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曾被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称为圣城,到现在还在纠纷中,仍然战乱频繁。
首先对耶路撒冷拉丁王国进行介绍:
耶路撒冷拉丁王国(英语:LatinKingdomofJerusalem)是一个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以后于1099年建立在南部黎凡特(SouthernLevant)的天主教王国。该王国从1099年起持续了近两百年,直到1291年被马穆鲁克摧毁最后一块领土阿克(Acre)为止。它的历史被分为了两个明显不同的时期。第一王国从1099年持续到1187年被萨拉丁几乎完全侵占为止。在随后的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中,该王国又于1192年在阿克重建,并沿续到1291年该城的毁灭为止。这个第二王国有时又被称为阿克王国。
最初该王国几乎不过是个由十字军东征中占领的城镇和城市组成的松散集合,但是在它12世纪中期的高峰,该王国大致包含了今天以色列,巴勒斯坦和黎巴嫩南部的领地。从地中海开始,该王国是一个延伸的狭长地带,从北边的贝鲁特直到到南边的西奈沙漠,从东边今天的约旦和叙利亚境内直到西边的法蒂玛埃及。其它三个在第一次东征以后建立的十字军国家位于更远一些的北部:埃德萨伯国、安条克亲王国、以及的黎波里伯国。尽管三个国家都是独立的,但它们还是和耶路撒冷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更远处的北方和东方,是亚美尼亚奇里乞亚(ArmenianCilicia)和拜占庭帝国,在十二世纪耶路撒冷和它们有着紧密的关系。在远处的东方,坐落着众多的穆斯林埃米尔政权,它们最终都联合在巴格达的阿巴斯王朝的哈里发麾下。穆斯林东方的分裂使得十字军的初次成功得以实现,但是随着12世纪时间的推移,王国的穆斯林邻居被开始积极收复失地的**丁·赞吉(Nurad-DinZangi)和萨拉丁联合了起来。耶路撒冷自身也于1187年沦陷于萨拉丁,而在13世纪王国又由地中海沿岸的几个城市重建了起来。在这段时期内,王国由另一个在第三次东征中建立的十字军国家塞浦路斯王国的吕西尼昂王朝(Lusignandynasty)统治。王朝的关系也由的黎波里、安条克和亚美尼亚巩固着。王国很快就越来越受到意大利城邦威尼斯和**,以及神圣罗马帝国的帝国野心的控制。皇帝腓特烈二世(1220-1250年在位)通过联姻取得了这个王国,但他的存在却引发了王国贵族间的一场内战。王国几乎沦为了埃及的阿尤布和马穆鲁克王朝,以及花剌子模和蒙古侵略者在政治和战争上的棋子。作为一个相对较小的王国,来自于欧洲的财政和军事上的支持却很少;尽管小型探险为数众多,欧洲人通常不愿意为一个显得日趋没落的理由来一场去东方的昂贵旅行。马穆鲁克苏丹拜巴尔(Baibars,1260-1277年在位)和阿尔-阿什拉夫·哈利勒(Al-AshrafKhalil,1290年-1293年在位)最后重新征服了所有剩余的十字军要塞,并以1291年阿克的毁灭为终结。
该王国的种族、宗教和语言是多样化的,尽管十字军自己和他们的后代是一个精英的信奉天主教的少数群体。他们从自己西欧的家乡引入了许多习俗和制度,并且和西方在家族和政治上的紧密联系遍及整个王国。受到先前存在的习俗和人口的影响,王国也继承了“东方”的特点,王国居民的大部分是本地的基督徒,尤其是希腊和叙利亚东正教徒,还有逊尼派和什叶派穆斯林。也有少数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存在。当地基督徒和穆斯林,作为被边缘化的低下阶层,往往讲希腊语和阿拉伯语,而十字军则讲拉丁语,法语和其他西欧语言。尽管地域狭小,存在时间也相对较短,王国的确切性质以及它的起源、习俗、法律和人口仍有争议。耶路撒冷王国的头衔仍然被现代的王室继续声称保有。
