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抗日之神鹰天降> 第三百六十二章 合成强渡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六十二章 合成强渡(1 / 2)

经过气象专家和水文专家的分析,钟鼎城和胡云峰决定将渡江总攻时间定在1943年4月3日。第二集团军分三部分,从东到西分别从安庆、枞阳和无为三县境内渡江,把和县作为佯渡地点进行战略欺骗。

谨慎的钟鼎城终于还是放弃了比较容易的和县,尽管这里确实很有诱惑力,江对岸就是马鞍山,而且紧靠着鬼子的心脏南京,任何部队要渡江都绝不会忽略这一个地方。

所以日军也不敢轻视,除了将刚从本土整编的17师团(在徐州被歼,后恢复番号)调往南京以外,还在南京周边部署了三个师团。61师团负责马鞍山至南京段,64师团开赴扬州,威胁“神鹰”侧翼,65师团负责芜湖至马鞍山段防守。(注:番号60以后的师团才13000多人)

在它们身后,驻苏州的60师团,驻杭州的70师团和驻金华的22师团也可以随时增援,加上在池州附近驻扎的116师团(被歼,恢复番号),日军在华东地区的部队总共有8个师团,加上江防司令部的岸防炮部队,芜湖、南京的航空兵部队,野战部队总兵力达到15万人,加上伪军几万人和海军长江巡逻部队,总兵力和对岸基本持平。

但是,第二集团军属于渡江作战,后勤保障面临极大风险,而且日军大部队可以从海上增援,所以此战如果不能在前期大量歼灭日军有生力量,那么仗打起来就非常费劲了。

所以鬼子的对手正在给他们准备的,是吸取了多次战役精华的多兵种合成作战,作战目标之一就是要以最小的代价摧毁对手。对岸的“神鹰”不仅拥有18万人的庞大步兵力量,而且还有水军、航空兵、炮兵、空降兵等多个兵种,虽然这些兵种数量不多,但是他们却能在渡江作战中起到最关键的作用。

事实证明就是如此的,1943年4月3日凌晨,“神鹰”航空兵的所有战斗机和轰炸机在美军雷达导航下,从徐州、淮南、合肥等地机场秘密起飞,向南面长江对岸的日军芜湖、南京两个大型机场实施突防打击。

由于日军没有装备雷达,所以飞机一直在高空飞行,直到接近长江才放低高度。首先到达的是南京大校场机场,这座曾经被“神鹰”特种兵袭击过,成为日军耻辱的机场即将被再次袭击,再次成为耻辱。

不过,日军好像增加了防空火力,也增加了探照灯数量。而且南京机场的警报声也在飞机刚刚接近南京的时候就拉响了。

担任主攻任务的队长叫吴世华,是归国华侨,归国后一直都在接受飞行训练,他是部队中第一个飞行时间超过200小时的飞行员。算得上飞行经验丰富,见鬼子有所准备,他马上命令所有战斗机群编队,迎战日军战斗机。

不过轰炸机编队却有不同意见,他们认为应该趁日军手忙脚乱之际高速突防,把鬼子飞机炸毁在地面上,这样一来鬼子就算有飞机升空也左右不了战局了。

自从南京机场被袭击后,日军在南京机场就没有停过超过30架的战斗机,超过10架的轰炸机和运输机,现在的南京机场上只停着28架中岛式战斗机和7架三菱轰炸机。

就是这些战机也没有机会全部升空,因为就在十几架飞机升空的那一刹那,高空的几架“神鹰”b17轰炸机就率先向大校场机场投下了致命的炸弹,炸弹在跑道、机库、油库剧烈爆炸。

日军升空的战斗机飞行员悲愤地看着地面上的惨状,然后抬起头分别向b17轰炸机后面追去,一连串机炮在空中打成光链。

队长吴世华看到地面上的火光,大叫“干得漂亮!轰炸机,自由轰炸,战斗机随我上!”

“01,我被击中了,请求返航!”吴世华的耳机里刚传来声音,就看见一架轰炸机机翼上冒着黑烟从自己上方飞过。

“批准返航,我会掩护你!”吴世华很快架机向前面的日机扑过去。

日军升空的飞机毕竟太少,很快就被“神鹰”以十一架飞机的代价全歼。南京机场上空燃起熊熊大火,火光又给轰炸机指示了目标,很快又遭到了饱和轰炸。

和芜湖机场一样,南京机场算是废了。整个空中突袭就在短短几分钟内决定了胜负,两座日军大型机场所有的飞机全部被击毁,而初次独立作战的“神鹰”航空兵们也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以损失轰炸机三架,驱逐机16架的代价一举干掉了日军全部80多架飞机,并完全摧毁了两座机场。

中国派遣军司令部接到机场消息的那一刻起就知道,江对岸“神鹰”的攻击行动开始了,由于对中国人的航空兵力量估计不足,一开战日军两个战略机场就遭到毁灭性轰炸,彻底丧失了制空权。派遣军司令部知道,失去了制空权,支那人的渡江几乎已成为定局,现在能够寄希望的,就是能不能利用江防岸炮阵地,尽可能迟滞、杀伤对方的渡江部队,为后续部队的反击赢得时间。

