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武侠修真>滹沱侠影> 第一回 好客之家迎贵人 义结金兰收学生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回 好客之家迎贵人 义结金兰收学生(1 / 1)

诗曰:

三教同宗度万人,一门师徒不尽然。财恶花祸似云烟,德孝义善如石安。

贪心揽月失尽珠,豪杰挽危名流传。虎鹿岂可一道行,善恶报应自有天。

世上从来多少事,过去一场空不见。万般章传未谱尽,挥笔成文书里谈。

话说大清光绪年间,有个村庄叫苏家庄。邻庄有七个小庄,都相距很近,苏家庄坐落中央。这八个村庄的分布之势,恰似对局二老的八棋子,又如北极一组转七星。这个苏家庄不足百户,大多人家姓苏。庄后有长板坡横阻北风,东有老君庙频添紫气;南有韩泉涌水灌千顷,西有滹沱河流润百川。

苏家庄上苏玉镯夫妇膝下有三子,各少两岁。长的叫苏天宝,年方十五岁,生就天饱地方,白皮细肉,行为老实知礼,记忆非凡;次子苏天霸性格与他哥哥完全相悖,做事霸道,抢吃夺食,出言奇横,总让大哥迁就于他;小三虽小,时不时出外跑耍,却难以看护,让父母很是担心,名叫苏天鹄。

一天,一家人团聚一桌用餐,天宝在饭桌上不断给天鹄向碗里夹菜,可那天霸一边狼吞虎咽,一边抢饭桌上的菜。老夫人见了恼火,劈口骂道:“天霸,尽顾你吃了,你还让你哥哥和你弟吃不?从小看大,我看你长大了也是个二奸。”苏玉镯说:“小孩子家就是不懂事,那也真没办法他。不过,也是从小看大。”天霸听娘说他是二奸,反正知道这话不好听,好像是坏蛋似的,就将两只小手叉起腰来,咽了咽口中嚼的食,翻瞪两眼,野暴般地闹起来,尖高嗓门叫着:“你们反护着他们俩,我还没吃饱呢,叫我二奸,我偏要吃。”说罢,就抢饭桌上的菜盆。夫人见他如此淘气,又骂道:“越说,你倒来劲了,说说你吧,你还不服气,看你这样,反了你了,看是不打你,你是不服气。”说罢,便从门角拿起笤帚,拽住天霸的胳膊打屁股。天霸见自己着打,便哭着跳着,气急败坏,越发大闹起来。“叫你打我!叫你打我!”便将饭桌上的碗砸了一个又一个,然后用胳膊将桌上的碗、筷、勺、菜一并尽扫于地。夫人见了更加气上心头,揪住他的胳膊还要打。

此时,刚跑出去的小三急急忙忙跑回来,喊道:“爹,娘,在咱家大门桶里来了两个要饭的人,一个劲地打呱啦板,口里还念着歌,可好听了,你们快都去看看吧!”夫人听到天鹄的叫喊便住了手,问天鹄:“你认识他们吗?”

天鹄答道:“我可不认得,要不,你们出来看看啊。”夫人道:“孩儿他爹,走,咱们一同出去看看。”于是天鹄领头,一家人向大门走去。

这正是:家里孩子各有性,怎管教?吵吵闹闹乱成一团,便添了许多热闹。

一家人来到大门口,只看这门桶里有两个人,却不曾认识。夫人心想:果然是外乡人。其中一人,田字方红面孔,二十五、六岁年纪,稍有胡须,头戴南方竹编草帽,手里打着连牒竹板,口里随着板点朗声念着:“你家大门盖得矬,既有鸭子也有鹅;你家大门盖得高,不缺吃来不缺烧;你家大门盖得宽,举家大小永平安;你家大门盖得长,人得富贵寿又康……”再看另一个人,头后绾一先生发髻,白面脸稍长,腮下一缕短髯,身穿蓝色长袍衣,他左手端一龟砚,右手持一支七寸毛笔,正在往白墙壁上写字。夫人见了,但却认不得所写的字,就轻声地问苏玉镯:“你识些字,去看看,是给咱家写的何字?”玉镯点点头,“嗯”了一声上前看字,认得写的是诗。一首是:“尊贵主多行善,仗仁义行方便。善有果多有缘,生贵子得状元。”又见刚写完的第二首是:“一行二人赴考场,初试方毕游四方。二庙三观暂栖身,灯照圣书伴寒窗。五庄六舍化善斋,玉璧书诗颂吉祥。七邻八村得相济,待到来岁看皇榜。”