背景时代:11世纪被认为是西欧“中世纪鼎盛时代”(highmiddleages)的开始。9世纪以来困扰欧洲多年的外族入侵的威胁:北欧人、马扎尔人和阿拉伯人都早已消除了。北欧人在法国西北部、英格兰和意大利南部定居下来,融入了基督教社会;马扎尔人于955年在奥格斯堡会战之后退回匈牙利并定居下来;西班牙科尔多瓦的伊斯兰帝国陷入分裂,丧失了威胁北方的能力。随着社会秩序的恢复,封建制度巩固了下来,西欧的人口在11世纪末已经达到了1亿左右,超过了罗马帝国全盛期的人口。这一时期,西方基督教教会通过克吕尼修道院改革(即“克吕尼运动”)以及教皇选举制度变革,成为一种超越世俗国家的权力中心与象征。基督教会的手中掌握着大量的财富和权利。同时,教皇与西欧各国国王之间,有着越发尖锐的利益冲突,双方都希望凭借一场战争进一步掌握和扩大权利。还需要注意到的一个情况是,中世纪的欧洲是以封建分封制作为政治基础的,为数众多的封建领地纷纷采用长子继承制作为家族传承的主要方式,这就导致长子以外的其他诸多子嗣渐渐变得除了一个高贵的头衔之外一无所有:他们作为骑士没有领地并且负债累累,无法过上与自己的头衔相匹配的荣耀生活。于是在客观上这一阶层迫切需要对外扩张来建功立业,掠夺财富。中世纪欧洲农业生产的低效率以及大量的天灾人祸导致劳动人民也苦难重重,处境悲惨。在11世纪,欧洲一些地方自然灾害严重,与之伴随还有疾病的流行。例如,法国在这个世纪的100年之中,灾荒的年景竟占有1/4强,而在这个世纪的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西欧连续7个年头的干旱致使粮食严重减产,饿死人的事情也经常发生。因此这些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们同样渴望着能有一个改变穷困潦倒的命运、甚至获得令人向往的财富的机会,从而形成了参加十字军前往东方的最基层的来源。上述情况的存在对于西欧社会来说无疑是不容忽视的不稳定因素,很可能成为社会内部矛盾和冲突激化的源泉,因此一场对外战争既可以为统治者起到疏导和转移矛盾、平抑危机的作用,而且也会在实质上满足他们扩张领土的野心。
同时,长期以来东西方教会之间的矛盾在11世纪中期终于造成了重要的后果,克吕尼派教皇利奥九世与君士坦丁堡主教长瑟如拉留之间长期不睦。公元1054年,教皇利奥九世的代表拿着教皇革除瑟如拉留教籍的诏谕,放在君士坦丁堡圣苏菲亚教堂的圣坛上。主教长瑟如拉留盛怒之下,一报还一报,也革除了教皇利奥九世的教籍。于是东西方教会正式分裂为二:东方为希腊教会(EasternOrthodoxChristianity),西方为拉丁教会(WesternChristianityChurch)。然而,不论在西方,还是东方,试图吞并对方、重新统一基督教的努力一直都在进行着。于是,一场战争的客观舞台已经搭建好了,似乎一切万事具备。但是最后促成十字军的原因则是从东方传来的讯号。在上一个千年快要结束的时候,近东地区已经基本上稳定了下来,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人之间达成了某种均衡的态势。通往耶路撒冷的道路是开放而安全的。圣城掌握在穆斯林手中,既是基督教的圣地,也是伊斯兰教的圣地,吸引了无数虔诚的朝圣者。但是这种平衡被后来的塞尔柱突厥人打破。与西欧的兴起相对应的,是东方拜占庭帝国的衰落。10世纪是拜占庭帝国的极盛时期,但1025年皇帝巴齐尔二世死后,帝国陷入杜卡斯和科穆宁两大家族的斗争中。更严重的是北方的斯拉夫人,地中海西部的诺曼人和东方的突厥人开始同时对帝国构成了威胁。尤其是塞尔柱突厥人,在阿拉伯帝国崩溃后他们大批涌入中东,皈依了伊斯兰教,于11世纪中叶建立了塞尔柱帝国。1071年在小亚细亚的曼齐克战役中,突厥打败了拜占庭军队,俘虏了皇帝罗曼努斯四世,从此拜占庭帝国在近东的战争中节节败退,无力抵挡,以至于首都君士坦丁堡都处于敌人的战略围攻之下。而且突厥人不再象阿拉伯人那样文明,对欧洲去圣地的朝圣者倍加刁难、课以重税,进行经常性的抢掠和侮辱。这种情况传回欧洲以后,引起了基督教社会的极大愤怒。迫于突厥人的压力,当时的拜占庭帝国皇帝亚力克修斯·康姆尼纽斯(AlexiusI)最后不得不向教皇和西方教会求救,希望他们能够给予军事援助,打败这些异教敌人。他写信给伟大的教皇格列高利七世(St.GregoryⅦ),请求西方派出一支雇佣军队伍,帮他夺回他的失地,而沿途的战利品都归雇佣军所有,并许诺事成之后教会将重新统一在罗马教皇的权威下。