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明朝小正太> 第四十五章 徐有贞治河 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十五章 徐有贞治河 二(2 / 2)

每年有四百万石的漕粮由运河北上,主要供应北京的需求。

漕粮几乎供应京城所有居住人员的日常食粮,并极大地支撑着整个中央政府机关的正常运转。

北京驻军就有三十多万,宫里又有十几万人,每天消耗不赀,而北方粮食产量不足敷用,若没有这大运河,北京这帝都也就运转不得了。

大运河始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

现在的运河是在元朝基础上修建的。

元朝定都北京后,为了使南北相连,不再绕道洛阳,元朝花了年时间给运河改道。

元朝改建的新的京杭大运河比绕道洛阳的隋唐大运河缩短了九百多公里。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对元朝大运河又进行了扩建,改造会通河。

运河在山东地段现在是这样:济宁以南还是畅通的,临清以北直到卫河已经全部堵死了,从济宁到临清这一段则是夏季有水还能通航,但也只能是吃水量小的船只,吃水量大的船就必须在济宁登岸转陆路,而到了冬春枯水季,水深不足一米,基本就是一条干水沟,漕船在里面根本无法行驶,也就能让蚱蜢船在里面扑腾。

现在王竑这家伙竟然跑出来说什么运河缺水!

徐有贞又拿起王竑的奏折继续看,发现在王竑的奏折后面还有许多朝臣的附议,看来皇上已经把王竑的折子廷议了,许多大臣都发表了意见,多数支持王竑啊!徐有贞不由撇了撇嘴:这些人都没到黄河或者运河看过,有什么发言权!瞎搀合什么啊!一看后面附了一份奏折,是张軏写的,也是赞成王竑的说法的。

徐有贞嘴撇的更厉害了,这个张軏是五军都督府的前军都督,官倒是做的不小,可是一个武官能懂什么治河的道理啊?

漕船比起车运人搬,运得多成本还低,因此哪怕能多在运河里行驶几十里,节约的也是一个很大的数字。

何况济宁到临清是七八百里!无怪景泰帝对这奏折这么重视,还召集大臣廷议。

不过徐有贞对皇帝还是有信心的,疏浚运河是既定政策,这么会因为王竑的这么一篇不靠谱的奏折就改变呢!

再往后翻,徐有贞的嘴张的能塞下一个鸡蛋。

后面就是景泰帝的朱批:如軏议,着徐有贞即停运河疏浚,只管办好你的差事,修复黄河河堤就是了!钦此!鲜红的字迹晃得徐有贞一阵头晕。

颓然坐下,徐有贞觉得浑身无力。

皇上下旨了,这就不是讨论,而是板上钉钉了。

这景泰帝还真是出尔反尔啊!

“这怎么行呢!”徐有贞急得站起来又坐下,坐以待毙不是他的性格,于是提笔给皇上写抗辩折子:“临清河浅,由来已久,只要运河和黄河相通就一定会淤塞变浅,不因黄河决口未塞。

现在黄河水少,要建堤坝当然能挡住,但来春雨水季节必然还会决开,徒劳无益。

所以臣先建水渠分黄河水流……”把自己治理黄河的基本思路陈述了一遍,又将运河疏通后的美好景象描绘了一番:“臣开漕河,非只将使济宁至临清通畅可行万担之船,且自此直通卫河,苏杭米粮可直抵京师,节省何啻巨万巨亿……”

写完奏折,又反复看了两遍,然后用工楷誊写了,东方便已是现出了鱼肚白。

天刚蒙蒙亮,便有锣声响起:这是催促民夫起床干活的信号。

徐有贞也站起身来,就要叫醒福伯让他送去驿站发出奏折去。

忽然他想到几个问题:第一,王竑是监督漕运的御史,上书谈论漕运的事不奇怪,但王竑成天在运河巡查,不是外行啊!为什么会上这么一个内行一看就知道是胡扯的折子?第二,王竑一个御史上折子也就罢了,一个完全无关的张軏搀和进来干什么?

徐有贞掀帘子走出窝棚,冬季早晨清冷的风刮在脸上,生疼的感觉让一夜未睡的徐有贞脑子清楚了不少。

看着忙碌起来的民夫,徐有贞反复梳理着脑子里的信息:王竑和张軏,这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个人,现在站在一起反对自己疏浚运河,还真是有够怪异。

徐有贞摇了摇头,自己现在是处江湖之远,对于这些庙堂之上的事情还真是搞不明白了。

明朝小正太45: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