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荣、沈留成并不着急,把营寨安扎好后,有的是时间等待敌军的主动进攻。当派出的探马来报的时候,李荣、沈留成已经把所有的先进武器都准备妥当,迎接敌军的主动挑衅。20万大军的队伍是非常壮观地令人敬畏,不过,对经历过许多大风大浪的李荣、沈留成来说,可谓是小菜一碟。在中原民族许多会战中,这样的队伍算不了什么大的场面。李荣、沈留成面不改色地命令部队做好战斗准备,各兵种摆好武器装备,来消灭前来送命的敌军。
气势汹汹地敌军摆好了架势,迅速地开始进攻我军的刚刚才修建好的营寨。当敌军从四面八方全面开始涌来的时候,李荣、沈留成并没有下达放箭的准备,他们是在耐心地等待他们的靠近,一旦下达反击的命令就是要彻底打垮敌军疯狂地进攻的意志,然后为最后反戈一击奠定基础。
看见敌军前仆后继地快要靠近营寨的时候,随着李荣、沈留成一声令下,早已经等到着急的勇士们一股脑地把准备好的礼物送给了奔涌而来的敌军。抛物器送出的巨石、火炮里轰出的炮弹,强弩里射出的箭雨都漫天飘叶似地黑压压地飞向正在冲锋的敌人。瞬间,敌军倒下了一大片,伤亡不少,但是敌军并没有放弃前进的步伐,后面的继续往前冲,似乎前面的伤亡并没有阻挡他们前进的攻击的劲头,反而激发了他们的斗志和勇气。
我军更加激烈地打击一波接一波,丝毫没有减弱,给以敌军的伤亡也来也大,前进的道路上充满了死亡。更重要的是敌军已经无法在前进一步了,他们已经抵近了我军的营寨,被设计的许多陷阱阻挡了前面的步伐。就算许多士兵跨越了陷阱,但是也徒步跨越不了高高的栅栏。几个企图翻越栅栏的士兵瞬间被我军射杀在攀登的过程中,剩下的敌军唯有望洋兴叹而久久不敢重复死亡的尝试。后面赶到的带着云梯的敌军开始组织有秩序的进攻,有许多敌军已经突破了我军的封锁线,成功地攀越了高高的栅栏,但是在跳跃下来的一瞬间失去了盾牌的掩护,被我军重点瞄准火力找到了薄弱点,纷纷被箭雨射成刺猬状而不在动弹。
与此同时,看见此状的李荣、沈留成觉得反攻的时节已经成熟,随着他们的一声令下,我军的骑兵部队纷纷从身后杀出,随着我军步兵迅速打开栅栏大门,冲将出去,把许多没有来得及防备的敌军掀翻在地,其他企图阻挡的敌军也被随后而到的大刀切成西瓜。当3万骑兵同时像洪流一样融入敌军的时候,敌军已经无法抗拒,有了恐惧害怕的心理。随着我军的1万象兵的杀出,敌军再也承受不了推土机式的攻击而纷纷后退。最终,随着我后续大部队的贯涌而出,敌军是彻底地崩溃了,而不得不全线后撤。随着后退逃跑的加剧,敌军已经开始陷入了恐慌混乱中,许多部队全部乱成一片,找不到逃跑的方位,只要席卷而走的滚滚洪流。
这股洪流开始冲向敌军的中军,胁迫敌军的中军也不得不跟着洪流的节奏滚动,到这个时候,敌军几乎放弃了反抗的意志,在后面督战的敌军卫队也不得不跟着转过身子后退。雅达瓦国国王看在眼里,无奈地放弃最后的抵抗,宣布最终的失败,灰溜溜地带领自己的卫队逃跑了。看见自己的主帅的逃跑,敌军更加恐慌更加地混乱不堪了,都为了保命而什么都不顾及了。狂奔的骑兵甚至冲撞了自己的人马,没有发挥作用的后卫军敌军象兵也顾不了自家人的性命也到处冲撞,把同样也在逃命的步兵踩在脚下,似乎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随着我军的骑兵的赶到,任何逃跑的企图都是枉然的,就连奔跑的象兵也最终逃脱不了骑兵的追击而不得不宣布投降而当起了俘虏。唯一逃脱的就是敌军的骑兵卫队,带领他们的国王及高级军官早早地跑地不见踪影了,估计是望他们的首都的方向奔走,寻找唯一比较安全的地方落脚了。
除了伤亡的敌军外,16万的俘虏还是比较庞大的。李荣、沈留成不得不带着这些俘虏们,攻打了几个城镇首先安顿这些俘虏,防止一些意料不到的事情的发生,尤其是许多风俗习惯的不同,对他们的许多照顾不周就有可能引起意想不到的后果。