新的十字军东征就这样开始了。耶路撒冷王国建立后,和其他十字军政权联合成“十字帝国”,帝国由罗马教皇为宗主,以布雍的布雍·高弗黎为绝对统治者,以耶路撒冷王国为中心。因处于黎凡特,故又称黎凡特帝国GreatEmpireofLevant)。布雍·高弗黎称自己为“帝国国王”和“圣墓保卫者”。帝国建立后以骑士部队和大型攻城车械部队为主力向外扩张版图,基本占领了黎凡特和北部阿拉伯地区,且利用富饶的资源和地理优势进行进一步侵略,但以布雍·高弗黎残暴统治及帝国攻伐无度,未给人类文明创造任何有价值的贡献,但它促进了东西文化的发展交流。阿马里克一世的女儿伊莎贝拉嫁给了提尔的保卫者康拉德,康拉德登上了耶路撒冷王位,康拉德不久被刺,伊莎贝拉改嫁香槟伯爵亨利二世,又由亨利接手了王位,然而此时的耶路撒冷仅拥有叙利亚沿岸一线的港口,国势只能是苦苦挣扎了。十字军国家本来希望第四次十字军东征能够帮助他们收复耶路撒冷,但却连十字军的影子也没有看到,因为十字军居然去攻拜占庭去了。1228年,被教皇绝罚的德意志皇帝腓特烈二世不经教皇同意率第六次十字军挺进巴勒斯坦,进攻获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腓特烈二世一举收复了巴勒斯坦的三大圣城耶路撒冷、拿撒勒和伯利恒。随后腓特烈二世娶了耶路撒冷王国的女继承人伊莎贝拉二世,在耶路撒冷的圣墓大教堂,在没有教士在场的情况下,自行加冕耶路撒冷国王,此后耶路撒冷王位转入了德意志霍亨斯陶芬家族手中。由于腓特烈二世征服的只是耶路撒冷等几个孤立据点,没有足够的缓冲地带可以防守耶路撒冷,所以这次征服的成果注定无法长久,1244年耶路撒冷等地再次被库尔德人的阿苏比德王朝苏丹阿尔卡米尔所夺回,法王亨利七世为此组织了第七次十字军东征,但被阿苏比德王朝以及埃及的马木路克所击败。
耶路撒冷,提起这个名字就会让人联想到“神圣”这个字眼。然而自他诞生之日起,伴随着他神圣的光环,这个城市遭受的是难以计数的磨难。圣城耶路撒冷似乎是随着历史的诞生而诞生的,在圣经的记载中,根据希伯莱人的传说,认为耶路撒冷是由希伯来人始祖亚伯拉罕的先祖闪(诺亚的长子)所建立的,此后耶路撒冷被迦南人(希腊人称迦南人为腓尼基人)所征服,直到伟大的大卫王打败了迦南人,并以耶路撒冷为首都,建立起了以色列王国。根据圣经记载,此后所罗门王在耶路撒冷建立了第一个犹太教堂,从此耶路撒冷成为了以色列的文化中心,(这个犹太圣殿甚至成为了附近许多非犹太教组织的礼拜堂),因而这一时期被称为“第一圣殿时期”,耶路撒冷在此其间成为了犹太教独一无二的圣地。所罗门王去世后,以色列北部的10个部落以撒马利亚为中心分裂出了一个新的以色列王国,而耶路撒冷则成为了南部犹太王国的首都。在“第一圣殿时期”末期,也就是公元前9世纪以后,圣经所述的犹太王国历史经考古确认进入了信史时期。此后耶路撒冷作为犹太王国的首都达400多年之久,其间曾在公元前701年,面对军国主义亚述帝国的围城而屹立不倒,(相反北面的撒马利亚则在此前20年被亚述彻底摧毁。)然而在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被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征服并被摧毁,第一圣殿被焚毁。大批犹太人被强行迁往巴比伦,犹太民族开始了其流离失所的日子。犹太民族经过数个世纪的“巴比伦之囚”后,征服了巴比伦的波斯帝国,允许犹太人返回巴勒斯坦重建耶路撒冷。其后数个世纪,犹太人的巴勒斯坦作为波斯、希腊和罗马的一个省份,保持着一定程度的自治。公元前19年左右,处于罗马帝国保护下的犹太希律王重建了圣殿,史称“第二圣殿”。希律王死后,罗马帝国在公元6年取消了犹太人的自治权,改由帝国直接控制。公元66年,巴勒斯坦的犹太人爆发了要求独立的第一次犹太起义,公元70年,罗马皇帝提图斯镇压了犹太人起义,并下令再次摧毁耶路撒冷城和圣殿,“第二圣殿”被毁,仅留下一段如今以色列人顶礼膜拜的圣地——“西墙”。公元前6年左右,基督教的两位圣祖(施洗者)约翰和耶稣分别诞生在耶路撒冷和伯利恒,(以后罗马教廷将公元前1年12月25日定为耶稣降生日,但这个日子只具有神学和节日意义。)