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黄龙帝国> 第六节 会师平城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节 会师平城(1 / 1)

此时的高丽朝廷一片混乱,高丽王弓高慌忙召集王族及外大臣会议,商讨应对大策。弓高今年40余岁,正是富有青春的时候,可是汉军占领北境的消息使他不得不大为震惊。特别是王叔之死更令他伤心不已,本来自己的王位就是王叔主动让与自己的,当初王叔号称常胜将军,是高丽第一善战将军。可是现在就连他都战死沙场,北境沦丧,数十万用来抵御匈奴和东胡的精锐顷刻烟消云散,自己还有什么可依靠的。想到这他仿佛一夜间老了许多,露出了几缕刺眼的白发,他的爱姬本来想告诉他,让他注意身体,可是一见大王那幅忧愁的样子,只得箝口不言。

现在汉军的特使就在平城,他们宣谕高丽必须于三日内解甲投降,弓高去掉国主尊号,由汉廷颁授印玺,赐封东辽侯,领罗州刺史,食邑3000户,也就是个列侯待遇。再也不能自作威权,号令一方了。

弓高对此当然是非常不满的,可是汉军大兵压境,自己现在又兵微将寡,欲战不能。自己曾向鲜卑求救,可是鲜卑人却迟迟不来,令人望穿秋水。现在该怎么办。

他仰头看到自己父亲当年留下的一幅手迹,父亲是个宁折不弯的人,他不愿臣服于匈奴,就写下了一句话自勉:与其做人奴才,毋宁死。后来父亲在与匈奴的一场激战中被匈奴浑邪王所擒,浑邪王劝父亲投降,可父亲无论如何也不答应,被浑邪王置于大锅中煮死。当时高丽国中一片混乱,幸亏王叔全力辅佐年幼的弓高承继王位,出兵打退浑邪王的进攻,并从敌人遗弃的营垒中找到了父亲的遗骸,迎回国中安葬。看着父亲的遗书,他忽下定了决心,与其做亡国之君,受人以柄,不如背城借一,死生由天。

于是,他召集众官宣布决定:“众卿,我弓高凭着先人的神器发誓,与汉人血战到底。各位有愿与我同命运者,请往左站,否则往右站。左站立刻去准备战斗,右站趁敌军尚未合围前,逃命去吧。若各位顾念弓氏三百年的情份,如有机会就到我们的祖茔前烧几钱纸吧。”话音未落,众官皆哭。

国相崔宁哭着说:“大王,我们投降就有活路吗?老王说过,与其做人奴才,毋宁死。臣未敢忘记,今天国势如此,惟有一战,至光荣死去,也可告慰先人。崔氏为国之望族,与弓家世代为臣,安忍背之!臣已嘱崔氏众将,若不能死于国难,必死于家法。既使崔氏有一冢男在,也要将降敌辱国者绳之以法。请大王发令吧!”那一班弓氏、崔氏将领文臣都齐身请战。特别是高丽护国军红衫军统带弓放,更是将佩剑狠狠地向地上砍去,虎口都被震裂,犹自未觉。

就在这时,宫门官朗参兴冲冲地跑进来,忙不迭地奏到:“大王,鲜卑人的军队来了,他们的统帅胡延破奴请求您的召见!”

“噤声!”崔宁冲着那班求战心切的子弟喝道。

“传,不,请胡延将军上殿。”弓高忙传旨。

不一会儿,从殿下进来一个虎虎生风的大汉,就象一头棕熊一样,头发披散着,眼里冒着凶光。不过见了高丽国主,倒还收规矩,很恭敬地进了个军礼。其实进军礼是不合参拜仪制的,但现在已没人注意这点。

“外臣胡延破奴参见高丽大王,愿长生天保佑您!”

“胡延将军因何来此?”弓高顾不上问候,直截了当地问。

“是,臣奉我家大王的命令,前来帮助贵国共御汉人!”

“哦,将军带来多少人马?”

“臣率领鲜卑精锐十万人,我主还将率领后续大军接应!”

“好,太好了。将军来得正是时候。请问将军将人马驻防何地?”

“臣请求大王允许我们驻守良都,以便策应平地之安全!”

