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夺宝侠风> 第十二章 西夏碑(4)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二章 西夏碑(4)(1 / 1)

() “看你不像是这里的人啊!”剑鸣打破冷场对张副官说道。

张副官腼腆地说:“我家是民国后才从陕西关中迁移过来的。这几年一直是在省城兰州上学的,去年毕业就回来了,是想方便照顾些家里。”

张副官二十二三岁光景,清秀的脸庞上贴出西北人特有的两团绯红sè脸蛋,一双圆圆的大眼睛扑闪着,微笑的嘴唇透着质朴和善良。

“噢?好啊!大孝子。”剑鸣赞叹道:“还知道些什么,来给我们这些外地人介绍一下?”

“我这都是些简单的东西,根本是比不了这位复旦大教授的。当年我特别想报考去大上海上学,就是离家太远没敢去,现在想想挺后悔的。”张副官有些羞涩地说道。

“好,那我就来说说。”看着众人渴求新知的目光,郝教授一扫yīn郁情致也大好起来,笑着介绍道:“你们可不要小看了这处地方,在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许多方面,凉州城可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自汉武帝开辟河西四郡,历代王朝都曾在这里设郡置府。三国时设凉州,是全国十三州之一。东晋十六国时期,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先后在这里建都,遂有‘大五凉’之称,并创造了史不绝书的‘五凉文化’。佛教传入中原,凉州是最关键的一站。中国四大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大师在凉州住过十多年,这里的罗什寺塔,就是为纪念这位西域高僧在此弘扬佛法、翻译经典的功绩而建造的。佛光西来,自此地扩散才有后来的佛教格局。隋、唐三百年间,是凉州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唐代,‘凉州为河西都会,襟带西蕃,葱右诸国,商旅往来,无有停绝’,以‘车马相交错,歌吹rì纵横’的商埠重镇为世人所瞩目,《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唐之盛时,河西、陇右三十三州,凉州最大,土沃物繁,而人富其地。凉州成为西北地区最为主要的军事重镇,是河西节度使官署所驻地。‘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以边塞诗词为代表的千古绝唱《凉州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气势恢宏的灿烂篇章,并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凉州文化’。宋朝时期,凉州是西夏国的‘陪都’,《宋史・夏国传》记有:大夏开国,奄有西土,凉为辅郡,亦已百载。明、清时期,又分别设置凉州卫和凉州府,也有‘小五凉’之称。这里还留存着历朝历代修葺的很多著名寺院和各种佛塔、佛像,实在是一座具有千古风韵的历史名城和宗教圣地。”

郝教授对凉州历史如数家珍般的娓娓道来,众人听的如痴如醉,亦步亦趋地紧跟着郝教授一起走进大云寺残存的古建筑--钟楼,沿着楼梯拾阶而上。

钟楼建在一个九米高的砖土台上,基底近一百多平方米,周围绕廊,有重檐山顶、五踩斗拱。建筑主体挺拔俊秀、高耸入云,显出不凡的气势。楼上悬一口大铜钟,通体呈黄sè,高约两米,口径一米有余,体厚十多公分,重近五吨。钟体分上、中、下三部,饰有三层十八格图案。最上层饰飞天仕女,仕女头戴花冠、耳饰明月,上身袒露、下着长裙,线条丰满流畅,手托果盘、缠身彩带,作翩翩飞翔状;中层饰天王力士,威武有力,头戴塔耳帽、身穿盔甲,手持各异武器,骑坐夜叉,旁立两名小鬼,皆赤身短裤,容貌生动传神;最下层饰一条飞龙,被五彩云纹,只是内容大都已磨损不全。此钟体积硕大,形式古朴而庄重。

郝教授摩挲着古钟,查看良久才感叹道:“据说这座钟是唐代遗物。清朝文献称此钟‘若铜、若铁、若石、若金,兼铸其中。如响震之,则远闻数千里,发人深省,为郡脉之大助,真神物也。’这钟体积宽大、形状古朴jīng美,可是古代大钟铸造艺术之珍品。”

