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科幻灵异>论语深挖> 2..1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2..12(1 / 1)

2.9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前后两个“回”,都指颜回,孔子的弟子。

颜回,颜氏,名回,字渊,故又称子渊、颜渊,孔子作为他的老师是可以直呼其名的。他是孔门十哲之一,是孔子母亲颜氏的族人,父亲颜无繇也是孔子的学生。

司马迁说颜回小孔子三十岁,毛奇龄又说颜回小孔子四十岁,《史记》的“三十”为“四十”之误。从他的事迹看,颜回应是小孔子三十岁,孔子五十五岁开始周游列国,颜回是随行的,如果颜回小孔子四十岁,那么颜回十五岁就随孔子周游列国,这是明显不靠谱的,孔子周游列国是去求官的,困难重重,又不是去旅游,怎么会带这么一个累赘呢?

颜回生于公元前521,卒于公元前481年,终年四十岁。估计是个少白头,二十九岁的时候就“发尽白”。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在孔子眼里啥都好,就没有不好的地儿,《论语》中常见孔子骂这个学生,骂那个学生,但从没见孔子骂过颜回。不但如此,孔子还逢人就夸颜回这儿好、那儿好,还常把颜回比作自己,搞得别的弟子很吃醋。有一次孔子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旁边的子路听的一股子醋意,说:“子行三军,则谁与?”孔子不但没有安慰子路,还损了他一顿,可见孔子有多么的喜欢颜回。颜回早于孔子去世,当时孔子哭的十分伤心。

颜回也十分尊敬佩服他的老师孔子。《庄子·田子方》说,颜回是“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孔子带着他的弟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有一次困在陈国,断了粮,搞得大家都饿得爬不起来,怨声载道。当时是“子路愠见”、“子贡色作”,只有颜回极其坚定地支持孔子,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客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听了高兴地说:“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瞧瞧这这俩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典型的“好基友”。

颜回也是很穷的,孔子曾说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可见颜回是很穷的。颜回也很聪明,子贡有次说颜回“闻一而知十”,虽然不排除讨好孔子的意思,但也说明颜回很聪明。

虽然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孔子一见人就推销颜回,但颜回并没有给我们留下太多的高论懿行。我们对于颜回的了解也基本限于《论语》里的只言片语,颜回给人的感觉有点太苍白,太遥不可及,一点都不好玩,子路虽然老是挨骂,但他“二”的可爱。

“不违”,和前面的“无违”意思差不多,指不违礼,对兄长严守孝悌之道。

在颜回眼里,孔子既是他的长辈又是圣人,他对孔子是就像对父母那样孝顺,孔子说什么他就听什么,从不顶嘴,甚至有点傻乎乎的样子(如愚),这也是孔子为什么喜欢颜回一个原因。

虽然颜回看起来“如愚”,但孔子察省颜回回去后的言行举止(退而省其私),却能有所发挥、举一反三(亦足以发),所以孔子觉得颜回不笨、很聪明(回也不愚),是大智若愚。

“退而省其私”,还有另一种解释,颜回退回去自己研究,这种解释也能通,但不如将“退而省其私”省略的主语还原为孔子好,毕竟这句话是孔子所说。

这段话应该是颜回刚刚入孔门时候,孔子所说的话,后来孔子就已经觉得颜回处处好了,自然不会对颜回是否聪明产生疑问了。

2.10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这篇有两种解释。一是训“以”为“用”,训“由”为“经”,训“安”为“乐”;即观察其所凭依的道义、所经历的事情、所乐处的环境。二是训“以”为“为”,训“由”为“从”,训“安”为“乐”;即观察其所为之事、所由之道(主义)、所乐之地。

仅就字面上看,两说孰是孰非,难下定论。

《大戴礼·文王官人》中有“考其所为,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逸题书·官人解》中有“考其所为,观其所由”,无“察其所安”。

这些内容都与孔子所言类似,可见这是古代的成说,只是孔子拿过来又说了一遍罢了,这也是孔子“述而不作”的体现。“视其所以”应该就是“考其所为”,或许是孔子记错了,或许是传抄的时候弄错了的。可见第二种解释可取。

“廋”,音搜,隐藏、藏匿之意。

“人焉廋哉?”是说通过上述三方面的观察,还有什么能够隐藏的住呢?

