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忠义护国水浒传> 第二章 高毬奔波投人不得 苏轼相助更名转运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章 高毬奔波投人不得 苏轼相助更名转运(2 / 2)

苏轼笑着说了句:“未想到你却写的一手好字啊!”

实际苏轼见他分不清“逑”和“毬”时就知道他文学素养不高,但是见了这手字却觉得很是不错。

高毬急忙施礼称谢道:“学士见笑了,小人是何等样人,学士您的字那才叫天下闻名,苏、黄、米、蔡,盛行天下,谁人不知谁人不晓啊!”

何谓“苏、黄、米、蔡”?这指的是四个人,这四人乃是当世的大书法家,他们的字体乃为天下文士所敬仰。这四人分别为苏轼、黄庭坚、米芾(fu二声)、蔡京。

苏轼虽然知道他这是奉承之意,却也是不由的微微做笑。

高毬见苏轼有欢喜之意,急忙说道:“小人多曾拜读学士的大作,真乃天下一绝!”

苏轼听了笑道:“哦?你曾读过我的诗词?”

高毬见机满脸堆笑,故作豪气的朗诵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周郎、小乔指何人?想必这里也不必多说,各位看官大概都已知晓,周郎乃是周瑜,周公瑾,三国时期东吴著名的军事家,其人相貌出众,精通音律,风流潇洒,智谋高深,曾在赤壁一团大火粉碎了曹操征服天下的美梦,从而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基础。小乔则是他的妻子,是三国时期家喻户晓的绝世美女。

高毬这首诗起的够大、够范,借着此诗彻底的提升了自己的层次。苏轼听到是自己的《赤壁怀古》,不禁心生感叹,这首宏阔的诗词,正是自己借古抒怀的一首佳作,端的是雄浑苍凉,大气磅礴,一展心中的豪气和忧愤。此时难免对高毬的印象有所提高,觉得他倒也并非是个不可塑造之才。

苏轼笑着说道:“既然是董将士介绍你来,你今后就在我身边做名小史吧。”

何为“小史”,乃是类似于书僮的职务。

高毬听了自己可以留在这里,连连称谢。自此这高毬就留在学士府抄抄写写,谨慎工作。因跟随的是大学士苏东坡,所以高毬也自觉德自己成了文人雅士,言谈举止也学起文士来。

过了几日正巧是中秋佳节,赏灯之后,酒宴上摆起“东坡肉”来,高毬在旁边伺候,一直到席散才得以回到自己的住处。高毬在房门前提着一壶酒,看着圆月却又思念起家乡来。

喝了一口酒,高毬不禁想起苏轼教他的诗来,此情此景正好符合心境,于是随口朗诵到: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刚刚念完,只听得有人喝彩到:“好好好!我这首诗你倒念的有几分惆怅。”

高毬看说话的人时,原来是苏轼。这苏轼酒宴散后偶然经过此地,正巧听了高毬念诗。

高毬笑道:“让大人见笑了。”

苏轼说道:“高毬啊,我想将你名字里的毬字去了毛旁改为单立人,意欲吉祥的兆头,也希望你今后有个飞黄腾达之日!不知你意下如何啊?”

高毬听了心中大喜,这名字才方真是个正经“人名”,我高毬今日才觉得能直起腰来做人,不想苏学士竟然对我有如此的“知遇之恩”,真乃是我命中的贵人。高毬连连称谢,自此就更名为“高俅”。

话说又过了些时日,忽然听闻苏轼要被调任到定州(今河北定州)去,只见苏轼终日不乐,高俅又在府内打听,方才听说这实际上是遭到变相的“贬职”。没几日苏轼收拾好了行装,带上家眷和心腹之人准备上路。然而这高俅却因来的时间很短,并不在苏轼的心腹行列,故而不能带他同去。

高俅又心中惆怅:“我怎么这般不走运,本以为遇到了命中贵人,可以在此安身立命,谁想这才不久的功夫,便成泡影。”

