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的一段日子里,刘斌一直在王朴别院撰写,罗贯中也搬了过来,说是要和他一起创作。有这样一个大师能够随时请教,刘斌当然是求之不得。
有罗贯中的协助,刘斌很快便将射雕英雄传写了出来,这也就是说着好听罢了,因为基本上都是罗贯中执笔而成。刚开始他写了几章,拿去罗贯中帮忙修改,结果无不被改得惨不忍睹,最后罗贯中终于忍不住了,让他构思一个大纲就行,文字的东西都由他来完成。
虽然刘斌古文功底实在不堪,但他的构思还是让罗贯中大加赞赏,正好罗贯中当日听了刘斌的一席话,知道他对《三国志通俗演义》(注:三国演义原名就叫这个,后来毛氏父子改过以后才叫三国演义,后面为了方便还是称作三国演义)有不少独到的见解,便让他出谋划策,帮忙修改自己的心血之作。
刘斌虽然喜欢三国演义,但毕竟那是几百年前的东西了,不管写法还是故事比之现代的还是差了不少,近乎白描的写作手法虽然给了人很多遐想的空间,但毕竟还是显得有些简略了,刘斌便结合后人对三国演艺的评论给罗贯中进言,让他对进行一些修改。虽然罗贯中开始并不完全赞同他的想法,但常常细想后才体会到这样改的妙处,对三国进行了一些改动,比如说把评书的一些表现手法和现代武侠的一些描写融合了进去,让打斗更加精彩,给人物增加一些对白,对一些明显违反军事常识的地方也做了不少修改,主线上虽然仍以刘备为正统,但稍作了修改让之更加了符合历史一些。
在这期间,刘斌有些不无恶搞的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给罗贯中提了一个建议,让他给三国加了一些搞笑的短篇,,例如给三国加了一些同人,如《我和曹操不得不说的故事》,《张飞的矛》……诸如此类,本来刘斌开始也就是出于无聊,也没指望罗贯中答应,谁想到罗贯中想了一下,真的答应了,还称赞刘斌思虑长远,这倒让刘斌有些纳闷了。
罗贯中忙着写书去了,刘斌就闲得有些无聊了,加之古代又没有太多娱乐活动,虽然很想去传说中的青楼吟吟诗,听听琴,做zuo爱,不过在这个时代他还不认识多少人,比较熟悉的王朴一直在忙生意,另一个就是罗贯中了,不过想想和这老爷子去嫖妓,饶是刘斌脸皮厚如城墙自问也做不出来。且不说罗贯中愿不愿去,就看他这么大年纪了心脏又不好,万一老爷子兴奋过度有点什么三长两短估计王朴会把自己活剐了。刘斌只好很无奈的放弃了逛青楼的想法,把过剩的精力全力投入到中。
这一日大早,刘斌方才用过早饭。“咚咚。”外面有人敲门。
“谁?”
“小人赵平,罗老先生叫小人过来请公子过去。”说话的正是那名叫赵平的下人。
这赵平长得高大魁梧,但却并非莽夫,言谈也颇为文雅,原来他少时读过不少书,只是家贫为奉养老母才到王家作了下人,但正由于此其他下人对他却诸多排挤。王朴特意安排他过来帮忙抄写书稿。刘斌来明朝还不久,受封建毒害还不深,实在还做不到把人当奴仆看待,对赵平不但丝毫没有架子,反而每每念起自己昔日不愉快的经历,对他颇多照顾,给了些银子给他奉养老母,有时还借些书给他看。但刘斌这样做倒不是全数出于同情,也有他的目的在内,他刚到明朝便做出了决定,自己身无所长,必须要步步为营,否则在这个时代怎么死的可能都不知道。就拿自己现在的处境来说,看上去自己运气不错,凑巧救了罗贯中,混了碗饭吃,虽然他们对自己不错,而且自己也没什么可图的,但多知道一些总没有坏处,施恩赵平也是为了顺便打听一些情况。
