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脂砚记> 探秘景陵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探秘景陵(1 / 2)

序章

曹雪芹历经十载,呕心沥血创作了举世闻名的古典名著《红楼梦》(《石头记》),后于除夕之夜,“泪尽而亡”。《石头记》原书稿早已遗失,目前留存于世的是附有“脂砚斋”评语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抄本。

正是这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让我们了解有关《石头记》的一切渊源和曹雪芹的身世经历。然而也引发了人们无尽的猜测和争论:“脂砚斋”究竟是谁?

这“脂砚”又是怎样的一方砚台,竟让一个书斋、一个人以其为名,并把脂砚斋、曹雪芹这两个人,一个书斋、一部奇书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惊世国宝“脂砚”一经现世激起“红学”巨浪,赴外展出却又离奇失踪。

“脂砚”之中暗藏惊天真相,

一朝皇妃为何至死守护?

一代名姝为何将它视若珍宝?

一代文豪为何对它倾心已久?

究竟是怎样的一方砚台可以传承数百年,一经现世就轰动考古界、红学界?

层层悬疑由此展开,为您揭示五百年前那段不为人知的往事。

本文基于史实,合理虚构。书中几乎所有人物都是史料中实际记载的真名真姓、真实官职,连人物服侍也是按照大明王朝考证礼仪。

文中主线是跨越大明盛世七个朝代的一段旷世绝恋,期间经历六位帝王,穿插权谋、宫斗、悬疑、推理、虐恋与挚爱,步步揭示脂砚的来源,揭开大明王朝掩埋浩瀚青史的一段尘封往事!

明史众多悬案:建文皇帝朱允炆究竟下落如何?永乐皇帝朱棣到底传位于谁?宣德皇帝朱瞻基是否正常即位?汉王朱高煦是生是死?也都将在文中找到答案。

通过地宫中石刻、壁画的记录和史书的互相验证,相互佐证了我的这段经历绝不是一个梦,也不是幻觉,而是意外发现了历史中真真实实存在的一段过去。

《桃花源记》的经历或许也是真实的,武陵人不经意间发现了一个远离尘嚣的桃花源,离开之后想要故地重游却寻而不得。而冥冥中,有股力量让我进入了这个不平凡的帝陵与妃陵地宫,发现了埋藏千年的历史之谜。

我从原路返回到宣宗墓室,通道的墓门自动打开,我经过后又自动关闭,再也推不开了。门关上之后,脂砚灯也熄灭了,沉寂了数百年的墓室又陷入黑暗之中。

出去之后,我站在景陵墓园,凝视着在夕阳映照下,折射晚辉的肃穆牌楼,抚摸着纵横历史脉络的斑驳红墙,走上历经百年沧桑依旧洁白的神道,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黄绿色的琉璃瓦被霞光映照得金碧辉煌,园中树木成荫,芳草萋萋。这样静谧幽深的园林中,地下竟是牵挂不息的灵魂。

于是,我留下这一段记载,让地下长眠的灵魂能够更加安心,也揭开这一段尘封的历史,让这一段往事还历史的本来。

请欣赏最新历史、推理、悬疑、宫斗、古言小说《脂砚记》。

探秘景陵

作为一位尽职尽责的明陵考古工作人员,我每天都要往返多个墓园巡视。其中,我一向最喜欢明十三陵的清净悠远。现在正值参观淡季,墓园更是冷清无人。天空原本一片蔚蓝,突然云层涌动,太阳晦暗,阳光在云层中透出一丝金光。随后发生了日食,天空异常黑暗。

但是景陵方向却透出光亮,非常诡异。景陵的地宫虽已经打开,却未向游人开放,不会是有游客。

我手持探照灯,轻手轻脚进入墓室地宫查看。甫一进去,墓室内外都显得黑暗幽深,忽然看到棺椁后面透出一丝光亮,我快步走过去。

空间太过狭窄局促,我四处摸索着。也不知道是按到了什么机关,听到仿佛门开的声音。棺椁后出现亮光的墙壁出现一个窄窄的细小洞口,黑暗中寻常很难发现,仅容一人通过。感觉茫茫之中,仿佛有股力量引导我进入。刚一进去,隐约听到关门的声音。

为了探明情况,我也顾不上想办法出去了,调亮了探照灯,凭光线继续进入洞中。里面阴暗湿热,摸索了许久,突然豁然开朗,进入一个较大的墓室之中。中间一块石碑上赫然一列大字“宣庙贤妃”映入眼帘(“宣庙贤妃”是明宣宗朱瞻基之贤妃吴氏的称号。她是明景泰帝朱祁钰的生母,宣宗在世时封为贤妃,景泰帝即位后尊为皇太后,后朱祁镇复位后,仍称之为“宣庙贤妃”,南明追谥为“孝翼太后”)。

墓室门一开,石碑上方,出现了一个海棠果形状的椭圆形砚台。如一盏明灯悬于上空,照亮了整个墓室。砚台上面刻满了字迹,整个墓壁也洒满了文字。

不知是砚台上面的字迹在光照下投影在了墓室墙壁,还是墓壁上面原本就有字,在砚台的照耀下显现出来。我更觉蹊跷,也忘记了害怕,就在洞中细细查看了起来。

这明明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景陵,为何曲径通幽,能通向吴贤妃的地宫?