有了城镇的依托,让他们自己人管理自己,我军驻扎在他们周围,对他们进行特殊地照顾,但是不参加对他们的管理中。当他们自己管理人员需要什么物资的时候,我军对他们进行无偿地提供,保证他们饮食的充分供给,只要他们不反抗,其他的随他们怎么折腾。
留下6万步兵对16万手无寸铁的俘虏们进行看管,等到首都攻克后,再对他们进行集中整编。李荣、沈留成不得不趁着巨大胜利的余威,攻占敌军的都城,尤其是要俘虏雅达瓦王国的国王才能够宣布雅达瓦王国的结束。
沿路所有的城镇几乎没有能够阻挡我军前进的步伐,不是被攻占就是不得不投降保命,当雅达瓦王国的精锐全军覆没的消息传遍全国的时候,许多人都愿意选择投降,毕竟都知道雅达瓦王国灭亡只是时间的问题,螳螂挡车的下场只能是死亡。
当大军把雅达瓦王国的都城团团围住的时候,所有人不得不进行理性地思考,失去精锐部队的首都是抵抗不住我军的围困的。在众人的压力下,雅达瓦王国国王英明地选择了众人的意见,开门投降。当然,雅达瓦王国国王的行动也换来的巨大的回报,被李荣、沈留成任命为雅达瓦王国的国王,继续管理他们的国家,唯一不一样的就是要在我们重兵防守下,进行他们的政务管理工作。同时也在逐步地减弱国王的政务干预工作,把内阁大臣的模式慢慢地在进行实验,然后成熟后进行推广,毕竟这些地方从来没有接触过国王以外的模式,有一个长时间适应的过程。
当雅达瓦王国沦落后,喀喀迪耶王国就恐慌不安,毕竟雅达瓦王国曾经是喀喀迪耶王国的保护国。喀喀迪耶王国许多事务还是由雅达瓦王国帮助拿主意。当雅达瓦王国国王仍然保留国王称号的消息传过来的时候,喀喀迪耶王国才松了一口气。不过,传过来的还有雅达瓦王国国王亲自写的劝降书。在信中,雅达瓦王国国王摆明了道理,说明投降的好处,历陈反抗的后果,同时还不忘记把自己作为好的范例加以证明,最终用宗主国的身份要求喀喀迪耶王国投降,同时承诺投降后,照样维持原来的政权不变,还是自己管理自我,大宋人绝不干涉他们的内政。喀喀迪耶王国国王和众臣商讨后,觉得没有战胜大宋军队的可能性,连雅达瓦王国的20万精锐都不是对手,何况自己是个小国家,如何抵抗的住大宋军队的进攻,与其等待大宋军队主动进攻,还不如听从雅达瓦王国国王的建议,投降保留原有的待遇。
当喀喀迪耶王国国王派出使者得到李荣、沈留成的亲自确认后,喀喀迪耶王国国王决定开门投降,接受李荣、沈留成的军队的占领,当然李荣、沈留成也遵守了对喀喀迪耶王国国王的承诺,仍然让喀喀迪耶王国国王管理自己的国家,唯一不同的是,军队必须由李荣、沈留成亲自统一管理,其他一切还是喀喀迪耶王国国王和新选出的自家内阁大臣共同管理,毕竟现在废除国王的全部权力还不成熟,只能借助国王的威望慢慢地过渡到内阁大臣管理的模式,需要长时间的摸索前进。
雅达瓦王国沦落及喀喀迪耶王国国王主动投降还有雅达瓦王国和喀喀迪耶王国两国国王都全部保留称号及职权,这些消息不断地传来,朱罗与东遮娄其王朝(Chalukya)合并的朱罗-遮娄其王国及曷萨拉王国、潘地亚王国、呼鲁纳王国等国都很震惊,恐慌中有害怕,还有惊喜,如果轮到自己,谁怎么办?这是个马上要进行思考的问题,也是不能回避的重大问题,虽然有了前面的几个国王的很好的示范,但是自己能不能保留极大的特权还是一个未知数,需要进一步地观察及思考,然后再得出结论。
但是,朱罗-遮娄其王国国王还保留了自己的想法,自己国家势力还是很强大,不愿意接受别人强加给以屈辱的投降行为,还有最后一搏的可能性,毕竟以前也有过古尔王朝及花剌子模侵略的历史,但是都咬牙坚持下来了,不仅取到了胜利,还继续享有国王的巨大权限。这次不拼搏一下,怎么就证明不行了?假如上天又一次眷顾自己打败了大宋人的入侵,不仅仅改变了自己国家的历史,同时也可以改变整个印度半岛国家的命运,甚至还可以自己统一整个印度半岛,成为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英雄。