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河南除了汤恩伯的三十一集团军十来万人外,还驻有第四、第十四、第二十三、第三十三集团军等部队,数量几十万人,加上各地编练的保安团,河南驻军竟然高达四十多万。这么多的兵力都要从河南要粮食,要兵丁,是造成河南壮丁稀少,人民贫穷的主要原因。
能够把河南王汤恩伯挤走,“神鹰”俨然成了河南所有帮派中的老大,没有三十集团军的恶意阻拦,很多事情好办多了。
河南百姓很穷,但是听说汤恩伯的部队要撤离,高兴得争相转告、拍手称快,在他们欢快和充满希望的眼神中,仿佛最可怕的并不是这百年一遇的大旱灾,而是兵祸!
救灾已经有了起色,无助的民众尽管饥肠辘辘,但他们逐渐恢复了生活下去的信心,对那些一升一升地将粮食送到他们手里的军人产生了信任。
而这种信任,才是最宝贵的。
得到粮食赈济的河南人民没有坐吃山空,而是在救援人员的鼓励和宣传下积极生产自救,灾情开始向着乐观方向发展。
陈际帆见到奉命从安徽山东各地赶来的医疗防疫人员后,命令他们迅速赶赴河南全省展开工作,然后他开始抓一件集团军上下瞩目的大事。
这就是,叛军的处理问题。
领头的几个肯定是要处以极刑的,关键是下面两万人的部队。吴化文、萧健九等山东出来的独立师高级军官不顾救灾疲劳,眼巴巴地跑到陈际帆司令部求情,请陈际帆对这些人从宽处理。
“他们都曾经是我的战友,我的兄弟,我们曾经在济南战场上生死与共,光复济南,他们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些,不光我记得,山东和全国的中国人都记得。”
吴化文有些感动,可还没等他说话,就听陈际帆反问道:“有战功是不是就意味着可以贪墨粮食?是不是就意味着可以屠杀自己的战友?”
“长官,他们是被胁迫的!”
“好了,首恶必办,其余的我可以给机会,让他们自己证明给大家看,他们还有没有资格重新成为‘神鹰’的一员,你们两个师各去带一个旅,没有司令部的命令,他们无权佩带武器,更没有资格穿戴‘神鹰’的军装,直到他们真正醒悟为止。”
处理决定下来了,开除荣子桓、厉文礼、张步云和少部分随从的军籍,送交军事法庭审判,其余两个旅人员免予追究,但是必须将功赎罪,以自己的表现重新回到队伍中。在此期间如有不愿回到部队者,部队准予其回家。
够宽大了!这要在古代其实就是造反,不仅要杀头,还要连坐。可是司令部不但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清洗,而且还进行了最宽大的处理,所有人心服口服,就连快要被送到刑场上的三个小军阀都懊悔不已。
虽然这件事处理得有些仓促,可为了腾出手来救灾,只能如此。
三十多天的时间,“神鹰”出动部队八万,出动支前民工和志愿人员十三万人,从安徽调运粮食四百多万吨,从山东河北等地调运粮食一百多万吨,其余如布匹、鞋袜、衣物、被褥、药品等不计其数,“神鹰”部队工作人员的足迹踏遍了黄河以南豫省几乎所有地区。与多个国际人道救援组织合作,设立了数以千计的收容站、上万个施粥点,与当地政府合作,成功安置了四百多万流民回到家园。不仅如此,“神鹰”的医疗救助分队还在灾区设立多个消毒防疫点,开展各种形式的义务诊病活动。
总之一句话,河南上空虽然还没有看到任何普降甘霖的迹象,但英勇善战的“神鹰”已经把军队的温暖和同胞的关怀送到了大多数百姓心中。
对河南人民来说,最可怕的不是天灾,几千年来中原这片土地上既有风调雨顺的好年景,也有旱灾内涝的苦日子,但是让百姓们一辈辈的都过来了。真正让他们感到绝望的,是政府的不作为,是官商勾结的黑暗,是为富不仁的嘴脸,更是像土匪一般的军队。
但是这一切,都过去了!除了“神鹰”以外,驻洛阳的第四集团军,驻豫西的三十三集团军(张自忠的部队)等都尽其所能帮助民众抗旱救灾。老百姓心中是有一杆秤的,他们没有枪,没有文化,但是他们有一颗知恩图报的心。
为抗战做出巨大贡献的河南人民,在遭受罕见天灾之后,终于在绝望中感受到了滴在他们心头的那一滴甘霖。他们不再流浪,他们不再绝望,不再感叹命苦。他们开始掩埋好路边的尸体,领着救济粮带着周边的乡亲,步履蹒跚地回到一贫如洗的家园。
因为那里有无数盼着他们回来恢复生产的人。
有拿着药箱等他们回来治病的医生,有背着武器和水桶等着和他们一起挑水播种的士兵,有花一般灿烂笑容银铃般歌声的宣传队在歌唱。他们都在劳作中等待这片土地的主人,等着他们一起建设家园。
城里的粮价正在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回落,大奸商被抄得倾家荡产,很多不法商人现在整日愁眉苦脸,因为他们收购的粮食现在已经卖不出去了,大量的资金积压,濒临破产的边缘。