不过,他们的对手似乎并不急着渡江,因为航空兵还有任务。

第一波攻击结束,所有飞机返航,被击落的飞行员也带着受伤的飞机尽可能坠毁在江北。天亮时分,“神鹰”驻合肥的六架轰炸机满载炸弹飞临马鞍上上空,开始对马鞍山长江沿岸的日军防线实施轰炸。

同时,对岸的江北炮兵阵地也开始对和县对岸的马鞍山地区实施炮击。水军师全师出动,驾着装有迫击炮的巡逻艇向南京江面高速驶去,这些小艇大多数装有烈性炸药,一旦遇到日本军舰立刻靠近进行自杀式攻击。

后面的水军部队抓紧布雷,这种水雷是淮南兵工厂针对渡江作战中封锁江面而设计的,时间紧迫,引信和发火装置都比较简陋,到后来干脆连炸药都不装,真真假假全部运过去。

胡云峰知道这里面真假水雷都有,他也不指望能炸掉多少军舰,只要能封住长江江面,不让鬼子的大型军舰从吴淞口等地过来就行。反正鬼子要想把这些水雷扫清,不花上些时日是不可能的。

一时间,南京到马鞍山一带的长江面上炮声隆隆,火光冲天。天上的飞机不断投弹,将炸弹无情地倾泻在日军的岸防阵地上,赶过来的日军舰船被封锁在江面上进退维谷,还不时受到北岸河汊中冲出的“神鹰”小艇进行自杀式攻击。

所有这一切都给南京中国派遣军司令部和江防司令部造成了一种错觉---“神鹰”主力即将从马鞍山渡江。这里渡江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马鞍山与对岸和县之间自古就有渡船往来,民国时期两边都修建有大型渡口和码头,江中有多个江心洲可以供渡江部队建立稳固的炮兵支援阵地。更重要的是从这里上岸,不用一个白天就能打到南京城下。日军高层想当然地犯了一个错误,他们觉得中国人一定会尽全力收复他们的首都,因为这样对民心士气的提升实在是太重要了。

日本人既然“料到”了对手的进攻方向,便马上做出部署,61师团沿着马鞍上至南京一线梯次配置,以江宁镇为核心构筑核心阵地,在61师团身后,有17师团驻防南京城。

但是日军并不打算消极防守,上述布置只是为以防万一、要想防住强大的“神鹰”渡江部队,还必须调集精锐的战略预备队从东南、正东和东北三个方向往马鞍山压过来。一句话,日军以马鞍山为核心布置了一个大型口袋,“神鹰”登陆部队只要一上岸,就会遭到优势兵力的猛烈打击。

钟鼎城此刻确实就站在对岸的和县码头,这地方是“神鹰”最重要的福地,德国人、美国人运送的武器都是从这里上岸的,他们第一次渡江作战就是从这里下的水,而第二次他们安全返回也是从这里返回的。

胡玉峰就曾郑重地说等抗战胜利后他要捐资在这里建一座纪念碑,可见这里对“神鹰”的意义之大。而活跃在江北的日军间谍实际上提前几天就将第二集团军司令钟鼎城的动向汇报回去,并且还报告了和县有大批军用物资运抵的消息。其实大战在即,和县这样的地方堆积物资并不奇怪,关键是和县境内的河湖港汊里集结了大量的木质大小帆船,这就有些价值了。

但是钟鼎城计划的渡江地点并不在这里,或者说老钟并不像日本人揣摩的那样一定要攻击南京。事实上,谨慎的钟鼎城现在满脑子里想的就一件事,以最小的代价把部队全部渡过江。老钟很清楚,只要自己麾下18万人全部过江,鬼子一两个师团根本就不是敌手,更何况中间还有新四军。

为了成功渡江,钟鼎城将集团军最有本事的侦察战士在两个星期前就渗透过江对实际渡江的地点进行了周密的侦察。最后确定了战斗力最强悍的第三军从无为城南的高沟镇渡江,一是这里江面狭窄,第三军主力能够以最快速度过江直取对岸的荻港,从这里上岸后,没有什么大河阻挡,可以直取繁昌,切断铜陵和芜湖之间的联系。

第四军主力则选择从安庆直接南渡,占领对岸的大渡口以后快速向两翼展开兵力。这里的好处仍然是江面较窄,离对岸物资集散地安庆较近,有利于大军补给。第五军主力从枞阳以东渡江,上岸后直扑贵池。这样,三个军就像三把尖刀,从几百公里的长江上向鬼子防御最薄弱的纵深猛插。长江上有多个江心洲,但上面土质松弛,地势平坦,不适合大部队强渡,所以钟鼎城特意安排少数部队在这里助渡以牵制敌人火力。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