苏玉镯看墙上诗文,虽不深解,却也悟得大体诗意,不禁惊喜万分,便忙向先生施礼道:“二位先生可好?”这位先生停笔忙还礼道:“尊主,您好。”苏玉镯道:“你写这首诗让我看了感觉很好,很佩服。不仅诗好,你这手毛笔字写得太好了,在我们这三里五乡,都未曾见着过先生这样好的字。敢问二位先生,你们是想讨些吃的吧?”回身忙吩咐夫人:“孩他娘,快去给二位先生取些干粮,再端碗菜出来,也好感谢先生们的美意。”

夫人听了说声好,“我这就去,天宝,快跟娘来。”这时,玉镯猛然思量起一事,忙对夫人说:“你们就别去取了,还是请二位先生到咱家里去吃吧。”夫人听罢止步道:“唉,那样也好,我先回去拾掇一下。”于是,夫人和孩子们先回去了。

玉镯对二位先生道:“二位先生,那就随我到家里去吃,只是家常便饭,二位不嫌便是,我看你们整天跑外也不容易。”那白面先生道:“那太打扰你们了,还是弄些吃的在这厢吃即可,我们只是日日这样惯了,未必麻烦主人。”玉镯道:“我夫人都前去准备了,二位先生不必不好意思。若你们再推辞,反倒让我不好意思了。”戴竹帽的先生说道:“大哥,看人诚意,实心难却,咱就客随主便吧。恭敬不如从命,咱们这就去吧。”于是,二位先生便随玉镯向家里走来。

这便是:秀才题诗惊东主,一见诗文令人羡。岂是平庸到家门,诚请先生家中餐。

二位先生随玉镯进了院内,边走边观。只见这家盖的是坐北面南五大间正房,高阔雄伟,松檩杨檐,松木柱子俱滚圆粗壮。西有两大间厢房,北睡间接连正房,南间是一大敞间,里面喂着一匹红骡和一头黑驴,正在吃草。那头骡子看见二位先生来家,衔草仰首,突突的打着响鼻;东厢房四间接连临街大门桶,各厢房檐下是间间小鸽窝。各窝的鸽子,有出有进,有在窝前架上踱来踱去的,悠然自在,也有双双调情啄戏的,咕咕的叫着;戏着戏着,结对群飞向远处的天空。飞翔一圈儿又回来落在房顶,站在房檐前向院内张望。这百来只鸽子咕咕的乱叫起来,便是群声如沸。

这院子里长棵一搂多粗百年老槐,根固叶茂。树上几个大枝犹如几条古龙相盘,枝帽辐射延伸似顶巨伞罩满多半院落。此正值初夏四月天,银装的槐花层层裹裹镶满树枝,向满院散放着幽香,招来成群蜜蜂在槐花上忙碌采蜜,嗡嗡有声。看得二位先生顿感五脏六腑清新,失声叫好:“真是一所尚好居在!”这正是:

根如虎爪牢嵌地,枝似虹龙盘当空。一顶银华伞,万只金蜂舞。

群鹤云中遨,归来落仙阁。物华坠天宝,人杰孕地灵。

二位先生随玉镯步登五层台阶,进了正房客厅。这时夫人已将饭菜摆在餐桌之上。玉镯对二位先生说:“请两位先生入正座就餐。”白面先生忙说:“岂敢,岂敢,那不就成以客压主了吗,上座还是尊主你坐方好。”玉镯说:“彼此,彼此,那我就坐了,二位也便入座吧。”于是,分宾主坐定。

玉镯坐于正上首,二位先生分列两旁,三个孩子坐于下首。玉镯道:“我们百姓之家,没有什么好吃的,仅是家常便饭,请二位先生多多担待。”

先生道:“那里,那里,尊主盛情,便令我兄弟二人十分感谢。”玉镯道:“天南海北一家人,请勿不好意思,切莫拿捏,饭菜不好,尽管吃饱;如不然,动动筷子也算吃了。”说的博人一笑,宾主便开始用餐。那苏天霸见得众人吃起来,也不戒外人在,只管抢着吃。天宝见了,只是给他使眼色,还不停地用敬慕的眼神瞅着两位先生。

不多时,吃罢餐饭,苏玉镯自袖中取出手绢擦了擦嘴,便问先生:“敢问二位,我见你们和其他乞讨者有所不同,但不知二位先生是哪里人?二位先生又如何称呼?”白面先生道:“尊主,在下我本是江南苏州人,姓范,名书通。”玉镯听罢,未免惊讶:“啊,难怪二位口音如此相异,却原来是南方人。苏州距离我们正定大概两千多里路途,缘何落得离乡背井乞讨来在了这里?”

