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令]六百石、[太史丞]二百石、[明堂丞]二百石、[灵台丞]二百石
[博士祭酒]六百石、[博士]比六百石
[太祝令]六百石、[太祝丞]
[太宰令]六百石、[太宰丞]
[大予乐令]六百石、[大予乐丞]
[高庙令]六百石、[世祖庙令]六百石、[陵园令]六百石、[陵园丞]、[陵园校长]
[光禄勋]中二千石、[光禄丞]比千石
[五官中郎将]比二千石、[五官中郎]比六百石、[五官侍郎]比四百石、[五官郎中]比三百石
[左、右中郎将]比二千石、中郎[比六百石]、[侍郎]比四百石]、[郎中]比三百石
[虎贲中郎将]比二千石、[左、右仆射]比六百石、[左、右陛长]比六百石、[虎贲中郎]比六百石、[虎贲侍郎]比四百石、[虎贲郎中]比三百石、[节从虎贲]比二百石
[羽林中郎将]比二千石、[羽林左、右监]六百石、[羽林郎]比三百石、[羽林左、右丞]
[奉车都尉]比二千石、[驸马都尉]比二千石、[骑都尉]比二千石]
[光禄大夫]比二千石
[太中大夫]比二千石
[中散大夫]六百石
[谏议大夫]六百石
[议郎]六百石
[谒者仆射]比千石、[常侍谒者]比六百石、[给事谒者]四百石、[灌谒者郎中]比三百石
[卫尉]中二千石、[卫尉丞]比千石
[公车司马令]六百石、[公车司马丞]三百石、[公车司马尉]三百石
[南宫卫士令]六百石、[南宫卫士丞]三百石
[北宫卫士令]六百石、[北宫卫士丞]三百石
[左、右都候]六百石、[左、右都候丞]三百石
[宫掖门司马]比千石,掌守卫宫门,具体为设七人,为:南宫南屯司马,守平城门;宫门苍龙司马,守东门;玄武司马,守玄武门;北屯司马,守北门;北宫朱爵司马,守南掖门;东明司马,守东门;朔平司马,守北门
[太仆]中二千石、[太仆丞]比千石
[考工令]六百石、[考工左、右丞]三百石
[车府令]六百石、[车府丞]三百石
[未央厩令]六百石、[长乐厩丞]三百石
[廷尉]中二千石、[廷尉正]六百石、[廷尉左监]六百石、[廷尉左平]六百石
[大鸿胪]中二千石、[大鸿胪丞]比千石
[大行令]六百石、[大行丞]三百石、[治礼郎]
[宗正]中二千石、[宗正丞]比千石
[公主家令]六百石、[公主家丞]三百石
[大司农]中二千石、[大司农丞]比千石、[部丞]六百石
[太仓令]六百石、[太仓丞]三百石
[平准令]六百石、[平准丞]三百石
[导官令]六百石、[导官丞]三百石
[少府]中二千石、[少府丞]比千石
[太医令]六百石、[药丞]三百石、[方丞]三百石
[太官令]六百石、[太官左丞]三百石、[甘丞]、[汤官丞]、[果丞]
[守宫令]六百石、[守宫丞]三百石
[上林苑令]六百石、[上林苑丞、尉]三百石
[侍中]比二千石、[中常侍]千石、[黄门侍郎]六百石、[小黄门]六百石、[黄门令]六百石、[黄门署长]四百石、[画室署长]四百石、[玉堂署长]四百石、[丙署长]四百石、[中黄门冗从仆射]六百石、[中黄门]比三百石、[掖庭令]六百石、[左、右丞]三百石、[暴室丞]三百石、[永巷令]六百石、[永巷丞]三百石、[御府令]六百石、[御府丞]三百石、[钩盾令]六百石、[钩盾丞]三百石、[永安丞]三百石、[苑中丞、果丞、鸿池丞、南园丞]二百石、[濯龙监、直里监]四百石、[大长秋]二千石、[大长秋丞]六百石、[中宫仆]千石、[中宫谒者令]六百石、[中宫谒者]四百石、[中宫尚书]六百石、[中宫私府令]六百石、[中宫私府丞]三百石、[中宫永巷令]六百石、[中宫永巷丞]三百石、[中宫黄门冗从仆射]六百石、[中宫署令]六百石]、[中宫署丞]三百石、[复道丞]三百石、[中宫药长]四百石。——这些职务均由宦官担任
[中藏令]六百石、[中藏丞]
[内者令]六百石、[内者左、右丞]
[尚书仆射]六百石、[尚书左、右丞]四百石、[侍郎]四百石、[令史]二百石
[符节令]六百石
[御史大夫]万石、[御史中丞]千石、[治书侍御史]六百石、[侍御史]六百石
[兰台令史]六百石
[执金吾]中二千石、[执金吾丞]比千石
[武库令]六百石、[武库丞]
[太子太傅]中二千石、[太子少傅]千石、[太子庶子]四百石、[太子舍人]二百石、[太子家令]千石、[太子仓令]六百石、[太子食官令]六百石、[太子仆]千石、[太子厩长]四百石、[太子门大夫]六百石、[太子洗马]比六百石、[太子中盾]四百石、[太子卫率]四百石
[将作大匠]二千石、[将作丞]六百石、[左、右校令]六百石、[左、右校丞]三百石
[城门校尉]比二千石、[城门司马]千石、[城门候]六百石
[北军中候]六百石
[屯骑、越骑、长水、步兵、射声校尉]比二千石、[司马]千石
[司隶校尉]比二千石
[河南尹]比二千石
[刺史]六百石
[京辅都尉、左辅都尉、右辅都尉]二千石
[太守]二千石、[郡太守丞]六百石、[有秩]百石
