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南宫!南宫!(中)
朱见济一拍桌子:“对,我假设的就是这种情况。若是石亨与内官勾结,趁父皇还没起床或者病重什么的,阴谋扶保上皇复辟,是不是只要有一千兵马就能成事?”
“那就用不了一千兵马了。若上皇要复辟,并且有内官参与,动刀动枪就落了下乘了,在您和皇上的饭菜里下点毒,岂不更省事?连石亨都不用就能成功!”常宁正夹了一筷子菜放进嘴里,忽然停止了咀嚼,“小爷您怎么不吃啊?不会……不会是在等我试完了您再吃吧?”
“这不是说着话,忘了吃了嘛!”朱见济一笑,拿起筷子也吃起来。
常宁却放下筷子,试探着问道:“小爷是有些怀疑上皇要复辟?”
朱见济连忙掩饰:“你多心了,我只是和清儿玩了会儿骑马打仗,因此对军事有了些兴趣,在思量皇宫的守卫是否安全。”
“我就说嘛!臣觉得太上皇是绝对复不了辟的,在南宫里关着呢!负责上皇安全保卫的有京营的士兵,有锦衣卫的侍卫,还有东厂的刺事番子,他们彼此不相统属,相互紧盯着,南宫内外不通问讯,便是有什么乱臣,又怎能和上皇联络上?”
“就是因为这些人不相统属才容易有漏洞呢!你没听说过一句话:‘人多乱,龙多旱,鸡多了不下蛋’吗?这么些服侍上皇的人,捎进去一封密信应该不难。光是上皇并不可怕,怕的是他和这些手上有兵的武将搅到一起去。”
“小爷若是担心,其实您可以在三大营和十团营之外另建一支直属部队。”
“可以吗?”朱见济差点蹦起来。一直找不到应对南宫复辟的办法,心里总不踏实,仿佛有一柄利剑悬在头顶不知什么时候就砍下来了,听到常宁的话朱见济眼前一亮,若是自己有一支部队,还怕他们搞什么阴谋!
“这是有先例的,在宣宗做皇太孙的时候成祖下了道特别圣旨,为皇太子简选幼军,专置府军前卫,光是幼军就有三万多人。所以到您十五六岁,皇上很有可能也会为您设置亲军。”
“十五六岁!”朱见济暗暗苦笑,现在还不到十岁,六年后不光英宗复辟,父皇“病故”了,自己大概也早成了怀献世子,坟圈子里的树也应该长得老高了,在风中摇曳出一树碧无情了吧。因此问道:“有没有现在就简选幼军的办法?”
常宁迟疑地说道:“这种事全赖圣上裁决,何时设置,甚至是否设置太子亲卫都是皇上决定,您可以去向皇上请求。不过……”常宁觉得景泰帝答应现在给太子设立亲卫的可能性不大,而且连常宁也觉得在朱见济还不到十岁就掌兵权不是什么好事,这就像把一把神兵利器交到一个小孩手上,不光发挥不出作用,反而会伤到他自己。
常宁犹豫一下又说道:“其实就算您拥有了亲军卫队,除非您事先知道他们的确切发动日期,否则您的亲军在宫外驻扎,变生肘腋,仓促之下也是远水不解近渴。若是您能知道他们的发动日期,由兵部调兵就能把叛乱扑平。”
这倒也是,总不能在自己的东宫里随时保持几千人的卫队,人吃马喂的怎么消耗得起!朱见济只好暂时先把幼军的想法放在一边。不过朱见济在心里把这件事提上了日程,等合适的机会就向父皇提出来,就算不能像在床头放一把剑那样放在宫里保护自己,至少如果发生了政变,而自己能侥幸没被杀死,那在这城里还能有一个躲避之处。
朱见济现在的感觉就像躺在铁轨上,等待不知什么时候驶来但一定会驶来的列车把自己碾碎,却又挪不开躲不掉,绝望而又无奈地等待宿命的安排。因此能有一些希望总是好的。常宁正吃完了,小心地站起身来,被朱见济忽然一拍桌子吓了一跳,一抬头看见朱见济正拧眉立目地吹着手,看来刚才那下拍桌子用的力气不小。
朱见济拍完桌子站起身来,说道:“陪我去南宫!”
“小爷您要去南宫……做什么?”
“拜见我的皇伯父啊!你叫上兴旺,让他准备礼物,咱们三个去给太上皇送礼”
常宁赶紧去向成敬禀报,不多时成敬和兴旺都进来了,成敬劝道:“小爷还是不要去了吧,莫要扰了太上皇的清静。”
朱见济没有告诉他们自己的真实意图,而是说道:“我既然已经进学读书,便该知礼,每日都到父皇母后和太后处请安,如何只对皇伯父不通问讯?其实早该去请安了,拖到如今已是失礼。太上皇见我去自然也会欢喜的,怎会打扰?”