2.1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篇很有名,常常被选入语文课本中,因为它比较好理解。

“温故”并不是前面说的“时习”,“时习”是按时把学的东西复习一遍,是带有强制性的;“温故”就是把以前学的东西再拿来看看,复习复习,没有什么强制性。

大家有没有一种感觉,学过的东西很长时间没看了,有一天你把它拿出来再看看,突然就有种顿悟的感觉,怎么以前的时候我就没有发现呢?我想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吧。

孔子认为“温故而知新”了,就可以为人师了,那是不是我也可以为人师了?对此保留意见。

2.12

子曰:君子不器。

“器”,即器皿。“君子不器”,即君子不是器皿。

有人说这句话就是说,君子要博学多才,不能像器皿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毕竟孔子就是个博学多才的人,有一定的道理。

鲁定公五年,季桓子挖井,挖出一个“土缶(音否)”(一种腹大口小的陶器),里面有一只长得像羊一样的虫子。季桓子就派人请教孔子,但却谎称虫子像狗。结果孔子说:“据我所知,那里面的东西长的像羊。山林中有怪物‘夔’和‘罔阆’,水中有怪物龙和‘罔象’,土中有怪物‘坟羊’。你们得到的东西应该是‘坟羊’,像羊不像狗。”

“夔(音奎)”,是传说中的一条腿的怪物,《山海经》中有记载,《庄子》中也提到过。

“罔阆(音网浪)”,也写作魍魉,也是传说中的一种怪物,日本也有关于这个怪物的传说。

“罔象”,又写作罔像、魍象,也是传说中的一种怪物,《庄子》中曾经提到过。

“坟羊”,只见于《史记·孔子世家》,据说是一种雌雄不分的怪物。

吴国攻打越国的时候,得到了一节很长的人骨,能占满一辆车子,于是吴国就派人请教孔子。孔子的回答是,从前防风氏的骨头就有这么长。吴国的使者感叹说:“善哉圣人!”

可见孔子确实是很博学多才的。但是,也有人批评孔子“博学无所成名”,甚至连孔子自己都不肯定自己的博学多才,孔子自己就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可见,“君子不器”的意思并不是说君子要博学多才。

本篇孔子所言不过四个字,既无语境,又无背景。对于本篇的解释,历来都是出奇的一致,因为我们后人实在找不到更合理的解释了。我们还是为这个解释找一个更合理的理由吧。

《周易·系辞》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传说《周易》之《十翼》为孔子所作,现在看来未必,但《十翼》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确是无疑的,它所体现的哲学思想与老子《道德经》的思想明显不同。

“君子不器”,我想可以结合“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句话来看。也就是说君子所追求的不是“形而下的器”,而是“形而上的道”。

“形而下的器”是具体的事物,如锅、碗、瓢、盆等。锅有锅的规律,碗有碗的规律……,这些规律就是“道”、就是“理”,也就是“形而上的道”。所以儒家经典《大学》中讲“格物致知”,每一个具体的事物都有它的规律,即它“形而上的道”,我们“格物”是手段,“致知”是目的,“致知”就是要找出它“形而上的道”。

从哲学层面上讲,儒家和道家都是要追求“形而上的道”的,只是他们对于“形而上的道”有不同的理解。儒家认为每个事物都有它自己的“道”,“形而上的道”是很多很多“道”的集合。道家认为这“形而上的道”就一个,叫“常道”,它是不可道说的,是说不清楚的,能说清楚的是儒家的“道”,在道家眼里那都不是“常道”,而是可道说的“非常道”。

我想,从这个方面来看“君子不器”或许更能说明这句话的内涵,更能体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更有哲学味道一些。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没有了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