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扎痛了吧?”
奶奶大概是感觉到手上的湿润,赶紧抽回右手,找块毛巾擦擦姚青的小脸。“青青,奶奶的手太扎人了吧?别碰奶奶的手哈,你这细皮嫩肉的,碰着会痛的。”
姚青摇了摇头,泪水挂在脸上,却努力地挤出笑脸。
这种具体的观察持续到年后,姚青主要注意的对象是奶奶、父亲、母亲,他们每天的穿着打扮,衣服式样颜色,各种不同情绪下的表情、动作,每天日常做的事务,做不同事情的体态,行走、坐立的姿势。
持续的观察,加上以前倾听的总结,奶奶、父亲、母亲在姚青心中形象起来了。最后,可以说,奶奶、父亲、母亲的一举一动都让姚青一清二楚,他们的情绪变化有时姚青在他们自己没有明确前就发现了。
这种观察的奇迹让姚青大为吃惊,他在决定练习观察时主要想的是弥补上一生缺陷,可没有想象到会有这样好的效果。
没有家人在的时候,姚青观察家里的主要家具。每一样家具姚青都仔细观察,重点在几何形状,至于材质什么的就超出了姚青的知识范围。
这个时代家里可没有多少家具,就象赵本山小品中形容他的家用电器就是手电筒一样,姚青家里的电器就比较宽裕,除开手电筒,还有一盏电灯。注意,这时农村一般是没有电灯的,因为一般农村还没通电。
此外,家具有两张绷子床,一张在房里侧,一张在门口;两张床底下看样子有东西,姚青看不到,只能看到床底下木板放了一排鞋子;一张书桌靠墙,一张圆桌是组合的;一把大椅子在桌前,三张小椅子凌乱摆放着;一台缝纫机靠墙;一只可移动柴炉;一张衣柜靠里床,一个碗柜在房前墙角;三口木箱堆在房角,木箱上还有几床被子;一张竹床被高高挂在墙上。还有摇篮是移动的,这是姚青的专属产品,是最不可忽视的。
有太多可以观察的内容!
姚青很快就发现逐一观察是一个过于庞大的任务,他不可能完成。比如观察一颗树上有多少树叶,这有多少树?有多少叶子?姚青断然决定,终止这个没有明确目的地观察,因为这没有意义。
姚青现在还不能确定自己未来观察的侧重点会向那个方向移动,他目前唯一能确定的观察重点主要是人,这是锻炼情商的主体。所以姚青对人的观察是事无巨细、全面进行。
先观察整体,然后观察脸部细节,还有手脚的姿态、摆放等,尤其是不同情绪下的细节,最后在脑海形成奶奶、父亲、母亲的常态形象和不同情绪变化下的典型特征,要既能从特征预见情绪,又能从情绪推测动作。
经过连续两个月的持续观察后,思想相对简单的母亲和奶奶对姚青而言是没有秘密了。而父亲不愧是在机关上班的人,情绪姿势的隐藏性就好太多了。就算有些明显的表情姚青都估计是父亲在松弛状态故意显示出来作为沟通手段。
不过,世上无难事,就怕有心人。通过长时间锲而不舍地观察,姚青好笑地发现自己的父亲无论是站着还是坐着,只要紧张或要作出重大决策时脚趾有个明显的抓地动作。这个时代的人多穿布鞋,因此这个动作在先后倾听观察父亲达到半年之久的姚青眼里,就像黑夜中的萤火虫一样明显。
这个秘密姚青决定不告诉父亲,因为这个动作一般人是不可能察觉,而且七八十年代后大家都会慢慢换上皮鞋,这个动作到时就更加不明显了,对父亲影响基本没有。但这是姚青日后对决父亲的终极武器,可不能随意泄密。
不过,另一个秘密姚青准备在适当时候告诉父亲,父亲在骗人或说一些自己也不相信的话语时,会下意识把手放在桌底或身后,这个动作可能瞒不过有心人,必须让父亲尽快改正。
对父母奶奶的观察结果让姚青欢欣鼓舞,他决定观察还要进一步细化,而且观察对象要逐步扩大,以后能行走后观察对象还会扩大到熟悉的人、身边的人、认识的人、见到的人。
随着观察力的进步,姚青发现自己有了空闲。姚青决定要提高观察的难度,这就是要求自己在观察时尽量不要移动眼珠。
根据小学生作文,“眼珠子滴溜溜转动”,要么是形容主角,要么就是描述骗子或者坏人。
观察是这样有趣而且重要,所以姚青是绝对不愿放弃,但是姚青从来也没指望自己在外人眼中也是主角,所以为了不成为骗子,现在就要杜绝这种现象发生。
姚青希望自己在“呆若木鸡”的情况下得到别人“眼珠子滴溜溜转动”的情况下的结果。这个虽然很难,但对有准备有恒心的人而言,也还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无非是训练而已。现在他的时间留着干嘛?
为了达到目的,姚青又喜欢上看风景,整个二月,每天上下午,只要家中父母不在,姚青就让奶奶抱着自己在家附近乱逛。
现在每次练习和以往有点不一样,眼珠不可以有一点的转动,注视正前方,观察你视野中的所有物体。坚持10秒钟后,然后松弛,闭上眼,从左到右,一一回想所看到的东西并计数,再睁开眼,慢慢扫视,同自己的记忆比较,而且每天都尽量变换观察的位置和视野,每次观察的时间尽量减少。
一般而言,养成一个习惯需要三个星期,姚青训练自己的观察技术很快就两个月了。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