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小言:第一次写,肯定有好多的坎坎离离要填,且写作非一蹴而就之事,是要积跬步才可到千里。而且文风还要有自己的特sè,知道自己艺术特xìng不怎么好,但是还是想发上去看下大家的意见。。。仙侠自有仙侠所做之事。语言特sè更不可忽略。如果有觉得好的话,请支持一下,有什么建议也都请大家多多提下,不必在乎轻言微词。诚谢。————塞诸仙。
天地未分,鸿蒙未判。有古卷有载:于yīn阳初动之际,万物乍萌之时。两间人物俱无,唤为混沌。经六千岁,混沌中有半数为变化轻清者,聚而升腾也,唤作乾。有rì、月、星、辰,古卷谓之四象。又六千岁,混沌中余数为变化重浊者,结而下凝也,唤作坤。有山、石、水、火、土,是谓之五形。后经一万两千岁,天固地牢,由生边界。乾象降而坤形升。则为yīn阳交合,四象五形相会,乃生人、兽、禽。谓之三才。
自清浊分成,鸿蒙初判后,人、兽、禽三才乃是有灵有气之物。是故人作耕,兽觅食,禽栖林。后俱感乾坤之造化无边,风云之变幻莫测,以为天有天神而地有地鬼。乃供苍穹之大罗神仙,俸地俯之判官阎罗,羡绿野之仙踪佛迹。唯三才之间不能睦处:天地分立以来,斗争纷纷。人擒兽、禽而食;兽食人而伤禽;禽则以人、兽而为生,此之生生不息,争争不绝。大凡世间万物,若得九窍者,皆可修行成仙成妖。是以三才无不规天鉴地,识神辨鬼。寻仙的寻仙,觅神的觅神,拜鬼的拜鬼,一般修炼得道,获身体潜藏之能势,得天地独有之灵气。一则可强善自身,但防不测。二则可盼不生不灭,与天地共寿,不坠轮回之中。
三才之中,唯以人为万物之先,以灵见长,善能执兵挚器,运机算谋,处处压制兽类禽属,因作三才之首。以为兽禽之属为异种,一般二者修仙炼道,多是行妖作怪,为害世间,遂四处猎杀。是以兽禽二属须得藏踪匿迹,归山宿洞。因擅攀爬飞跃,体强身厉,便有许多的兽禽潜息修炼,遂生山妖树怪之属。竟有些灵长者可化得人形,俱与常人无异。但有未化得人形者,寿可达数千岁。古卷唤之为洪荒遗种,竟大如山岳川江,猛不可匹,吞牲啖畜,出没无常,修道之人亦惧之。
自三才生成以来,此间海晏河清者一百二十岁。
大抵众生喜斗好争,贪名夺利,不甘清平。俱想作人中至尊,得苍生之膜拜,受万物之朝拥,称仙唤神。一时间修行道上修炼多如过江之鲫,更有者另辟道径,yù成异道,在修炼之途行差踏错,走入边旁门者众多。常人以魔道、鬼道称之。因此时序间令大乱,禽道,妖道,兽道,魔道,鬼道,五逆道纷纷乘机聚拢生长茂盛,各司其道,乃两两抗衡。一时间,宇内六分,四海之间比前却也无端生出许多灾厄来。及此时,在浩大乾坤之内衍生出六道一说,唤:
人道、禽道、妖道、兽道、魔道、鬼道。
却不知。
人道、禽道、妖道、兽道、魔道、鬼道。
却是一念,若论本来,纯属无有,若说有来,取自人心。
遂有神撰手司马相如,作一本《六道箓》,记录六道诸般变化。上载有:夫六道也,禽道者,常栖于南方蓬莱仙林,以凤凰为百灵之首;魔道者,多居北方陷空境。其称尊者原是人道,姓林名长风,却炼得个至邪至毒之躯,被唤作地魔,又自冕为菩提仙尊。
兽道者,却是遍布五方五土,千山百林无不有其足迹,受麒麟管辖。妖道则长居于昆仑山,山有一得道的万年巨灵猿,道行高深,诡异莫测,拥为万妖之领。及至鬼道,暗居昆仑山背yīn之处,却也是由人道中出,一般是踏入异途,炼得诸般异法,善能吸污纳垢,摄魂取魄,有许多异术。却以一得道的老妮为尊,唤作上灵姑。
而明居于昆仑山向阳之地,即是人道也。一般是由诸多凡人,自胎体出,便随师门,习yīn识阳,调和铅汞,解得内中乾坤,学吸气换神之功,得以脱胎换骨,唤作人中之仙。有一极者,姓冯名天虚,字太清。炼得个辟邪镇魔之躯,修炼界之人称他为上清太仙。
又当时六道之外更有几种当时被称作不入三门六道的道术,诸如佛道:休粮守谷,六根清净,无作无为,且一般是持斋戒yù,睡立坐行,入定坐关之类。遁道:却一般可以借五行之术,行山踏水,呼风唤雨,避火遁地,善逃离之术。相道:乃是些可以请仙扶鸾,问卜揲蓍,六爻熟谙,八卦jīng通,能知天地,善晓鬼神,排子午,列星辰,知晓过去未来事,善能知趋吉避凶,断生言死之法。
故事却在这昆仑山背yīn向阳交界之处说起。
昆仑山山脚下有许多小村小镇,历来备受昆仑山的庇护。在向阳背yīn交界处,有一小村,村人乃姓戚,村子就山脚而坐,风调雨顺,六畜兴旺,叫做清平村。同其他村子一般,都筑有庙宇,庙宇内供俸着昆仑山上许多的妖神,以谢历来受其庇佑之福。也都四时八节供花献果,三大节气无不以牲口相祭,因得清平安乐。
