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苏家庄上有一位青年叫苏连泰,他家历时三代,皆从五台寺庙内练来少林僧人的祖传武术。苏连泰自幼跟父亲习武,由于勤学苦练,少年时就练成了基本功底深厚的好武功,当学习十八般武艺到七八成时,却是父母双逝,故而对祖传真谛未全继承下来,有部分武学失传。
他酷爱钻研武术,整日聚村里一群爱武之士,一起切磋练习,后来他得知住老君庙的僧师身怀武技,便时常去寺内请僧师指点。僧师见他学的武术对路,也就认真相授。自此,苏连泰的武功日见进展。这年,他听得正定府要对习武之人进行比武考试,随即便报名去了本府的教场庄参加比武。
光绪年间的这一年,是武科的大比之年,御示正定府开科比武。知府在教场庄设台作为武比教场。苏连泰觉得十八般武艺,甚是精通,便下场做了初试竞赛,茅列第一。知府梁大人和本府要员坐在观武台上,接到旗牌官报上的比武名次,看得首魁是“苏连泰,正定苏家庄村人”,便道:“传苏家庄苏连泰上近台问话。”只见旗牌官高举小红旗跑下礼台,向场内喊道:“传,苏家庄苏连泰,上近观武台,待大人问话。”苏连泰听得声传,上得观武近台,走近观武案前,深躬打礼道:“小人苏连泰应传,前来见过大人。”知府说:“免礼,抬起头来,听本府问话。”苏连泰即抬首端立。知府见他抬头,便仔细观察苏连泰,只见他面若满月,皮如白玉,剑眉英目,眸黑有神,星光如射,猿臂狮腰,身高六尺,气质轩昂,问道:“你就是苏家庄的苏连泰?”连泰答道:“小人便是。”知府又问:“你多大岁数?何时学艺?”连泰答道:“年在二十八岁,自幼跟随祖上学艺。”知府接着问:“你既得本比第一,但不知你对那十八般兵器中哪两种最得心应手?任你使来,让本官看看。”连泰忙说:“在下岂敢妄自挑选,就凭大人指示。”知府与众监武官员会商几句,便说:“那就以长枪和大刀两件吧。”苏连泰应道:“谨遵大人吩咐。”知府便让武衙役将长枪和大刀取来,交与连泰,即道:“那就开始吧。”
这时就听得武衙役擂动大鼓,敲响锣钹镲,只见苏连泰在震耳欲聋的鼓镲声中施起长枪来。起式之下,手拧枪转软如柳,红缨伴枪旋,展开似芙蓉。枪进处点点拍拍,犹如后羿射日飞太空;胯下穿举刺,海底捞月入龙宫;五花枪,进退左右拨;风随枪生,逼得土崩冒尘烟,瞬时回身翻转刺,恰似出海猛蛟龙。知府在观武台上看得赞不绝口,连声叫好。苏连泰听鼓镲响声停,即收身立式,将枪交与武衙役,再拿起三十斤铁大刀在手,听见观武台上知府一说开始,那鼓声复起,叫响锣钹,鼓声敲得震天鸣,钹镲声响彻高空。苏连泰踏着鼓点儿轮圆大刀,下三路平扫势刀削宝殿柱,刀随人转成旋风;中三路虚砍刀,左腿后撤急转身,刀随身转,风伴刀啸横扫天,关羽施刀劈得精;上三路,五花生出紫寒气,只见刀影罩裹身。叉腿啪地刀卧下,忽又鹞子翻身凌空起,动如风,快似箭,扬刀顿下,恰似吴刚神斧劈灵峰。
舞刀处,无数银光无数人,把那知府看得眼花缭乱,又是一连称赞叫好。“好,好,刀法精湛,身段也好,停。”即令鼓镲声停,连泰收身立正。
知府看罢苏连泰当面施了长枪、大刀,即宣布:“苏连泰今次比试,武占魁首,名符其实。本府与众考官议定,苏连泰今为正定武举,另赏赐长枪一杆,白银二十两。”知府起身离座,于台上亲授红裹“武举状”和武举牌匾一块,胸系红绸大绾花。又宣布:“其余参比武子各得奖酒两瓶儿,期今,众参比之士回乡之后,要胸怀报国、报民之志,把华夏武术弘扬光大,为民族争光。”言罢,众等在鼓镲声中散出武场。这真是:
明君日思万民盛,群臣纳才为忠心。
万民涌现赤子心,百兽争跃出角鳞。
苏连泰武比回乡,便与村中习武之士照常练习武术,就将这五六十人组成了个班子,起名为“三合武术班”。在班子里,个个尽心苦练,每日练得热闹,有时全班走村串镇赶庙会进行武术表演。自此三合班的武术,远近有名。