最终,朱罗-遮娄其王国国王决定放手一搏,同时决定给其他还没有被占领的曷萨拉王国、潘地亚王国、呼鲁纳王国写信,要求四个国家形成联盟,组建统一军队,共同抗拒大宋人的入侵。刚开始,三国国王还在权衡利弊得失,再朱罗-遮娄其王国国王一再蛊惑下和引诱下,曷萨拉王国国王答应一试,最终,还在摇摆中的两个小国家潘地亚王国、呼鲁纳王国也在曷萨拉王国国王的鼓动下,也答应一试,想通过四国国家联合力量改变历史,打败大宋人的进攻,毕竟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四国的军队联合起来也是二十几万,未必不是大宋军队的对手,应该赌一赌,试一下运气。
最终,四国国王组建了联合军队共同对抗大宋军队:朱罗-遮娄其王国派出15万全国精锐,曷萨拉王国派出了9万精锐,潘地亚王国派出了5万精锐,呼鲁纳王国也派出了5万精锐,共计34万,对阵大宋对外号称的20万精锐及若干其他被占领过的军队,但是,李荣、沈留成实际军队只有14万,其他部队都有自己的任务,刚刚被占领国家的军队由于还没有整编完成,目前还不敢使用,因为没有经过思想改造,谁能确保他们不会在阵前倒戈,这样的没有把握的军队有可能导致整个部队的全军覆没,还是不使用的好,目前只有自己训练的军队忠实可靠,力量少了一点,但是对付松散的四国联军还是很有把握的。
李荣、沈留成在部队经过长时间休整后及各种物资准备妥当后,带领14万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往朱罗-遮娄其王国。首先选择联军的首领及抵抗意识最强的王国下手,对其进行优先打击,同时也是警告其他三国,不要先出头,出头的首先灭亡。
当14万大军接近边境线的时候,敌军号称的40万联军也迅速地赶了过来,企图同我军进行决战,妄图把我军消灭在边境线上。
但是,朱罗-遮娄其王国国王忽视了一个极大的问题,40万联合部队毕竟真正能够指挥得动的只有他自家的15万,虽然朱罗-遮娄其王国国王他自己是联军首领,其他三国的军队指挥官会不会听从他的指挥这还是个未知数,毕竟四国之间还存在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道道,尤其是潘地亚王国、呼鲁纳王国两个小国家,本身就是出来充充门面,打赢了就是胜利者,顺势捡便宜,打败了逃跑的最快的就是他们,毕竟现在进攻的不是他们的国家,自己先保存实力再说,毕竟国小人少,禁不起损失。
在出发之前,李荣、沈留成也分别给曷萨拉王国、潘地亚王国、呼鲁纳王国国王写了许多封信要求他们认清形势,不要充当朱罗-遮娄其王国的炮灰,同时承诺给他们许多优惠的待遇,满足他们的要求。虽然三国国王没有回信,但是思想肯定是在波动,影响了他们应战的积极性。
决战最终开始了,李荣、沈留成首先对朱罗-遮娄其王国的主力进行打击,而对其他三国的力量没有进行主动攻击,经过几天的混战,朱罗-遮娄其王国的力量受到了极大地打击削弱,而对其他三国保存实力起了疑心,强烈要求三国联军对我军主动进攻。为了表忠心,三国联军不得不主动进攻我军,结果在进攻营寨的时候,受到了极大打击,而朱罗-遮娄其王国国王在后面观战,没有给以及时的援助,结果三国联军受到极大损失,灰溜溜地结束了一天无果的进攻,同时也对朱罗-遮娄其王国产生了芥蒂,抱怨三国联军拼命地进攻的时候,朱罗-遮娄其王国却作壁上观,丝毫没有援助。而朱罗-遮娄其王国也在抱怨三国前些日子没有全力援助,今天看看三国的表现也是应当合理。就这样,四国之间的误解在不断地加深,再加上我军故意重点进攻某个国家,给以他们相互猜忌的想象空间,使得他们其中有一个国家损失惨重,另几个损失几乎为零,就这样他们四国之间都开始相互指摘对付没有使用全力对付敌人,看着盟友蒙受极大损失而没有援助,都埋怨对付而从不检讨自身的失误。结果,不满加大,裂痕加深,最终使得十五天过后,呼鲁纳王国感觉自己军队承受不了巨大的伤亡而自己带领军队打道回府了,毕竟隔海相望,才是自己的领土,没有必要在朱罗-遮娄其王国的领土上送上自己国家士兵的性命。