张副官也欣喜地说道:“听我们这里的老人们讲,每逢rì出时分,霞光照临,自西向东仰观大云寺钟楼,这座巨钟通体被朝霞煨成红sè,四周透出道道瑞光金sè。这就是被称为凉州八景之一的‘大云晓钟’。只是大地震后,僧人失散、殿堂渐毁,这里已经很少有人再来了。”

众人也有些凄然,皆默默俯看着这冬rì寺院里一片灰败萧残的景象。郝教授捡起遗落地上的一柄钟锤敲响了大钟。

“铛…铛…铛…”

悠扬而清亮的钟声在千年古刹里激荡,伴着晨光长空而出、震撼四野。

钟声飘散,教授突然转头问道:“那座碑刻在哪儿?”

“什么碑?”张副官有些茫然地望着郝教授。

“就是那座西夏碑啊!”教授快速地说道:“一面刻有汉字,另一面刻有西夏文字的石碑。”

“哦!你说的是那天字碑吧!这个就在这里的,你们跟我来。”张副官引众人下了钟楼,在寺院废墟中找寻了好一阵子,在一处倒塌墙体的土堆前停了下来。

“吆,就是那个。”张副官指着横卧在土堆上一块黑sè的大石碑说道。

话音刚落,郝教授已是扑将过去,趴在上面仔细地查看。石碑上裹满泥土,教授用衣袖一阵猛擦,剑鸣等也赶忙打来桶水,一起协助清理着上面的污垢。

这块石碑高有两米半,宽近一米、厚足一尺。碑额呈半圆形,题名上端刻有云头宝盖,四周饰忍冬花纹,左右两侧各雕画有一位体态窈窕、翩跹飞舞的伎乐菩萨。碑体两面撰文,正面碑额为两行八字的西夏文篆书,正文是西夏文楷书,共二十八行,每行六十五字。背面碑额刻‘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铭’十六个汉字小篆,正文为汉字楷书,计二十六行,每行七十字。

“见到了!终于见到了!”郝教授颤抖着手指细细抚摸碑面的字体,喃喃自语道。

看见众人面露不解,郝教授进一步说道:“清代著名学者,凉州人张澎在家休病期间携友在此地游玩,发现这石碑被砖土封裹隐匿在一处凉亭内。张澎是名金石学家,一时兴起让人打开来看,结果就发现了这块西夏石碑。这座以颂扬重新修造护国寺感应塔为内容的石碑,正面为西夏文,另一面为其汉译文。相互参照,可以比对出此间的关联。这可是破解西夏文隐藏千年的密钥啊!”

“西夏字笔画繁复,跟汉字似是而非。这西夏人也真够麻烦的,为什么不直接采用汉字呢?还劳苦心神地凭空创造出西夏文,这也不利于文化交流啊!”贼猴凑过来,低声咕嘟了一句。

“咦?这可不能这么说。”郝教授瞟了贼猴一眼,怪嗔道:“一种民族文字的出现是一个民族成熟的标志,它有利于民族内部的团结和民族文化的自我延续。人类历史上有很多民族是只有自己的语言但却没有自己的文字。这些民族要么被其他民族同化,要么逐渐消亡,其所独具的民族文化也就渐渐消融。西夏文字,是夏国开国皇帝李元昊命大臣野利仁荣仿汉字制成,《宋史・夏国传》中说:元昊既制蕃书,尊为国字,凡国中艺文诰牒尽易蕃书。这是党项族人表达其民族自尊、自豪的强烈意愿,也成为西夏文化最伟大的成就。文化的凝结是民族发展的重要体现,而文字则是记录一个民族文化的主要形式。谁说西夏国‘雄踞西北两百年、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历史功绩中没有西夏文字的功劳呢?这块‘汉夏合壁’的西夏碑是研究我国古代西夏民族文化极为可贵的重要实物资料。”

看着郝教授一副严肃的神情,贼猴赶忙连连点头,退到一边朝剑鸣吐了吐舌头。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