且说正定城内有个“中兴布行”买卖做得宏大,而且生意兴隆,名博四方。太原城内的“八方花布印染行”也是货真价实,常常订中兴布行的布作为染花布的原料,近日又订了中兴布行的一大匹布。中兴布行的老板钱守业,算得这匹布货发向太原,一准是盈利可观,却是担心在运货的山途上怕遇劫匪,只是布行家丁押运,唯恐不能确保货车安全到达太原印花布行。于是,他就想找武术高强的三四人来做保镖,保障一路安全,经过一番苦思,才想到了苏家庄的三合武术班。随即他就去找苏连泰,说明来意,请他出山。苏连泰一口应允,即写下聘定合同,要近日启程。苏连泰自班内挑选三人,会同布行家丁十数人随货车队,插上镖旗,奔太原进发而来。
又说,那太原城东北十五里的山岭上有个凌云寺,一年四季香火不断。观内住有十五个僧人,其中十二名僧人原是在正定府苏家庄的老君寺庙内居住,后因见凌云寺宏大,早在十多年前便搬迁于此,老君庙内只留一僧人驻守。
凌云寺内这十五僧的大师傅,法名四通。这一日众僧就座打禅,四通真师问主持观善大师:“近日正当酷暑之期,瘟病往发,却不知寺内解暑疗药还有多少?”观善大师说:“寺内解暑疗药所剩无几,吾也正想提及此事。”四通真师说:“既然如此,那就派人奔苏家庄老君庙找志远大师去取,再看看他那里现在还有多少经书?”“那就让明远和慧远二人前去,即日起程走一遭吧。”四通真师便吩咐道:“明远,慧远,你二人暂休坐禅,即去正定老君庙找志远大师取药去吧!”那明远和慧远二僧即起坐,到僧舍内搭罢小包,斜缠于肩提棍下山去了。
且说苏连泰四人和布行十多个家丁,跟随八辆货车自正定出发,奔向山西太原,在崎岖山路上盘坡绕岭缓缓撵行。时过六日,来到一个深山去处,只见这里山壁陡峭,悬空欲倾,壑间瀑布坠飞,壁隙斜枝横生,藤萝倒缠枝上。山下沟边,树木参天。车队觅得盘山道,上得一个岭来。这些原本是平原人,走贯了平川的路,却行在这盘曲的山路上,又因署日之热,个个累的汗流满面,便觉得疲困难当。这时,苏连泰估计向前再行三四十里路,于傍晚前即到太原城了,又见岭上许多矮树成荫,便与众人说:“大伙儿在此暂歇一下吧,借树荫下缓缓马力,也可乘此让马吃些草料,人用些干粮,稍时再行。”
一行车队众人要歇息,于是各将车辆找树荫停将下来,给马添加草料,自取干粮,坐在石上吃了起来。不几时,忽见十几个汉子持刀策马奔上山岭来。苏连泰见了,忙喊:“大家先嫑吃了,山风来了,快准备家伙应事。”十几个家丁急忙抽刀在手。只见马队中打头的,将手掐入口,打声呼哨,来的马队即将众家丁围将起来。苏连泰让众家丁背对背站成一圈儿,准备随时应变。两个马队头领走上来,问道:“你等是哪路来客?岂能不知此树是我栽,此路是我开,识规矩的,先拿买路财。”苏连泰说:“大路通天,各让半边。”说着取出一包银两放于地上,说:“纹银二十两作进见礼。地厚载群生,各行都有难。今日行方便,日后路上朋友见。”领头的说:“这让你打发讨饭花子呀!看你是初来乍到,就让你竖起耳朵听好咾。有哪个不晓得大爷赵飞虎,二爷赵金豹大名的?就你胆敢破行里规矩,藐视爷们儿,看来你是初生牛犊不怕死喽。小子们,给我上。”于是那伙儿匪徒翻身下马,与家丁们械斗在一起。这赵飞虎使得一对虎手钩,对苏连泰的双刀。只见苏连泰双刀轮舞砍劈,轮飞生花,寒光一团。那赵飞虎用起双钩来,,上推下按,开合卡放,挡磕切锁,两人相斗二十余合,苏连泰便只有招架之功,却进不得还手之力。赵飞虎寻得苏连泰一刀破绽,进双钩锁死双刀,猛一拧手,一刀便从苏连泰手中飞去。赵飞虎将一钩拽住,卡住连泰的另一刀背,苏连泰抽刀不出,便不能进退自如,被赵飞虎的一只钩锁住前项,又被他猛然蹬脚尖,就见连泰“扑通”坐在地上。苏连泰心里暗想:这下算是完了,看来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啊。
