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唐求,晚唐诗人,在懿宗,僖宗,昭宗时期的(档案馆)里,提不出他的(档案)。要不是他的诗瓢飘流出境外,被人拾起将水浸所余的三十二首半诗编入全唐诗后卷,除了青城县人知道这个忧民**民,毫不为己的好县令外,竟然无人知道晚唐诗人唐求,就是个出污坭而不染的好清官!所以这诗瓢就是真真实实的历史,填补了档案馆里的空白!唐求为什么要把诗笺一张又一张的纳入瓢中,而且放逐于江中漂流,他的深刻用意何在?这就令人不得不进一步的思考了。或许是由於时代的变动,给他造成事业难成,仕途无望,后继眇茫的悲衷吧!也或是朱全忠杀了昭帝,王建在成都称帝,蜀州的陈敬瑄被王建歼灭,他愤然谢绝王建的重金邀聘和韦庄的拜访,挂了官袍,弃了鲜冕骑牛飘然而去!以牛为伴,与农友促膝桑麻,他这行动就完全表示出内心的不满和抗争。难道这不是对封建官僚的极端讽刺吗?唐朝末年的**而至灭亡,在唐求的身上刻下深深的络印!展现出救民无力,忠君无能,愤世怀旧的卫道士脱废思想,是令人伤感的。瓢里不同年代的诗,跨越几十年,纪录着时代的变迁!纪录着他的经历和感情,以及思想变化。这诗当然比档案还要真实,还要宝贵!因为这三十几首诗是发自他心灵深处的呐喊,是他的精神面貌,是他的志趣,是他真实的感情记录。读他的诗,他就在你的思幕上活生生地站起来!有什么档案能比之更真实呢?仅管无法查证,但唐求故里的人民没有忘记他,把他的传奇故事,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来了,现在街子(唐求故里)七十岁以上的人有口皆碑!但是古稀之人以频减少,为了拯救这段急将泯灭的历史,作者历经十多年的民间访谈,挖掘出唐求在任职县令期间,至力于治匪治贫和治水保丰收等方面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他不畏生死惩恶扬善!与恶匪作斗争的悲壮事实!以及为了人民而忘了自我!忠心人民,憎恨霸匪!他富有温馨的情思,常与民为友的许多动人故事。现收集整理编写出:[浪里诗瓢]
正是:
唐求档案满诗瓢,怎说青城县志寥!
细琢愁怅三十首,如临境地鬼神嚎!
第一部:肩负民愿奔长安
第一回
暗**师哥自沉吟,不问爹妈去求神。
诗云:
贞观过后百花残,马嵬权空悬玉环!
总是贪腐遗后患,兵来匪去战火燃!
且说:
唐朝末年,二十二岁的昭宗李晔,被公公刘复恭扶上王位,昭宗接受了父兄辈的乱政教训,立志重振朝纲,力挽破碎的唐氏江山。 龙纪元年(公元889年已酉)大赦天下,并以翰林学士承旨,兵部侍郎刘崇望任主考,于大顺元年春(公元890年)在长安开科考试,广选天下人才。皇榜通告于天下,引起全国众多举子和进士的响应。这皇告通传到川西蜀州,州尹陈敬瑄将加盖官印的荐牒传到青城县,凤栖山书院,书院院长顾先秦看了文牒万分高兴,决定选派品学兼优的举子唐求进京殿试,一鼓作气汇进殿翰直攀丹桂,独占鳌头!
初春的凤栖山下,暖洋洋的阳光透过树林照到山坡上,绽放的朵朵烟花和古松、古柏在朝霞中交辉相映,再加上如黛的远山含笑,真像是一幅彩墨丹青!树林深处时而传来清脆的钟声,让你陶醉在美妙的画图之中。
松林外一条弯弯曲曲的石板小道,绕过茂密的竹林,直通到竹林中的几间
茅屋,这就是唐求的家。关着的柴扉突然被拉开,一位约末二十二三岁的青年,手捧一方墨砚走出门来,他神采奕奕,眉毛细长而浓黑,双眼炯炯有神,他就是唐求。走到门右侧的一汪清泉边,蹲下冲洗墨砚,双手在砚池中搓洗,乌黑的墨水冲入碧绿的泉水潭中,水面上悄然飘来一缕黑云,潭底蓝天的衬托,那黑云仿佛是蛟龙腾飞上万里晴空!他默默地凝视着水中飘荡的黑云,心中想道:这小小的污池里,还藏着一条蛟龙哩!要不!为啥生起黑云呢?灵感忽来激起他胸中许多画意诗情!即刻仰起头来放声高歌:
恰是有龙深处卧,恰似有龙深处卧;被人惊起黑云生。
唐求 埋藏在内心已久的意念,被水中的情景触发,诗兴忽来慨然高歌,可惜一首气魄雄浑,吐露诗人真情实感的绝妙好诗,还没有吟咏完,背后就有人叫道:“好哇!好诗!”
身后的这一叫打断了唐求的诗兴,他转身一看竟然是久盼的好友到来,止不做地高兴道:“哦!不知张师弟驾到,小兄未能远迎,失礼!,失礼!”