这赵平对刘斌感激流涕,视之为再生父母,对刘斌自是越发的恭敬了。不过这赵平倒也没有让刘斌失望,有时刘斌随口问他一些问题,他还能有些独到的见解。刘斌也从他口中知道了王朴的一些情况,这王朴产业之广远不是他当日所想的就一家酒楼而已,但具体有哪些赵平身份太低也清楚。刘斌这时更多了一个心眼了,要说在其他时候,有这样的大富豪也不出奇,但此时朱元璋的心狠手辣是人所共知的,对商人也是异常苛刻,沈万三的例子就在那里摆着,这王朴还能有如此大的产业,那他的能量之大就让人不得不佩服了。
这让刘斌又惊又喜,更不将赵平视之为仆从,对他也愈加的好了。赵平却也不敢越过身份,虽然此刻他仍是王朴家的下人,但心中对刘斌的感激之情却还在主人王朴之上了。
“好,我们马上过去。”刘斌答道。
刘斌出门朝罗贯中房中走去,刚一出门,他想起一事,这赵平也算是普通群众代表了,还不时能有些见解,不如让他看看书稿,说不定还能提出点什么来,便转身对赵平说道,“赵平,我桌上初稿已完成了,你看看可有什么错误。”
赵平知道刘斌不喜人假意退辞,虽然心中剧震,却只是躬身答道,“小人知道了。”
刘斌举步来到罗贯中房中,只见罗贯中背对着站在正中,有人来了也浑然不觉。
刘斌不好打扰,站在旁边静静等待。
“仲平你来了?老夫失态了。”罗贯中回过神来,致歉道。
刘斌有些好奇罗贯中的表现,因为以往谈论之事的时候都是罗贯中亲自过来,两人之间已经比较随便了,便问道,“不知罗公今日找我来有何事?”
“仲平你我相识虽然不过数月,但老夫先得你相救,后又能得你这知音,真可谓死而无憾了。老夫有一事相询,还忘仲平勿欺我。”罗贯中却没有回答刘斌的话,反倒一脸严肃,说起两人相识的经过来了。
刘斌心中俱震,第一个念头莫非自己的秘密被他发现了,很快他又否定了这点,“不会的,这事他怎么可能知道。”刘斌镇定下来,说道,“罗公过谦了,但斌所知定坦然相告。”
“老夫平生识人无数,但如仲平所学之庞杂却为生平仅见,老夫虽钟情一道,但仲平你如也卖字为生不免有些屈才了。不知仲平将来有何打算,可有心仕途?”
老罗今天是怎么了,怎么突然问起这个来了,刘斌推测着罗贯中的目的,便顺口道,“斌能回归故土已是侥幸,结识罗公更是三生有幸,况斌才识鄙下,不喜约束,实不敢有此等念想。”
朱元璋对官吏严苛,许多名士都视当官为险途,刘斌这等说法倒也不奇怪,罗贯中便并没有继续深究这个问题,反倒回答了他的问题。
“仲平这些日子一直都忙于写书,对他事无暇顾及,不过今日确实有大事发生了。”
“大事?我们来的时候是二月,如今已经过去三个月了,现在正是五月,能让罗贯中如此动容的事一定非同小可。五月有何大事。”刘斌努力的回忆起历史上的记载来。
不等刘斌想到,罗贯中说道,“皇上驾崩了。”
“朱元璋死了。”刘斌耳旁如响起晴天霹雳,如触电一般愣住了,虽然早知道朱元璋也就是今年去世,却没有料到来得这么快。
罗贯中又道,“不知仲平对如今这时局有何看法?”
刘斌深吸一口气,说道,“斌在大明时日尚欠,还望罗公教我。”虽然心中大惊,但刘斌也早非当日懵懂少年,轻飘飘地边将问题踢回给了罗贯中。
罗贯中倒也不客气,说道,“先帝驾崩,按理应由允炆太子即位,可太子年幼,而藩王权重,手握重兵,且皆先帝至亲,恐难服少帝。其他藩王如何罗某不知,我居幽燕依旧,观燕王朱棣乃虎狼之辈,唉,天下乱局已生也。”虽然罗贯中没有明说,但藩王必反之意表露无疑。
刘斌暗暗佩服罗贯中的远见,追问道,“那以罗公之见时局当如何发展?”
“藩王虽强,却也远非朝廷敌手,吾料乱局虽生,但数年之后必平。只是百姓又要受苦了。”罗贯中所说乃是当时普遍的看法,毕竟朝廷实力还是远胜藩镇的。
刘斌却是知道历史的,自然知道并非如此,只是朱棣夺位之事也颇多曲折,又有谁真正能在事前就知道结局的呢。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