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夺宝侠风> 第十二章 西夏碑(5)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二章 西夏碑(5)(1 / 1)

() 中午,众人简单吃了些东西,就在郝教授的带领下开始拓印石碑上的文字。西夏文借鉴了汉字的方块形制,格局周正,笔数常在十画左右,多撇、捺等斜笔,虽字式繁复,但也有规律可循。碑面的西夏文楷书,字体饱满匀称,书写工整流畅,透着独到的韵律。剑鸣看着拓印好的碑帖,竟也慢慢的痴迷了。

“武威当四冲地,车辙马迹,辐奏交会,rì有千数。”郝教授指着一张已晾干了的碑帖兴奋地说道。剑鸣等人闻声全都围了过来,教授给接着说道:“看,这一处地方是记载了西夏时期这凉州城繁华的景象。1028年,北宋天圣六年,党项族占领凉州,设置西凉府。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凉州作为辅郡由西夏王国统治一百九十余年。根据这段文字说明西夏的武威在经济、交通、军事等方面均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凉州果然不愧为当时河西的第一大都会啊!”

“这碑文说的可很清楚,真是神奇!”张副官不禁赞道。

“是啊!”郝教授也感慨地说道:“据考证,这块西夏碑是迄今所发现的我国唯一的西夏文和汉文对照、文字最多、保存最完整的西夏碑刻,其碑文大意讲述了护国寺感应塔的初建、显灵及重修的经过。这是研究西夏的民族文化、政治制度以及当时佛教盛况等方面丰富而珍贵的资料。”

“教授,这凉州城没有被屠城么?”剑鸣想到西夏亡国时其都城兴庆府的覆灭,不禁问道。

教授想了想说:“也算是个奇迹。相对于战乱频繁的中国历史,这凉州实在是个安定的处所。古谣云:‘秦川中,血没腕,唯有凉州倚柱观。’在西晋末年五胡十六国时期,中原大乱,士大夫中有‘天下方乱,避难之国唯凉土耳’之说。这凉州城就是个躲避战乱的好去处。1227年,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踏灭西夏这个曾经繁盛一时的白sè帝国,大肆屠城,唯有做为西夏陪都的凉州城却神奇地存活了下来。”

“教授,这么说这里还是会有西夏国文物古迹的吧?”张副官小心翼翼地问道。

郝教授脸上露出一丝不悦的神sè,半响,才无奈地开口说道:“唉!世人皆以金银古董为财宝,其实质是最没有价值的。只有文化才能成就历史。你忠人之事也是难为了。”

张副官有些尴尬地笑了笑。

郝教授调整了气息,又开口解说道。“这凉州虽说是陪都,但在历史上确是有西夏国帝王居住过的。公元1217年12月,成吉思汗因西夏国拒绝听令其征用部队,便率军渡河攻打西夏中兴府。西夏第八个皇帝神宗李遵顼留下太子李德任守卫国都,自已惊惶逃到西凉这里。这位神宗也是很有意思,史书记载:‘端重明粹,少力学,长博通群书,工隶篆’,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状元皇帝,但实质是个博览群书、满腹经纶的书呆子。其人政略昏庸,在处理国与国关系上冒失轻率、反复无常,招致蒙古、金国的双重打击,又因常年战事频繁,国家不事养息,终使西夏经济严重破坏、国力不振,人民家破人亡、民怨沸腾。公元1223年,由于国事rì敝,饱受惊吓的夏神宗传二太子李德旺提前继位,自己则为太上皇。三年后,1226年夏神宗不堪重负因病去世,时年65岁,谥英文皇帝。夏神宗在凉州城避祸二年,大部时间就是曾居住在这护国寺里,这里也应该留下些历史遗存的。”

“那他是怎么当上皇帝的?”贼猴不禁奇道。

“这夏神宗李遵顼原是西夏第四位皇帝崇宗李乾顺之曾孙、西夏第七位皇帝襄宗李安全堂兄弟、李彦宗之子,虽然虽辈份比襄宗低,但年龄却比李安全大。李遵顼年少力学、博通群书,以廷试第一名考取状元后仕途顺畅,袭封齐王,后又统领西夏军事。1211年发动宫廷政变,废襄宗李安全自立为帝,改元光定,时年四十九岁。其在位十三年,也是西夏唯一的太上皇。”郝教授清晰而透彻地讲解着。

