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龙凤大唐> 第廿九 龙象判云泥 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廿九 龙象判云泥 一(1 / 2)

贞观二十年三月,安仁坊荐福寺。

“大师,”李治特地来拜会了玄奘法师。

法师不愧是当时大德,面色红润,不过他也是血肉俗人,自己心爱的弟子被拉出去砍了脑袋,便是铁人也要动下心思,眼中却难掩饰一丝伤感。

“此事本是皇妹的不是,”李治挥退数人直言不讳,让玄奘心里吃了一惊。都说权门无亲,皇家更是不讲道理,要他们认错那是万万不能。

李治吃了杯抹茶,唐朝的茶多是抹茶,又苦又涩,好象喝中药,比不得后世的炒青。然后李治说道:“不过皇家的尊严,房阁老的声名,国家也万分为难啊。所以特命治供奉万金表示陛下的愧疚。”

玄奘说:“不敢,不敢。”

李治把话题一转“不知大师的佛经翻译得如何了。”

玄奘说道:“多蒙陛下关心,目前已经翻译过半。”

李治笑道:“值此末法之世,却有如此大缘法,真是中国之幸。”

玄奘点了点头。

李治知道他很忙,于是也不绕弯子说:“陛下前次派往中天竺的使者已经回来了,他们拜谒了王舍城,还迎回了佛骨舍利供奉。寡人想没有比这里更适合供奉佛骨的了。”

玄奘点了点头:“国家重视沙门,贫道无比感激。”

两个人起身便去迎接佛骨。

一个穿青色袍子的武官,戴着黑色的濮头,两条软带随微风轻轻飘扬,站在佛塔前。他不过二十多岁的年纪,手扶佩刀,看上去英气十足,嘴角藏着一丝骄傲。见到李治和玄奘出来,便上前一礼:“卫尉寺丞王玄策见过太子殿下,见过大僧正。”

王玄策身后一是位散发跣足,斜披袈裟的印度婆罗门,皮肤黝黑,深目,高鼻,头发卷曲蓬乱。李治认识他,他就是早年在长安讲《大长生寿经》的印度道士般若度迦毗南(真够坳口的,意思就是智慧的果实,后文做‘智慧果’),这人在长安呆了十来年,是个“唐朝通”。

“贫道见过殿下、大师。”智慧果的唐话说得还挺标准,难怪都说印度人是天生的语言天才。

然后李治才看他身边的戒日王的使者那罗那伏,一个很不起眼的矮个子,皮肤虽然也黑点,不过比智慧果那黑得发亮的皮肤,他又白俊了不少。一个大男人却梳了条大辫子,脑袋上扣顶蒜头帽子,身穿一种叫“卡哪地”的麻布衣服。

后来李治才知道这个人出身高种姓的婆罗门阶层。

那落那伏开口说鸟语语速不快,但是含糊不清,连“海龟”玄奘都听不明白,可见他的口音之独特。

不过智慧果同志好象也是在印度的老油子,琢磨了几句也就翻译过来,大概是非常荣幸地成为使者。但是看那副尊容,好象也不是什么不胜荣幸的样子。

玄奘见他说到佛骨的问题,便召集大和尚们郑重迎接。

李治代表皇帝也献上了供奉,不过等级比祭祀老君要低一点。

*****

右春坊(又称文典阁)

王玄策取出几十沓树叶。

“贝叶经。”李治眼睛一亮。

贝叶经,取自一种叫贝多罗树的树叶,这种树类似棕榈树。取其树叶修剪整齐,加柠檬或者酸角水煮去角质层,一般煮半天。煮到树叶变成白色,再取出晾干。晒干后,再取两片木片夹住晾干的叶片,裁减整齐,打孔用麻绳串好。然后在贝叶上写上文字,用铁笔凿穿,然后把用植物油和草灰混合的墨涂抹在上面。有的还洒上金粉或者银粉,或者赤铁粉、硝石,这样这些文字可以防水、防虫,保存个几百年不成问题。

李治前生在那次去吴哥窟寻找《大荒空空经》的时候在秘龛里曾经见过。据说在布达拉宫还保存有唐时的贝叶经。

看着一个个梵文字母,李治脑仁就疼,这些书廊括了古印度的医药、天文、数卜、因明学等等。

当然这些东西都是那些中天竺学者口述,那个智慧果收集整理的,他本身出身于吠舍种姓,其人记忆力惊人。[老帽按:古印度学者的记忆力惊人,那些经典几乎都是靠口授心记的方式传授]

王玄策看来是位合格的外交官,非常注意收集国外的情报。

李治特意请他来就是宣讲他所了解的情况。

“天竺诸小国林立,而戒日王独伯之,乃是中天竺霸主。”王玄策说道。

李治问:“那上下天竺如何?”

王玄策说:“上天竺,强国以泥婆罗(大致在今尼泊尔境内)为尊,皆尊奉吐蕃为宗伯上邦。还有西羌豪雄之章求虎距其侧,莫敢违背。”

李治顿时一惊,想不到吐蕃的辐射力已经到达了喜玛拉雅山以南的恒河流域,转念一想李治也释然了,弃宗弄赞不是娶了个泥婆罗的尺尊公主嘛,原来是这样的啊。泥婆罗是挟吐蕃以令诸侯,而吐蕃也通过泥婆罗间接控制住了上天竺。

“下天竺诸国孱弱,莫不奉摩揭陀为尊。独有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居海外,兵马盛,常与诸国征伐。”王玄策仔细地介绍了那里的风土人情。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