[郡都尉]比二千石、[郡都尉丞]六百石
[县令]千石、、[县丞]四百石、[县尉]四百石
[县长]四百石、[次县县长]三百石、[县啬夫]
[使匈奴中郎将]比二千石
[护乌桓校尉]比二千石、[护羌校尉]比二千石
[王国傅、相]二千石、[王国中尉]比二千石、[王国郎中令]千石、[王国仆]千石、[王国长史]六百石、[王国大夫]比六百石、[王国治书]比六百石、[王国谒者]比四百石、[王国礼乐长、卫士长、医工长、永巷长、祠祀长]比四百石、[王国郎中]二百石
[侯国相]千石、[侯国家丞、庶子]
【爵位】
东汉的爵位制度大体沿袭西汉,但等级增多,设有王、公、侯三等。王、公只封皇子(末年的曹操是个例外),光武时不少皇子都没有直接封王,而是先封公,再晋封王爵。侯又分列侯和关内侯,其分别是列侯有封地、食邑,而且其封地、食邑可以传于子孙后代,而关内侯则无这些特权。如果再细分的话,列侯可以因食邑的大小而分成县侯、乡侯、亭侯,授以位次不同的功臣、勋臣。如汉初的云台二十八将,都封为县侯。
参考资料:《汉书·百官志》
太常(奉常):
光禄勋(郎中令):
卫尉:
廷尉(大理):
大司农(治粟内史):
尚书令:
中书令(秘书令):
尚书:
黄门侍郎:
散骑常侍:
散骑侍郎:
五官中郎将:
御史中丞:
将作大匠:
博士:
城门校尉:
中书舍人:
五兵尚书:
度支尚书(户部):
左民尚书:
吏部尚书(大尚书):
祠部尚书:
屯田都尉:
水衡都尉:
典曹都尉:
西园八校尉:
东观令:
武将官职:
大将军:
骠骑将军:
车骑将军:
卫将军:
中郎将:
校尉:
八校尉:
四军将军:
四征将军(四征大将军):
四镇将军(四镇大将军):
四安将军:
四平将军:
大都督:
都督:
上大将军:
军师将军(军师):
领军将军(领军、中领军):
护军将军(护军、中护军):
监军(中监军):
奋武将军:
都护将军(都护):
骁骑将军:
越骑将军:
伏波将军:
厉锋将军:
中坚将军:
武卫将军:
荡寇将军:
讨寇将军:
灭寇将军:
游击将军:
折冲将军:
虎威将军:
平狄将军:
横野将军:
捕虏将军:
破虏将军:
威虏将军:
征虏将军:
讨虏将军:
平虏将军:
扬威将军:
振威将军:
奋威将军:
建威将军:
宣威将军:
讨逆将军:
立义将军:
中卫将军:
振武将军:
扬武将军:
建武将军:
绥武将军:
昭武将军:
冠军将军:
翊军将军:
镇军将军:
副军将军:
绥军将军:
抚军将军:
建信将军:
安汉将军:
秉忠将军:
昭德将军:
昭文将军:
怀集将军:
兴业将军:
辅汉将军:
镇远将军:
绥远将军:
忠节将军:
安汉将军:
抚戎将军:
奉义将军:
安远将军:
威烈将军:
扶义将军:
安国将军:
抚边将军:
辅国将军:
绥南将军:
横江将军:
别部司马:
牙门将军(牙门将):
偏将军:
裨将军:
门下督、帐下督:
地方(兼幕府)官职:
司隶校尉:
太守:
国相:
都尉(郡尉):
京兆尹:
令:
长:
长史:
留府长史:
东曹:
西曹:
别驾从事(别驾):
都官从事:
功曹从事:
簿曹从事:
兵曹从事:
治中从事:
典学从事:
劝学从事:
郡丞:
主簿:
主记:
记室:
参军:
军祭酒:
师友祭酒:
椽:
从事:
书佐:
从事中郎:
爵位:
列侯:
县侯:
乡侯:
亭侯:
都乡侯:
都亭侯:
关内侯:
名号侯:
建功侯。
关中侯:
历代职官表(三国、两晋、南北朝)
部门官职品级职掌说明
(相)相国(大丞相)第一品注:不是“一品”佐理国政三国均置
太傅太保第一品导皇帝以善德(无常职)三国只置太傅
(三公)
(九卿)(略)同汉体制大体相同“三公”,一品“九卿”,三品三国均置
尚书台执金吾第三品掌宫外巡戒三国均置
将作大将第三品掌宫室宗庙等营建魏吴置,蜀不详
尚书令第三品总领纲纪,无所不统三国均置
尚书仆射第三品尚书令之副手三国均置
中书省中书监第三品掌尚书奏事,掌机密三国均置
中书令第三品平尚书奏事三国均置
秘书省秘书监第三品掌文艺图籍魏蜀置,吴为秘书郎
御史台御史中丞第四品掌受公卿奏事,察举非法三国均置
都水使者第四品掌天下河渠水利魏置,蜀吴不详
其它大长秋第三品掌宫中诸事三国均置
太傅少傅第三品掌辅导太子三国均置
侍中第三品掌宾赞威护驾备顾问魏置,蜀吴不详
散骑掌侍第三品掌规谏过失以备顾问三国均置
城门校尉第四品掌护京师城门魏吴置,蜀不详
司州司隶校尉第三品掌察百官及京师近郡犯法者,并领一州魏蜀置,吴无
州刺史(牧)单东刺史第五品巡行郡国录,囚徒考殿录三国均置
河南尹第三品掌京都之治魏置
太守第五品
令、长六至八品
有秩、三老八品
各王侯封国王国相第五品职如郡守
侯国相第八品职如县令[bookid=2871585,bookname=《灵噬苍生》]
;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