公元26年,圣约翰在耶路撒冷附近开始传道,耶稣成为了第一个受洗者,随后不久,耶稣就在迦南出现了神迹。此后耶稣和约翰一起在巴勒斯坦各地开始传教,并在约翰被杀后,独立传教。公元30年3月13日星期五,耶稣被犹大出卖后,被钉死在了耶路撒冷的十字架上,3月15日星期日,耶稣于耶路撒冷复活,并向其门徒显灵。作为圣子耶稣殉难和复活的地方,耶路撒冷因而在此后成为了基督教的最高圣地。公元2世纪,罗马皇帝阿德里安打算将耶路撒冷改造成罗马多神教城市,于是下令限制城内犹太人的宗教活动,这再次激起了犹太人的反抗,爆发了第二次犹太人起义,阿德里安毫不留情地镇压了犹太人的起义,犹太人被杀者超过50万人。随后阿德里安将耶路撒冷改名为异教名的“伊利亚”,并禁止犹太人进入城内,犹太民族从此失去了家园和圣地,开始了其长达1800年的流浪之旅。公元4世纪,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力图确立基督教的国教地位,于是他决定将耶稣受难的耶路撒冷确立为基督教的中心。公元335年,君士坦丁皇帝在耶路撒冷建成了“圣墓大教堂”(ChurchoftheHolySepulchre),地点选在耶稣被钉的原址,教堂内保留有据称是受难的耶稣圣体下葬前躺过的石床,是基督教会无与伦比的珍贵圣物之一。由此耶路撒冷确立了基督教至高无上的圣地地位。(圣墓大教堂今天是东正教耶路撒冷牧首区的总部。)公元614年至629年期间,耶路撒冷被萨珊波斯短暂占领。公元638年耶路撒冷沦陷于阿拉伯人之手,由于古兰经在希伯莱人历史传说的叙述上几乎和圣经如出一辙,所以耶路撒冷城对于穆斯林来说也具有真主最初恩泽的地位,于是伊斯兰人毫不犹豫地要把这里建成穆斯林的圣地。60年后,在犹太人圣地的“圣殿山”上,紧挨着犹太教圣物“西墙”,阿拉伯人建起了“圣石清真寺”,这个清真寺里保存了一块穆罕默德在他的《言行录》(Hadith)中提到了圣石,据说穆罕默德正是夜里从这块石头上登上天堂和安拉对话的。这块圣物在伊斯兰教中的地位,仅次于在麦加的那块陨铁,于是耶路撒冷的圣殿山又成为了伊斯兰最重要的圣地之一。今日的圣殿山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挤在一起,一边打架,一边朝贡各自圣迹的情形,相当壮观。
耶路撒冷王国世系表:耶路撒冷王国KINGDOMofJERUSALEM(1099—1291)
1099年,十字军东征攻陷耶路撒冷后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国。其他三个国家原则上归王国管辖,实际独立。
戈弗雷Godfrey1099-1100
鲍德温一世BaldwinI(CountofEdessa1098-1100)1100-1118
鲍德温二世BaldwinII(CountofEdessa1100-1118)1118-1131
梅利森德女王Melisende(fem.)(asregent1143-1153)1131-1153d.1161......后省略......
伊莎贝拉一世女王IsabelI(fem.)1192-1205,1205
康拉德Conrad1190-1192
亨利Henry1192-1197
阿马尔里克二世AmalricII1197-1205
玛丽亚女王Maria(fem.)1205-1212
约翰John1206-1210
约翰John(RegentinJer.1212-25;LatinEmp.1228-37)1210-1212d.1237
伊莎贝拉二世女王IsabelII(fem.)1212-1228
弗雷德里克Frederick(HRE1220-50;RegentinJer.1228-43)1225-1228
康拉德Conrad1228-1254......后面省略......
亨利二世HenryII1285-1324
1291年被逐出中东地区。
耶路撒冷王国无领土后的国王世系(1291年后在塞浦路斯岛)
休四世HughIV1324—1359
彼得一世PeterI1359—1369
彼得二世PeterII1369—1382
詹姆斯一世JamesI1382—1398
杰纳斯Jenas1398—1432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