先生道:“说来话长,我本书香门第,岁庚二十八岁。去秋上京应试,北上途中经襄阳渡江不慎落水,幸得这位先生弟弟常弄船渡,识得好水性,将我救得上船,又住在他家养惊数日。在他家我才知道,他姓朱,叫汉文,虽为寒门子弟,却也是苦读书卷之人,正巧他也想上京应试。因我二人谋同志共,惺惺相惜,我二人就垂香结义为金兰,我长他一岁,便做了兄长,我便称他朱弟。”玉镯又问道:“二位先生缘何流落我庄?”范先生道:“因我二人要一同进京,一路走来途经贵庄。”苏玉镯接着问:“那你二人现今于何处下榻?”范先生道:“唉!下什么榻呀。我们是今年三月十五至此,听说贵庄村东有座寺庙,庙里住着一位禅僧大师和一位道士长老,闲房有的是。于是我们就去进庙里整理了两间闲屋住了下来,便与僧道为邻栖身。如今距下次京试尚有很长时间,我们住在庙里抓紧读书,以备应试。另外,便抽些时间出来讨要一口饭吃。”玉镯听罢,十分感叹:“听你所言,读书考试如此辛苦,真不容易啊——,且生活也这般艰苦。”先生道:“读万卷书,行千里路,不尝苦中苦,焉知甜中甜。”玉镯问:“看你们写字题诗那等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得念多少年书了?”范先生说:“我从八岁开始攻读,到现在已经是二十年了。”

苏玉镯听罢,思忖片刻,便问道:“二位却原来都是秀才份了,我很羡慕。而我呢,打小读了几年私塾,倒很想念书考试,可惜这一带没有好教书的,又兼家中条件不许,只得中途放弃,以务农养家为主,养活这一大家子,念书二字不敢多想。”又道:“我看咱们一见如故,挺投缘的,我心里有句话,想对二位说来,但不知当讲不当讲?”先生道:“不知尊主有何赐教?尽管说来听听。”玉镯道:“可我是农家之人,不比二位先生文才深博,如蒙二位先生不嫌弃,愿与二位义结金兰兄弟如何?”二位先生听罢,皆为欢喜,于是排了长幼次序,随玉镯来在院中焚香顶礼,同时跪拜,结成兄弟。苏玉镯三十五岁,范书通二十八岁,朱汉文二十七岁,齐诵誓言:“我三人虽不同年同月同时生,天涯各方,走在一起,自今日起,愿有福同享,有难共当,心照不宣,上天明鉴。”誓毕,玉镯吩咐夫人置酒上菜,要共同庆贺一番。这正是:想当初,桃园结义刘关张,天下英雄偶相遇,称为佳话。在今朝,苏家庄相聚有缘人,山南海北逢知己,真乃天意。

酒席摆上,范书通向夫人深施一礼,说道:“我们和大哥结义成金兰兄弟,您就是嫂夫人了,请受弟弟一拜。”朱汉文随着也拜了,高兴地说:“好嫂子,今天酒席非同一般,请嫂子入席同饮。”夫人杨红梅说:“话到心到也便行了,我一个妇道之人,不能吃酒。”朱汉文说:“今日无论如何,也不能缺了嫂子。你呀,这里里外外的最忙碌。如你不上席,岂不是看不起兄弟吗?”苏玉镯说:“今儿,我们都不是外人了,弟弟们今番既然提出,那也言所极是,你就来坐吧!也让孩子们过来陪叔叔们同坐。”红梅见推却不下,只得入座,也招呼了三个孩子过来。于是全部同席,一家欢喜,吃喝起来。

大家在酒席上,你敬我庆,推杯换盏,整个客厅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好个热闹。这真是:满室酒兴,你劝我敬,酒逢知己千杯少,只喝得淋漓剔透;桌彩拳令,移杯交盏,积善人家喜事多,深相交满心喜悦。

酒席宴上,欢天喜地一通畅饮,不时便酒过三巡,杨红梅忽然心生一事,起身对二位先生说:“他叔叔,我酒量不行,不能再陪二位。你们只管慢用,我这就做饭去。”于是起身离席,到苏玉镯身边附耳说了两句,便到厨房做饭,苏玉镯也随了去。

杨红梅对玉镯说:“看你这个一摇一晃的样子,快是醉了吧!,我还有一件事想和你商量。”苏玉镯稍有醉意,说:“今天我是特别高兴,舒服着呢,没醉。有个啥事,只管说来。”杨红梅说:“我说孩儿他爹啊,你看人家二位先生,自打七八岁就开始念书了,言谈举止多有礼貌,知书达礼的,那都是从书中学来的。咱们的孩子都十多岁了,到该念书的时候了,还不知去哪里跟谁学习呢。今日正好两位先生在这里,不如让孩子们拜他二人为师,或许高师出高徒,就能学出个初一十五来。俗话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今儿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啊。你说是不?你别一个劲儿的只管喝酒,不妨问问两位叔叔,看看他们是否愿意教孩子们识字?”苏玉镯听了,心里一亮,睁开醉眼,说:“哎呀,你看,我只顾着结拜高兴呢,倒没想到这茬子事儿,幸亏夫人上心,那我问问他们去。”