赵飞虎持钩扑来,就要取苏连泰性命。正当危急关头,就听有人喝道:“对败者岂可索命,休得逞凶做狂,我来也。”顺着喝声,就见一个僧人手持棍棒从空而来,似天神降临一般,“啪”“啪”两棍,挑的一双虎手钩飞起。这赵飞虎见钩飞去,急转身退时,却被那僧人使棍轮旋,在赵飞虎腿挡内捣得收腿不得,方退数步,扑通坐在地上。那僧人棍指赵飞虎面门,说:“你可知恶不?”赵飞虎忙赔罪说:“是我有眼不识泰山,知罪,知罪。”那僧人说:“佛道:“不乱开杀戒,我且放你。切记!下不为例。”赵飞虎听罢,翻身急跃起,忙呼哨一声:“撤,快撤!”且说那边赵金豹和众匪徒打得家丁难以招架,也忽见一僧飞来,不消数棍,便将赵金豹众等打得落花流水。这时见赵飞虎吃了闷心雷,便各自上马仓惶而去。这真是:
方获荣誉喜自沾,岂可知,未生矫翅心志远;落得个,遭劫碰壁羞难敛;才晓得,山上又见更高巅,人外有人天外天。
苏连泰见二僧打的众匪逃走,忙起身拜谢二僧,说:“谢二位大师相救,今日若非二位师傅及时来到,我等休矣。”明远道:“路见不测,出手相帮,本为善哉,何足挂齿。”苏连泰见二僧武功高强,心中仰慕,便问:“敢问尊师大名,身居何地?容某日后答谢。”明远说:“不用,不用,恕我直言,今见你的身段功底不错,只是功夫欠佳。乡间武路较多,还须受真功训授。一旦经此大世面,便不会遭此败。”连泰说:“这也倒是,艺无止境,苦的不知向何处寻觅高师相授,还望大师指路。”明远见他有意深造,便说:“我二人是凌云寺愚僧。”说着,便从腰间取出僧牌说:“太原东北十五里处的寺便是凌云寺,我给你此牌照,你若有意深化,可到寺内拜见主持大师即可。”连泰接了牌照,说:“谢谢大师的诚善。”明远说:“未必,未必,此地不宜久留,容你我日后再会吧。”说罢,二僧便去了。苏连泰收藏了牌照,忙招呼一行众人,“大家速速赶路,务于傍晚前进了太原城。”众人听罢,急忙驱车,又向太原进发而去。有分教:
人生蹉跎路坎坷,露财招匪路劫灾。
险些货飞丢性命,遇恶反换善福来。
再说,苏连泰自觉武艺高强,满口应允给人保镖,竟然在保镖路上遭劫遇得高手相欺,险些丢了性命,方知自己武艺尚不到家。亏经大师指路,便立志要寻凌云寺,拜高师求授武术真谛。这日,苏连泰寻到凌云寺,来到寺前,只见是好一座雄伟古刹,平视殿前登二十四台阶方上山门平台,阶边白玉雕花栏板,板面雕刻梅兰竹菊图案。各板上全是白玉栏杆,板柱上座小狮兽。山门前的平台上两巨石狮两端座,山门两扇朱门金卯镶,五尺石鼓衔门框;仰视刹角入云汉,四字金匾门上悬。苏连泰登阶上平台,来到寺山门,先请门僧通禀,而后进寺内拜见四通真师,向大师陈述了镖路凶险,说清途中得明远师傅相救并荐引,道出了拜师深造的诚意。
四通大师接见了连泰给的寺通牌,便道:“你路上遭遇到的是赵飞虎二兄弟,他们是马飞龙的授业弟子。而马飞龙本是我的门弟,可惜他自觉学的武艺非凡,竟不行正路,常助恶作罪,损了武德,落了个武林败类的骂名。你非是他等对手,老衲见你如此心诚,可收你在寺内和众僧弟子同学武艺,领悟真谛。也就破例,做个僧外之徒吧,但可要铭记武德武魂便是。”自此,苏连泰便在寺内同众僧一道,日日苦练。因他基本功底有素,仅一年时间,就学到了许多真实本领。四通大师见他学武业成,便许他拜别出寺。他便在附近的紫石庄村边安户,办了个武术班,自作了武术教师。这正是:
人生谁道无跌跤,只要争气爬起来。
再觅高师求指教,不信男儿无真才。
;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