张师弟是谁呢?唐求为什么那么尊敬他?他是唐求的同窗书友,小一岁固称为师弟。他姓张名剑,人称梅花剑客。他身高六尺,背阔腰圆身材非常魁梧,一双深逊的大眼炯炯发光,心怀不轨之人会见而生畏。他手中握一柄三尺龙泉,剑鞘上雕刻着傲雪梅花,剑的把柄上黄金镶嵌的梅花是以蓝宝石为花蕊,金光闪烁,人称梅花宝剑,可想而知插在刀鞘里的龙泉,一定是把绝世稀罕的宝剑。他喜欢穿一套蓝色的紧袖短衫,下配行者常穿的紧身长跑裤,一身轻爽灵活,好一位侠义之士的打扮。
张剑昔日与唐求同窗攻书,他喜**唐求的胸襟似海,正直热诚并胸怀大志。
唐求喜欢他为人直爽,不贪名利,嫉恶如仇,常不平而拔刀,因此他非常崇拜前唐时期的李靖,固而辍学习武。
唐求和张剑白日同窗攻读诗文,晚上同论今古,一个称赞李世民是建国明君,一个就赞扬秦琼是开国元勋,一个**文,一个习武,二人在同窗读书的七八年生活中,真是情投意合,同学共进。八年后张剑虽然辍学
习武离开了书馆,时隔半月二人就要相互探访,畅叙别情。才半年不曾相见,今日重逢又是非常亲热。
张剑一见师兄转身走来,心中的高兴油燃而起,急忙迎上前去拱手道:“打挠了兄长的诗兴,还望见谅!”
唐求一把拉住张剑的手紧紧握着,激动得无言可说。二人亲热地地相视一笑后,手挽手地走进柴扉。
二人在书房中坐定,唐求沏杯热茶放在张剑面前,还未开口张剑就问道:“听说唐兄准备进京殿试,确有此事么?”
唐求原来对科考夺魁状元还抱有所望,但现在有些淡漠了!此刻听到师弟这么问,郁闷的心情浮上脸面。他叹了口气愁怅地说:“这挟天子以令诸候的混乱世道,应试还有什么意思,就是能求得一官半职又有何用!我本想不去应试,奈何有些乡亲不断激励,老师也三翻五次的催促,并为我准备了充足的路费,我也不好再推辞了。”
张剑忙道:“唐兄你误解了小弟之言,我别无他意!今天我是特来问:唐兄何日登程进京,小弟决定陪你进京,保你一路平安!”
唐求高兴起来:“若能并肩同行,那当然更好!只怕耽误你习武的时间,还是我一人前去,你放心吧!不会有事的。”
张剑忙亮出装满银子的皮囊道:“你看,我路费都带好了,且能返回,再说:我什么都不愿,就愿和唐兄一起同行!”
二人正在推让不休的时候,门外走进一位灵活秀美的姑娘“唐师兄过余谦虚了嘛,张师兄和你一路同行,这才是文武同道。共谋大业呀!”
张剑闻声转头一看:“哦!师妹你支持我!”
“不是我支持你,”师妹顾菲芝一本正经地说:“我的父亲,你们的老师,一定会高兴的,因为你们两个是我父亲的**徒啊!常听父亲夸奖你俩师兄,不但尊师听教而且还又志同道合,竟然是天生的文武一对哩!”
这里还得说说:这顾菲芝是位十九岁的姑娘,聪明伶俐,一对含情脉脉的眼睛,格外惹人喜**,一张美丽而又和蔼的面容,显示了她的善良和贤淑。她就是唐求的老师顾先秦的女儿顾菲芝。她从小也在她父亲的书馆里同唐求、张剑等一起读书,菲芝比唐求、张剑小四五岁,把张、唐二人视为兄长,总**听两位师兄说古论今。二位师兄也把菲芝当着亲妹妹一般呵护。三人好似情同手脚的亲兄妹,相互关照,就是唐求入学中举的功
名成就,都与老师和师妹的关照是分不开的。特别是师妹不仅是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在学习上也给予很大的支持!把一个女孩子心灵深处的**,全都注入其中。
   唐求心领神会师母和师妹对自己的关**是什么?但他没把**情驾临于学习之上,只把它深深地埋藏在心中。决心用功读书,争取早日功成名就,用最大的荣誉去回敬老师和师娘以及师妹。本来他心底就埋藏着对师妹的**,一听到师妹的赞美,心里甜蜜蜜的,但他还是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笑道:“哦!我们就是志同道合的书友嘛!”
顾菲芝嫣然一笑对唐求说:“唐师兄,父亲要我来陪你去<常乐寺>问明真空禅师测算的黄道吉日,你才好准时登程,同时还要你去参拜文曲星君保你会进、殿翰!得个官儿回来为民申冤出气!”
张剑忙说:“这是大事,不可怠慢,你们就快去吧!我在家中恭候你们归来!”
顾菲芝提着盛装香、烛纸钱的篮子说:“唐师兄走吧!”
唐求本来不想去求神问佛,只想凭才华取胜,谁知顾菲芝来叫同行心中不快地说:“师妹你何出此言哩,师傅知识渊博,教导有方,正所谓:名师出高徒哇!所以过去的入学、中举才能如愿似尝。而今去殿试为兄早已是胸有成竹了!何须要去求神问佛!”
顾芝菲一听师兄的话,心中非常着急,忙伸出手去按住唐求的嘴巴:“我不准你乱说,菩萨一定会保佑你高中归来的!”
唐求正要和师妹争辩,门外一位老妪说道:“唐求,神在虚空不能乱语,!”
唐求闻言忙垂手而立恭敬地说道:“师母指教!”
张剑也忙叫道:“师母!请进。”
六十多岁的师母,头发已经花白,她跨进书房:“啊!张剑你何时来的,你老师可想你了!”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