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悠悠五千年> 第二十三节 伊尹死亡的真相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十三节 伊尹死亡的真相(2 / 2)

在霍光的辅佐之下,大汉出现了昭宣盛世。

然而,霍光地位高、权力大,引起了汉宣帝的忌惮。某次祭祀,霍光与宣帝同乘一辆车,宣帝非常紧张,感到如同有细小的芒刺扎在背上一样不舒服(原文是“若有芒刺在背”)。

霍光生前功高震主,死后第二年,汉宣帝以霍家欲谋反为名,将其灭族。

再谈诸葛亮。刘备死时,给儿子刘禅留下遗诏,叮嘱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此时刘禅是年已经17岁。

遵照其父的嘱咐,刘禅事事依靠诸葛亮,“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刘禅成了名副其实的傀儡皇帝。

但刘禅与诸葛亮之间的矛盾却并未公开化,一方面刘禅需要诸葛亮为之支撑大局,另一方面因诸葛亮大权在握,刘禅畏惧有加,也只好听之任之了。

然而,在诸葛亮去世后,各地官员纷纷上表,要求为他建立祠庙时,刘禅却断然否决了。直到诸葛亮去世二十九年后,刘禅在群臣的一再要求下,才同意在沔阳(今陕西省勉县)为诸葛亮立庙。

勉强建庙,却不建在成都,而是建在了离成都千里之遥的沔阳,个中意味可想而知。

明代万历朝的权臣张居正的命运则更让人扼腕叹息。

他贵为首辅,兼任帝师。张居正以严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十岁的小皇帝朱翊钧。平时,如果小皇帝背着张居正做了越制出轨的事,大太监冯保就会吓唬他:“让张先生知道了,看你怎么办?”权势之大,可见一斑。

张居正大权在握,得以大刀阔斧地推行万历新政,使本已气息奄奄、病入膏肓的明王朝迅速恢复了生气。

但是,万历十年,张居正一死,亲政的万历皇帝迅速对张居正进行无情的清算。

首先将张府抄家,张府人口,一些老弱妇孺因为来不及退出,被封闭于张府,饿死十余口,张居正80岁的老母还是在新任首辅请求下才留有一所空宅和10顷田地,连张居正本人也险遭开棺鞭尸。

这位权臣,恐怕生前绝对不能想到,死后竟然会遭到一手扶持的神宗如此无情的惩处。

朱翊钧这种一百八十度的态度转变是他长久处于张居正约束下的发泄。

最后再来谈一谈清代的摄政王多尔衮。

清太宗皇太极死后,多尔衮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帝位,称摄政王;顺治元年(1644年)指挥清军入关,清朝入主中原,先后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如果没有多尔衮,清便难以入主中原,统一全国,顺治也不可能成为大清第一帝,因此他可称的上是清开国的第一大功臣。

然而仅在多尔衮死去两个月后,即1651年二月,顺治便宣布多尔衮十大罪状,剥夺多尔衮的封号,并毁墓掘尸。痛恨程度,由此可见。

越是长得高大的树木,越要埋下头来,而不至于被风吹折。越是才华出众,越是要谨慎地处理同上级领导的关系。目中无人,骄傲自大,往往会给自己带来诸多不利。

一个人一旦达到权力的顶峰,人性的一切缺点便容易暴露无遗。

但威望权势,只能皇帝一人独有,作为一个臣僚,如享有威望,掌握权柄,久不归政,很少能逃脱恶运。

因为在帝王眼里,人只有两种,一种是绝对顺从的工具,一种是不能顺从的敌人。

在独裁社会,一个人要想发挥自身才干,就必须把才性和奴性完美地结合起来。没有奴性的人才,和没有才能的奴才,同样都是可抛弃的。

明白此理后,我们就不必感慨帝王的刻薄寡恩了。

伊尹能够有如此美好的结局,确实让人意想不到。他或许就是传说中拥有超级智慧的大神,或许他是一位超级幸运星,才得以遇到了两位不爱秋后算账的帝王——太甲、沃丁。

伊尹的故事结束了,但留给后人的经验教训却有很多很多。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