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远而近,马驹子用嘴巴“开”着飞机,“打”着枪,朝家的方向跑过来了。
远远地就能看到,有两匹马拴在那扇东倒西歪的大门上。
大门口还停着一辆马车,一头卸了套的骡子被系在了车辕子上。
三头牲畜正在低着头吃草,很悠闲的样子。
“呀呀呀,我大回来了,我家来客了,我家晌午饭有好吃的了。”
小眼睛一亮,马驹子顾不上“开飞机”,也不顾上“打枪”了,一蹦三个高,一溜烟地钻进了自家的院子里。
院子里站满了男人和女人,好几年不出屋的老头儿和老太太也来了,人们都在像鸭子一样地伸长了脖子,尽可能地想通过那扇白纸小窗子的缝隙,往屋子里多瞅上两眼。
“起开,起开,让我进屋,我要进屋,这是我家。”
马驹子抖出一副主人的样子,在人群里推来搡去,仰着个小脑袋瓜子,撇着个小嘴巴子,既想显摆显摆,又摆出几分蛮横的气派。
屋子里的人比院子里的人还要多,几乎是人挤人了,众星捧月似的把炕沿的一小块地方围成了一个圈儿。
圈儿的中央,一个女人和她怀里抱着的孩子。
女人很俊,穿着跟打扮都显示出了与周围的与众不同。
孩子很小,瞅着像三四岁的样子,正依在母亲的身边,东张西望着,光光的脑袋。
书中暗表,这个女人就是王小花,她旁边的那个光头孩子就是马林的儿子,叫马山子。
马林以自己的勇敢,换取了一个团的重大胜利。
马林又以自己的生命,换取了一个战友的生命。
这还了得嘛!
大书特书,大力宣传,大力表扬!军区首长通令嘉奖马林为“爱国主义的典型”,号召全体指战员学习董存瑞式的英雄马林。
烈士马林光荣殉国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旺业甸。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当地的党委和政府就连续收到了军区政治部发来的电报、通知和书信,通过各种形式介绍了马林烈士的光辉业绩,同时给烈士家属发来了唁电和抚恤金。
“我们出了马林这么个英雄,这不仅是我们各族人民的光荣,也是家乡广大群众的自豪。我们希望把旺业甸村改名为马林村。”
旺业甸召开的纪念马林烈士大会上,当地的头头脑脑、各位领导同意了这个代表的建议,也希望能将“旺业甸村”改为“马林村”。
几天后,高盟长和哈旗长一起到旺业甸村,召集有区、村班干部和马林的表哥参加的大会,宣布了自治区民政厅的批复,把“旺业甸”正式命名为“马林村”。盟委石书记还与哈旗长共同选择了建造纪念碑的地址,商量纪念碑的规格和模式。
“建在村中心影响面较小,应把碑建在显眼的地方,让更多的人知道烈士的英名,了解英雄事迹。”
石书记的话得到了盟委其他领导的认可,纪念碑的地址确定在旺业甸西河公路的北侧,并责成旗政府民政科具体负责建碑工作。
不久,马林纪念碑破土动工了。
碑文写什么呢?由谁来写呢?
旗委再次请示了盟委。
石书记认为,马林烈士的功绩在全国全军都有较大的影响,由旗或盟领导书写碑文都不太合适,应请一位有影响的人物来书写。
这年八月下旬,哈旗长派时任旗委秘书的李同志动身到青城市。
李到青城市的当天,就把自己的介绍信递交自治区党委办公厅。
第二天早上刚上班,办公厅的负责同志就把某位大领导的题词手迹交给了李同志。
一张十六开带红边的白纸,竖写着“马林烈士永垂不朽”八个有力的楷书字,左下角题有那位大领导的名字。
李同志把题词珍藏好,当天启程,返回。
9月中旬,马林烈士纪念碑正式建成。
这时,王小花提出了一个令各位领导十分为难的请求。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