临行之前府内其他人等皆以散去,只有少数几个送行,高俅无处可去,也在这些人当中。众人送了苏轼离了宅邸就都另谋出路而去,唯独高俅一直将苏轼送到城外。苏轼感怀他情谊,叫取笔墨纸砚来,写了一封书信。

苏轼叫过高俅说道:“高俅啊,我这如今要走了,放心不下你,我写封书信推荐你到瀛州(今河北省河间市)知府曾布那里去谋个差事。”

何为知府?相当于今天的副省级市的市长。

高俅感激万分,骑来那匹高廉送的马一直送苏轼出数里。

临别时高俅向苏轼离去的车马而拜:“恩相前程保重,我高俅若真如您所讲有飞黄腾达之日,定不忘知遇之恩。”

话说高俅送别了苏轼也不回城内,盖因自己已经没了住所,背着包袱行李骑马向瀛州而去。到了曾布府上,曾布看了书信,本待收留他,未曾想数内下人中有个旧时在东京认得高俅的,对曾布进言这高俅是个不学无术、只会踢球的破落户,并将当年他如何被跌配等事添油加醋全说给曾布。曾布听完这番话便心中不喜,直接让下人回告高俅知府不在。

高俅只得寻了个客栈住下,一连数日都是这等话语,高俅已经内心有数这是不肯收留自己,又偷偷跑到宅邸附近候着,见那曾布分明由府内走出。高俅心想这样在此,时间久了盘缠用尽实为不妙,可如今我又该去何处呢?

就在惆怅之际,忽然想到苏学士在定州,离此并不十分遥远,他为人宽善,不如我再去找他帮忙试试。想到这里高俅收拾行装,骑上马匹,快马加鞭的向定州赶去。于陆饥餐渴饮,盘缠又所剩无几,高俅只得节省所用,从而饥肠辘辘。

高俅自嘲到:“高俅啊高俅,你还真就是高毬,你这如今好似一个皮球,被人踢来踢去。”

高俅经过奔波,终于来到了定州,寻到了苏轼府上,苏轼听是高俅,急忙出来相见。

苏轼问道:“我荐你去瀛州,你却如何来到这里?”

高俅拜上,忧愁言道:“恩相,我去投了瀛州,但是那里,那里…”

高俅没有继续说下去,但苏轼却已经知晓是曾布不肯收留他。

苏轼劝到:“无妨,你既然跟随我到了这里,就先安顿在这。”

高俅感激的跪倒在地:“恩相大恩,高俅此后定当厚报!”

苏轼急忙扶起高俅,安排下人给他饭食,领他去梳洗,并安排住处。

安顿高俅后,过了几日,苏轼忽然想起一件事来,近几日小王都太尉曾与我有过书信,这东京的小王都太尉王诜喜欢吟诗作画、吹弹歌舞,那高俅写的一笔好字,画也画的不错,他正巧会喜欢高俅这样的人物,这高俅又是东京人士,何不推荐他去那里?因此苏轼写一封推荐的书信,吩咐下人准备一套衣服并一些盘缠,将高俅的马匹喂饱草料。

看官听说,这王诜其实并不是"都太尉"的官职,别人这样称呼他,乃是因为他是驸马的身份,所以这是对他的一种尊称。

苏轼唤过高俅说道:“高俅啊,我曾见你念诵我的《丙辰中秋》时有思乡之意,怕是想家了吧?我如今介绍你到东京的小王都太尉府上你意下如何?他是神宗皇帝的妹夫,英宗皇帝的驸马,当今圣上哲宗皇帝的姑丈。你在他那里胜似在我这里蹉跎岁月,况且你也得以回转家乡。”

高俅听完这番话后,高兴的差点没蹦起来,心想这是真的吗?我这一步竟然迈到皇亲国戚那里了?苏学士真是我命中的贵人,伯乐啊!

高俅连连跪拜苏轼,苏轼搀他起身,高俅千恩万谢而去,直奔东京上路。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