成为一个好皇帝。所以。”李世民顿了顿。
大臣们也屏住了呼吸,安静地等候皇帝宣布那个重要的决定。
整个太极宫安静地可怕。即使一只小小飞虫飞起,也能在大殿里引起清晰的回声。
“朕决定了。”李世民看了看太子李治,李治把头低着,脸上没有任何表情,看不出他是欢喜还是悲伤。
李世民又拿眼睛扫了一下臣子们,大臣们也是一脸庄严,没有什么表情。
“朕决定禅位于太子李治!”李世民说话的时候声带都有点颤抖。
李治下了丹樨,跪在地上,以头触地:“儿臣宁死不敢接旨!”磕地邦邦响。抬头的时候眼泪早流了出来。
“快把太子扶起来!”王牛儿尖声道,几个宦官赶忙把太子扶了起来。
几位大臣出班挽留希望皇帝收回成命。
“朕想好好休息一下了,官员老了可以致仕。朕也是人啊,我也要休息一下了,你们怎么,怎么能忍心看着我成天为这个国家忙里忙外地不得安生?”李世民质问道。
长孙无忌看火候到了,就带头说:“既然陛下心意已坚,我等自当竭力辅佐新君!”
大臣们纷纷附和跟着表决心。李世民这个时候真是五味杂陈啊,不过看看太子却早已经泪人一样,心里稍微好过了一点。
“那就去准备禅让大典吧!”李世民说完,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站起来带着人走了。只听王牛儿高声叫道:“退朝!”
贞观二十二年十月甲子日。
李世民在祭祀完七庙和拜谒了献陵,祭祀了高祖。李家的祖坟在反隋时早被阴世师给挖了,虾米大野虎啊,大野昺的骨头都被扔到那什么河沟里去了。(老帽按:介个阴世师就是阴德妃的爹地,庶人李佑的亲外公。现在想起阴弘智为虾米撺掇外甥造反,也可能是因为他的爹地被李二个喀嚓了的原因吧。)所以老李家的祖坟就只能找献陵鸟。
然后皇帝在太极宫正式举行禅让大典。
李治正式成为大唐帝国的当家人,改年号乾元。取易经“大哉乾元,至哉乾元”的意思。按制,贞观二十二年的年号还要继续用下去,过了岁首才更年号。
李治正式尊崇李世民为上皇,并上封号为“太上神武圣文皇帝”。
因为新皇帝登基,这个名字自然成了避讳,但是李治跟上皇说:“成王不讳诵,这些虚文本无必要,治字在天下所用颇多,一一跟该糜费民力,乞变更臣字为天下便。”
上皇嘉纳,遂改赐新皇“李峙”,而从此形成定例,有唐一代,皇帝登基自己改名,民间也不用再因为避讳皇帝的名字搞得很忙乱。砸缸爷爷在后来评价高宗这个做法非常滴欣赏:“文皇开五百年文才风liu,而大帝则开以身行君轻民重之法,立万世基业。”
李峙为了表示对上皇尊重,依当年上皇与高祖的例子,自己仍居东宫。
王氏遂晋为皇后,而她的儿子李忠恰好来得时候,被封为太子。
李峙遂依家族行字,为“守”字辈的儿子和女儿们更换名字。长子素节更为李恩,次子上金改名叫李念,长乐公主更名为李慈,安城公主(落蕊)更名为李怡,薛氏所生的历城公主取名李慧。其余子女也纷纷更改过了名字,免得其他堂兄弟姐妹为了避讳他们的名字而更改名字。
李峙看了看那御座,叫人把它移动了一段,表示他这个皇帝不敢为先,凡事还是要先请示上皇后,李峙才会批阅。于是乎,李峙的政治生涯以“儿皇帝”开始。
———————————————————————————————————————————————————
李渊和辛处俭:李渊看上了小官辛处俭的妻子,辛只好和老婆离婚并把妻子献给了李渊。李渊从此看到辛处俭就很不舒服,对他很排斥,辛处俭只好要求去支援老少边穷地区,结果到任没几年就在恐惧和焦虑中去世了。
成王不讳诵:周成王叫姬诵,是古代明君的代表人物。意思就是避讳帝王的名字在周代是没有的,到了秦始皇才开始有皇帝专用的词汇,到了汉武帝兴儒学才有了避讳。
;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