按明朝先例,历来皇帝都是与皇后合葬,故景陵埋葬的是宣宗和继任皇后孙氏(先皇后胡善祥以嫔礼葬于北京西郊金山),为何却又连通了吴贤妃的陵寝?

而且吴贤妃的陵寝,地宫恢弘大气,诗词、壁画、石刻遍布,规制是应是皇后或者皇太后的。吴贤妃虽然曾在景泰朝贵为太后,但是明英宗复位后,仅是仍称其为“宣庙贤妃”。

其实这一直是历史上的一个迷:为何明英宗对景泰帝重用的大臣及亲眷或贬或杀,唯独吴贤妃仅由太后降称‘宣庙贤妃’,仍安居后宫,颐养天年,于六十五岁的高龄寿终正寝?

这段历史,无论是在正史还是野史中,都有记载。更为值得探索的是,野史中还有吴贤妃就是明英宗朱祁镇的生母的说法。然寥寥数语的记录终究太过单薄,但是今日有幸看到这陵寝规制,我更加确信吴贤妃并非一般皇妃。吴贤妃逝世于明英宗第二次即位之后,她的墓室建造规制是一定经过明英宗或明宪宗首肯的。

我想起了上世纪70年代末,在河南凤凰山南麓下发现的明朝藩王潞简王的陵墓。那是中国目前保存现状最好的一座明代藩王陵墓,因此具备极高的考古研究价值。

墓主潞简王朱翊镠,是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是明万历皇帝唯一同母弟弟。在王陵的西边一百多米的距离还有一座陵墓,是潞王的次妃赵氏陵。而考古专家在潞王的地宫里面发现有一条暗道通向赵氏墓。也就是说,从表面看,潞王墓和赵氏墓是分开的、独立的,可是在地底下,这两座墓却由暗道相连相通。这不正如吴贤妃之墓吗?

更为离奇的是,赵氏的地宫占地远远大于潞王的墓室。墓室的用材、建筑形式和质量以及各种装饰手法、艺术效果等方面,都要超出潞简王墓。

封建社会讲究的是男尊女卑,尤其是帝王皇亲之家。王妃的地宫竟然比藩王的还要大,这在古代可是僭越,更何况还是次妃,而非嫡妻正妃。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更离奇的是,赵氏墓建造时间早于潞王陵,所以潞王本人应该是非常清楚自己次妃赵氏墓规制远胜自己。那潞王为何会同意其次妃如此僭越礼法?

据史料记载,潞王离京就藩之时,除其正妃随同外,他的母亲李太后还派了跟随自己多年的贴身宫女赵氏随其就藩。

知书达理、聪慧大度的宫女赵氏帮助潞王做了很多造福当地的事情,也帮助他化解很多矛盾,潞王深深地爱上了她。她名份上虽是随封侍从,但因为是太后钦赐,又深得潞王喜爱,于是,赵氏薨逝后,潞王违反大明礼法规制修建了赵氏墓。

甚至,更为了死后能够相见,他还命人在两座陵墓之间修有一条地下通道。

可见,赵氏虽为潞王次妃,却得到了潞王的真挚深情。为了她,潞王宁愿对大明祖制阳奉阴违,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死后也要与她长相厮守。

那面前这座吴贤妃的陵墓又蕴含了哪些未解之谜呢?

不同的史册对吴贤妃的记载差别巨大。综合起来,史载吴贤妃她身世跌宕起伏,曾是宫廷女官,又是罪臣汉王朱高煦女眷,宣宗即位后又封她为贤妃,他的儿子朱祁钰封为郕王。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钰在大臣的拥立下,即皇帝位。他的亲身母亲吴贤妃被加封为皇太后。明代宗朱祁钰病逝后,她仍保留“宣庙贤妃”的封号,寿终正寝。

她的陵墓如此精致大气,又连同明宣宗之陵墓,也是因为她如同潞王妃一样地位特殊,亦或是因为明宣宗对她一往情深?

对未知历史的探索极大地吸引了我的兴趣,我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孤身一人处于黑暗之中的恐惧,继续着迷地搜寻着这墓室的奥秘。

墓壁上的诗文,字体娟秀刚劲,婉若游龙,颇有赵孟頫之风骨。因为我本人也研究石刻书法多年,很快能辨别出来应该是一个女子的字体。

四面还有精美的壁画,其中有两幅画正是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宣德皇帝的真迹《莲蒲松荫图》和《嘉禾图轴》。难得的是,现故宫博物院的《莲蒲松荫图》实为《莲蒲》和《松荫》两段,而《松荫》一段已经残缺一半,而这张壁画竟然完好无损,且完全契合,当为故宫博物院藏品的完整版本。

返回首页 没有了 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