剑鸣不禁想起了临安古墓的主人,夏太子李延昭。据那名田村的rì本人讲,他是西夏国第六位皇帝桓宗李纯佑之太子,后被襄宗李安全派人鸩杀。那西夏国的传国之宝是否是被这夏神宗李遵顼因躲避战火给带来凉州呢?而从田村身上搜找出来的照片似乎有这样的暗示。

剑鸣转头问向张副官:“那这里的感应塔呢?”

“也是在那场大地震中被震塌了。可惜啊!我小时候记得这座塔可美了。唉!再也见不到了。”张副官摇着头连连叹惜道。

“能带我们去看看它的位置么?”剑鸣说道。

“我试试吧!”张副官又带领着众人在院内找寻起来,后在附近居住的一名老人帮助下,才大概给确定了感应塔遗址的方位。

碎石瓦砾与枯枝败草凌乱一处,曾经的文明印迹有幸躲避过战火的摧毁却湮没在这残垣断壁间,寺院在冬rì夕阳的余辉中更显得残败而落寞。

“张副官,这凉州城里还有啥知名的佛庙寺院吗?比如白塔、卧佛啥的?”张武突然开口问张副官道。

张副官听到了询问,想了想说:“这凉州城里的寺庙倒是还有几间的,比如说观音庙、罗什寺的。至于你说的白塔寺可不在这里,是在城外武南镇刘家台庄。我们这里没有卧佛,但却是有个大佛,也是在城外的,是个石窟大佛坐像,外面都叫作天梯山大佛。”

“啊!天梯山大佛是在这里啊!瞧我这脑子,几乎忘了这回事了。”郝教授用手拍打着脑袋,兴奋地说道:“剑鸣啊!这天梯山石窟大佛可是鼎鼎有名的,你们知道吗?”

剑鸣几人互看一下,又是茫然地摇了摇头。

“嗨!它可是我们中国石窟造像的鼻祖啊!”郝教授兴奋地说着:“这座石窟大佛创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距今约有1600年历史,是我国早期石窟的代表。天梯山石窟的建成,不但为佛教的传播开创了新的形态,更为石窟佛像的开凿培养了人才。后世人仿此陆续开凿了金塔寺、马蹄寺、文殊山、榆林窟等。北魏时期在大同主持开凿云岗石窟的就是凉州僧人昙曜,其所用能工巧匠皆大都是凉州人士。这也形成我国佛教石窟造像艺术史上有名的‘凉州模式’”

“呵呵!教授你真厉害。这个也知道!”张副官啧啧称奇道:“天梯山石窟在我们这儿也称大佛寺。这天梯山山峰陡峭峻拔、高耸入云,有石阶拾级而上形如悬梯,故称天梯山。山巅常年负雪,俗称‘天梯积雪’,为凉州八景之一。石窟大佛依山巍然端坐,左手平放在膝盖,略出膝部;右臂前伸,手掌外撑,朝向对面的磨脐山推去;脚下碧波荡漾,常有薄云缠绕其身,如轻纱飘动。民间有‘张义川,水湖滩,大佛爷手指磨脐山’的歌谣。我打小就是在大佛像旁的灯山村长大的。”

“哦!这感情太巧了,如有便利上你家那边瞧瞧大佛去。”郝教授饶有兴致地笑着说。

“好啊!您们去,我们全家都是欢迎啊!”张副官也欢喜地说道:

“大佛跟白塔是在一起的吗?”剑鸣一旁问道。

“这两个可不在一起。白塔寺是在城外东南二十公里处,而天梯山大佛则位于城南五十公里处中路乡的。”张副官给解释说。

“噢!原来是这样,我还以为是很近的。”剑鸣回头与张武对视一眼,心里有了计较。

见天sè渐晚,郝教授安排众人收拾好碑帖等离开了大云寺。明天,教授将在这里展开实地考察。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