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浪里诗瓢> 第十三回 御笔试卷选才人,谁知试卷被人移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三回 御笔试卷选才人,谁知试卷被人移(1 / 2)

唐求听了师弟的一席话,心中平安了许多,愁容慢慢解开了说:“师弟,你说的也是,诗句中只提思念,不含任何隐密与寓意!”说完在桌前坐了,转头又发现诗稿不翼而飞!他大惊道:“是何人拿走了我的诗笺!这有何用意嘛!”

是的,这墨迹未干的诗笺,明明放在书桌上,吃完饭就归来,怎么就不见了呢?这连续不断发生的事,使他们俩师兄心生端疑;这偷诗,送罗帕,那试探武功,威逼协从,文武两面都被推到争夺的尖峰上跌打,推垃,利用,都在互相挖掘人才而壮党羽。其中或许还暗藏很多杀机,若应对不慎!很可能当作替罪羔羊。

酒楼如此恐怖的管控生活,说明了宫中的明争暗斗时正火热。这么令人厌恶的事,使唐求对殿试的希望,如冰溶霜解般化着一汪冰水,使他全身都冷透了!

午餐时,行道上,拐弯处都增加了岗哨,还有三三两两,手执戈矛长剑的巡逻兵士,使本来就无半点生气的酒楼,更加阴深和恐怖!午餐前一位公公陪同一位翰林宣读文告:

明日卯时,众举子按序号进入考棚待候!过时不候!辰时发卷开

考,未时交卷散考,不得有误,违者重处 主考示告。

这位面带阴霾的公公说:“众举子听好哟!排队来领取考号啦!”

排好的长队欲有三五百人,公公唱名,翰林发号。传到唐求时,他应声示出举荐文牒,这阴阳怪气的公公看着唐求,那翰林道;“你就是唐求?”

“学生正是川西,凤栖书院的举子--唐求。”

翰林看了文牒,发号时轻声说道:“注意规矩,不能出格。”

公公看了翰林一眼,面有疑色地对唐求说:“张翰林的示意!唐求,你要听好咧!”

回到宿舍,两师兄谈起今日的事,心中都明白,那公公和张翰林,显然是两派互不相让,相互争夺人才的出面人物,而在背后的主人,自然就是昭帝和杨复恭了。因主考兵部侍郎刘崇望是宠臣,那些奉命警卫巡逻的士兵和大小游荡的太监,自然是兵部与太监集团斗勇的参演人员!两人谈论到此,唐求感慨地说:“那些各为其主的小的们,个个都是眼明耳聪,身手伶俐,简直像无数落地的雨水,无孔不入,这酒楼内无处没有他们的脚迹。想那偷诗的人,送罗帕的人很有可能就在他们之中。送诗的人似乎心怀有好意,而那偷诗的人呢?”

张剑眉目一弹道:“由此看来,师兄你已是被双方同时争夺的人了,从太监和翰林嘱咐你的语气中,我已听到了击剑的铿锵声!”

唐求沉闷一会儿说:“我也这么想!”

原来这考场胜是战场,与战场所不同的,自已不是参战的小卒子,而是被战争掠夺的战利品!自己属谁所有于,都关系着性命的存亡。在这场争夺战中,若杨复恭取胜,那昭帝就惨了,成为名副其实的[门生天子]。这是天下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悲惨局面,就是唐求也不愿看到杨复恭弄权得胜的后果!都希望昭帝胜出,从振朝纲,平定天下,这只是庶民的期盼而已,谁又知道;宫庭内争斗的谋略和动向呢?最终到底是谁胜出。

第二天寅时开饭,饭后唐求辞别师弟就向考棚走去,他一人走到大门前,被卫士严格收身,禁带文房四宝入内。

准入后,才由卫士对号入坐地领入考棚。

这考棚是只能容一桌,一椅一人的小单间,里面密不透风,严不闻声,仿佛是一座隔离了人间的地狱。

唐求坐在木椅上等候考卷。真是度时如年。

卯点梆子敲响,送试卷的卫士应声而入,把试卷放在桌说:“请当面拆封,查阅试卷。”

唐求拆开御封,见御笔亲书试题的梅花卷纸三张,另有三张草稿纸,他按御封批注收了卷纸,又在卫士的送卷册上签收。

卫士说:“做完试卷后,将卷纸叠放桌上,轻步出考棚,按箭头指示,悄声离去,不得宣哗!违者罚去学级还要重处!”

唐求目送卫士出去,才回过头来打开试卷:

“国家将兴”四个御笔亲书的颜体字应入眼帘。

“国家将兴”这是<中庸>上的一句,昭帝为什么要出此句为题呢?用意何在!唐求细细地审题,揣测着题意。

“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殃孽。”此语出自<中庸>!

太监专权挟持昭帝,藩镇割据不听帝命,天下百姓,民不聊生,这是国家将兴的祯祥!还是殃孽之兆呢?难道昭帝处在深宫不解民情!然而杨复恭专权,视他为“门生天子”,大有驾临于太上皇之势,这些他不能不知!不能不怒!听人说:昭帝要重振朝纲!如此糊涂的人怎么能……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