一rì,一位相道之中的老者,头抹一条素白sè方巾,身穿一袭灰sè羽衣,腰间围一条黑sè的绣带,吊着一只半新不旧的酒葫芦,穿一双黄棕sè的云履,鹤发密齐,眉弯长如柳,须坠尺及胸,却也神清目朗,身轻体健,手执招牌幢幡,有名有字有姓——唤作逍遥仙人,形态逍遥非常。
适云游到此,抬首见得昆仑山巍巍峨峨,壁立千仞,崖深岫险,山峰直插云宵,四周云雾缭绕。山麓处山禽翩翩,仙鹤出没。青冉冉的杂草千般,绿葱葱的林木百种。又见山顶处祥云瑞气密密匝匝,料想是一个景致十分幽雅的去处,便自语道:“素闻昆仑山山sè秀丽,今既到此地,是必要上去游玩一番,去会一会那万年的老猿,亦未不可。常言道:yù要赏得好景,须是得从山南水北处行起,方得了此游玩之心。”便欣然前往山南处。不多时,行至一村口。见那村口有一张碣石,伫在一方草地处,一丈佘高,半丈佘宽,呈天然落成状。石碣上镌有三个大篆字:清平村。
那老者道见字即道:“好一条清平村,清平泰乐。我正愁着没有一个地方赚个盘缠,不期逢此村舍,也是命途之福气。”遂悠然进去。果然是清平之地,村内屋舍俨然,三街六市商贾来往,行人穿走,作卖的作卖,作买的作买,吆喝的吆喝,讨价的讨价,还价的还价,一派生机之意。相者入内,即从一间唤作“迎仙客栈”的客栈内借租了一张方桌,依着客栈旁边,摆推设档,须臾则摆设停当。便又独自高谈阔论起来:“过去事,未来事,事事明镜;几家兴,几家败,家家方圆。要知百般事,须问逍遥仙,只因非常人。”
不一会儿,就见得一簇人,挤挤拥拥,闹闹哄哄地围得水泄不通。有来问前程的,有来问姻缘的,有来问出行吉凶的,也有来寻物定向的,有问过去来生的,相者俱一一应答,并将来那众人的生辰八字相应说出,又言:属龙是本命,属虎的是相冲一类的话。众人见他说得云里雾里的,却也头头是道,神乎其神,且可将求卜者之命途细陈以真,便越发敬仰。以为仙人下凡,咸来争相求卜。正因如此,惊动了清平村村长戚长空。戚长空问讯前来相见。两人施了礼,礼罢,相者请戚长空上座,戚长空道:“刚才闻说仙者知过去未来之事,甚感诧异,故来相见。”
相者问:“你想问何事?”
戚长空道:“自先人搬寄至此有一百二十载,因为供俸仙神,倒也一直都村安民康。乃想知晓清平村未来如何。”
那相者即袖卜一卦,断言道:“恐怕有灾殃降临。”
众人闻言大惊。戚长空恳情问道:“还望先生传授消灾解难之法。”
那相者道:“要除此难,却也不难。我刚才算得清平村本应世代清平,因元月望rì,在村子与山脚交界处的一户人家,寅时一刻将产下一子。此子却是天生异命奇相,不入五行,不坠八卦yīn阳。若在村中生养,恐将寿促而夭折。此不打紧,却由此子将灾愆以一化十,十化千千万,祸及整个村落民生。要破此灾,可在望rì午时令其生父生母将之带到昆仑山山麓一个招风带雨处,抱上此子,守上一个时辰,却须小心注意,多一刻不得,小一时也不许。若在一个时辰之内,无人问津,便只可将此子投下山间,唯有听天由命而已。倘若有人来问,须是实情以告,此为上策。”
戚长空闻言拜谢,众人也相随拜谢。那相者又道:“我恐你们不知何为为招风带雨处,便画图行一幅,令其生父带去,其他人再不得干涉,此子是生是灭,一则看其天命,二则观其生父生母的造化了。”先生道罢即提手作了一幅令图,图表该山麓的招风带雨处,交给村长,村长收讫,又谢之不尽。
那先生却收了卜金,算还了借租之数。便收拾好笔墨纸砚等物,与众人道别。
村长戚长空道:“既有缘来此,何不逗留一些时rì,助我们消尽此间灾愆再行,却不为美事。古人云:‘送佛送到西,好人做到底。’却不是这个道理?”
相者应道:“老夫在世三百余载,现已行将就木,却不喜羁留。且老夫早已习惯了闲云野鹤,消遥自在的生活。一向喜云游八荒,见山则游山,遇水玩水,见到有惑的则解惑,有灾的则消灾,有迷津的则点破。又因相道奇术,不入六道之中,不喜争,不爱斗,不盼长生,不好名利,却是过着自在消遥,神仙羡艳的生活,喜不自胜,村长不必再留,不必再留。”
众人见留他不住,便不再相留,远出去送。那先生却一手执着招牌幢幡,一手提着酒葫芦,一边慢行,一边吟唱:“世人都道长生好,哪知除却长生还有消遥仙,不喜争,不喜斗,消遥又zì yóu。不修真,不炼道,无灾无愆却也好。”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