当呼鲁纳王国军队不告而退的时候,这个时候,四国联盟已经宣告瓦解,还继续并肩作战的三国军队已经是戒心满满,疑心重重,开战的时候根本是出工不出力,都想保存实力,让对方出工出力。在这种情况下,三国军队的战斗力已经不是数量的简单相加了,而是相反,负面的效应更大,还抵不上朱罗-遮娄其王国一家的战斗力。当三国军队都在相互埋怨不满的时候,士兵们的进攻斗志是一天天的瓦解,偷懒耍滑的劲头开始蔓延,这一切都被李荣、沈留成观察在眼中。终于在一天大战后的一个夜晚,李荣、沈留成全部派出部队,对敌军进行全面地反击,没有防备的三国军队瞬间崩溃,加上士兵们长期斗志松垮,直接导致士兵们迅速奔逃保命,而不是组织有力地反攻,士兵们潜意识地就是偷懒逃跑,而不是负责抵抗。直接的结果是三国军队的营寨迅速被攻破,到处充满大火,到处都是奔跑着没有目标没有方向的三国逃兵,没有形成什么有力的反抗力量。我军的夜袭几乎是顺风顺水,分成顺利地就捣毁了三国的营寨,然后对三国的士兵进行追杀。最后,跑的最快的还是拥有骑兵卫队的三国国王们及其军官们,在军队混乱的时候,早就带领自己的卫队成功地逃脱了,而扔下了自己的手下作为被屠宰的羔羊任人宰割而不顾,暂时保住了自己的宝贵的生命。
第二天,打扫战场,除了能够迅速逃跑的骑兵外,其他跑步远的士兵全部成为我军的俘虏,号称40万的军队除了呼鲁纳王国明智地带走了自己的部队全身而退外,其他三国的精锐一夜之间灰飞烟灭。最后,等待他们的就是灭亡的下场,无非就是时间的长短而已。
首先投降的就是最有意志抵抗的朱罗-遮娄其王国国王,当李荣、沈留成带领大军团团围住都城的时候,朱罗-遮娄其王国国王就已经知道当俘虏的日子提前来到,而不得不开门投降得到我军的宽大处理。李荣、沈留成对朱罗-遮娄其王国国王还是比较优待,继续保留朱罗-遮娄其王国国王的称号,但是只能享受王爷爵位的待遇,其国家政务有朱罗-遮娄其王国贵族自己组成五人内阁进行管理。这就是战败不投降的下场,被无情地剥夺了国王的特权,而对其国家首先进行了仿效大宋的内阁管理模式的实验。
最后的三国是非常明智地选择了投降,当李荣、沈留成还没有派出攻打部队的时候,这三个国家的国王已经送出了无条件投降的书信。李荣、沈留成只好派出接受的部队,而自己开始忙碌印度半岛新首都的建设中了。新首都海得拉巴(印度南部城市,印度第六大城市,安得拉邦的首府,位于德干高原中部,克里希纳河支流穆西河两岸,海拔617米。以其富饶的历史和建筑、清真教寺、庙宇而著名。它拥有丰富的艺术、手工艺和舞蹈的文化遗传)
印度半岛从此以后开启了全新的时期,所有的领土全部并入大宋疆域,新首都海得拉巴被称为大宋西都,对其进行管理,各地国王继续履行管理的任务,但是要全面履行大宋国的诏令。同时,五内阁管理模式也在各加盟国陆续展开实验,各个保留称号的国王们也集中在新都城履行全新的责任。
至于印度北部地区要等待花剌子模的彻底灭亡,慢慢地解决,等待印度半岛政局稳定后,军队整编结束后,将要同宋必成、王度讨伐花剌子模的西征部队,会师于印度北部,也可以帮助他们彻底地解决中亚的问题,帮他们分担一些南部的压力。德里苏丹国也将是下一个打击的目标,当然这是取决于中亚政局的变化。
(补充思考:原来的印度一直在人们头脑中有个误解:以为印度跟我国一样是个统一的大国,而且文化也非常深厚。殊不知,印度的情况非常的复杂,不仅文化高度多元化,而且政治一直是比较松散,宗教也众多,冲突也是不断。真正的研究了解后,把中国化的形象来解读印度是非常错误的思维过程,会带来许多的误读,甚至是研判,导致一直到现在我们都对真实的印度搞不清楚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特别是重大战略制定的时候,往往出现许多问题。)
;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