“良都吗?”弓高有些迟疑,良都是平城侧翼要塞,进可直取平城,退可扬帆远去,先王曾说良都守则平城守,良都失则平城失。鲜卑人早不来晚不来,一来就要占据良都,万一他们据良都而加兵平城,自己岂不危矣。可是若是不答应,这帮鲜卑人一旦撤走,自己可怎么办?

想到这,他只好说:“请将军暂时休息一下,我们君臣再议一议,可好?”他不待对方回答,就传旨让人为胡延破奴准备酒筵,并命人陪他吃喝去了。

这边厢高丽人可争执开了,有同意让出良都的,有的说应该让鲜卑人直接开赴前线,和红衫军一起共同抗击汉军的,还有的认为鲜卑人居心叵测,不可不防。最后还是崔宁附在弓高的耳边进言:“陛下,不论鲜卑人有何居心,我们现在不可不用他们。只是我们不能不防范万一,特别是强兵压境,我们必须准备后路。臣曾经于十五年前老王遇害时,就奉王叔之命,在汉朝中原一带安排下了咱们的人,他们完全和汉人融合,时刻准备一旦高丽有难,他们可以作为恢复的火种。今天,我们不妨将将士们的年轻子弟都命人送到中原,让我们的人教育他们成长,学会复国的本领,一旦汉家江山有变,可以趁机复国。当然我们可以命令红衫军作好准备,时刻提防鲜卑人借机发难。”

于是,弓高作出部署命令大祭司玄晦带领子弟未满14岁者共500余人,分做十批,以各种名目从海上秘密逃往中原,宫中将一切有关此事的记录立即销毁,以免暴露此事行藏。红衫军统带弓放则立即将部署三万余人集中至台殿四周布防,严密注视鲜卑人的动静。

弓高任命崔宁为大都统,迅速调集南道诸郡的兵马,与鲜卑人共同开赴良都。此时南道诸郡将一切可征调的兵源都汇集起来,拼凑了一支十五万人的大军,分出三万人护卫平城,其余十二万开赴良都一线。老实说,这支老爷兵的战斗力是非常微弱的,幸好崔宁晓谕众军,此战关系国家社稷,激扬士气,崔宁劝弓高将高丽国库中的财帛和勋贵大臣的家私捐献出来,散济众军。众军感奋。

弓高手批回复汉使的信札,说:“弓氏抚有此土,已历三百载,士众和睦,不忍归附,惟有背城借一,战而决雌雄。上国之兵将遭兵难,若能怜惜其无辜,请息刀兵,各安本境,幸甚!”

王恢接到回札,立刻进兵。汉军首先在良都以东五十里处名日昌陵的地方与崔宁的大军交锋。

汉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扫荡崔宁中军,崔宁及其子侄近百人被杀,崔宁之弟崔光率余部逃入良都。哪知鲜卑人却趁机将崔光处死,将其军队解散。这些高丽残部返身与汉军再战,无奈力不能支,当时战死者八万余人,尸骨将良都城的城壕都填平了。而鲜卑人却开关迎接汉军进城。原来鲜卑国主确实是派军来援高丽的,只是统帅破奴另有私心,他认为高丽无论如何不是汉军对守,与其为他们卖命,倒不如投降汉军,也可以留条后路,说不定还会受到汉朝的封赏,不比在极边受风霜之累好。因此他一不援助崔宁,二不接济崔光,反而开关投降。

王恢命破奴和刘汉为先锋,立即挥军直取平城。

此时,方子都部下大将孙冲业已攻取南部要塞安康,其大军也兵临平城城下,两军会师,合围平城。

弓高知道大势已去,命人携带祖宗灵位潜入中原,自己和红衫军统带弓放一起督率仅有的六万高丽士卒婴城防守。汉军在鲜卑人的掩护下,很快突破外围,进入内城。红衫军利用巷战与汉军进行了最后的防御。最后汉军用喷火枪将躲在王宫里的弓高和残余的红衫军万余人统统烧死。

目睹高丽兵顽强抵抗的破奴自此落下了块心病,见到红色就汗流不止,竟然于半年后梦见红衫军要杀他报仇给吓死了。

很快,汉军各部平定南道诸郡。就连逃到江津岛上的王后等人也被俘虏。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