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氏家训是淮yīn孙氏初代家主孙匡创立淮yīn孙氏时所书,其目的在于训诂后世子孙立言立行、修身齐家之法。
百多年前,名噪当时的儒生孙匡突然变卖家产,举家迁居淮yīn,以经商为业,创立淮yīn孙氏一脉。一时间,毁誉之词不绝于耳,毁的是因为孙匡弃诗书而入商贾,誉的则是因为孙匡初到淮yīn时所立的一块告示。告示有言:“……孙氏以儒而商,必以仁爱信誉而立身……商贾末业,我孙氏身在儒门亦不敢小视,财帛乱人,亦可活人,以儒而商,持仁爱信誉中庸之道……我孙氏当以儒立身,以商兴家,后世子孙仕或不仕,不可有违儒道,需谨记儒者五义……”
这些,不仅淮yīn人人知晓,周边县郡也多有耳闻。孙家对这些事却一贯是只字不提,孙翊也曾因此问过父亲,只是,当时还小,孙效德只是告诉他,不要管其他人怎么说,等他长大了,自然会告诉他详情。今晚,孙翊从父亲手中得到这本手抄的家训,隐约的觉得,父亲该是觉得自己长大了,该是来了解这些的时候了。
孙氏家训开篇并不是对家训一书的总结概括,或者是对后世子孙严格遵照家训立言立行、修身齐家的谆谆教导,而是孙匡对自己过往经历的总结,对自身才学、见识的归纳,是对自己创立孙氏一脉的初衷予以阐述。看完开篇,孙翊方才知晓,先祖孙匡创立淮yīn孙氏一脉时,正值大英朝廷刚刚经历三朝盛世,声势威望远播四方,百姓富足。然而,也正是因为这样,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奢侈攀比之风盛行,政治上也不像太祖太宗时期清明,社会上各种肮脏丑恶的现象渐渐增多,人心已不复往昔淳朴。
孙匡本是出身一小富农家庭,少年时,因好学而闻名乡里,而后渐渐以诗才文章而闻名,弱冠之龄即赴京赶考。在京时期,孙匡与各地学子贡生多有接触,也时常参加一些文人间的聚会,大家一起品文论诗,也偶有对时政的讨论。因写得一手好文章,幼时又对诸子百家、史册chūn秋多有涉略,孙匡在京都也颇有声名,身边常有些诗友文友、红粉佳人。然则,所谓声名却也常使其遭受莫名的嫉妒,富家子弟中有些人就针对孙匡出身微寒为由多出轻薄之言,甚至还曾有指使混混、家奴对其围殴。当时,虽有数十年前大将军王领军戍边之威,边藩臣服已久,然则,到当时,因军备涣散,边关渐渐呈现紧张事态,开国时所封的各路藩王也蠢蠢yù动。至于民间,孙匡一路行至京师,县镇多有流民,至于坑蒙拐骗、抢掠*辱、冤假错案,所见不知凡几。京师之中,所传的是国泰民安,皇家出行、官员游街、富人踏chūn,多是车马成群,奢糜成风。
孙匡素有济世之心,然则有志难伸。当年科举,却是发生贿考事件,朝廷根本已然动摇。最为可悲的是,在调查审理科考案的过程中,各级官员相互推诿,妥协退让,以至于双方当事人并未受到相应责罚,反倒是那些跑腿的奴才、小吏被推出来顶罪。至此,孙匡对仕途也就渐渐冷了下来。
贿考事件结束后,朝廷又重新审理了各地举子的考卷,孙匡得中解元,朝廷拟派前往地方任职。留京期间,孙匡因对仕途渐渐冷了,也就常流连市井之间,拜谒周边名山古刹、道宗禅院。一次去兰宵寺进香,孙匡巧遇十数人论道,他们中有高僧、道士、儒生,也有青衫的老者、麻衣的壮汉、华服的商人,甚至于其中还有带一位说书先生。孙匡在其中听到了什么,书中没有说,孙匡也坦言从未与人提及,只是,这一天之后,孙匡即告病还乡,携带妻儿老母、二弟、三妹及十数家奴迁居淮yīn,在闹市中开了间米铺,经商度rì。
初到淮yīn时,孙匡即在门匾边写下告示,言明孙氏经商之要旨在于信、在于仁。其后,交由其十八岁的弟弟打理,孙匡自己则多数时间在米铺后面的宅邸中生活,深居简出,偶有出门,也多是半rì便回。孙匡寿六十八,临终有言,“……孙氏一脉仁义不灭,立言立行、修身齐家,无外乎信誉仁义,凡违此道,即逐出孙氏门楣。后世子孙仕或不仕,经营已否,全凭心意,然则商道必传于吾家,所得所需,济世第一,自用第二……”
开篇并非由孙匡手书,还有后人对孙匡言行事迹的整理。开篇之后则是孙匡亲身手书的经商信条和治家格律,文字虽多,却也多在事迹中有体现,只是更加宽泛,并且有正反事例加予说明。
直到天际月上中天,孙翊方才读完整本书,对先祖遗训、家族使命多了一分认识。睡了两个多时辰,又是新的一天,今天,也是孙翊初次出门办事的一天。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