前一段时间积极报道灾情的南阳《先锋报》用洋溢着热情的文字记载下了这一切,记者们似乎不太理解,为什么一支部队放着战争不打,反倒运着粮食跑到河南来救灾,而且这种救灾的方式是他们从未见过的。《先锋报》用《汤恩伯不会再来了》为标题,高度赞扬了这支战功赫赫的部队为河南所做的一切。
中外记者们天天活跃在抗灾前线,他们不再发回那种沮丧的文章,而是用最热情的文字赞扬河南灾民在大灾面前的勇气,并且很客观地分析了这种勇气的源头。
比起记者用文字来说明问题,落草为寇啸聚山林的土匪们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说明了问题,短短一个月,就要上千名落草的农民丢弃了枪支悄悄摸回到自己的家乡,重新拾掇起工具开始走向自己的土地。
《时代》周刊那位想给陈际帆做专访的记者白修德被屡次拒之门外,因为陈际帆不认为能被《时代》周刊看上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最后白修德的执着也许感动了陈际帆,他终于得到了半个小时的时间。
两个月下来的采访让白修德收获很大,他写下了一段精彩的文字:
“必须承认,只有亲自踏上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我们才能真正认识中国人。我们曾经用贫困、愚昧、野蛮这些该死的字眼来形容这个民族,全然忘记了这个已经在东方静静屹立了五千年的文明古国曾经给世界带来过无数奇迹。我们曾经用懦弱、麻木和失败这样的字眼来判断他们和日本人的战争,结果我们渐渐地发现,他们慢慢地将胜利的天平扭向了自己这一边。我们曾经天真地以为,中国不具备成为一个民主国家最基本的条件,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强有力的领袖,结果我们发现,这个所谓的领袖在人民最困难的时候抛弃了他的人民,现在我有理由相信,他将永远失去这片遭受巨大灾难的土地上所有人的忠诚。”
“我至今也无法理解,一个年轻的,在战场上毫无仁慈可言的年轻将军和他那支战无不胜的军队,为什么会千里迢迢地带着自己的军粮来到这个本不属于他们的陌生地方,将一车又一车的粮食送到灾民手中。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绝不是在扮演慈善家,施舍着自己泛滥的爱心,他们是把受灾的人民真正当做自己的亲人,他们发放粮食,平整土地,挑水灌溉、修建沟渠,他们的热情感染着我们每一个同行。”
“中国人是了不起的民族,他们缺乏的是,真正关爱他们的领袖,所以他们麻木,他们懦弱,但是一旦这些肚子都吃不饱的朴实农民有了希望,他们就会立刻将自己全部的精力投入到生产中去,这真是一个勤劳的民族!”
“出乎我们所有人意料,创造这些奇迹的陈际帆将军并不十分愿意接受采访。我看得出来,他清瘦了很多,他的眼圈发黑,头发有些干燥,但是他的眼神依旧发出令人窒息的光芒,他只对我说了几句话,其中有一句给我留下了深刻影响,他说,‘神鹰’是中国人的部队,理所当然应该在同胞最困难的时候站出来。当我问道,救灾难道不会影响战争进程的时候,他说,对我们来说,救灾也是战争,作战对象是天,作战目标是让百姓活下来,活得更好。”
“国民政府明智调走了他们的代言人,那个在河南民众心中和土匪划等号的高级军官和十万政府军,我们都无法理解一个国家的政府为什么会在自己所保护的人民心中成了害人的土匪,我们只知道这支部队在灾害之年刮走了他们最后一粒粮食,而另外一支毫不相干的军队却送来了他们的军粮。我们还知道政府居然在这个时候还不放弃向一贫如洗的灾民征收军粮,是另外一支部队替他们承担了上百万吨粮食的赋税。”
“现在我们明白了,在中国,谁能够给百姓带来安定的生活,谁就会是这片土地上真正的赢家。催缴赋税而不作为的政府也许会在不远的将来尝到他们今天种下的苦果……”
这篇文章没能在美国引起更多的兴趣,因为普通人无法体会饥饿的滋味,而政界关心的是,“神鹰”何时能重返战场,因为日本人在从中国东北源源不断地将他们的精锐力量运到太平洋。
在遥远的东方,只有“神鹰”,能够帮助他们拖住该死的日本人。
下载本书最新的txt电子书请点击:
本书手机:
发表书评:
为了方便下次,你可以在点击下方的"收藏"记录本次(第三百五十章 民心所向)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谢谢您的支持!!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