成敬见劝不住,也就不再劝,而是对兴旺道:“去准备四匹云锦和两盒人参,作为太子殿下进献上皇的礼物。”一面成敬就去向景泰帝禀报。不多时成敬回来,手里捧着用匣子盛的二百两银子,对朱见济宣旨道:“皇上口谕:济儿纯孝,欲到南宫向上皇请安,朕心甚慰,特给南宫穿宫牌子一面,用毕缴回,南宫服侍的将校不得拦阻。朕因国事繁忙,不能亲去,济儿此去可代朕躬向上皇问安。”成敬说一句,朱见济就答一声是。
成敬让孙炯、德光、永济和李让捧着礼物,常宁给朱见济牵着马,成敬带路出了东华门,一路向南宫走去。
朱见济这才知道原来以为出宫时走的东华门到东安门通道南面就是南宫的北墙。南宫不在紫禁城里,但还在皇城内,距离东华门颇近。南宫虽然叫南宫,但其实是在紫禁城东南,占据了整个皇城的东南角,面积有紫禁城的三分之一。当然对于整个紫禁城可以算是在东南角,从东华门到南宫大门只有一里多远。
南宫的大门和紫禁城的宫门一样,都是朱漆大门,上面钉着碗口大的铜钉,也是九九八十一个钉。所不同的是在宫门外一整条大街都是营房,南宫门口和围墙周围也有一队队巡逻的卫队。朱见济不由感叹:“守卫在南宫的卫队可真多啊!”
成敬说道:“小爷以往出宫也看到了,出了东华门还有三道门:东上门、东安里门和东安门这些卫队是受命防守这三道门的,驻扎在东安门附近,可不是以守卫南宫为唯一任务的。上值二十六卫的十九卫共有八千五百士兵都在皇城内驻扎。所以皇城里除了各类官衙以外,基本上就全是兵营。如今虽然也抽调了一部分精兵编入了十团营,但留下守卫皇城的仍然有八千人左右,大半集中在皇城四门附近,西面的西安门和北面的厚载门离紫禁城较远,所以兵力较少,都是不足一千人;南面承天门两侧还有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所以驻兵最多,有二千多人;因为在东安门里有玉河,所以兵力部署也较多,东安门附近约有一千五百多人呢!南宫的护卫主要是在门口有锦衣卫看守,但他们是不能进去里面的,里面服侍人员中负责上皇安全的还有有御马监和东厂的太监。”
成敬表明身份,又把玉牌给守门的锦衣卫看了,锦衣卫验了牌子,便退到两边,让朱见济等人进去。
进了二门,便有两个小太监上前来请安:“奴婢给小爷请安!”
成敬问道:“你们是舒良的手下?小爷来探看太上皇,这是穿宫牌子,你们验一验。”
一个小太监道声罪就接过牌子验看,一边回答:“回成爷的话,奴婢等是舒爷派来的。”验完牌子,双手递回,又说道:“太上皇用过午膳,此时正在后花园消散,奴婢不能陪您进去,里面到处都有服侍的,自有人给您引路。”
果然朱见济等人向里走,就有人上来引路,这回是御马监的小太监,一看就知武功不错。
朱见济且行且看,只见宫殿楼阁颇多,比自己的慈庆宫面积还要大,只是要矮一些,没有紫禁城的房子看去那么恢弘,而且看上去旧一些。道旁都是两人合抱不过来的大树,看上去有几十年了。
成敬见朱见济四处看,就解说道:“这南宫,本是太宗迁都北京前的行在。太祖当年是定都南京的,靖难之后,太宗不耐南方潮湿阴冷的气候,加上北方蒙古蠢蠢欲动,因此太宗迁发民户充实北京,建为陪都,多数的时间都在北京。从永乐十四年开始,太宗就下诏在燕邸的旧址兴建北京紫禁城,直到永乐十八年建成,这期间太宗就住在这里。”
小太监引着朱见济等人穿宫过殿,绕过一道抄手游廊,过了一个月亮门,才到了南宫的后花园。
一进花园,朱见济的鼻子就痒痒的。花园里到处花木繁茂,绿柳成荫,此时正是柳絮飞舞时节,直往人脸上扑,让朱见济忍不住打了几个喷嚏。
几人分花拂柳一路寻找着太上皇,远远地隔着花丛看见一个穿大红袍服的男子正手扶着凉亭的柱子,另一只手里擎着一个玉杯,正将酒倒进嘴里。这位想来就是朱见济的伯父,曾经的正统帝,如今的太上皇朱祈镇了。凉亭里还有四位女子或坐或立,应该是他的妃子。
朱见济等人走到距离凉亭还有十几米远的地方,听到朱祈镇说道:“我作了一首咏柳絮的词,皇后听听如何?”一个女人说道:“哦!那自然是极好的,您快念来听听!”。此处离的虽近,但有花木隔着,而且朱祈镇等人也没有朝这边看,因此没有发现朱见济等人到来。朱见济打个手势让身后的成敬等人停下脚步,也要听一听。
只听朱祈镇漫声吟哦道:“万条总成一树,东风懒散逐飞絮。游丝粉球沾染遍,纤纤缕缕只似无。无意争春,偏占住芳春时候。
无分塞北与江南,抛家傍路无人顾。瓮牅绳枢,白玉阶前,尽是卿归处。飘泊淹留非所欲,落去又飞来,总不由自主!”;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