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元月30日,正月初一。
姚青起床比平常稍晚了一点,也许是昨晚睡得太晚的缘故。推开房门,堂屋里静悄悄地,看来父母今天也睡晚了。
姚青来到厨房,搬张小凳子搭脚,爬上灶台,掀开水锅,发现里面水温还是很热。于是姚青熟练地打水,准备刷牙。
没到过农村的人可能不知道农村怎样烧开水。农村烧开水是不用专门准备的,大灶上除开饭锅外专门有一个水锅,做饭时大锅旁边的余热自然地烧好了开水,有开水瓶的顺手装起来,没有的就一直保温,洗脸、洗碗什么的都是用这水,没人在意什么烧开水过度。
饭做好后,灶门一封,锅里把米汤倒进来保温。米汤喝完加水洗锅,再加点水保温,洗脚水也就有了。灶门封好后,余火可以保持很久。象姚青家早晨的洗脸水都是余火保温的,不需要专门烧火。
拉开门栓,推开厨房后门,外面竟是白皑皑的一片,几片雪花伴着寒风吹进厨房,让姚青精神一震。
回房换鞋,冒着雪花,姚青匆匆漱好口,然后急忙逃进厨房,关上房门。暖意又重新回到姚青身上。打水洗脸,然后出门倒水。甚至姚青还有功夫逗逗水缸边的小乌龟。
所有事情忙完,姚青才开始考虑今天的日程安排,于是,姚青又重新换鞋,打伞到后门工具房观看蘑菇生长情况。
工具房很冷,不过蘑菇生长似乎没受什么影响,今天又有几瓶开始出菇,姚青心想回头让母亲放个火盆进来,白天还是要保持温度,加速蘑菇生长。于是姚青关门回房,换鞋,继续思考。
上午肯定还是要陪父亲拜年。堂屋门口还有鞭炮粹屑,看来父母亲是放过鞭再睡的,现在估计只睡个把小时。不过9点以前肯定还是会起床,否则就可能会有人上门拜年。8点半吧,如果父母没起床,自己就得敲门叫醒他们了。
现在还真有点想念县委会了,虽然和小P孩没什么交流,可一帮小伙伴在一起放鞭,也是不错的情景,把鞭炮插到雪堆里,炸起来应该别有趣味吧。还有洪哲楠,现在不知在不在广城,她的最后一封来信告诉姚青她会回广城过年,可惜姚青自己没法回广城了。
今天是新年第一天,姚青不想做事,给自己放个假,让自己也品尝一下童年的快乐。
来到堂屋,姚青品尝了一块糕点,一个港饼,几片麻糖。熟悉的滋味又回荡在嘴里。现在的糕点滋味很单一,基本是只有一个味道,那就是“甜”。
21世纪时,这些糕点依旧没有被淘汰,不过品尝的多为年长的人,估计他们和姚青一样,吃的是糕点,品的是历史。不过现在,对姚青而言,还有一个功能,那就是填饱肚子。父母还不知什么时候起床,姚青可不会让自己饿肚子。
肚子舒服后,姚青决定出去放炮。这是他重新年青的红利不是?
拿出父亲给他的鞭炮,姚青拆开包装,熟练地用剪刀剪开鞭炮尾部的棉线,抽出棉线后,一串鞭炮就变成许多鞭炮了。姚青用纸包上,又抽出一支香,用火柴点着,接着换鞋,准备出门放炮。
这里啰嗦几句,这个时代人们的鞋子种类可不像后世那么繁多。尤其是在乡镇,冬天穿的一般是手工制作的棉鞋,下雨、下雪后就穿胶鞋,或者是套鞋。胶鞋就是解放军穿的那种不透风、不透气的橡胶为底的帆布鞋。有人说皮鞋,的确有,但那是大城市公子、小姐穿的,在乡村基本是见不到的,至于运动鞋、旅游鞋,那是什么东西?
打开大门,一阵寒气扑面而来,姚青赶紧关上大门,免得寒气吹到家里。至于姚青自己,这点寒气怎么扑灭得了心中的热情?
踏着洁白的雪床,姚青冒雪向院子大门走去,在雪地里留下一串鞋印。“咔嚓,咔嚓”地声音,让姚青觉得很动听。
来到大门口,门卫郑大爷已将门口扫出一片空地。
姚青微笑着跟郑大爷互道“新年快乐”后,开始在路边雪堆里插上鞭炮,一个一个地放鞭。鞭炮把雪花炸得四处乱飞,不少纸屑、雪花都绽到路上,郑大爷也不生气,乐呵呵地看着姚青放炮。
街上行人不多,放炮的小孩倒不少,不时听到炮响,只是因为下雪的缘故,能见度不好。姚青玩到把香彻底烧到头后才停止放鞭。
把香头扔进郑大爷的撮箕里后,姚青找郑大爷借来室内的小扫把,把自己弄出的垃圾归拢后才谢过郑大爷回家。这一点让郑大爷多了不少感叹。
好歹是21世纪回来的不是,得给后人长脸啊。
回到家中,母亲已经起床,看到姚青的样子,来不及洗漱,就拿出毛巾帮姚青拂去身上和头上的雪花,嘴里开始啰嗦起来,很快堂屋门口地上变成湿漉漉地一片。
姚青小意地吐吐小舌头,把刘妍逗得笑了起来,于是让姚青赶紧换鞋,自己则忙着烧火点火盆,然后让姚青在火盆旁边烤火,自己洗米煮粥。
等到母亲洗漱完毕,又接着收拾堂屋,重新摆好桌上糕点,才去房间叫父亲起床。接着母亲又去姚青房间搬出小桌子。在小桌上摆上豆腐乳、红辣酱、辣豆子,接着端上三碗稀饭和一篮红薯。这时父亲刚好洗漱完毕,三个人就开始吃新年的第一顿早饭。
早饭结束,姚华看看手表,带姚青出门拜年,姚青只来得及让母亲放一个火盆到工具房。
姚华拜年比较简单,就是隔壁几家同事,姚青都认识。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