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子思教我们如何任用道德有瑕疵的人
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是道德有瑕疵,那我们怎么去任用我们这些普通的有瑕疵的人呢?
在我们在前文讲了如何识别“圣人”、“君子”、“小人”、“愚人”;又讲了“识人五视大法”来教我们如何分析一个人的德;又讲了儒家对人的道德要求“仁、义、礼、智、信”这五常以后我们应该对于华夏民族的道德标准有了一些了解。这些方法可以让我们去识别一些典型的“君子”和典型的“小人”。
可是我们又会发现生活中的人大部分即不是道德的楷模,又不是大奸大恶的独夫。似乎每个人都好像有他的优点和可爱的地方;同时每个人又有这样那样的让人看不惯的地方,就像我们常说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那么该如何分析这样的人,该如何去使用这样的人呢?我们这一节主要来探讨探讨这个问题。
我们先看一个讲一个我们大家都比较了解的故事,还是之前提到的辅佐齐桓公登上春秋首霸的管仲的故事。管仲早年的时候和鲍叔牙一起合伙经商做买卖,可能是家里条件比鲍叔牙差一点,所以投资基本上都是鲍叔牙出的,可是在分钱的时候,管仲却往往要多分一些。我们现在看来就可以这么认为,可能管仲仗着自己的在管理合伙公司的运营事务,有意的多占了点小便宜。这个行为就从现在人的眼光来看也是比较差劲的,而在当时这更加是士大夫所不齿的行为,所以就有人把这件事情告诉了管仲的合伙人鲍叔牙。鲍叔牙却说他知道这样事情,他知道管仲的家境比较不好,还有老母要奉养,所以他完全接受管仲在分红的时候给自己多分点。
这还没完,后来小买卖做不下去了,管仲就帮鲍叔牙干事,可是把事情干得很糟,鲍叔牙也没有怪管仲,只是认为属于管仲的时运还没有到来。管仲也曾经出去做官,但是没几天都被别人辞退了,鲍叔牙也没有嫌弃管仲。两个人还曾经参军打仗,每次冲锋的时候管仲都拖在后面,而撤退的时候管仲又跑在头一个,于是大家都骂管仲是贪生怕死人。这时候鲍叔牙又为管仲开脱,说:“你们误会管仲了,他不是贪生怕死,他保命是因为家里有老母亲要照顾。”
后来管仲知道这件事以后就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这就是著名的“管鲍之交”这个成语的出处。后来管仲当了齐国的相国,协助齐桓公开创了齐国在春秋时期的霸业,而给了管仲无限支持的鲍叔牙在历史中也只是因为能识别管仲而被史书记下。(个人感觉管仲和鲍叔牙的关系很像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关系;马克思在西方被评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而恩格斯他的历史意义在于他全力的支持了马克思。)
我们从表面看,管仲是个爱占小便宜的人,虽然说家里有母亲要照顾,但这似乎不能成为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因为每个人的家里可能都会有困难,如果因为个人的原因去霸占、侵占公司或者合伙人的利益这是不可以接受的,所以如果仅仅从商人或者小买卖的管理者的角度来看,管仲是道德有缺陷的,是不合格的。另外管仲也不是个合格的士兵、不是一个合格的管家、也不是合格的地方官。
可是鲍叔牙知道管仲不是一个百里之才,他是一个治国安邦的人,或者我们这样理解,管仲不适合做小买卖,但是他完全有能力做世界500强的CEO工作。所以像管仲这样的圣人,在很多时候也有道德和能力上的瑕疵,我们必须要更多的去了解这个人道德瑕疵是真的本质使然,还是有更加深刻的道理。就像管仲虽然他的行为可能会让有的人看不惯,但是如果了解他占小便宜,和贪生怕死的目的是为了照顾母亲,那么他的瑕疵完全是可以被接受的。
《资治通鉴》里面还记载了一个关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和卫国国君的对话,(子思,名孔伋,字子思。是孔子的嫡孙,他爸爸死得早,所以子思是由爷爷孔子和师叔曾子言传身教长大的。是儒家最主要经典之一《中庸》的主要作者。后来的孟子的老师就出于子思门下,所以子思还是儒家正统的承前启后的重要的思想家。)
一天子思和卫侯讨论苟变这个人,子思说:“苟变他的才能可以率领五百辆战车。”在当时五百辆战车,这个部队加起来有4000到6000人,相当于可以担任一个装甲旅的旅长。而在当时战国中期,五百辆战车差不多是卫国这个的小国一半的兵力了。卫侯说:“我知道苟变是个将才,可是苟变在做小官吏的时候,有一次他去征税吃了百姓两个鸡蛋,我觉得这个人的人品有问题,所以不用他。”可以看出卫侯在选择官员的时候还是非常看重这个官员的品德的,那些哪怕侵占了百姓一点点利益的人他都看不上眼。子思说:“圣人选择官员,好比木匠使用木料,取其所长,弃其所短。一根合抱的良木,如果只有几尺腐烂的地方,那么高明的工匠是不会扔掉它的。现在国君正处在战国纷争的乱世,正要收罗爪牙锋利的人才(‘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您却因为两个鸡蛋而舍弃一员可以守一城的大将,这事可不能让你的邻国知道啊,知道了可要笑掉大牙了。”卫侯一再拜谢说:“我接受你的指教。”
这个故事司马光先生没有曰任何东西,可能是他觉得这个故事太小,也有可能是因为子思的地位太高,司马先生不敢贸然对子思进行评价,所以这里我们需要自己做下分析:
这里我们终于在子思老师的口中找到了一个用人的基本道理“取其所长,弃其所短”。读者一看是不是觉得,尼玛又在坑人了,就这道理,纯属废话,哥们10岁玩CS的时候就懂这个道理了:什么时候用AK47、什么时候用手榴弹、甚至有时候还可以用小刀、总之特定环境选特定的武器,不管什么装备,能爆头的就是好武器;有必要看什么几千页的《资治通鉴》吗?就这个,地球人都知道的。
实际上人的选择要比武器的选择要复杂很多,具体怎么情况下选什么类型的人是很有学问的。子思作为一个儒家的大思想家在讲的这个道理其实是很深刻的。
第一,儒家是把一个人的仁和德放到高于一切的地位,同时儒家也认识到如果去要求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做到道德完美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古代还有一句格言叫做“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它的意思是如果水彻底清澈没有任何杂质,则鱼儿无法生存;人如果过于精明,过于明察则没有朋友和伙伴。人过于精明往往就眼里容不得沙子,对别人要求过分严格,反而会没有同伴,发挥不了个人的价值。这在句话出自《汉书•东方朔传》,东方朔在向汉武帝提自己的治国理念的时候,用这个比喻来告诫汉武帝要“举大德,赦小过。”不要过分苛刻的要求一个人的道德完美,对待别人的小小过错要有容忍的雅量,要勇于给别人机会,要勇于启用各种人才。
比方说我们看《明朝这点事》里讲到的清官海瑞,海瑞的确可以称得上是道德上的完人了,可是他由于过分苛刻每个细节反而得不到整体政治上的支持,结果是他的完美道德只能影响一个比较小环境,只能作为一个清官偶像来供养,无法起到更广阔的作用。
回到苟变的例子,我们如何看待苟变拿两个鸡子是大过还是小过呢,我们要把他的情况放到当时的环境中去。由于当时的环境已经不存在了,我们就模拟一下不同的可能性。虽然我们提倡不拿百姓一针一线,但是如果苟变因为工作认真,错过了吃饭的时间,一个家境不算太差的百姓如果这时候为了讨好苟变,送了他两个鸡子,那么这种情况下苟变只能算是犯了个小过。
另外一种情况,如果苟变在处理税务的过程中,借着自己手上小小的权力,挨家挨户的搜刮,连贫苦百姓家最后的两个鸡子儿都不放过的话,那么他就是个十恶不赦的贪官恶吏,不要说不给他升职加薪,甚至给他下狱杀头都不为过了。我相信当时的历史环境应该是第一种的可能性更大,不然我们的子思夫子也不会大力的推举苟变了。
我们今天的社会也一样,我们很难彻底要求每一个人都是完美无瑕的,关键时候我们要看如何“举大德,赦小过”了。
除了“举大德,赦小过”,子思还提到了另一个比较深刻的用人策略:“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这个论断也非常有意思。我们这个民族自古以来只要一进入社会动荡和混乱的时候,几乎所有的领导者都看不上儒家和儒生,他们往往会更加看重权谋家、兵家、甚至法家;只有到了统一王朝的稳定期,统治者为了让所有的民众都忠于现存的统治,所以往往会大力提倡儒家的“忠孝仁义”。子思虽然没有看到后世儒学的成功,但是他至少是看到在当时虽然各国国君在表面上都很尊重他,可是真正他的政治观点被采纳的也没有多少,这个他自己心里也有数。他知道在乱世,儒家那一套理论不受待见,所以他会和卫侯说在战国纷争的乱世,需要选拔爪牙锋利、够凶猛、能打仗的人。
如何在当今社会来看待这个问题呢?如果我们把今天的商场理解为战场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根据每个行业划分为无数的小战场。对于那些创业的,或者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和市场来说,我们需要那些有特殊才能的,专业技能强的人:他们有良好的嗅觉和敏锐度,他们不拘泥于现状,他们适合推陈出新,虽然他们在个人问题上有些小瑕疵,但是他们适合冲锋陷阵,可以闯出一个新的天空。
而对于那些已经占领的市场的成功企业来说,就需要更多的选拔那些道德比较高尚,对企业、对国家、对社会比较忠诚的人,并且建立良好的监督和教育体系。因为对于成功企业来说更重要的是展现企业良好的社会和人文的形象,这样才能保证成功企业不因为垄断市场而给社会带来反感,这样才能使企业的成功可以更加的长久。
在一个企业的内部,我们需要在新产品设计、研发部门选用更多的爪牙之士;在企业内部管理的行政、人事、财务部门多选用道德高尚,严格自律的人。
以上这是企业对于人才选拔的一些策略,那么对于我们每个职场的普通员工来说,我们就需要以苟变这个例子为戒,我们千万不能把自己的领导假设成子思这样的圣人,我们必须把我们的领导当成卫侯这样的糊涂人。领导是不一定有能力来区别我们的错误是大过还是小过的,所以第一我们不能犯大过,因为大过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不能被原谅的。第二小过尽量也不要犯,假设我们是苟变,即使是两个鸡子我们也不能收,而且要巧妙地让领导知道我们连两个鸡子都不收;如果是收了绝对不能让领导知道;如果领导知道了,就要想办法解释清楚:是借的、是买的、是换的、是生日礼物都可以。
我们需要展示我们的爪牙之力的同时,还要展示并且维持我们自身的廉洁高尚;要知道不仅仅要领导区分大过小过很难,对于个人来说控制自己错误的大小其实也是很难的,很多时候很多人就是因为一些小小的过错慢慢越陷越深,以至于不能自拔。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我们要以此为戒。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