苏玉镯听夫人提醒,心里甚是喜悦,于是回身进入席间,对二位先生说:“喝,喝,继续来。”朱汉文问道:“大哥半巡离席,去和嫂夫人说什么悄悄话了?不妨和我们说说。如果没啥大事,你看,我们也喝得差不多了,该撤席了吧?”苏玉镯说:“天还早着呢,这不是还没上饭吗?你嫂子她在厨房里正忙活着呢。”朱汉文说:“大哥,一定心里有事,你就不妨直言,也许我们能帮个忙。即使帮不上大忙,出个好主意也成。”

玉镯听朱先生言罢,站起身来深施一礼,说:“说来,也许让两位兄弟为难了,我们夫妇合计,想让三个孩子跟你们念书,一来让他们长长见识,二来让你们管教管教孩子。我想你们的住处又近在咫尺,比较方便。如果你们不来我们这地儿,我还想给他们寻摸念书的老师呢,但不知两位兄弟意下如何?”范书通和朱汉文相互对视了一眼,范书通便道:“咱们既然已成兄弟,培养三个孩子,那是理所当然的。只要他们肯跟我们吃苦,我二人岂有不教之理?”朱汉文说:“举足之劳,兄嫂不必顾虑重重,教导三个孩子,也是我们份内之事。”

苏玉镯见二位先生满口答应,就将仨孩子叫将过来,说:“孩儿们呀!爹今想让你们念书,就让这两位叔叔当你们的老师。你爹我小时候很想念书,可是因为家里有好多事耽误了读书。今儿,你们这两位叔叔来到咱家,他们可是学问高,见识多的好老师啊——,你们愿意跟叔叔们学读书吗?”苏天宝听罢,高兴地说:“我们跟着两位叔叔学念书,那太好了。”天鹄也乐不可支,独有天霸不说话。这时,夫人端上饭菜,看见天霸努嘴瞪眼的,就说:“有哪个不想去念书,从今就嫑想吃我做的饭。”苏玉镯说:“你们既想念书,那就快过来,给两位叔叔跪下磕头拜师。”三个孩子听了,都来跪在了范朱二位先生面前。

范书通、朱汉文见了大喜,忙搀起三个孩子。“你们都起来,我还有话要说给你们。”苏玉镯说:“从今儿起,你们就有了老师,就算是学生了。做学生的,要听老师的,有一个学生的样子。”天鹄问道:“学生应该是什么样子呀?”杨红梅听了,便训斥道:“你别胡乱插嘴,听老师讲,今后再不许你没规没矩的。”范先生说:“做学生,一不能迟到,二不能旷课,讲课之时,更不能随便出入,认真听讲,苦苦背书,你们能做到吗?”天鹄又问:“讲课时,我要撒尿哇,怎么办?”惹得众人哈哈而笑。杨红梅生气地说:“就属你事儿多,真是老牛上套,不是拉,就是尿的。”范先生说:“在讲课时,如果有事,要先举手报告,老师会允许的。”又对玉镯和夫人说:“孩子们没有读过书,起初不能管得太紧。时日一久,他们自然就遵循了规矩。就这样吧,明天先让他们去我们那里吧,你们给孩子们预备书包,我们回去后给他们抄写书本。”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酒足饭饱,二位先生起身告辞,向玉镯和夫人拱手说道:“我们可就在老君庙里等着仨孩子呀。”夫人说:“先生勿忧,让他们大的照顾小的,绝对不会迟到。再说他们还有一个小姑姑呢,前天他姑姑串亲戚去了,估计后天就能够回来。他二姑回来了,也能帮着我给孩子们做饭,不会影响孩子们上学的。”朱先生说:“三个孩子有姑姑帮助,自然少些迟到,这样更好。”举家满脸欢喜送先生出门。玉镯说:“二位兄弟慢走,日后欢迎再来坐坐。”朱汉文说:“好,好,来日再叙兄弟之情。”就见二位先生举迈踉跄步,向村东老君庙走去。有分教:

文才高深人羡慕,敦厚平民着人敬。

落得方便换方便,满腹经纶要传人。

要知三个孩子明日怎地上学,且听下回分解。

;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